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如何分离

分离蚯蚓和粪土的方法有哪些?分离蚯蚓的方法很多,水淹法就是利用水淹没蚯蚓养殖的粪土堆 , 蚯蚓会快速爬出来 。
还有光照法 , 蚯蚓怕光,用刮板刮去上层的粪土 , 蚯蚓受到太阳光的刺激就会向下钻 , 多刮几次就把蚯蚓和粪土分离开了 。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方法 , 例如筛选法等等 。
怎样把地里的蚯蚓弄出来?一般在阴暗潮湿的地里蚯蚓比较多 。
挖蚯蚓事先应准备好小铁镐,一次性筷子,装蚯蚓的小桶 。
先用小铁镐把泥土翻开发现蚯蚓后可以用一次性筷子轻轻将蚯蚓夹起,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小桶里 。
如果要抓很多,为了看上去不恶心可以在小桶里放些泥土 。
抓蚯蚓就这么简单 , 希望能帮到你喽!
田地蚯蚓繁殖方法?答蚯蚓是雌性共体,但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所以生殖时为异体受精 , 有交配现象 。交配时,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 , 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 , 二条蚯蚓即分开,之后将精子和卵子排在粘液管中,受精后留在土壤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 。
一、蚯蚓如何繁衍
1、蚯蚓是雌性共体,但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 , 所以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 。交配时,2条蚯蚓的头部迎面相互接近 , 在环带前部的腹面充分接触,头端相互交错,精液由雄性生殖孔排出后通过对方的受精孔进入到对方的受精囊里贮存起来,在相互交换了精液并完成交配后,2条蚯蚓才会分开,交配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几个小时,在受到惊扰时都不会分开 。
2、生殖带的微小细胞会分泌乳白色的黏液在卵茧内 , 由环带所形成的黏渣管会逐渐向头部运动,黏液管移至雌孔时,成熟的卵会向输卵管产入茧内的蛋白质中,精液由受精囊孔射入茧内,茧膜是由头部脱落下来,两头会自行封闭,变成椭圆形的卵茧,并迅速的在空气中氧化变硬 , 颜色变深呈红褐色或棕褐色,卵茧整个的形成过程需50秒至5分 。
3、蚯蚓的卵茧在适宜的湿度、温度条件下,大约2周的时间开始孵化,一个卵茧会孵出3-4条小蚯蚓,刚孵出的小蚯蚓呈乳白色,2-3天后即可变成桃红色,长到1厘米左右会变成红色 。
二、蚯蚓的主要价值
1、利用蚯蚓自身的酶系在一定条件下使之自溶,得到蚯蚓自溶液,提取率一般为75%以上 , 游离氨基酸含量50-70g/L,蛋白质占干重的56%-65%,含10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上述指标均高于大豆蛋白,还具有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十三羧酸,以农副产品为饲料养殖的蚯蚓可作为高营养的安全食品资源 。
2、蚯蚓在土壤中穿行,吞食土壤,能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经过蚯蚓消化管的土壤,排出成蚓粪,含有的氮、磷、钾的成分较一般土壤高数倍,是一种高效有机肥料,蚓粪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 有人估计果园或林地每年由蚯蚓形成的土壤团粒结构每公顷达47t-170t,可增加氮素75kg-125kg 。
蚯蚓能从自然引种么?不建议 , 天然蚯蚓品种纯度不高,成品率低,生长速度慢 。而且容易携带病菌,如果以后想养殖品种蚯蚓的话会交叉感染 。
一、 繁殖和生长
1、 产茧量:大平二号蚯蚓每条年产茧在56-58个之间,其中春季占40%,夏季25% , 秋季 27%,冬季8% 。
2、 孵化率:一个蚓茧平均孵出幼蚓5-8条,最多12条,但是发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条 。不同温度孵化所需时间 , 孵化率不同 。
温度 湿度% 15 20 25 30 30 50 70 90
孵化率(%) 89.3 95.6 80 57 11.7 84.6 89 38
【蚯蚓如何分离】孵化期(天) 40 25 20 16
幼蚓生长(天) 90 68 55 40
成蚓(天) 120 90 70 55
3、 生长期:期幼蚓体重增加缓慢,进入毓期后,增长也缓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后一个 月内,蚯蚓生长最快 。此时采取可获取高产 。另外 , 蚯蚓生长速度与饵料状态有密切关系 。尽管饵料相同,由于其碎细度不同,幼蚓的生长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饵料碎细状态,避免饵料有大小团块(如出现团块,可用水浇湿捣碎),保证蚯蚓快速生长 。
4、养殖密度:种蚯蚓数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条以内,生产蚓群每平方米3公斤(2-3.1万条) , 前期幼蚓3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万条 。
5、产量: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公斤/年,一般在6-8公斤,(因北方每年生产期只有8-10个月)饵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产1公斤鲜蚓,并可获得70%蚓粪,我们多年经验是5方牛粪产一吨蚓粪,鲜蚓50公斤
二、饲养管理
1、 饵料的投喂: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是保证蚯蚓快速生长的重要措施 。将饵料采用 堆块上投法,厚度为10厘米 , 不要将床面盖满,不求平整,以便分离蚯蚓 。
2、 蚯蚓养殖温度:最佳温度在15-25℃ 。冬季采用加厚养殖床到40-50厘米,饵料上盖稻 草 , 再加塑料布,保温、保湿 , 夏季力争每天浇一次水降温 。分期饲养:可分成种子群、繁殖群、生产群,薄饲勤翻,每月给料2次,上料前先翻床 , 每次给料厚度为10厘米 , 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适时采收:夏季每月采收一次,春、秋季节每1.5月采收一次,采收后及时补料 。轮换更新:种蚓要每年更新一次,养殖床每年换一次 , 以保蚓群的旺盛 , 防止蚯蚓因自然发展而造成种群衰退
3、 饵料:最好是牛粪、猪粪、马粪、羊粪、兔粪,猪、羊、兔粪加秸杆、稻草 。
三、 蚯蚓的采收 最佳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 。在养殖床发现蚯蚓,密度达到2-3万条/平方米,80%个 体达到0.3克以上,是最佳采收时间 。采收时,提取前24小时前浇足水,不可过干过湿,然后将养殖床上面10厘米饵料的70%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逐层扒开,将饵料扒净,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集目的 。
剥蚯蚓的正确方法?1、挖掘法 。选择腐殖质丰富、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地方,如菜园 , 用铁铲翻土采集 。
2、灌水法 。蚯蚓有怕水的习性 , 向蚯蚓数量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从土内钻出来 。
3、拾取法 。蚯蚓喜栖黑暗环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点钟时,到田边手持电筒拾取 。
4、诱捕法 。蚯蚓喜食新鲜饲料,我们将发酵的饲料堆在蚯蚓较多的田边,3—5天后,即可用铁铲翻开采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