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怎么发情

禽类怎么发情,圈养鸡为什么爱打架?圈养鸡为什么爱打架?应该如何解决呢?首先,需要了解你在养殖圈养公鸡过程中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断喙或者戴眼镜是否做了?其次,你可以对照一下下面所列的易发生打架,造成啄肛、啄羽等现象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 。
原因一、饲养密度过大 。鸡在活动空间不足,很容易引起鸡群打斗,再加上密度过大会导致鸡群生长均匀度差,啄羽肛和打斗就会频频出现,增加死、淘率 , 特别要公鸡比例较大的鸡群 。
解决方法:做好日常管理,实时扩群或分群 , 合理的设置养殖密度,隔离打斗在鸡只和被啄鸡只,若有啄肛必须对二者都进行断喙,因为肛门脱出或出血后很可能出现二次伤害 。啄癖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全群断喙 。
原因二、温湿度条件不适宜 。圈舍温度过高或放牧场地的气温过高,圈舍湿度过高或放牧期间气候潮湿闷热,鸡群烦燥不安,易啄肛啄羽 。
解决方法:做好圈舍内防暑降温及除湿工作,夏季在放牧场地一定要有遮阳条件,做好场地的排水,保持活动场地的干燥 。
原因三、采光应激 。圈舍适宜在光照条件很重要,采光强度应根据鸡群生长状态逐步减弱,而长期处于较强的照明条件,鸡群很容易容经常出现啄羽啄肛 。禽舍光线突然增强,特别夏秋季节,气温较高 , 为了保障良好在通风和降温,会将鸡舍门窗上的塑料布和遮阳网全部拆除 , 鸡舍内光线突然变得很强,容易引起啄羽啄肛 。多日阴雨后放晴在这一天也是光照应激表现很明显的 , 这时特别容易出现啄羽啄肛 。
解决方法:圈舍内要合理控光,灯泡更换后要时常检查鸡群在适应状态 。天气变化导致的光线应激,最好可以采用网孔略大的遮阳网对圈舍和放牧场投料区域适当遮阳 。添加多维抗应激 。啄癖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全群断喙 。
原因四、圈舍环境差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鸡群躁动 , 体能分化“大欺小、强欺弱”,环境长时间得不到改善,鸡群则相继出现各种疾病 , 啄羽啄肛则会愈演愈烈 。
解决方法:改善圈舍环境,加强通风换气,及时剔除病、弱鸡 。
原因五、换饲料的应激或日粮营养搭配不均衡 。土鸡养殖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料颗粒粉碎的大小和营养成分的搭配方面都有不同要求,突然更换饲料的原料、形态或配方,都很容易诱发鸡群啄羽啄肛 。日粮中蛋白质不足 , 钙、磷盐不够或比例不恰当;含硫氨基酸、微量元素、矿物质不够,粗纤维不足等都可造成啄肛啄羽现象的发生 。
解决方法:科学搭配日粮,营养要均衡且原料品质要稳定,饲料更换须按一定比例混搭后逐渐过渡 。
原因六、投喂的饲料或原料出现霉变 。投喂的饲料或原料出现霉变可能引起肝、肾及胃肠粘膜损伤(肠胃炎)造成营养吸收差,也可造成啄肛、啄羽毛 。
解决方法:及时更换掉霉变的饲料或原料,饮水中添加3~5%的葡萄糖和Vc,还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保肝护肾的药物和霉菌防治药物 。
原因七、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如羽虱可引起皮炎、断羽、脱羽,也会造成啄羽甚至啄肛在问题 。体内寄生虫可以使鸡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间接导致营养缺乏出现啄羽啄肛 。
解决方法:做好圈舍内外的消毒和卫生工作,并定期驱虫(体表和体内寄生虫),及时隔离病鸡 。
原因八、鸡的品种遗传因素 。白羽和褐羽易发生啄肛啄羽;早熟鸡,早开产母鸡易发生脱肛,很易造成啄肛 。
解决方法:加强日常管理,可以20日龄左右断喙,之后择机公母分群,公鸡可以在中鸡阶段带防啄的眼睛,母鸡则是在开产前两三周修喙 。
原因九、生理性因素 。鸡有一定在生理换羽周期,如鸡群处在生理周期性换羽阶段时 , 鸡群比较容易出现啄羽和异食癖 。
解决方法:加强营养和日常管理,及时剔除弱小鸡,给鸡群适当增加含硫氨基酸和复合多维的供给 , 啄癖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断喙 。
原因十、疾病因素 。如:禽流感、新城疫、传支、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滴虫病等常继发肠道和生殖道疾病 。疾病较严重时会引起鸡群大小不均 , 恃强凌弱,打斗和啄羽 。肠道或生殖道发生疾病时,其生理机能降低,会时常出现脱肛及啄肛现象 。
解决方法:加强防疫和卫生消毒工作,查清病因标本兼治,及时隔离病、弱鸡 。给鸡群适当添加维生素促进大群康复 。
结语养鸡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涉及到很多环节 , 比如:场地选择、场地规划与建设、育雏期管理、育成期管理、成鸡管理和出栏后管理等等 , 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如何做好养殖管理,如何进行进行疾病防治等问题 。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养不好鸡 。
为什么有些人会有鸡养得还可以的错觉?
一方面 , 他不清楚养鸡过程中需要关心哪些与效益相关的指标,可能他只关心成活率 。
农村养殖户养殖土鸡的经济效益高低与养殖的品种、养殖管理技术水平还有销售渠道有很大的关系 。而土鸡养殖成本 , 有一类指标非常重要,那就是土鸡料肉比或者料蛋比 。料肉比是指饲养的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饲料量,而料蛋比,顾名思义就是母鸡所吃饲料与产蛋重量的比值 。很多农村养殖户往往只重视疾病、伤亡等看得见的损失 , 却忽略了料肉比或料蛋比这些养殖效益的一些隐形杀手 。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水平就不错了,可能还会为自己超过了带他入行的师父而窃喜 , 可他不知道这个行业内技术做得很好的人是什么水平,这也正是学技术要跟着行业内领先水平学习的原因 。
停留在“把鸡养活”的层面上 。这样的养殖户可能会跟着好行情赚一笔,但是不会长久 。一旦遇到低迷的行情,他们就会赔得血本无归,一蹶不振,留下一句“养鸡不赚钱”失败离场 。
养鸡不简单 , 想养鸡系统的掌握养殖技术以后再开始,否则就是拿血汗钱做实验、打水漂!
了解更多养鸡技术,关注农家营!
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能够制服它?从已有事件来看,大熊猫发怒的话,用食物和水就能制服 。
最近几年熊猫粉越来越多,把大熊猫硬生生吹成了“拳打狮虎,脚踢豺狼”的超级猛兽,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也跟风加入“熊猫吹”阵营,甚至连知名媒体也加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饭圈 。现在网上关于大熊猫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吹捧大熊猫攻击力的 。
熊猫粉吹大熊猫经常说三句话 。
1、大熊猫是熊,不是猫?。?
这算是基本常识吧,那是熊就一定很厉害吗?不见得,熊也分三六九等,大熊猫体重排在熊科倒数第二,实力比大型熊差远了 。
2、大熊猫可是蚩尤的坐骑!
不知道大熊猫是如何与蚩尤扯上关系的,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属于当代网民的臆造 。
3、大熊猫可是食铁兽!
古人爱吹牛,大熊猫只不过是舔了几下铁锅 , 就得了这个“食铁兽”这个拉风的绰号 。圈养大熊猫咬坏锑盆和铁盆的事件时有发生 , 咬合力确实不低,但缺乏攻击技巧,不知道怎么发挥咬合力 。如果大熊猫学会了猫科动物的咬喉 , 那就非常厉害了 。
我也并不是要疯狂diss熊猫粉,只是动物圈对大熊猫的实力早就有了定论,那就是“自保有余,攻击不足” , 非要把大熊猫塑造成猛兽实在没意思 。
动物园里的大熊猫经常咬人,轻伤重伤的都有,但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要么是饲养员操作不规范,要么是游客违规翻越围栏入侵大熊猫领地 。大熊猫咬人可以用食物引开,或者用水把它滋走,连麻醉枪都用不上,因为大熊猫没有杀人意图,也没有攻击技巧,毕竟它不是猛兽 。大熊猫的经典招数就是抱腿咬,把人的腿抱?。锰逯赜攀平税獾乖诘?nbsp;, 然后张嘴像啃竹子一样啃人的大腿 。
猫科动物的锁喉、斑鬣狗的掏肛、豺的挖眼它都不会,潘文石曾给大熊猫投喂活羊,但是这只大熊猫抓着羊屁股咬,咬了半天羊还是活的 。但是野生大熊猫中出现过一些“偷羊贼”,四川有大熊猫下山吃羊被关在羊圈里的,当地村民还很害怕,“把国宝关在羊圈里怕是要不得啊” 。而云南那只大熊猫就没这么好运了,直接丢了命,这就是2014年云南猎杀大熊猫案,两名主犯各判了13年和11年 。当时熊猫粉还不多,若是发生在现在,网上肯定要闹翻天了 。
说了这么多,来看几起大熊猫袭人事件 。
咬人最多的大熊猫就是北京动物园的古古,现在2006-2012年先后四次咬伤违规进入熊猫池的游客 , 两人轻伤两人重伤 , 古古因此被称为“北动保安队长” 。
2007年10月22日,一名12岁少年因好奇跳入北京大熊猫运动场内,古古咬伤少年双腿 。一名老外扔出一瓶矿泉水引开熊猫 , 男孩得以脱险 。
2006年9月19日 , 一外地来京的男游客酒后欲与大熊猫握手,跳进其场地内,受到惊扰的古古咬伤了他的右小腿 。游客为了脱身反咬古古后背,最终工作人员赶来,用水将古古滋开 。
敢和大熊猫动手的不止这个醉汉 。
2016年10月27日南昌动物园一名青年男子擅自翻越围栏进入熊猫馆并挑逗正在休息的大熊猫“美灵”,随即被大熊猫按住,该男子与大熊猫扭打5分钟左右 , 侥幸无伤逃脱 , 但是裤子被咬破了,事后检查大熊猫并无异常 。
野生大熊猫最著名的一起袭人事件就是2014年甘肃李子坝村村民关某被受到惊吓的白水江野生大熊猫咬伤,致其右小腿和脚踝全动脉断裂,踝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 后经过协商 ,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次性赔偿关某40万元 。
2011年一只大熊猫咬死蓝孔雀到现在还时常被提起 。
2011年武汉动物园大熊猫“希望”放到外活动场中晨练 , 不一会 , 孔雀凄惨的叫声引起饲养员陈军的注意 , 陈军随即向外观望,发现大熊猫用嘴咬住一只孔雀,不停地奔跑,一会儿,熊猫将孔雀放下,孔雀开始逃窜,熊猫一个箭步,一掌将孔雀按住 , 接着用嘴拔孔雀长长的尾羽,随后又咬住其脖子狂奔,一会儿又将奄奄一息的孔雀放到自己玩耍的栖架上,不时在一旁观望 。
最后,陈军用食物将“希望”引诱至内室 , 取出孔雀 。孔雀已经被咬死 , 是被活活玩死的 。
事后,网友一直在讨论大熊猫会不会被判刑 。我也是无语了,被咬死的是蓝孔雀,又不是保护动物,杀来吃都可以,绿孔雀才是保护动物 。而且大熊猫不是法律主体,动物根本就不受法律约束,没有判刑这一说法 。
综上所述,不要过分吹嘘大熊猫的战斗力 。
普通鹦鹉一生就一个配偶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鹦鹉从一般意义上讲,应该不是“一夫一妻制”,因为世界上所有的物种都存在着竞争,是与生俱来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为了后代的强壮,动物(禽类也是如此)会寻找强壮的同类异性交配,以便获得强壮的基因,争夺交配权,会互相厮打,强壮的获得胜利,这种竞争行为,在物种的进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从这一点上来说说,如果比是人为干预,强行把鹦鹉一公一母关在一起,鹦鹉也一定会遵循自然法则去不断选择强壮者交配繁衍后代,这在鹦鹉饲养实践中常常遇到,给一只鹦鹉母更换一只鹦鹉公,要不了几天 , 新更换的公母鹦鹉就会发情、交配、产蛋、孵化、育雏,
动物中会出现同性恋吗?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答案是确定的,绝大多数需要寻找配偶的动物都会存在同性恋,且比例还不低呢 。首先我们举个例子:大雁,大多数灰雁都秉持一夫一妻制 。许多灰雁在成年后的十几年里,都只与同一位伴侣相伴左右、交流爱意,只有当原配死后,才会另觅一位配偶 。这种忠贞程度不免令人称奇 。不仅如此,灰雁中还广泛存在一种被部分人视为“不正常”的感情关系 。
灰雁中的同性恋不在少数,据一些研究统计,可能多达20% 。这个数字看上去很高,但其中可能还包含了双性恋灰雁:在原配死后,又找了一位不同性别的伴侣 。因此纯同性恋的灰雁数量还可能更多 。
问题是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不仅是灰雁,还有几百种动物也存在同性恋行为 。这令许多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 。毕竟进化是受繁殖驱动的 。对大多数动物而言,只有与异性结合、才能繁殖后代 。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性恋似乎反其道而行之 。但这种性取向在动物中如此普遍,说明它并不是一种异常行为 。
维也纳大学行为生物学家科特?克特罗斯查尔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一问题做了表述:同性恋行为在动物中之所以得以存续,是否因为存在某种具有稳定作用的自然选择机制?还是因为这是大脑发育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产物?同性恋行为对进化而言是否有用?还是说这种行为只是偶然出现、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劳伦兹本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 。“我们可以肯定,每一种本能行为都具有特殊的生存价值 。”劳伦兹借此指出,雄性灰雁伴侣在族群中往往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种优越地位反过来又会吸引单身的雌性灰雁 。同性恋雄雁偶尔也会与这些雌雁进行交配,然后再把注意力转回到自己真正的爱侣身上 。这样看来,同性恋可以对繁殖起到促进作用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解释 。
还有科学家提出 , 同性伴侣也许会履行一些重要的“社会责任”,如抚育其它灰雁的雏鸟、或担任族群看守等等 。这对同性伴侣亲友们的帮助要大于对它们自身的帮助 。这其实是一种名叫“亲缘选择”的进化策略,在工蜂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工蜂不惜牺牲自己、放弃繁殖能力,只为保证种族的利益,。
还有一种解释:在养育后代的职责主要由雌雄之一承担的物种中 , 同性恋行为似乎更加频繁,这也许是因为无需养育后代的一方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这种“无害的放纵”或许能解释,为何灰雁的同性恋行为似乎与性别比率有关 。如果雄雁数量远多于雌雁 , 多出来的部分雄雁就会相互“抱团取暖” 。社会地位对灰雁而言非常重要,形单影只的灰雁往往会受到欺凌、落到社会最底层,因此与同性结伴总比孤零零的好 。按照这种解释,同性恋可能是社会行为与竞争的副产物 。克特罗斯查尔还指出 , 不同性别的生物对伴侣最看重的特征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也会影响同性恋行为 。对有些生物来说,感情的质量也许比“性别”这种无聊的事情重要得多 。
曾经笔者也会天真的觉得同性恋是不是因为人类因为好奇心才会有的 , 又或者是高智商动物才会存在的一种社交行为,一些低智商动物是不是不会同性恋 , 现在来看,真的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同性恋是一种基因决定的行为,是正常的现象 。
事实上,上述解释也许都有道理,并不是非此即彼 。同性恋在动物王国中无处不在,因此这种行为也许并非由同一位祖先演化而来,而是经历了多轮进化 。“我认为不存在某种统一的解释,”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的保罗?瓦塞表示,“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进化史,因此需要不同的理由来解释 。”
同性恋的作用机制的确不尽相同 。例如 , 灰雁中仅存在雄性同性恋,而加拿大黑雁则是雄雌皆有 。(加拿大黑雁是北美最常见的鸟类之一,其同性恋比例可能多达30% 。但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加拿大黑雁的雄鸟和雌鸟长得十分相似,只有专门的研究人员才能看出区别 。
当然,生物学家可以大谈特谈“亲缘选择”和进化策略 , 但就像我们人类一样,鸟儿在选择配偶时,根本意识不到有哪些机制在发生作用 。对一只灰雁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进化 , 而是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正如瓦斯彻所言:“爱就是爱 。”
生殖隔离跟什么有关?生殖隔离和地理位置、生活习性、生育季节、生理、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尺寸、染色体数量等因素息息相关,简而言之 , 生殖隔离就是阻碍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
在自然界中 , 不管是动物、植物 , 还是微生物 , 繁衍后代、传递自己的基因无疑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
但一般来说,只有同一个物种的生物之间才能进行交配 , 正常繁衍后代,延续物种 。
不同物种之所以不能这样做,主要就是生殖隔离的存在 , 那生殖隔离到底是什么?它又和什么有关呢?
何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 。
简单地说,就是生殖隔离可以防止不同物种的成员产生后代,或者确保产生的任何后代都是不育的,通过这些障碍来维持物种的完整性 。
所以说,生殖隔离并不完全代表两个物种之间不能杂交,而是指它们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具备生育能力 。
比如说猫和狗,因为它们不属于一个物种,所以就存在生殖隔离,也就是说,就算它们可以杂交,但它们产生的后代一定是不具备生育能力的 。
再比如说金毛和哈士奇,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品种的狗,但却都是狗类 , 属于同一物种,如果它们杂交,生下的后代为“哈士金”或者“金士奇” , 不管是哪种,都是具备生育能力的 。
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说狮子和老虎杂交产生了“狮虎兽” , 但“狮虎兽”并不都是不育的 。
2020年4月,荆州中山公园动物园就诞生了虎狮虎兽,它的父亲是老虎 , 母亲则是狮虎兽 。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就要说明一下生殖隔离和哪些因素有关 。
生殖隔离和什么有关?生殖隔离主要和以下这几个因素有关 。
1、栖息地
在某个特殊的情况下 , 某个物种的种群会迁移到其他地方继续繁衍,不再与同一物种的其他种群在同一个地方生活 。
简单地说,同一物种,因为某些原因而分开 , 比如地壳运动、冰川融化等等 , 由于分开的时间比较长,它们的栖息地变得不同 , 就会产生生殖隔离,即使人工将它们放在一起 , 也不会产生繁殖行为 。
2、时间
这主要指的是动物的发情期和繁殖期,植物的开花期和授粉期不同,而错过了繁殖的机会 。
比如同在大西洋生活的鲱鱼,由于繁殖期的不同,有的在春季繁殖 , 有的在秋季繁殖,那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生殖隔离 。
3、行为
主要指的是求偶方式的不同,一般鸟类和昆虫容易因为行为而出现生殖隔离 。
比如红蟋蟀、宾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 , 它们在形态上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它们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 。
经过实验证明,同一鸣声的蟋蟀会产生交配行为,不同鸣声的蟋蟀则不进行交配 。
4、器官
主要是指由于植物花的结构与传粉者形态结构不协调而造成的交配受精障碍 。
就比如说大红吊钟柳和山吊钟柳,前者拥有细长的管状花冠,所以主要靠蜂鸟帮其授粉;后者有较大的钟状花冠 , 主要靠蜂类帮其授粉 。
因为器官的不同 , 所以二者之间不能相互授粉 。
5、生理
主要指的是动物交配后或植物传粉后,由于生理上的不协调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现象 。
比如说绿果蝇,它的精子在同类的受精囊内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活动能力,但在美洲果蝇的受精囊内,很快就丧失游动能力了 。
6、杂交后的生殖隔离
如果说前面几种属于杂交前的生殖隔离,那这种则属于杂交后的生殖隔离,也就是说 , 不同物种受精后,虽能形成合子 , 但合子不能存活或者后代不育或者后代可育但存活时间不长 。
以狮虎兽为例,狮子和老虎都属于猫科豹属,是近亲缘物种,在自然环境下,这两种动物不会相遇,所以也就不会交配 。因此,它们的结合大多是在人工环境下产生的 。但是,即使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虎、狮受孕的机会也仅为1%~2% 。
狮虎兽也叫作“彪”,是雄狮和雌虎的后代,如果是雄虎和雌狮,那后代则是虎狮兽 。
由于狮、虎的染色体匹配程度不高,又缺少抑制生长的基因,所以狮虎兽的遗传性状不稳定,大多会因为基因缺陷而早夭,即使能存活下来的狮虎兽,基因缺陷也会让它们的身体多个方面出现状况,比如体型巨大、存活时间短等等 。
目前,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狮虎兽是一只名为“利利”的狮虎兽,它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20年 。
从遗传学上来看,狮、虎都有19对38条染色体,狮虎兽也同样是19对38条染色体,因此,从生物学理论上来说,狮虎兽是具备生育能力的 。
但在现实生活中,雄性狮虎兽没有生育能力,雌性狮虎兽有一定的生育能力,所以偶尔会产生狮狮虎兽或者虎狮虎兽 。
这主要是因为当杂交后代产生配子时,如果是雄性的话,它产生配子时往往会因XY性染色体组成的差异 , 导致配子可能存在分配缺陷,以至于基因无法正常重组 。
【禽类怎么发情】而如果是雌性的话,因为XX染色体的均分一致性,则可以避免这种缺陷,所以可能会暂时性地产生后代 。
虽然狮虎兽能产生后代,但它的后代几乎都逃不过不活、不育以及衰败的命运 。
和狮虎兽一样,骡子也是类似的产物,咱们都知道,骡子是马和驴交配后的产物 , 但和狮虎兽不同,骡子基本上都是不育的,因为马体内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64条 , 驴体内的染色体数目是62条,而骡子体内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63条,因此 , 骡子的生殖细胞不能正常分裂,从而导致骡子不能生育后代。
人和黑猩猩有生殖隔离吗?咱们都知道,人类和黑猩猩可以说是关系比较密切的不同物种 , 从基因角度上来看,这两个物种十分相似,基因的差异性只有1% 。
那么问题来了 , 人和黑猩猩有生殖隔离吗?
20世纪20年代,苏联生物学家伊里亚·伊万诺夫曾做过相关的实验,实验过程我就不多说了,实验结果却表面人和黑猩猩也存在着生殖隔离 。
一方面,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黑猩猩有24对48条染色体,虽然染色体数量相差不多,但23+24=47,47是单数的染色体数,也就是说 , 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时候不能均分,产生的后代不能生育 。
另一方面,人类和黑猩猩相同编号的染色体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在长度上无法匹配,因此不能完美地形成姐妹染色体组 。
不同肤色的人有生殖隔离吗?不同肤色的人并没有生殖隔离,这主要是因为全人类都是同一个物种 , 也就是智人,在20万年前有着共同的祖先 。
而肤色、外貌等不同,都是因为纬度不同、接受的紫外线强度不同造成的 。但本质上都是人类,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 。
写在最后:总而言之,生殖隔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因为生殖隔离的存在,地球上才会出现五彩缤纷的生物 , 才会有生物多样性 。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生殖隔离,那世界又是怎样一副景象?
——洛商溪——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