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蟹苗

蟹苗下塘后几天喂料?下塘后3天内以红虫为主要饵料,因此,蟹苗下塘前7-10天 , 应施肥培育红虫等浮游生物(每亩施用发酵后的畜禽粪便50-100千克) 。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则应捞取红虫补充和增投鱼糜等人工饲料,增补量为蟹苗重量的150% 。
蟹种培育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大眼幼体直接培育成蟹种,期间要经过多次蜕壳,形成各个生长阶段,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投饵管理 。
蟹苗怎么来的?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自然在繁殖一个是人工繁育的
幼蟹培育池的建造应遵循的标准规范是什么?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NY/T5065—2001),规定了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仔蟹培育、一龄扣蟹培育以及成蟹饲养技术,适用于河蟹池塘饲养 , 稻田饲养也可参照执行 。大眼幼体:又称蟹苗(以下简称蟹苗) , 是由Ⅴ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 。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4-16万只/公斤 。
仔蟹: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经三次蜕壳而成的仔蟹称为Ⅲ期仔蟹,经过五次蜕壳即成为Ⅴ期仔蟹,营底栖生活,规格为5000~6000只/公斤 。
扣蟹:仔蟹经过120~150天饲养,培育成100~200只/公斤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1.培育池条件与设施:
①培育池选择与改建 。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 , 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 。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 。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 , 塘埂坡比1:2~3 。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 , 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 。
②形状 。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
③面积 。600~2000平方米 。
④水深 。0.8~1.2米 。
⑤水质 。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 。饲养环境具体水质要求见附录A 。
⑥土质 。以粘壤土为宜 。
2.放苗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 。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网拉网,地笼诱捕捕灭敌害生物;一周后排干池水 , 4月下旬起重新注新水 , 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0.2公斤/平方米 。
②设置水草 。蟹苗下塘前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
③增氧设施 。配0.75千瓦的充氧泵一台,泵上分装两条白色塑料通气管于塘内 。通气管上扎有均匀的通气孔 。安装时离池底约10厘米 。
④施肥培水 。放苗前7~15天,加注新水10厘米 。养殖老塘 , 塘底较肥,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2~2.5公斤和水全池泼洒 。新开挖塘,每667平方米另加尿素0.5公斤 , 或按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牛粪、猪粪、鸡粪)150~250公斤 。
⑤加注新水 。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30厘米,新水占50%~70% 。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苗时水位加至60~80厘米,透明度为50厘米 , 使蟹苗下塘时,以藻类为主,同时兼生轮虫、小型枝角类 。如有条件,放苗前进行一次水质化验,测定水中氨态氮、硝酸态氮、pH值,如果超标 , 应立即将老水抽掉 , 换注新水 。
3.蟹苗投放:
①蟹苗选择 。选购蟹苗标准:日龄应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 , 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104只/公斤左右 。
②蟹苗运输 。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湿润 , 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 。蟹苗称重后,用手轻轻均匀撒在箱中 。运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
③蟹苗放养 。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 。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 , 切忌一倒了之 。
4.培育管理:
①饲料投喂 。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 。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 。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 。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下,同时搭喂浮萍 , 直至投苗后四周止 。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
②水质调控 。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 , 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 。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 , 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 , 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1/4或1/3 。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在7.5~8.0之间 。
③充气增氧 。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5毫克/升以上 。
④仔蟹分塘 。经四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 。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分规格、分塘放养 。1.育种池条件与设施:
①育种池选择与改建 。池塘、稻田为宜,塘埂坡比1:2~3 。防逃设施可用钙塑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防逃墙高0.6米以上 。
②形状 。长宽高按4:1:2 。
③面积 。6000平方米以下,以1500~3000平方米为宜 。
【如何培育蟹苗】④水深 。2米以下,以1.2~1.5米为宜 。
⑤水质 。按二、1.⑤ 。
⑥底质 。按二、1.⑥ 。
2.放仔蟹前的准备:
①清塘消毒 。老龄池塘应清淤晒塘 。放仔蟹前15天进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 , 生石灰用量为0.2公斤/立方米 。
②移植水草 。4月中旬开始种植水草 。四周设置水花生带,带宽50~80厘米 。特别是对于池内保持定量的水浮萍极为有利 。水草移植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2/3左右 。
3.仔蟹放养:
①仔蟹质量 。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害,严禁掺杂软壳仔蟹 。沿海外购仔蟹 , 要求无病无伤,体质要健壮 。
②放养密度 。Ⅲ期仔蟹40~60只/平方米,Ⅴ期仔蟹30~40只/平方米 。
③放养时间 。5月底至6月中、下旬 。
④放养方法 。沿池四周均匀摊开使仔蟹自行爬走 。
4.饲料投喂:
①饲料种类 。天然饲料(浮萍、水花生、苦草、野杂鱼、螺、蚌等),人工饲料(豆腐、豆渣、豆饼、麦子等)和配合饲料 。
②饲料质量 。应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 。
③投喂量 。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 。
④投喂时间 。7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
⑤投饵方法 。7月前、9月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7月至9月期间投饵应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 。所投饵料以面粉做成颗粒状 , 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 。
5.水质调控:
①注水与换水 。仔蟹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厘米;7月份后保持水深1.5米左右,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50厘米 。
②调节pH值 。7月份后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 。
6.日常管理:
①巡塘值班,早晚巡视,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
②防逃防鼠,下雨加水时严防幼蟹顶水逃逸 。在池周设置防鼠网、灭鼠器械防止老鼠捕食幼蟹 。
7.扣蟹起捕:采用地笼张捕、灯光诱捕、水草带上推网推捕、干塘促捕、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 , 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 。
螃蟹什么时候投苗?蟹苗什么时候投放最佳 蟹苗放养时间以5月中旬为宜,不宜太早或太迟,太早易造成成熟蟹比例高,太迟易造成蟹种规格偏小 。购苗前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确保放苗后3-5天,天气晴好,方可购买蟹苗 。晴好的天气可以保证培育池水温适宜和水质良好,利于蟹苗顺利变态 。
同时要必须安排好蟹苗装运的时间,以夜间运输、早晨放苗为原则,确保蟹苗放养时间在晴天的早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髙运输和放养成活率 。

河蟹如何进行人工繁殖?人工养殖螃蟹 , 每年4月进蟹苗,养殖到当年的12月成扣蟹,第2年进大池养殖 , 最快到中秋节前十天就可以上市,所以螃蟹整个养殖周期是不到1年半 。
螃蟹养殖注意事项:
1、池塘条件: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 , 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 , 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 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 。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 , 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 , 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 , 否则,螃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 。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
2、移植水草:螃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 。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螃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 , 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 。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 。因此,对于池塘养殖螃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 , 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
3、防逃设施: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
4、清塘消毒: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 用量每亩75公斤 。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螃蟹蜕壳生长 。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 , 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