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 珍惜时间的故事简短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了就不会再重来 。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看一看名人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

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 珍惜时间的故事简短

文章插图
珍惜时间的鲁迅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 。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 , 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 。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鸥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 , 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 。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 ,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 , 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
巴尔扎克勤奋写作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十分珍惜时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午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圈椅里坐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 。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休息 , 而到午夜又起床工作 。”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巴尔扎克的写作速度很快,每三天他的墨水瓶要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他创作出像《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90多部中长篇小说 , 成为一位多产作家 ,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他之所以著作立身,与他珍惜时间、勤奋写作是分不开的 。
董遇学在“三余”董遇,字季直,资质鲁钝但爱好学习 。他擅长研究《老子》,给《老子》作注解;又擅长《春秋左氏传》,还用红、黑两种笔作批注 , 区分异同 。有人跟他学,董遇不肯指教,却说:“必须自己先读百遍 。”又说:“读书百遍,它的道理就自然清楚 。”跟着他学的人说:“我们也急切地渴望着学习,就是挤不出时间 。”
董遇说:“应该利用‘三余’来进行学习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解释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连绵的日子,是农作的空余时间啊!”
许渊冲:向夜晚偷点时间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中,一位96岁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就给了我明确的答案,一位如此高龄的老人终其一生都将自己奉献给了翻译事业,现在他仍然每天工作至很晚 , 甚至是凌晨2、3点 。
季羡林的“一只耳朵去听”【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 珍惜时间的故事简短】国学大师季羡林之所以能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孩子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学者,靠的是惜时如金.以勤补拙 。他珍惜时间到了几近苛刻的程度 。季羡林利用一切时间的“边角废料”,会上、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 , 甚至自行车上,特别在步行时,脑海中思考不停 。成为名人以后 , 季羡林也每每被各种各样与学术无关的会议困扰 。这对于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 , 本是苦不堪言 。然而季羡林却有自己的妙方,他说自己在参加这些会议时,只用一只耳朵去听,而把剩下的一只耳朵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 。即使是生病住院期间,凡是输液的时候 , 季羡林先生总是习惯地伸出左手,留下右手写文章 。季老一生惜时如金 , 发愤图强,学贯中西,堪称后世典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