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补气的知识总结 按摩人体这些穴位补气养血效果好


补血补气的知识总结 按摩人体这些穴位补气养血效果好

文章插图
一、5种补气补血汤的制作方法
1、三红汤
材料:红枣7枚、红豆50克、花生红衣适量 。做法相当简单,就是一个字熬 。功效:这道补血汤,最容易准备,东西容易买到,煮起来也相当简单 。更重要的是,补血效果非常好 。如果有女性经期出现头晕眼花,面容苍白,就喝这道汤吧 。
2、银耳南瓜补血汤
材料:南瓜200克、干莲子20克、银耳2朵、红枣15颗、冰糖适量水1000ml 。做法:1)银耳温水泡发约30分钟;南瓜去皮切滚刀块;莲子洗净去苦心;红枣洗净 。2)砂锅水烧开,先放银耳和莲子,小火煮15分钟 。3)放红枣再煮5分钟,最后放南瓜,煮至变软即可 。
3、莲子核桃羹
原料:莲子20克,核桃15克,白砂糖10克 。做法:①将莲子去皮、去心; ②桃仁一炒香与白糖拌匀,研成细粉;③将莲子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 ④转用文火煎熬一小时; ⑤放入核桃白糖细粉,搅拌煮熟即成 。
4、黑木耳枣豆羹
原料:木耳12克,大豆40克,枣干12克,盐1克 。做法:①将黑木耳、黄豆、红枣分别洗净、泡发 。②锅中加适量水,将黑木耳、红枣、黄豆一同放锅中,烧沸后以小火炖至熟烂,加适量盐,稍煮一会儿,即可 。
5、黑芝麻红枣粥
原料:粳米150克,黑芝麻20克,枣干25克,白砂糖30克 。做法:①黑芝麻下入锅中,用小火炒香,研成粉末,备用;②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③红枣洗净去核;④锅中加入约1500毫升冷水,放入粳米和红枣,先用旺火烧沸;⑤然后改用小火熬煮,待米粥烂熟;⑥调入黑芝麻及白糖,再稍煮片刻,即可盛起食用 。
二、人体5大重要的补气穴位及按摩方法
1、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因而百会穴是各经脉气会聚之处,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如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如低血压患者,可自己按摩百会穴,以拇指指腹按摩,力度要适中,注意,按摩时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气、沉肩、肩发力于臂而贯于指 。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按摩20天左右就能见效 。常按摩百会穴也能清神醒脑,增强记忆力 。
2、任脉上的膻中穴(位于人体胸部的正中线上,在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有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症状,只要按摩膻中穴,就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肝病患者来说,经常按摩此穴,更有奇效 。按摩此穴,可以打开“气闸”,让全身之气通行无阻 。遇到不开心的事,多按摩此穴,也能让低落的情绪变得正常起来 。如果你情绪不好,气下不能达于足,上不能传于头,全身上下气机不畅,当然会觉得心烦意乱、胸闷不堪,此时,只要按摩膻中穴,自然能宽胸顺气,情绪也就变好了 。
膻中穴按摩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为宜 。每次按摩10来秒即可,6次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体质好的朋友按摩时,用力可稍大些;体质不好的朋友,动作要轻柔些 。女性朋友按摩此穴,还具有一定的丰胸效果 。生产后乳汁不足的,也可常按摩此穴位 。注:按摩切忌用蛮力 。
3、肺腧穴(肺腧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主一身之气,肺腧穴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功效 。它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及与气有关的疾病,比如说哮喘、咳嗽、呕沫、腰脊痛、癫疾、喉痹等疾病 。常按摩肺腧穴,可以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如果能同时按摩天突穴,对治疗连续咳嗽非常有效 。用手掌根按揉左右侧肺腧穴各36次,36次为一遍,再用拇指肚向后按压天突穴36次,36次为一遍,一般施治3~5遍即可,或揉按至局部有酸胀感也可以 。咳痰时也可以按摩肺腧穴,用手指强压此穴6秒钟左右,重复做3次即可 。
4、脾腧穴(膀胱经中的脾腧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损,气血就会虚弱 。脾腧穴是专门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的 。如果脾脏中的湿热之气散不出去,所以,脾腧穴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补气穴位之一 。如何保证脾腧穴的功能正常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勤按摩、勤拔罐、勤艾灸 。根据季节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如不方便拔罐和艾灸,那就选择按摩 。
5、气海穴(肚脐直下大约一寸半):
是补气要穴 。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说法,是说气海穴具有温阳益气、化湿理气的作用 。中医常说的下丹田,实际上就是指以气海穴为中心的一定区域 。气海穴作为人体中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疲、形体羸瘦、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经常按摩气海穴,能使百体皆温、脏腑皆润,促进肠胃蠕动、气血顺畅,强化肝脏及消化道功能 。
按摩方法:先以右掌心紧贴气海穴,按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 。再以左掌心,逆时针按摩100~200次,动作要轻柔缓慢,按摩至有热感,你就能感觉到体内的气血顺畅,身体轻松 。
三、按一按这5个穴位具有补血的功效
1、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 。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 。”之说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 。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
2、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
3、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
4、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养生穴位,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
5、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
四、对于补气补血的4大错误认识
误区一:气血,不单单是指“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而我们曰常口头语中的“气血”只是局部的,说白了是单指“血” 。比如我们颈痛、背痛、腰腿痛等等痛症,从气血角度讲,只是一个局部的小概念的气血问题,可见局部气血不和,血瘀气滞,更甚者血不养筋,而造成肌肉萎缩等等 。
所以,局部的气血概念,不能代表整体的气血概念;局部的气血失调;局部的气血问题,不能说人体总的健康出问题 。这是对局部痛症而言的 。
误区二:只认为气血就是指气和血,而与其它无关 。
这是人们存在的一个大误区 。
其实只指气和血而言,在中医学中所指范围较广,名称繁多,概念也不一样,非常详尽地从生理及病理角度进行认识和阐明 。但是气血与五脏六腑,与精、津液等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比如:精与血同病、气与血同病、气与津液同病、血与津液同病等复杂的病机 。
误区三:满面红光,不代表气血好 。
在中医学中,人的正常生理面色表示人体的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的正常 。比如精气内含,容光外发,所以面部则显光明润泽,红黄隐隐 。而在临床上,或曰常生活中一些人,特别中年人如果红光满面,则就要查一查自已的血压了 。如果血压正常,就要再考虑是否肝火旺盛,易急燥,易发人,失眠,口干等一系列表现 。
误区四:脸色好,气色好,也不等于“气血”正常,身体健康 。
“气血”是“气”与“血”二个概念的组个 。因气与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所以往往把气与血二个概念合在一起,成为“气血”这一词组 。
在曰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某人一直身体非常好,气色又好,但突然得暴病而亡 。脸色好,气色好,气血正常,绝不能代表脏腑等无病,或者某一个器官有先天或后天的疾患 。气血,在中医学里只是一个非常乏指的概念,但对某些疾患来说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对治疗疾病起着主导的积极的治疗作用 。
【补血补气的知识总结 按摩人体这些穴位补气养血效果好】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