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走进冬奥最强大脑:运动员成绩提升的秘密,这些科学家都知道( 四 )


但过了三天吧 , 就不一样了 , 哪个学生体验过每天零下30度的生活啊 , 这就开始痛苦了 。 在延庆随队服务的时候 , 我们团队一般5:30起床 , 吃点饭 , 准备点粮食 , 就上山了 。 因为早上7:30运动员就到场地了 。 白天跟着队伍去测试 , 在外面冻一天 , 晚上回来还要处理数据 , 改进和调试设备 , 基本凌晨一两点才结束 。 学生换着班睡觉 , 这是相当辛苦的 。 而且国家队对于数据要求是很高的 , 运动员和教练都是全身心训练的状态 , 我们必须及时给到他们准确的数据 。
因为疫情防控 , 我们和运动员吃住并不在一起 。 其实学生们都不讲究吃住条件 , 大家都有一种服务冬奥的荣誉感 。 课题组跟着国家队四处奔波 , 从零下35度的地方 , 到零上35度的地方 , 可以说一路走过了70度的温差 。
张海洋|走进冬奥最强大脑:运动员成绩提升的秘密,这些科学家都知道
文章图片

运动员在滑雪比赛中 。新华社发
填补国内空白 , 四项量化指标进入裁判评分表
南都:国家队对您的研究成果有何反馈?
霍波:我们刚去的时候面临的任务并不清晰 , 因为此前裁判员打分靠的是主观判断难度系数 。 在不断讨论和交流后 , 国家队在我们推出的一系列参数中选择了4项作为评判动作好与坏的指标 , 这4个定量指标进入了运动员的测试赛计分表 , 占40分(总分100分) , 意味着我们对国家队的技术服务受到了认可 。 此外 , 去年7月5日 , 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召开表彰大会 , 我和其他17位科学家一起被聘为“中国冰雪科学家” 。
张海洋:最开始有些运动员对佩戴我们的设备并不十分理解 , 他们可能想的是“我是在为你服务 , 帮你们测试设备而已 。 ”后来我们用数据分析告诉他们最直观的成绩变化 。 他们随后也转变了观念 , 经常说“哎让我也戴着滑一下” , 看看滑得怎么样 。
南都:和国外相比 , 我们的研究处于什么水平?
张海洋:我们这套设备目前填补了一项空白 。 此前我们调研了国外同行做的设备 , 有的只关注雪板和运动员身上某个位置的变化 , 有的只关注滑行路线的记录 , 我们不一样 , 我们把滑行的位置 , 滑行的姿态以及滑行路线进行实时采集和上传 , 又采用了云处理技术 , 计算速度更快 。 而且国外的产品需要带上手机一起使用 , 但我们的设备不需要 , 可以自带信号上传云端 , 这是我们的优势 。
而且我们用的是差分定位技术 , 这是一种高精度的定位技术 , 相较于国外测量精度为米级 , 我们实现了厘米级 , 精度更高 。
同类的产品 , 国外设备可能卖到数万元 , 这是因为我们之前没人去做 , 事实上他们只解决了能用好用的问题 , 但是谈不上精 , 我们做的是专业级的 。
霍波:国外同行的体育科研报道中 , 基于骨骼肌肉的人体动力学研究并不多 , 与空气动力学相关的分析则更少 , 而此类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运动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另外 , 我们也在探索将骨骼肌肉系统的人体动力学分析成果应用于普通运动爱好者的日常体育训练以及一些患者的康复辅具的优化设计 , 期待为大众健康提供更多助力 。
张海洋|走进冬奥最强大脑:运动员成绩提升的秘密,这些科学家都知道
文章图片

“00后”滑雪运动员们在刻苦训练中 。新华社发
从冰雪“小白”到专业观众 , 未来技术应用将更广泛
南都:您在此前您会关注一些冰雪运动吗?
张海洋:说实话不太多 , 主要是做课题后才真正接触冰雪运动 。 我们会关注雪上项目哪些是竞速类 , 哪些是技巧类 , 研究各个项目怎么打分 , 至少知道怎样是滑得好 。 除了运动本身 , 我们也会关注每一个队员的情况 , 了解哪些队员水平比较高 , 包括以前是不是跨界取材进来的 。 总的来说 , 咱们的队伍都比较年轻 , 运动员基本在20岁上下 , 经验欠缺一些 , 但非常努力刻苦 , 这一点我体会很深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