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卵如何孵化

黄鳝卵如何孵化,娃娃鱼养殖技术?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 。它同时也能暴食 , 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 。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
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
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雌鲵产卵后,“任务”即告结束 。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雄鲵从此就要担当所有的孵卵任务,直至15—40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为止 。
正文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
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
1.1.1水资源要求
根据我所多年采水样分析结果表明 , 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 。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
1.1.2环境要求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
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 。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 。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 , 排污方便 。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
2、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
2.1养殖池的消毒
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 。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
2.2鲵种消毒
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呋喃类药物每立方米水体0.2g或亚甲基0.5g兑水浸泡5分钟,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
2.3种苗鉴定
2.3.1大鲵苗种与其他苗种的区别
在两栖类中 。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极为相似,区别它们最主要的是比较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隐鳃鲵科(大鲵)、小鲵科、蝾螈科形态特征比较
2.3.2大鲵苗体质优劣的鉴定 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否 。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变态前外鳃完整无病变 。反之,则为劣质鲵苗 。
2.4放养密度
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 。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 。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 , 加之有互相攻击性 , 其放养密度应小 。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 , 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 。放养时 , 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 , 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
3、养殖管理
3.1饵料投喂
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 , 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 , 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定时 , 根据大鲵活动状况 , 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 , 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
3.2调节水质
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
3.3调节水温和光照
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 。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
3.4防逃防偷
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 。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 。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 , 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 。
4、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 , 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 , 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 。
4.养殖条件:
室内外均可养殖 。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 。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 , 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 。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 。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 , 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微光或无光均可 。
5.种苗放养:
大鲵养殖一般引进10厘米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 。种苗放养前养殖地用硫酸铜2毫克/升浸泡5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5%药浴10分钟 。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 。
6.饲喂:
养殖池设饵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许 。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 。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为好 。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 。投喂量为体重的5-10% 。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
7.日常管理 。
大鲵的日常管理简单,但很重要 。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 。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 , 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 。另外 , 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⒁馑卤浠? ,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 , 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
[编辑本段]烂尾病防治
一、大鲵烂尾病发生的原因
(一)水质的影响
大鲵常生长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之中,水质新爽快活,无污染 。而人工养殖大鲵的水质容易被污染,被污染的水体中常繁衍着大量病原微生物 , 当大鲵机体受到创伤时,这些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引发病变 。
(二)环境条件的影响
由于人工建造的养鲵?。?难以达到野生自然环境条件 , 特别是新建的养鲵池池壁(底)较为粗糙,易使大鲵肌肤擦伤,当大鲵爬行活动时,因尾部不停地摆动 , 更易受损 。
(三)放养规格大小悬殊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工放养大鲵的密度比较大,如规格大小相差悬殊 , 饵料缺乏时,常为争食而发生格斗,个体小的争食能力较弱,常遭受大个体的攻击和撕咬,其尾部又常是受攻击的对象 。
(四)饵料营养不良的影响
大鲵属肉食性两栖动物,常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当所投喂的饵料适口性较差,又缺乏必需的营养成份,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铁、钙、微生素等,会诱发大鲵相互之间的残杀 。
二、大鲵烂尾病症状
大鲵患此病初期 , 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 , 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 , 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 , 病灶处常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病鲵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 。
三、预防方法
(一)营造舒适的环境条件
在修建养鲵场时应考虑到光照,排灌水管、饵料台、栖息陆地等设施 。由于大鲵具有喜独居怕光照的特性,池内可用砖头砌成多个人工洞道,洞口直径12~20cm,洞内较宽敞 , 洞壁尽可能做得光滑,养鲵池建成后不能立即放养鲵种,因为新水泥池有较强的碱性,而大鲵适宜的pH值为6~7 。
可将新建成的水泥池注满水,连续浸泡2~3天 , 再放干,并重复数次,使池水pH值接近中性及池壁、洞壁粘上一层光滑的附着物时,再投放鲵种 。
(二)消毒处理
鲵种放养前应用1%浓度的龙胆紫药水作消毒处理,其方法是药与水的比为1∶100兑好后 , 将鲵种浸洗20分钟,龙胆紫药水对大鲵皮肤刺激小,可有效地防止真菌和细菌的体表感染 。
(三)控制水质与水温
养鲵池水质要保持清爽,无污染,尽可能地应用溪水或清泉水 。并做到定期更换池水,条件允许时,养鲵池可保持有常年流水 。大鲵适宜生长水温为14℃~28℃,炎热夏季,更换池水显得更为重要 。
(四)放养个体规格整齐
现阶段的鲵种来源,均由人工繁殖,个体规格基本一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 , 个体大小差别越来越明显 。这时应进行筛?。旨斗殖厮茄?可避免以大欺少,以强欺弱的现象发生 。
(五)投喂优质饵料
大鲵饵料应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如鲜活水鱼虾、动物内脏、动物血液、下脚料等是大鲵的好饵料 。投喂饵料时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科学投喂方法,切忌将动物内脏、血块、下脚料等直接投入水中,否则 , 易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既要防止饵料浪费,又要防止部分个体吃不到或吃不好 。
四、治疗方法
(一)当发现大鲵患烂尾病时,应及时将病鲵隔离饲养,如不分开饲养而后患无穷,有可能殃及整个养鲵场 。一是病原体在池水中不断扩散,感染其他个体;二是健康个体随时都可吸吮病鲵患处的血液 , 致使病鲵病情愈加严重,并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个体 。
(二)用强氯精0.3~0.4ppm浓度或二氧化氯0.2~0.3ppm浓度全池泼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等)每天一次,连用3~4天为一疗程 。
(三)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15~25ppm浓度高锰酸钾或0.3~0.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鲵15~20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消治龙软膏或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敷患处 , 每天一次,4~7天可治愈 。
(四)用氯霉素2~3g十卡那原粉2g+Vc2g+Ve2g+Vb2g(每公斤体重用药量),将上述药物均匀拌入饵料中投喂 , 连用3~4天 。
什么鸡变成母的?这种情况称为“性反转” 。
当激素发生变化时,性别也会悄然改变 , 这种情况称之为“性反转” 。事实上,在自然条件下,母鸟变公鸟是常有之事 。不过,性反转只发生在器官和外表的水平,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 。
事实上,鸡属于鸟类,而鸟类在自然条件下 , 母鸟变公鸟不算太少见,公鸟变母鸟则要稀奇得多 , 这是因为只有雌鸟才存在生殖系统发育不对称的现象 。
如果成年雌鸟的左侧卵巢在外界刺激下病变损坏,则不再能产生足够的激素 , 这时右侧未分化的生殖系统原基不再受到激素的抑制,便发育为睾丸 , 雌鸟从而变成能生育的雄鸟,“牝鸡司晨”的情况正是这么出现的 。更有甚者,如果一群母鸡中长时间没有公鸡,那么也有可能会出现其中一只渐渐出现雄性特征,最终成长为“好男儿”的情况,这大概是出于传宗接代的压力吧 。
性反转不是鸟的专利
最常见的性反转动物莫过于黄鳝了,黄鳝宝宝孵出来时全都是女孩,长到两岁多开始当妈妈,产卵后卵巢逐渐退化,慢慢变成大叔,一般来说,两岁以内、体长35cm以下的黄鳝全是美女,而六岁以上、体长40cm以上的全是帅哥,而三四岁、体长36-38cm的黄鳝则公母都有 。
除了黄鳝 , 具有性反转现象的鱼类还有很多 。红鲷鱼也就是加吉鱼,通常由一条雄鱼和一群雌鱼组成一夫多妻制的家庭 。如果作为“一家之主”的雄鱼不幸丧生,那么,妻妾们中的一条身体健壮的雌鱼便会身材变粗、鳍变长、卵巢消失、精囊出现,变为雄性,从而又恢复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继续繁衍后代 。《海底总动员》中的主角尼莫——小丑鱼,则与红鲷鱼相反,小丑鱼的群体是由一对夫妻和许多还不具备生殖能力的后备雄鱼组成的,雌鱼体型明显大于雄鱼,一旦雌鱼去世,雄鱼就会变成雌鱼,而后备中一条较为强壮的雄鱼则替补上场 。石斑鱼、白头翁鱼等许多种鱼类都有性反转的能力 。
黄鳝的性反转是一次性的,无法再从雄性变回雌性 , 而有一些贝类的雌雄变化更有趣,它们能根据水温、营养状况等因素反复变来变去,真是年年岁岁贝相似 , 岁岁年年性不同 。贝类的性别很复杂,有雌雄同体的 , 有雌雄异体的,还有雌雄异体还能变换性别的 。
一条黄鳝能繁殖多少小黄鳝?黄鳝繁殖的卵大而圆,金黄色,且具光泽,外部呈透明,沉性,无黏性,卵径大小随雌鱼大小而异,一般3.8~4毫米 。卵分批产出,每次产卵数量不一 。
个体怀卵量最高为500粒,最少为100粒,但是以100粒左右居多 。体长50厘米左右的个体,其怀卵量为1000粒以上,一次产卵数约为200余粒 。再将产出的卵移入孵化网箱中,用半流水孵化 。
受精卵吸水膨胀后扩大到4.5毫米,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异,水温28~30℃,仅需4~5天;水温在20℃左右,则需10天以上才能完成孵化过程 。
黄颡鱼可以自然繁殖吗?可以的,黄鳝鱼有公鱼和母鱼,自然条件下可以自然繁殖 , 4-6份是黄颡鱼繁殖的季节,雌鱼个体较?。塾愀鎏褰洗?。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通常选用雄鱼养殖,经济效益较好,全雄鱼养殖繁殖技术在我国已经非常成熟,已经推向农业养殖黄颡鱼的生产 。
黄鳝几年可以繁殖?3~5年左右 。
黄鳝1年通常只会繁殖1次,但它们是一次怀卵,分批产卵,其产卵时间较长,次数为1-3次,每次可产下300-800粒卵 。虽然黄鳝的产卵次数较多,但产卵总量不会增加 , 所以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可让黄鳝口服催产药物 , 使它们集中在一段时间内产卵,这样便于集中培育和管理 。
黄鳝的产卵次数虽然多,但是产卵总量却不会增加 , 因此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可通过让黄鳝口服催产药物的方式让它们集中在一段时间内产卵,从而批量增加可以繁育鳝苗,这样便于集中培育和管理 。
【黄鳝卵如何孵化】黄鳝的卵粒较大 , 颜色呈金黄色,弹性较足,卵径大约为2-4毫米左右 。产卵时,亲鳝将泡沫吐在洞口积聚成团,若卵量较少 , 则不会将卵产于泡沫内,而是产在巢穴中 , 大约经过7-8天左右便可孵化出鳝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