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熟貉皮( 二 )


[3]氅衣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
与衬衣
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
、同治期间 , 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 。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 。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 , 额前正中突出一块
清代八旗兵甲胄遮眉 , 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 。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 , 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 。铠甲分甲衣和围裳 。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 , 名叫“前挡” 。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 。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 。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 。清代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
,在汉族设汉八旗(汉八旗) , 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 。
清代女装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
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 , 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 。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 , 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 , 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
,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女装常服
从《大清会典
》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 , 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 。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 。服用也随意得多 。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 , 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
、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 。满人入关后开始普遍使用纽扣 , 成为制衣的必备之物 。民间用纽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外商品输入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衣服的领边和襟边普遍使用 。明代以前衣领大多是对领和圆领、 。自清代旗装用纽扣以后,衣领的形状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出现了清代以前从未有过的襟边不外露,内衫也与前不同,大镶大滚的工艺边饰更是不一般,因而对裁剪缝纫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服装十分崇尚“官样”和“内家样”,一般出新样都首先来自这些式样 。乾隆以后,由于通商口岸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