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石灰试一下 叉尾鲶用什么钓

叉尾鲶用什么钓,草鱼丝囊霉菌感染用什么药?开春以后,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多个主养区草鱼病害频发,而且看起来是“怪病”,多种病害同时发生,发病传染速度很快,致死率也不低,一些养殖户眼看塘口的鱼一条条就要死光了,拼命用药却丝毫不见效 。今年开春草鱼发病早于往年,局部甚至部分区域有重大疫情爆发的迹象 。草鱼价格虽然不好,但目前已经有了反弹的迹象,养殖户苦苦等来高价 , 却躲不开这样的病害?太可惜了,尤其是很多草鱼规格偏大,养殖户的损失怎一个惨字了得!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天灾吗,开春后主产区阴雨天气比较多 , 这是一方面的原因;是人祸吗,草鱼价格低迷,养殖户卖鱼速度慢,存塘量太大,鱼塘管理难度大 , 一旦发病 , 一些养殖户拼命用药甚至乱用药,更加重了病害的蔓延......等等等等 。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的话,你会怎么在开春最好预防工作?转发《水花鱼》微信公众号这两篇干货文章 ,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低温时节鱼类顽固鱼病久治不愈的浅见
早春"鱼瘟"不好治 , 用生石灰试一下!
每年的早春3月特别是今年犹为明显,无论成品鱼还是规格苗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草鱼花白鲢还是鲫鱼鲤鱼,等等,鱼类暴发流行类似于水霉加赤皮烂鳃病的一种顽固鱼病,虽经久治仍不愈,用尽各种渔药但仍死亡惨烈 , 对养鱼人的冲击相当大,让本已行情不好惟有一点稍存微利的水产行业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让很多人惶恐不安!
据很多人自述和了解,有的鱼塘在年前就发病,历经数月至今仍在"纠缠"顽固不愈 , 有的是塘鱼经动网后发病,但大多数是在买回的苗种下塘后发?。灿猩偈怯闾猎阋卜⒉?。虽经向各方求助 , 恳请高师指点,用尽杀菌药、杀虫药、调水药乃至各种培藻手段等等,仍然未见效果或者效果不大 , 甚至越用药越死鱼 。种种难状,与其称之为"水霉加赤皮烂鳃病的顽固鱼病",倒不入说成"鱼瘟"似乎还贴切些 。
本文就上述所谓的"鱼瘟"现状,据初步了解的情况来作一个简单分析并说出一些浅薄想法,仅供交流、参考和借鉴 。
一、"鱼瘟"发生的原因分析
开春万物复苏,低温持续,光照不强 , 偶而温度忽高又陡降,这是早春时段的典型气候特征 。个别养鱼户在秋末后至今没喂料或者开春后才投料饲喂,当鱼儿经过一个冬季的体能消耗,很多情况下早已是"弱不禁风"了,有的鱼只要是"保住命"了都可能是一种奢望,更何谈或者根本受不了打网或者运输的"折腾" 。
有的鱼塘多年没清塘或者淤泥深厚,池塘底部残留有害物质积聚,加上开春后气(水)温上升,藏伏于池底的有害物质开始挥发出来,有益的、有害的虫菌也纷纷复活滋生 , 这个因素也不能小视 。
多数人见到鱼发病后,起初还可能未与足够重视,一到后来见久治不好就着急慌乱了,谁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谁说该调水培藻又赶紧培藻调水 , 总之,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当然,这些做法本是无可厚非 , 心情也可以理解 。
但是,可能有些(很多)人在有意中无意间都忽略了两个鱼病发生的基本事因:
一是鱼儿自身的问题,比如体弱、功能紊乱、受伤等 。
以喂料为例:冬天因鱼不长或长势缓慢,认为喂料不划算,就断料停喂,甚至有人为了所谓的"节约成本"在秋天就停料,当鱼类经过漫长的冬季时 , 鱼儿为了保障生命的延续只好调用体内原有的营养元素来"保命",造成营养不良,到春天时可能是尚存一丝生命气息 。开春后又开始突然投(吃)料,让长达数月"休息"的肠胄又开始接受食物 , 也有一个"应急"的肠胃适应问题,此时可能引发一些不利现象发生,即:长时间饥饿后又暴饮暴食引起生命功能紊乱 。
以受伤为例:很多人喂得"成"鱼,也喂得"好"鱼 , 但可能打不"成"鱼或者打不"好"鱼,捕鱼网具粗制滥造,配套设备(比如暂养、水源)欠缺,网线粗糙 , 捕网过程慌乱,水浑呛鱼,操作野蛮,使鱼受伤,无形中加剧了鱼病发生的机率 。
二是鱼类生存环境的问题,深层次的说法就是生态系统的问题 。
就拿人为例:如果生存在一个万分恶劣、烦躁不安、身心疲惫、令人窒息的环境中,人不生病才怪 。人生病后不管用什么药 , 吃再好的东西,都等于0,惟有离开或者立马改善不良环境后才有希望恢复健康的身体 。
以鱼为例还有一个现象:鱼病发生后越用药越死得凶,大多是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了,鱼儿在此恶劣环境中本已生命垂危,加上"是药三分毒"之故 , 恶上加毒,不死鱼才怪 。当然,也有一些症状严重 , 濒于死亡的病鱼,实际上在用药后也会加速它的死亡过程,这当属一种正常现象 。
二、"鱼瘟"诊治现状
鱼类早春发病 ,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以赤皮病,水霉病这两种病状为主,同时也有赤皮水霉并发症的综合症状 , 另外也有烂鳃病、寄生虫病甚至出血病、败血症、溃疡病的伴随,症状如此的复杂,这本身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 有时用了杀灭细菌的药物 , 但还要用杀灭真菌(水霉菌)的药物,但这只是针对赤皮病,水霉病而言,要想把并发、伴随的病都治好 ,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不好治"就很好理解了 。
就鱼病诊治和鱼药的现状来说 , 真正给人诚心诚意治疗鱼病的人并不多,有些人虽然有执业兽(渔)医资格证照,但并不代表就有"真"水平,更有一些人还不是水产专业人士也在销售渔药 , 加上有些人攻利心重,一点小鱼病就可能给你配这样药又配那样药,几百几千元到最后甚至上万元的药钱就可能这样"过渡治疗"给花掉了 。还有,渔医在大多数情况下没到鱼病现场 , 仅听养鱼人口述凭心里认知 , 正所谓象"隔空号脉"一样,疗效不好也在情理之中,上述现象也是行业内的一个诟病 。
三、"鱼瘟"症状
早春暴发鱼病大多在"惊蛰"节气前后开始,大地万物随着温度的上升,从持久的越冬(冬眠)中开始复苏起来 。气温回升,各种有害物质和病菌等也开始活跃起来,受伤或者体弱的鱼儿就即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
鱼类受伤后 , 大多数发生赤皮病或(和)水霉?。?但多数情况下,到了后期就发展为赤皮水霉并发症(另见"鱼类受伤后发生赤皮病和水霉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控措施"一文) 。
总的症状大致是:经受伤后发病呈现全身或者局部充血,伤口溃烂,甲松浮肿,鳞片脱落,鳍条破烂 , 头口皮伤 , 水霉长毛等症状 。未经捕捞的原塘鱼类发病则有烂鳃,体表出血,鳞片松落,内脏病变等症状 。
四、基本防治---疗程治疗
连续用药以5天为1疗程为宜,尽量采用"外用+内服"的方法 。
1.外用药
(1)全池泼洒消毒杀菌剂 。比如:苯扎溴铵 , 溴氯海因 , 或二氧化氯150-200g/亩(严重时用到250g/亩),或聚维酮碘250ml/亩,或底质差的鱼塘用强氯精(1公斤/5亩)+戊二醛(125ml/亩)一起泼洒,底质好的鱼塘可以用戊二醛(125ml/亩)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 每立方米水体放0.5-0.6克,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 每立方米水体放0.4-0.5克 。
(2)全池泼洒灭真菌剂 。已禁用的药物有土霉素、亚甲基蓝、孔雀石绿等 。现在可选用的药物有硫醚沙星、水霉净、水杨酸、五倍子、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鱼体浸洗或全池泼洒均可,可有效防治水霉病的发生或蔓延 。
(3)食盐和小苏打合剂 。用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浓度各为400毫克/升)全池遍洒,此合剂对防治水霉菌效果较好 。
【用生石灰试一下 叉尾鲶用什么钓】(4)使用杀虫药剂 。比如:敌百虫 , 硫酸铜等 。
(5)草药 。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放2-4克 。先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 。乌桕叶:每立方米水体放3.7克干的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千克折合1千克干乌桕叶) 。先将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 。
(6)大蒜素+二氧化氯 。每亩用250克大蒜素加250克二氧化氯混合后全池泼洒 。
(7)中药 。大黄:大黄对预防和治疗鱼类赤皮病、水霉病、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有效果 , 且用药成本低 。
①每立方米水体放2.5-4.0克 。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可在化工试剂店购买)浸泡提效后 , 再连水带渣进行全池均匀遍洒 。购买氨水不便的,按500克大黄加10公斤碳酸氢铵的比例混合,加水浸泡12小时后全池泼洒,使池水药液浓度为3ppm,对治疗赤皮病、细菌性烂鳃病有效 。
②用大黄、硫酸铜(各0.5ppm)全池泼洒 。
(8)水质调节 。赤皮水霉并发症发生时,因鱼儿乱蹿浑水或者苗种死亡后尸体腐烂容易引发水质不良,会加重病情反复顽固,可以施用生石灰(每亩15-30公斤)和调水制剂,有良好的辅助效果 。
(9)市售用于赤皮?。?水霉病治疗的外用鱼药 。
2.内服药
(1)每千克饲料中加复方新诺明2-3克搅拌均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3-5天,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
(2)当繁殖用亲鱼患赤皮病严重时,已停止摄食,应进行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每次注射20毫克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愈;如在3天内尚未治愈,可以再注射1次 。
(3)每千克饲料中加氟苯尼考2~3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投喂,连喂4~6天,第一天用药量加倍 。每天投喂1-2次 。
(4)内服清热解毒中药 。比如:
①三黄散:用大黄、黄柏、黄芩(俗称“三黄”)混合治疗有疗效 。每百公斤吃食鱼用大黄250克、黄柏150克、黄芩100克,研碎后加入1公斤食盐,用水和匀后再拌入面粉粘在嫩叶草上,晾干后喂草鱼,也可以拌在饲料里投喂吃食性鱼类 , 连续喂5-7天 。
②每万尾鱼用研碎的大黄、捣烂的鲜大蒜、食盐各500克 , 拌入适量精饲料做成药饵喂鱼 , 每天1次,连续喂3-5天 。
(5)市售用于赤皮?。?水霉病治疗的内服鱼药 。
五、特殊治疗---生石灰
多年以来,经过很多人在使用生石灰的实践中发现,当鱼病发生后又久治不好的情形时,使用生石灰均表现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患病时间久了必然会用药多且乱,"病急乱用药",杀虫的、灭菌的、调水的,等等 , 一股脑的往塘里投下各种渔药,造成整个池塘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严重破坏,因生石灰具有中和水质的特殊作用,可以恢复、调谐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加上生石灰又兼有杀虫灭菌的功能,因此可能才故而有效 。
所以,当顽固的鱼病在久治不愈时,可以施用生石灰试一下 , 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养鱼水体中合理使用生石灰 , 可以中和水体、沉淀有毒的金属离子,杀灭鱼病菌和个别虫体,促进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的凝聚和分解,减少耗氧,对提高水体生产力能起到积极作用 。
生石灰用于治疗鱼病时,其治疗作用应该是次要的,其主要功效是中和水质,调整生态系统,澄清水体,给鱼儿"洗澡" 。特别是对于多年没清塘,淤泥又特别厚的鱼塘发生鱼病时,使用生石灰更有较好的效果,因为大多数的鱼儿发病原因就出在塘底恶化和淤泥腐败变质的这个问题上,生石灰因有通透底泥的作用故而有效 。
用生石灰防治鱼?。?始终有很多人认为生石灰是强碱又强热的物质,以为会伤及池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认识误解 , 其实,我们平时买的鱼药比生石灰的毒性大得多 。生石灰除了操作劳动强度大,流程又很麻烦的缺点外,鱼病防治的效果非常好,在正常情况下,一年用过两三次乃至四次(每季度一次)生石灰的鱼塘,全年基本上养鱼都不会发生大的鱼病 。
生石灰使用方法:每亩使用20-30斤/米时以调节水质为主,每亩使用40-60斤/米时以防治鱼病为主 。生石灰只有遇水后生成带有氢氧根离子的石灰才具有消毒调水的功能,因此,生石灰应尽量现买现用 , 加水将块状生石灰发散后使用为宜 。
用了生石灰后可以不需解毒,生石灰本身就是解毒药 。施用生石灰后所产生的钙离子,能消除或减弱池水中钾、钠、锌、锰、铁、铅等金属离子过多的毒性 。钙离子浓度的增大,还可使生物减少从环境中吸收重金属,降低其毒性 。
生石灰还具有肥水的作用,并且,虽然水很肥但透明度却很高 。生石灰可使池泥矿化,分解、释放出吸附固定的氮、磷、钾等元素,使池水变肥,促进植物营养物质的循环再生 。施用生石灰后,池塘中的钙离子浓度增加 , 可使淤泥中吸附的各种盐类交换出来,重新溶入池水中,增加了池水肥度,有利于鱼类饵料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另外,有人耽心使用生石灰后会升高PH值,其实,除了在热天蓝藻暴发时禁用生石灰外,在低温时节不要去考虑PH值升高 , 因为弱碱性水才有利于治疗鱼病 , 特别是细菌性鳃?。贡匦胍跫钏?洗鳃",效果才好 。(作者:刘文?。?
注意!外伤?。河憷嗬Q癫?烂身病)的症状和防治
鱼类在它的生存环境中,鱼的体表直接与体外的生存环境触及,承受水环境变化以及捕捞等外来因素的阻扰,因此 , 鱼类的体表病在鱼类病种中是发现率最多的病类 , 尤以体表溃烂、充血、霉烂为主要表征体现 , 并且很多体表病如赤皮、烂鳃、出血往往都同时并发且部份症状极为相似 。
鱼类溃疡病特别极易与赤皮病、疖疮病和打印病混淆 , 有时虽然对"赤皮病"穷尽了一切手段和方法,但还是出现病情更加严重并且病情失控了,那么,鱼病可能就不是赤皮病而是溃疡病了 。
患病南方大口鲇体表溃疡灶坏死(汪开毓)
鱼类溃疡病,又叫烂身病,最主要的体征表现是身体上出现浅的、裸露的疮(这点和疥疮病相似),通常颜色发红,有时也在鳍上出现 。红疮可能形成第二次感染,其中最明显的是水霉菌 。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上受损害的区域扩大并且连在一起 。最常受到侵害的是冷水鲤科鱼类,尤其是金鱼和锦鲤等观赏鱼类 。
患病鲤鱼体表形成溃疡灶(汪开毓)
一、病原
鱼类溃疡病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由各种不同的丝囊霉菌等引起,并且革兰氏阴性菌也总是在该病的继发性感染中对病鱼造成进一步损伤 。
鱼类溃疡病属高接触传染性的疾病 , 可以通过鱼、鸟、网具等传播 。锦鲤身上通常含有不同种类的细菌,感染可能单纯是表皮上的。金鱼身上经常出现慢性败血症,导致水肿和死亡 。
患病鲟鱼体表形成溃疡灶(汪开毓)
二、流行情况
鱼类溃疡症危害多种养殖品种,特别是乌鱼、加州鲈、齐口裂腹鱼(雅鱼)和大口鲇(鲶)等养殖品种的危害较大,水温在15 ℃以上开始流行,外伤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这一点和水霉病、赤皮病相同 。
鱼类溃疡症是野生及养殖的淡水与半咸水鱼类季节性流行病 , 1971年发现于日本养殖的香鱼 。1971年发现于澳大利亚的灰鲻 。此病大多在低水温期和大降雨后发生 。
患病齐口裂腹鱼体表形成溃疡灶(耿毅)
三、症状和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体表出现斑状出血,鳞片松动;之后病灶部位鳞片脱落,表皮发炎溃烂 , 周缘充血,随着病情发展,病灶扩大 , 并向深层溃烂,露出肌肉,有出血或脓状渗出物,严重时肌肉溃疡露出骨骼和内脏 , 最后死亡 。
患病南方大口鲇体表形成溃疡灶(耿毅)
患病鱼早期不吃食,鱼体发黑,漂浮在水面上 , 有时变得不停地游动 。在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在后期会出现较大的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在躯干和背部往往出现一些区域较大的溃疡灶,继而引起大量死亡 。
对于特别敏感的鱼如乌鱼,损伤会逐渐扩展加深,以至达到身体较深的部位,或者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坏死 , 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 。
四、溃疡、烂身的发生原因
1、机械损伤导致体表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主要有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转塘等操作不慎容易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 。此外,过大的放养密度也是导致机械损伤的诱因 。
寄生虫寄生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继发感染 。一方面是由于寄生虫(斜管虫 , 车轮虫,小瓜虫,锚头鳋等)的寄生给鱼体本身带来的机械损伤 , 另一方面由于寄生虫的寄生,导致鱼类出现不安,在固体物上面摩擦带来的机械损伤 , 从而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 。
2、维生素的缺乏或者外部毒素(氧化油脂,霉菌毒素)的作用
有研究证实维生素C的缺乏能够导致斑点叉尾鮰等鱼的体表出现溃烂 。氧化油脂能够破坏饲料当中的多种维生素,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同时也能够损伤机体消化道 , 肝,肾等实质器官,降低鱼类的体质及免疫力,从而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
3、病原微生物通过除体表的其他途径(如消化道)造成鱼类机体的全身感染,继而引发体表组织炎症和坏死 , 形成溃疡 。
比如,感染了诺卡氏菌的加州鲈以及乌鱼,往往在体表形成溃疡灶 , 进而引发烂身 。
患病金鱼体表形成溃疡灶(仿R. Roberts)
五、诊断方法
将溃疡病灶四周感染部位的肌肉压片,可以看到无孢子囊的丝囊霉菌的菌丝,结合流行病学与症状可进行诊断 。
①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并通过组织学方法确诊 。
②病灶四周感染部位的肌肉压片可看到无孢子囊的丝囊霉菌的菌丝(直径1.2~3微米) 。刮开损伤部位后通常可以看到霉菌、细菌并发寄生虫的症状 。
③确诊需进行组织病理观察 。
患病南方大口鲶头部形成溃疡灶(汪开毓)
六、鱼类溃疡病与疖疮病的区分
鱼类溃疡病则是肌肉溃烂由体外向体内发生溃烂,鱼类疖疮病是由体(肌肉)内向体外发生溃烂 。
鱼类疖疮病
七、防治方法
大型水体发病条件下控制该病几乎不可能 。若该病在小水体和封闭水体里暴发,通过消除病鱼、用生石灰消毒池水、改善水质等方法 , 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
1、在捕捞、运输、放养及养殖的过程中勿让鱼体受伤,在放养前进行消毒 。
2、清除病鱼,消毒池塘水,改善水质 。
3、鱼塘经常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含氯类消毒剂消毒,调节水质 。
4、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 , 以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
5、饲料提倡营养均衡,不携带病原,尽可能消毒并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等 。
6、发病时,采用氟苯尼考等药物外消与内服同时进行,可收到较好效果 。每千克鱼体重用20~40毫克,拌料投喂 。
7、治疗不复杂的溃疡感染相对容易,可使用专门配制的含有恶喹酸的饵料,或者使用新型专用的抗溃疡处理剂 。
8、治疗可能受到原生动物或者皮肤吸虫造成第二次感染的影响,第二次感染也应该治疗,食盐是有用的辅助处理剂 。
9、全池泼洒氯杀灵或强氯精0.3~0.5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溴氯海因0.1~0.2克/立方米 。
10、拌饲投喂病原敏感性和消炎药物 , 如三黄散、氟苯尼考10~20毫克/公斤体重/天,连用5~7天 。
11、施用杀灭细菌及治疗溃疡病专用药物 。
备注:本技术操作内容仅供参考 。
叉尾鱼和黄辣丁的区别?黄辣丁和叉尾鱼都是淡水鱼 , 但是是两种不同品种的鱼类 。
黄辣丁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属于鲇形目,鲿鱼科,学名是黄颡鱼,俗名嘎牙子、黄姑子、黄腊丁、黄骨鱼 。
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喂食活动通常在晚上进行 。黄辣丁生活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浅滩中,适于偏碱性水域,对盐度耐受性差 。白天藏在水底,晚上活跃 。
叉尾鱼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 。
叉尾鱼即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 。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 。
鮰鱼用扒皮吗?鮰鱼不用扒皮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属鲶形目,鲿科,鮠属 , 又名鮰鱼 。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称“鮰老鼠”、四川名“江团”,贵州则唤之为“习鱼” 。长吻鮠体长,吻锥形 , 向前显著地突出 。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 , 眼小 。须4对,细小 。无鳞 , 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 。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鲜蒸鮰鱼 原料:鮰鱼;西兰花、姜末、葱末;豆豉、食盐、天添鲜、料酒、白糖、白胡椒粉、葱姜蒜粉 方法:
1.西兰花洗净,焯水(加油和食盐) , 捞出备用
2.鮰鱼用食盐和料酒腌渍片刻,上笼蒸15分钟,取出待用;
3.锅烧热,入油,下葱末、姜末、豆豉煸香 , 加盐、天添鲜、胡椒粉,待豆豉烧酥后淋在蒸好4.的鮰鱼上,旁边用西兰花围边,装盘即成 。
想知道这是什么鱼?无图不好确认 ,可能是
斑点叉尾鮰 Ietalurus Punetaus  , 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
叉尾和钳鱼有什么区别?叉尾鮰,即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 。
广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其体形前部较宽肥 , 后部较细长 。有须4对,胸鳍胸位,腹鳍腹位 , 有脂鳍,背鳍鳍式 。两侧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银白色 。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成鱼的斑点则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 。

钳鱼,属于鲶形目鱼类 。它的官方产地为美国的密苏里州、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和田纳西州,它的俗称是“钳猫” 。它又叫斑点叉尾鮰,具有肉厚无刺 , 皮滑肉嫩,肥美味浓的特点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