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的黑鳃病怎么处理 纤毛虫怎么处理

纤毛虫怎么处理,容易让小龙虾大量死亡?小龙虾黑鳃病 , 容易让小龙虾大量死亡,如何防治?
引起小龙虾的黑鳃病的因素有多种,弧菌以及纤毛虫和真菌都能够引起小龙虾的黑鳃病 。
由于小龙虾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底,同时用鳃呼吸,所以它在腐殖质里面活动的时候,通过鳃来过滤有机物的不容易消化的颗粒,一旦被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之后,首先会黑鳃其次烂鳃,最终无法过滤毒素和颗粒,导致死亡 。
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小龙虾黑鳃病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保证水质安全,底层干净 。
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当然在溶解氧充足的情况下,改底效果更好 , 所以在改底之前 , 应该先换水稀释有害物质的浓度,其次用增氧泵增氧,尽量保证溶氧量充足 。
2.接下来用,二氧化氯溶液消毒杀菌,二氧化氯溶液消毒杀菌 , 广谱高效,效果明显 。
3.最后利用光合菌和 em菌来促进微生物的正常循环,定向培育小球藻和硅藻水,彻底达到改底净水的目的 。这样可以有效杀死,弧菌和纤毛虫以及真菌 。
总结:【小龙虾的黑鳃病怎么处理 纤毛虫怎么处理】黑鳃的小龙虾还有补救的机会 , 烂鳃的小龙虾基本只能等死 , 所以,平时提前做好虾田管理工作,最重要 。
红龙鱼尾巴上长突起的白点有毛怎么办?您的鱼患上了白点病 。
白点病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 。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 。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 。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 。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 。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 , 危害大 。
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 。
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mm,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 。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 , 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 。
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 。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 。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 , 病程一般约为5~10天 。白点的形成不是产卵的它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人们看到鱼体上的盐粒,是它吸附在鱼的皮肤上吸食的阶段,在这其间 , 它是抗药的,当它喂饱了,它会从鱼体分离 , 掉下来到缸底 。
这种寄生虫产生保护膜,形成一个胞囊,里面有10个小幼虫(40倍的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分裂繁殖,一个能变成1000个以上的个体 , 它们会寻找鱼做寄体 , 来提供它们的食物,整个过程对温度的依赖很高 。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 , 就会自然死亡 。
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 。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 。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 。
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0.5ppm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 。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 。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 。
症状
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 。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 。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 。
治疗方法
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 。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 。
治疗药物:
1.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 。
2.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 。
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 。
4.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 。
5.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 。
6.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 。
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
容易造成鲢鱼死亡的原因?鲢鱼死亡原因:
1,因继发感染水霉、鳃霉与赤皮病而出现死亡 。用户放养花白鲢鱼种的时间较晚,有的甚至延续到4月中旬 , 因转塘水温偏高,鱼种疯狂地挣扎跳跃,在挑捡、称重与运输过程中 , 鱼体表受伤情况较严重 。受伤的花白鲢过塘后 , 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精心呵护,伤口被真菌与细菌感染,出现水霉、鳃霉与赤皮病 。
2,不规范地外用消杀剂,造成花白鲢因缺氧或中毒而出现死亡 。清明前后养鱼户们习惯使用常规杀虫与消毒药加量外泼 , 高毒高残留药物因局部浓度过高对水面表层的花白鲢产生强烈刺激,往往造成花白鲢中毒死亡 。例如:杀虫药敌百虫在碱性水中会产生毒性更强的敌敌畏;菊酯类杀虫药也对鱼的神经刺激较大,稍微过量也会导致鱼中毒死亡 。
3,重金属类药物硫酸铜在杀纤毛虫的同时 , 也顺便将水中有益的浮游生物杀死了,导致花白鲢缺乏适口饵料 。强氯精与二氧化氯等氯制消毒剂对鱼与浮游生物也有较大的刺激作用 。每次常规杀虫后,花白鲢因药物刺激而出现慢性中毒,加上浮游生物大量灭亡而出现瘦水 。
4,花白鲢长期处在饥饿、缺氧及药物刺激状态下,会停滞生长甚至发病死亡 。
杀海参苗纤毛虫的药哪种好用?展开全部
海参纤毛虫引起化皮的原因:
8-10月份 , 海水温度增高,同时由于人为或者由于在倒池过程中,有些海参会难免引起损伤 。高温加上水质恶化引起损伤面的的感染,导致霉菌等相关细菌的繁殖,给纤毛虫的快速攻击与繁殖创造了有利环境 。
损伤处感染--细菌繁殖--轻微化皮--感染霉菌--溃烂--受到纤毛虫攻击--全池暴发 。
纤毛虫属继发性感染 。这个小虫其实经常在,只是专门挑那些体质弱的参苗去感染!当稚参活力弱时,在显微镜下可见纤毛虫攻击参体造成创口后,继而侵入组织内部,在海参体内大量繁殖,致使海参幼体解体死亡 。
通过活体观察、扫描电镜、银浸法染色对其形态学作了初步研究 , 经鉴定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 。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im×21.7im 。微生物分离和显微观察显示:该病多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 。首先,先由细菌感染致使稚参活力减弱,然后遭到纤毛虫的攻击而使稚参死亡 。
治疗原则:
改善水质--驱虫---燥湿清凉杀菌---增强体质--恢复--好转 。
1、改善水质:养殖用水应严格沙滤和300目网滤处理 。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勤刷附着基,适时倒池 。
2、为饵料杀菌:饵料应经过药物处理后再投喂 , 杀灭饵料中的致病菌和纤毛虫等寄生虫 。
3、适当用药:少用杀虫剂和抗生素,最好使用温和的、没有刺激的中药制剂或植物药,驱赶体表寄生虫,治疗海参化皮 。海参已经发病,本来体质又弱 , 如果这个时候用大剂量的药物反而会刺激海参病害的严重发生 。
4、提高海参抵抗力,刺激生长:用中药或植物药,保障海参幼体强健不受细菌的感染,从而抵御纤毛虫的攻击 。所以 , 预防性用药是必要的 。
几个要点:
1、纤毛虫,主要是体质差、长期有肠炎症状的海参易得;提高海参的免疫力抵抗力是重中之重!
2、高温期间减料 , 减少底臭板发粘的速度,延缓敲板能有效控制!
3、防肠炎,助消化 。但不能长期用抗生素,抗生素用的越多苗的体质越弱 , 凡而易得纤毛虫!
4、盾纤毛虫治疗的关键是在于早期 。很多养殖户发现了海参摇头或中间有断点或化皮了,就一味投抗生素,这样只会使养殖成本加大 , 损失更重 。用药前期,前一二天能看到有好转的效果,到第三天开始就越来越严重了 , 原因很简单,抗生素只能做到杀菌的作用,起不到杀虫的作用 , 这样的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 。
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对育苗厂家的回访和实际考察,结合实际中的治疗经验 , 总结几条在现实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慎重选药(避免治疗方向上的失误):往往在显微镜下一看到纤毛虫,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杀虫剂和抗生素 。熟不知,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作用,不是你想杀掉就能杀死的,杀虫的结果不是药不对症,虫杀不死,海参化的更历害 , 就是虫死了,参苗也掉的差不多了 。
2、用药过程中不要随意添入其他别的药品:买到药了,不管对症不对症,就开始用,自已担心药效达不到,又加上这种那种的药 。这种情况,非但没治好,到头来连好的的药也拖累的失去效果 。
3、饵料配伍不当:这方面的不合理也会导致纤毛虫子的猖厥 。往往为了提高生长速度 , 擅自过量添加动物蛋白,是长的快了 , 代谢产物的毒性也相应增加了,这种情况 , 除非不发病,一旦发病就是历害的 , 而且很难控制 。
4、不能私自停料:当然停料不停料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水质变化或者气温引起的化皮,停料是有效果的,但如果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你越停料,连好的参苗都饿得没抵抗力了,不全池发病才怪呢 。
5、切忌乱添加营养类产品:发病期间,正常思维是给它增加点抵抗力,殊不知 , 就是这个最常规的想法,却起到相反作用 。要知道,海参不是什么高级动物,不是鸡猪类畜禽动物,它就是潜伏在海底以吃海泥中的腐殖类生物为生的 。连吃海泥都能活 , 还用得着那么高级的营养品吗?
老尹家 海参 为您提供解答
虾黄鳃怎样处理?黑鳃病或黄鳃病
1.病因根据调查,引起黑鳃、黄鳃主要有2种原因:(1)是固着类纤毛虫大量附着在鳃上引起 , 并且虫体颜色往往随水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有机碎屑多少而出现不同的颜色 。同时由于虫体多,虫体的固着柄分支多,导致水中大量的污物、浮游生物、丝状细菌都聚集于虫体之间 , 形成黑色或黄色 。(2)某些细菌对鳃进行腐蚀和刺激,以致鳃的粘液分泌增多 , 使水中许多污物粘附于鳃上,形成黑色或黄色 。另外水质污染(如重金属污染)也可导致黑鳃 。
2.症状黑鳃或黄鳃,是肉眼透过头胸甲所看到的一种颜色反应 , 患病虾一般不会引起大批暴发性死亡,但病虾摄食减少,呼吸困难 , 反应迟顿,蜕皮困难,水环境的突然变化 , 如水温突变、溶氧降低、都会引起患病虾死亡,这种病可长期的间断性连续死虾,造成减产 。
3.防治方法此病单凭目观难以准确诊断,最好用显微镜采用水浸片方法进行区别诊断 。若为细菌性黄鳃或黑鳃,可见鳃丝上粘有许多污物,鳃丝粘液分泌增多,鳃丝则略肿胀,既无纤毛虫、而水质主要指标又在正常范围内 。若是纤毛虫引起的黄鳃或黑鳃 , 镜检可见大量葡萄状具有柄的纤毛虫附着在鳃上 。另外应化验水源,检查水质是否正常 。
(1)细菌性黄、黑鳃可用"新氯"或"虾舒泰"全池泼洒1次~2次 。
(2)纤毛虫引起黄、黑鳃可参照纤毛虫防治方法 。
(3)水质污染可用"活水保虾丹"加入"虾舒宁"泼洒治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