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底发黑怎么办 怎么调虾塘水质

怎么调虾塘水质,大栅养虾怎么控制水质水温?水温不仅影响对虾的生长速度,也影响到其他环境条件的变 化 , 成为整个养成阶段中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因素/适宜的水温是 对虾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条件 。夏季水温超过35℃是不适宜的,高达37℃时对虾便不能正常活动,39℃即会死亡 。
因此 , 高温期间养虾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技 术难度较大,这是因为:一是残饵和其他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水质 受到影响 , 细菌和原生动物大量繁生,引起疾病蔓延;二是水温过 高、水质不良,对虾摄食量下降,致使对虾生长受到影响,此外,随 着水温升高,生物呼吸作用和有机物氧化过程相应增高,耗氧速率 也就增大 , 溶解氧不足 , 能导致对虾浮头或引起死亡 。
测定水温应使用专门用于测定水温的表面水温表 。也可以根 据表面温度表的原理,利用硬质聚乙烯管或竹管仿制 。测温时,将水温表沉于池水水深1/2处,停留3-5分钟,提出水面迅速 读数 。
测温时间应在每日最低水温和最高水温时各测一次,即早 晨5-6时及下午2-3时 。求其平均数,即得当天水温数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南美白对虾养殖 , 目前都是采取高密度生产模式 。大量的饵料投入、对虾快速生长所产生的粪污等,都非常容易在池塘底部累积大量有机质 , 导致淤泥不断增厚、发黑 。作为泥底的池塘,如果底部淤泥发黑厚度超过5厘米,容易产生很多不利于白对虾生长的物质和环境 。
一、塘底发黑是怎么回事?
1、清淤、晒塘不足:经常由于快速周转、天气原因、管理疏忽等原因 , 出虾后的池塘没有彻底处理 , 池塘底部还有大量淤泥 。
底部发黑,在全铺底的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模式中不易出现,而主要是底部为泥底的池塘发生 。
有些池塘,养殖者急于第二次放苗,池塘休养时间不够、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恢复不好 。塘底表层虽然变成黄色,但1~2厘米以下,仍然是黑色 。这样的现象,就是底部清淤不彻底、休养时间不足的表现,很容易遗留大量有害杂菌、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等 。
2、由于养殖密度大,投放的饲料量大 , 残饵与粪污在底部的累积量大 。
对于高密度养殖来说,饲料的合理投放是饲养管理环节的技术关键 。如果不能合理投放饲料,不但会造成饲料大量浪费,而且导致塘底残留过多,大量有机质累积 。
另外,养殖中后期,白对虾进入快速生长阶段 , 白对虾采食量增加,其粪便等排泄物也会增多,大量的粪便和残饵都需要微生物分解、消纳 ,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消耗池塘底部和水中的溶氧,很容易造成整个养殖水体的溶氧不足,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
如果这时养殖水体的增氧设备不足,导致池塘底部长期溶氧不足,就会因厌氧发酵,在池塘底部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物质,池塘底部就会发黑、发臭 。
而养殖水体中溶氧不足时 , 必然会造成塘底厌氧细菌的大量繁殖,诱发塘底致病菌(如弧菌等)的爆发 , 这是引起细菌病的主要原因 。
3、经常使用聚合物类产品调水、改底 , 大量有机物聚合、吸附、沉淀于塘底 。由于使用絮凝剂等化学物质,大量物质沉淀底部,很容易形成所谓“聚毒层”,在池塘底部缓慢酸化、变黑臭 。初期,水体表明看似“清洁”,实则“底部恶化”,一旦爆发,对养殖动物危害非常大 。
4、水草、青苔等水生植物死亡、水生动物死亡等残留物腐烂,大量耗氧,造成底部缺氧发黑 。天气骤变、高温、低温等因素会影响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水草等的变化 , 出现“转藻”、“倒藻”等问题 。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很容易产生“藻毒素”,对白对虾产生直接危害 。同时 , 死亡的藻类、水草等的腐烂,也需要大量耗氧进行分解 。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池塘底部缺氧、底泥发黑、发臭 。
5、养殖水体过深 。水体1.5米以上后 , 如果增氧量不足,引起塘底长期溶氧不足,底部厌氧菌、腐败菌大量繁殖 , 导致淤泥发黑、增厚 。
二、塘底发黑的预防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未雨绸缪,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实际生产表明,只有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减少养殖的病害发生 。这是提高水产养殖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
1、彻底清塘、暴晒 。
这是最简单、省钱的方法 。如果还没有放苗,就可以对塘底进行清淤、晒塘 。塘底经过清淤和暴晒之后,塘底会慢慢变回黄色,黑色的淤泥就会变成“具有活力的”泥土 。
如果没条件清淤晒塘的,可以用大量的生石灰进行处理 。根据淤泥多少,每亩用100-200kg,可有效减少淤泥的积累 , 杀灭淤泥中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有利于养殖的安全 。
2、科学种植水草、保护水草 。适宜的水草,有助于提高养殖水体溶氧含量、吸附某些有害元素、净化水体、保持水质清晰 。
3、加强日常管理 。
换水:适当换水,平衡养殖水体生物总量 。换水 , 是增加养殖水体中生物多样性、降低养殖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有效方法 。但换水要注意,一次换水量应在10~20厘米,不宜过急 。
喂料:以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为主要目标 。饲料利用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一环 。因此 , 不同消化率的饲料,也就决定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 。比如说,饲料效率差一个百分点,就可能意味着生产时间延长3天以上 。一方面饲料消耗量增加了;另一方面人工、水电、调水剂等费用都要增加 。
调水:以不断调整藻相、菌相平衡为主要目标 , 围绕这一中心工作进行调水 。一般来说,白对虾养殖成不成功,看藻相 。即藻相好,成功率就高;养殖能不能高产,则要看菌相 。没有良好的菌相,想获得高产,实在是比较难 。建议采用“定期改底 + 生物调水 + 微生物调控”的模式,稳定水质为调水的核心 。
增氧:合理配置增氧设备,提高水体的溶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含量,是白对虾生长发育之必须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的光合作用产生 。而耗氧大户则主要是水体中有机质、残饵及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真正南美白对虾消耗水体中溶解氧的比例,只占耗氧总量的5%左右 。
三、塘底发黑的解决办法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等到塘底发黑时才来处理的 。因此,定期清理,及早预防是养殖的关键 。当你发现塘底已经发黑时 , 其实养殖动物的生长已经受到影响,塘底的细菌、寄生虫等也已经大量滋生 , 这个时候才来处理,其实已经晚了 。但亡羊补牢也未为晚也 , 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总比不处理的好 。
1、减料:先要停料 。白对虾停料几天,一般问题不大 。停料的目的一是降低废弃物进一步产生;二是减少动物摄食的同时,降低了“病从口入”的危险;三是便于仔细分析原因 , 对症下药 。
2、改底:改底是必不可少的动作 。养殖前期 , 可采用生物方法,进行改底 。养殖中后期,由于白对虾的生长加快、残饵量增加,生物改底的速率要低一些 。因此,应该以化学改底 。
3、解毒:注意改底后,要使用有机酸进行水体“解毒” , 这是养殖作业不可缺少的环节 。
4、调水:根据池塘水质、温度、气候、塘底质量等,采用适宜的微生物水质调整动作 。定期进行“改底+微生物调水”,只要使用的产品效率、成本相适宜,就可以较好地稳定水质 。
5、保肝:仅仅对养殖水体工作还不够,应注意白对虾自身的健康 。白对虾的肝胰腺是集消化、免疫、抗病等为一体的要器官 。大部分疾病u发,都是由于白对虾肝胰腺出现问题,或者是病变发生时 。“保肝护肝”在白对虾养殖中一直是一个困扰许多养殖者的问题 。
事实上 , 大家都抓住了“重点”,那就是“保肝护肝” 。但使用的产品的效率如何,决定了保肝护肝的有效性 。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养虾的正确方法和口诀?养虾口诀:四养:养水、养草、养种、养膘
四勤:勤巡、勤查、勤换、勤洁
四防:防逃、防暑、防病、防野
养虾方法步骤:1抓清淤除野 。凡是养过一年虾以上的虾池 , 由于池中残饵和粪便的积累,已使池水变浅,有毒物质增多,所以放虾苗前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认真进行虾池清淤工作 , 清淤面积要达到百分之百,保证池中水深1.5米以上 。尔后使用漂白粉进行除野 。
2抓肥水繁饵,适时投苗 。4月下旬往虾池内放水,使水深达到0.5米 , 每亩施用尿素2.5公斤 。使池中的藻类、轮虫等大量繁生 , 以达到肥水繁殖基础性饵料的目的 。5月20日前后 , 适量投苗,每亩投苗3至4万尾 , 一定要投放无病投放 。
3抓调节水质 。在对虾养成前期,换水次数较少 。当池水透明度降到15厘米~20厘米时 , 要换一次水,换水量占池水量的1/2 。养成中期 , 每隔10~1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 。换水的方法是先排掉池中底层水,后添加新水 。一定要防止那面排水,这面进水的混水养虾,在降雨较多的汛期不搞大排大灌,而是把表层的淡水排掉,以保证池水盐度相对稳定 。
4抓合理投饵 。要自制推网一个 , 每早5时取样50至100尾,认真观测对虾的胃及长势 。同时用旋网测定池中对虾生存量 , 以做到心中有数,合理投饵 。在对虾养成后期每天喂6次,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各投饵喂一次,占日投饵量的40%,晚上每隔4小时投喂一次,占日投饵料量的60% 。每天的投饵料量 , 池中四周占80%,滩面占20% 。但在池中水温超过30℃时不投饵料,水中溶氧少时,不投饵料,水质恶化时不投饵料 , 雾大气压低时不投饵料,注进新水后1小时不投饵料 。
5防止浮头 。要坚持经常观察,加强水质监测,提高防治病害技术,及时准确分析掌握水情、池情、天情、虾情,做到早发现 , 早防治 。当发现蠓虾、小鱼靠时,说明水中缺氧,是虾浮头的前兆 。
6这时候要昼夜不停地把水搞活,也可搞人工造浪、人工造氧、投冰降温 。
养鱼养虾池塘水质净化方法有哪些?雨季,大量雨水进入虾塘 , 会造成池塘水质变瘦,而且池水易浑浊,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 产氧减少,造成池塘缺氧,影响虾呼吸与生长 。同时 , 池塘底质在缺氧情况下,还原反应增多,氨氮、亚硝酸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越来越多,导致虾产生应激,发生病害 。虾塘水变浑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
1、消毒:消毒一方面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另一方面可杀死部分浮游动物,减少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量 。常用生石灰消毒 , 每立方水体用20克溶水全池均匀泼洒 。也可以用其他消毒剂,但使用浓度必须以虾安全为前提 。
2、停喂:停喂1-2顿 , 让虾饥饿,抢食部分浮游动物,培养藻类 。
3、换水:换水5-10厘米深 。换水的目的是补充藻种 。如相邻池塘水色好,无病害,可抽些水过来 , 补充藻类 。
4、施肥:尽量用无机肥,不用有机肥 。用有机肥肥水 , 易造成水质和底质恶化,并且有机肥可能带细菌和病毒,虾发病几率增加 。施肥应在晴天上午进行 , 阴雨天不要施肥 。结合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和EM菌等 。同时可施些沸石粉和合理使用增氧机 。
5、使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含有高活性的氮、磷、钾、硅等营养元素 , 有利于单细胞藻类繁殖 。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1-1.5公斤,加水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 。
虾塘生石灰多久用一次?15~20天
一般每15~20天用生石灰化水后对虾塘消毒一次,能够调节虾塘中的水质,不仅能调节虾塘PH,还能为虾补充钙质,让虾能够顺利蜕壳,快速生长
【塘底发黑怎么办 怎么调虾塘水质】干池清塘:将池水放干 , 亩用50-75公斤生石灰兑水溶化,再将溶液泼洒于全池,泼洒后可适当耙动塘泥 。2、带水清塘:按照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2公斤生石灰的用量 , 将生石灰兑水溶化,然后立即进行全池泼洒 。3、交替清塘:将水深保持在10厘米左右,亩用生石灰75公斤、漂白粉10公斤兑水溶化进行全池泼洒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