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壶口瀑布概况 壶口瀑布属于哪个省( 二 )


地理环境
地质形成
壶口瀑布
瀑布周围的岩石是灰绿色、浅红色的中细粒长石杂砂岩和砾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层位属于二马营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三叠系中统,距今大约有2.2亿年左右的时间 。这种长石杂砂岩杂基含量高,胶结差,和花岗岩类和灰岩类岩石比较,它可以算作软材质,易于风化剥蚀 。砂岩中发育有两组节理,一组是南北走向的直立节理,正是这一组节理控制瀑布走向;另一组节理是近东西向的直立节理 。这两组节理与近水平的地层层面构成三个互相垂直的三个面,将岩层切成小块,岩层面上出现纵横交错的各种裂纹,为岩石的破碎打下基础 。这种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地层结构,达到一定的比例,就满足形成瀑布的必要条件 。而河津龙门正好是中生代末形成的离石挠褶构造带的通过处,新生代又叠加了盆地边缘断层 。造成了龙门北侧石质山体的高的台阶,黄河正是利用此高台阶形成瀑布 。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孟门 。到公元813年(经过了1583年),壶口瀑布距孟门北1660 米,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05 米 。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米计算,那么瀑布的形成已有6.5万年的历史 。[1]
形态特征
壮观的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公里,孟门5公里 。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 。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 。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
春季,为瀑布落凌期,河道里冰层断裂,“壶口”内冰凌坠落 。
夏季,由于壶口以上水流的变化,出现3条叉流,壶口附近形成3个主要瀑布:一个位于龙槽顶端,落差约10米;另外两个分别从龙槽西岸和东岸跌入龙槽,落差分别为15米和7米 。这种观察常常在不断的变化着,有时大雨后,槽端满溢,还会形成多股瀑布 。
秋季,红叶夹岸,瀑布高悬30余米,水帘挂入云端,景色壮观 。
冬季,秦晋长峡冰封雪冻,不少河段成为天然冰桥,往日飞瀑高悬处,挂满冰凌 。
水文特征
壶口瀑布
壶口区段黄河年均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5-6 月春播灌溉季节,上游水库蓄水,河水大量被提作灌溉,是全年水量最少的时期,月均流量仅 250-300 立方米/秒 。7-9 月是雨季,降水面积大,历时较长,降雨强度也较大,是黄河的洪水期,流量可达 2500立方米/秒以上 。由于壶口区段主要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起伏大,集水时间短,暴雨过后水沙俱下进入黄河,形成含沙量极高的洪水暴流,对河床具有很强的侵蚀力 。冬天河面结冰,但冰下仍然水势如旧,平均流量在 300-500 立方米/秒之间 。有水文记录以来,黄河最大流量为 2.25 万立方米/秒,此时水溢出龙槽,瀑布消失;最小流量仅130立方米/秒 。
流域概况
地理位置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地理位置为北纬36°8′10″,东经110°26′40″,海拔448.1米 。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平方千米 。东距吉县县城45千米,距尧都临汾市169千米;西距陕西宜川县城49千米,距革命圣地延安17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陕西西安449千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