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从叶乔波到谷爱凌,中国的冬奥突围有多难?( 二 )


除了训练条件差 , 中国运动员更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体系 。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 , 竞技体育成绩提升主要靠训练量的增长 , 但此后 , 运动成绩的提升 , 大多得益于对科学训练体系的认识和应用 。
但国内的训练方法与国外脱节已久 。 叶乔波记得 , 在国家集训队时 , 有人从美国得到了一本速度滑冰训练册子 , 画着各种训练方法 , 大家都没见过 。 这本书在滑冰圈被传阅 , 叶乔波为了能更好地学习这些技术 , 把册子上所有的方法都临摹画了下来 。 当时没有对外交流的通道 , 信息十分闭塞 , 所以我们一直沿袭着60年代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 技术动作也相当落后 。 叶乔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叶乔波擅长的项目是速度滑冰短距离的500米、1000米 , 相当于100米短跑比赛 , 她的优势是爆发力强 ,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 , 困扰她的是如何解决耐力不足的问题——500米的最后100米、1000米的最后200米 , 她的速度下降得非常快 。 1989年 , 她在国外比赛期间的一次晨跑时 , 偶然结识了一对荷兰速度滑冰俱乐部的教练夫妇 。 荷兰是速滑强国 , 叶乔波于是向他们咨询自己的短板该如何解决 。
我这时才知道 , 最关键的秘籍是变速 。 叶乔波说 。 国内很少有教练员、运动员采纳这种方法 , 因而绝大多数选手的后程降速都十分明显 。 那位荷兰教练告诉她 , 当心跳加快 , 呼吸困难时 , 肌肉就会堆积很多乳酸 , 越是这时 , 越要更强烈地刺激它 , 减速、加速、减速、加速 。 反复刺激 , 反复突破极限 , 才能改善比赛后程降速问题 。 此外 , 荷兰采用的是短周期训练计划 , 甚至以周为单位 , 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周期安排 , 使我的运动成绩有了特别明显的进步 。 叶乔波原本综合素质就非常好 , 跑得快 , 力量强 , 在此基础上 , 新的训练方法带来的改变非常显著 。 1991年 , 她在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中分别获得过世界锦标赛500米冠军、短距离速滑5项亚军、世界杯500米冠军、1000米亚军 。
短道速滑在短时间内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 , 同样得益于早期理念的开放 。 1980年代 , 短道速滑还未进入冬奥会 , 中国就请来了美国籍教练格瑞格·普兰纳特 , 为中国运动员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 。 1988年冬奥会 , 短道速滑还是表演项目 , 李琰获得了1000米表演赛冠军 。 1992年 , 短道速滑被列入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 李琰拿下500米短道速滑银牌 。
参加1992年冬奥会之前 , 叶乔波已经拿到了世界赛事的9块金牌 。 她对夺得冬奥首金信心满满 。 赛前 , 她在三站世界杯的500米项目中拿下一金两银 , 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 但在冬奥会500米速滑决赛上 , 她受到一名外国选手的碰撞 , 以0.18秒的差距输给了美国选手 。 结束后 , 裁判并未判对方犯规 , 叶乔波不服 , 穿着刀套追裁判长 , 但因场地大 , 对方很快消失在人海中 。 但这块银牌 , 为加入冬奥会12年的中国队带来了第一枚奖牌 , 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
举国体制下的战术突围
来自吉林长春的14岁小将李成江在1993年被选入国家花样滑冰集训队 , 三年后被选入国家队 。 那几年 , 陈露在亚冬会等国际赛事上成绩不俗 , 花样滑冰也受到更多重视 , 一批国内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被选入国家队培养 。 李成江记得 , 当时国家队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有大约8名运动员 , 即使和后来相比 , 这个规模也很少见 。
冬奥会|从叶乔波到谷爱凌,中国的冬奥突围有多难?
文章插图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