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自天开明代人如何玩转艺术收藏 园冶是哪个朝代的造园著作

园冶是哪个朝代的造园著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出自明代人计成的《园冶图说》 。它的意思是虽然这是由人来创造的,但却如同天生得一般,这是明人计成在该书中对造园艺术的精妙总结 。它的含义是园林虽然是由人工创造的艺术景象,但其呈现的景色却很真实,好像是大自然的产物一般 。
下面是其摘自的段落: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 。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 。结茅竹里 , 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明代人是如何玩转艺术收藏的?要知道明代人如何收藏,要看三本明人写的书,曹昭的《格古要论》、文震亨的《长物志》和计成的《园冶》,现代人写的不错的是《南华录》 。
《格古要论》是明初曹昭所写,全书共三卷十三论 。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 。是明代存世最早的一部论述文物概述、名玩优劣、作伪手法和真伪鉴别的文物鉴赏专著 。该书成书于明朝洪武二十年 。四库提要论及《格古要论》评价道:“其於古今名玩器具真赝优劣之解,皆能剖析纤微 。又谙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无不厘然,故其书颇为赏鉴家所重” 。中华书局近年出版了一本 , 可以买来读读 。
《长物志》是文徵明之曾孙文震亨所写,全书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 。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 , 亦具有条理 。关键是文震亨为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与大众眼光不一样,有独特的文人想法,收藏看法与众不同,英国中国美术史专家柯律格,专门写了一本《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可与《长物志》参读 。
《园冶》是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分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 。
上述三本书通读了,您可以系统了解明代一些收藏知识,也对现代收藏有所认识 。
至于如何玩转收藏,就要看《南华录》了,南是一个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故事,也是明万历以后南方中国的一部艺文志 。第一篇讲的就是项子京,凡是项收藏的书画几乎都在《石渠宝笈》中 , 可见项的收藏水平之高 。
园林巧于因借?“虽由人作 , 宛自天开 。巧于因借 , 精在体宜 。”——虽然是人的手中作出来的却好像从天上带来的(它)巧妙的地方就在于能够依照原材料的样子(它)的精美就在于形体适度 , 大小得宜 这句话通常用于形容园艺设计的手法高超 。虽然是由人工巧手制作出来的 , 但却像是由天上的神仙来开凿出来的一样 。巧妙之处就在于其因形借势(自然顺畅) , 精致之处在于其形状适宜(大小得体)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因”是讲园内 ,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 。《园冶》说:“因者 , 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 , 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 , 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 , 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 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 。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 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古典园林的思想源头
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 , 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 , 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 。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
隋唐之后 , 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 , 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 , 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 , 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 。“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 。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 , 如“沧浪亭”、 “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 。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
古典园林的文化源头
造园艺术历史悠久 。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这一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论是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隽秀的私家园林,均既具有精妙的物质形态,又寄托着园主的精神与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正是其延续千年的活力之所在,亦是欣赏、感知古典园林的基点以及创作当代园林景观的灵魂 。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造园论》一书中写到“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 。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 。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的时间:即建筑出现之后 , 还指出了园林出现的条件:在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类出现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审美 。园林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出现了 。可见园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功能的需求,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人类文明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是文化的重要外部表征 。
就中国园林而言,商周时期出现的台、囿、园圃一般被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 。它们是中国园林的原始雏形 。以台为例,它的出现源于先民对大自然的朴素崇拜 。“天、高山”都被视为神圣的象征 。古代君王不惜耗费大量国力修建高台,就是在对巍峨圣山的模拟 。君王登上高台可以观天象、通神明,同时这样的高台也具有观景台的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初形制从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文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宛自天开明代人如何玩转艺术收藏 园冶是哪个朝代的造园著作】不同于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营造并没有专门的设计师,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 。因此 , 中国古典园林自然要反映这些人的趣味、气质和情操 。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画、山水文学、山水风景 。它与文人的诗意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 。从隋唐开始,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将山水诗画的意境、山水风景的品评方式与造园艺术结合起来 , 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从秦汉时期较为粗犷的模山范水,向抒情写意转换,园林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文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园主体 , 他们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成熟 。
文人们参与造园不仅促进了园林在精神文化层次上的飞跃,而且对风景开发、私园营建也是颇有建树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杭州西湖 。白居易、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都直接参与了西湖风景的治理,植林建亭增加了西湖的魅力 。唐代诗人王维亦是造园艺术家 , 其精心营建的辋川别业共包含20处景点 , 将中国古典园崇尚自然的特点体现得很好 。
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哲学思想、文学经典及人文精神为根基,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营造思想、造园原则: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营建原理进行了全面概括 。其中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概括出了中国古典造园的两个基本原则 。景到随机,因地制宜:营造规划与园址特征充分结合 , 最终在造园中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巧妙结合,实现了规划与客观条件的高度统一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中景致虽由人工营建 , 看起来却像自然生成的 。古人对自然山水景致无比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最忌斧凿痕迹,园中虽掇石叠山,营亭建台,却由于营造得体,园中处处宛若自然而成 。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园中景致虽然有限 , 观赏者却能从有限的空间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愉快 , 最终达到对意境的体味 。
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与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使得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时空落差 。而又由于在传统文化继承上的缺失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作品的“现代性”和“原创性”也遭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 。学界对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的态势,有人认为它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而也有人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传统园林,但却往往追随其表现形式 。因此本文首先确立研究传统园林的正确态度:基于传统,重新创造 。
笔者认为在建设和研究的热潮背后,现在对待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解读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对传统园林的解读偏于要素和技法,而疏于理论和理法,造成理解流于表象和形式;二是对现代风景园林的本质把握有所偏失,造成对西方园林外在形式的照搬照抄;三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局限性,就传统论传统,而缺少对造园思想现代意义的探索 。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廓清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下,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根源所在,同时缺乏运用符合现时代特征的科学的思维路径去研究问题 。
因此,本文首先从人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切入,就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剖析两种艺术文化体系、学术理论体系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本质上解读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风景园林,并变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借鉴西方思维方式之长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
论文梳理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东、西方的影响,以及进入近代后的衰落根源 。同时剖析了现代风景园林的行业本质,即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的艺术创作,是有生命的、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的安排与整治行为 。并解析了其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为核心,以人本为宗旨,以地域为特征,以场地为基础,以空间为骨架,以时间为切片,以简约为手法 。
基于上述认识,论文从从现代园林出发,再回到传统园林,即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出发,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重新审视传统园林,从中剥离出其现代价值和局限性 。具体而言,首先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分为六大方面:场地分析、设计思想、设计原型、设计要素、空间布局、设计意境 。其次,一方面,就每一个步骤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理念和理法;另一方面,借鉴西方园林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和综合上述现代风景园林的时代特征,尝试建立一种评判标准;最后,以此审视中国传统园林,得出值得传承的方面,并探讨如何传承,以及值得反思的方面 。
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们不能站在“技”的角度去看,从技术层面看有很多,例如四季常青,四季常绿,四季花开等等……
就拿中国园林来说 , 它从萌牙期-发展期-成熟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于殷商时代开始供帝王们狩猎玩乐到唐宋时期颠峰的自然与写意!是精神,文化,艺术的高度融合所致!是中华民族不可缺的精神图腾!
传统园林及庭院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内涵(中庸之道 , 贤能治国 , 天下为公,君子人格的传统精神),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例如儒家文化、封建礼制、宗教观念等内容,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还有一种精神,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那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 。
国内外的富豪在买房这条路上最终都会选择一栋属于自己的别墅 。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上的高层产品是严重压抑人性的,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会有认同感 。
现代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开发和开发商盲目追求利润,加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建筑容积率过大,绿化面积减少,人与自然隔离了 。人们在紧张繁忙中需要安静的环境 , 向住着优美的大自然,以及绿草、水面、山林,渴望着呼吸新鲜的空气,以躲避城市的喧闹和交通的繁忙 。从这个意义上 , 住宅中的庭院空间正是应对尘世之累的最好武器,是对高强度、高节奏、高效率的当代生活的合理调节 。
园林及庭院空间是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空间,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的二元空间,是人为化的自然空间庭院中设置的景观,如庭院绿化、假山、雕塑、水池、喷泉等 , 使人得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艺术享受,自然要素在庭院空间中也充分展示了庭院空间的魅力所在 。庭院空间是项部开敞的空间,将阳光、空气、风、雨、雪等自然要素带入住宅内部,形成了舒适的小气候,满足了局部的生态功能 , 从而使庭院空间中的环境大大改善 。
在北方,四合院区有“绿云”之说 , 也可以说是人们正活在“森林”之中:当夏季阳光灼热时,树叶长成了遮阳?。?冬季需要日照时,树叶又掉了,院落纳阳十分充裕 。院落生态环境系统使四合院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大小院落与纵横廊道交通构成良好空气循环系统 。明暗沟排水系统,水井水池之设,调节湿度又利于防火 。生态必需的阳光、空气、绿化和水等诸要素都有相应措施予以调节自控 。难怪有人把四合院称之为巨型人居空调器的健康住宅 。虽然在技术条件有限情况下它也有许多未尽人意之处,但这种居住模式在小气候调节方面的确颇有独到之特色 。
而在南方,厅井式住屋在湿热的夏季有利于防止夏天阳光直射 , 天井高深,有如烟囱,将热空气向上拔,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形成住宅内部的小循环,改善小气候 。因此,即使在炎炎夏日,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也会有阴凉的感觉 。同时有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间,安排各项生活及生产活动 , 而不受雨季的影响 。
顶级园林及庭院设计带来的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觉 , 更是可以带来精神回归的需求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