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冬奥期间两次到访“冰立方”|地标建筑装扮“双奥之城”( 三 )


高起点谋划 , 便有高标准建设 。 在国家速滑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赛时主媒体中心)、北京冬奥村等新建场馆上 , 北京建院对绿色节约理念的追逐更进一步 , 均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 “冰丝带”塑造了宏伟、充满动感的内部空间 , 在空间效果和结构性能完美结合的同时 , 实现了节约用材 , 还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 碳排放值趋近于零 , 制冰能效大幅提升 , 这是全世界首次将这种制冰技术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上 。 “冰丝带”也成为首例实现绿建三星的冰上竞赛场馆 。
从远处翘望 ,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2376块幕墙单元体联结成面 , 恰似一群轻盈的飞鸟 , 彰显建筑与自然和谐呼应的灵动韵律 , 传递“尊重自然”的理念 。 北京建院设计团队在设计建设时 , 最大化利用了可再生能源 。 场馆安装了600平方米太阳能光热系统集热器 , 可满足每天17.5吨生活热水需求;空调系统在过渡季节可调新风比达70% , 年节省约31%电耗 。 据测算 , 年节电量可供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5450万公里 , 相当于绕地球1363圈 。
共享开放
目及可期未来
每一处冬奥场馆 , 北京建院在设计建设之初就贯彻共享开放和综合利用理念 。 建设之时 , 广泛汲取世界顶尖设计观点;建成的场馆既支持比赛 , 又着眼赛后 。
北京建院以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国际设计师合作 。 中外设计师在相互借鉴、相互助力、共同创新中 , 提升了建筑的认可度 , 其中“冰丝带”就是澳大利亚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合作的精品 。
这些年 , 北京建院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 “北京建院走向世界 , 参与建设了许多境外的建筑 。 比如 , 白俄罗斯国际标准游泳馆“中国结”的单元造型 , 体现了中国元素 , 在国外参与设计、建设的建筑 , 自然而然地传播着中国文化 , 讲述着与时代一同发展的中国故事 。 ”徐全胜说 。
回归冬奥会建筑本身 , 徐全胜也表示 , 大量场馆由夏季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功能转化而来 , 是绿色的体现 , 也是最大的共享 。 例如 , 五棵松体育中心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 , 赛后成为中国篮球最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场馆 , 同时还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标志性场馆 , 篮球场地仅需6个小时就能变身为冰球场地 。
在设计上对于“赛后”的考量 , 也在充分践行“共享开放”理念 , 打造面向未来的建筑 。 北京冬奥村在赛时是运动员之家 , 赛后将作为北京市高端人才公寓永久保留 。 北京冬奥村的所有沿街面都面向城市开放 , 并为公众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设施 。 其中北侧及东西向沿街设置底层架空商业 , 为城市退让出一片活力共享开放空间 。 南侧商业利用地形特点 , 由西向东逐渐升高 , 形成面向城市的连续商业界面 , 并面对奥体南区的中心城市绿地全面展开 。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在设计上强调公共建筑面向市民的开放性 , 外立面如同一片片飘落的“冰菱花”飞舞聚合成冰雪纹理 , 建筑本身就具有能够激发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的能量 。 在后冬奥时期 , 仍将肩负“带动冰雪运动”的使命 , 促进全民健身 。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 , 奥运建筑都是赛后留下的宝贵遗产 。 这些建筑的留存 , 让民众能共享奥运带来的发展成果 。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借建筑为载体 , 潜移默化的融入北京城市发展 。
一幢幢体育建筑是北京城市蝶变跃迁的凝固“史书” , 北京建院的建筑设计师们就是其幕后的“执笔人” 。 文/魏昕悦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