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的最常见的因素 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


大气污染的最常见的因素 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

文章插图
一、大气污染的最常见原因都是什么(一)大气污染的天然源
火山喷发:排放出H2S、CO2、CO、HF、SO2及火山灰等颗粒物
森林火灾:排放出CO、CO2、SO2、NO2、HC等
自然尘:风砂、土壤尘等
森林植物释放:主要为萜烯类碳氢化合物 。
海浪飞沫颗粒物:主要为硫酸盐与亚硫酸盐
在有些情况下,天然源比人为源更重要,据相关统计,全球氮排放的93%和硫氧化物排放中的60%来自于自然源 。
(二)人为污染源
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 。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燃料燃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 。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氢、氧、氮、硫及金属化合物 。燃料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物质 。
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如石化企业排放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属元素的烟尘;磷肥厂排放的氟化物;酸碱盐化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及各种酸性气体;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炼焦过程中排出粉尘、硫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酚、苯类、烃类等 。其污染物组成与工业企业性质密切相关 。
交通运输过程的排放:汽车、船舶、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内燃机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物质 。
农业活动排放:田间施用农药时,一部分农药会以粉尘等颗粒物形式逸散到大气中,残留在作物体上或粘附在作物表面的仍可挥发到大气中 。进入大气的农药可以被悬浮的颗粒物吸收,并随气流向各地输送,造成大气农药污染 。此外还有秸秆焚烧等 。
二、大气污染的长期危害(一)、急性中毒
空气中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人群的急性中毒 。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
(二)、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 。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
(三)、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 。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 。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 。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 。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大气污染会导致人的寿命下降 。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多种因素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污染源的性质(源强、源高、源内温度、排气速率等),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 。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除了取决于排放的总量外,还同排放源高度、气象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
污染物一进入大气,就会稀释扩散 。风越大,大气湍流越强,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越快;反之,则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慢 。在后一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出现逆温层时,污染物往往可积聚到很高浓度,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降水虽可对大气起净化作用,但因污染物随雨雪降落,大气污染会转变为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
地形或地面状况复杂的地区,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如山区的山谷风,滨海地区的海陆风,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发生影响 。
烟气运行时,碰到高的丘陵和山地,在迎风面会发生下沉作用,引起附近地区的污染 。烟气如越过丘陵,在背风面出现涡流,污染物聚集,也会形成严重污染 。在山间谷地和盆地地区,烟气不易扩散,常在谷地和坡地上回旋 。特别在背风坡,气流作螺旋运动,污染物最易聚集,浓度就更高 。夜间,由于谷底平静,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易出现逆温,整个谷地在逆温层覆盖下,烟云弥漫,经久不散,易形成严重污染 。   
四、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除了取决于排放的总量外,还同排放源高度、气象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
污染物一进入大气,就会稀释扩散 。风越大,大气湍流越强,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越快;反之,则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慢 。在后一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出现逆温层时,污染物往往可积聚到很高浓度,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降水虽可对大气起净化作用,但因污染物随雨雪降落,大气污染会转变为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
地形或地面状况复杂的地区,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如山区的山谷风,滨海地区的海陆风,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发生影响 。
烟气运行时,碰到高的丘陵和山地,在迎风面会发生下沉作用,引起附近地区的污染 。烟气如越过丘陵,在背风面出现涡流,污染物聚集,也会形成严重污染 。在山间谷地和盆地地区,烟气不易扩散,常在谷地和坡地上回旋 。特别在背风坡,气流作螺旋运动,污染物最易聚集,浓度就更高 。夜间,由于谷底平静,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易出现逆温,整个谷地在逆温层覆盖下,烟云弥漫,经久不散,易形成严重污染 。
位于沿海和沿湖的城市,白天烟气随着海风和湖风运行,在陆地上易形成“污染带” 。
早期的大气污染,一般发生在城市、工业区等局部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显著增高,使人或动、植物受到伤害 。6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或采用高烟囱使污染物扩散,大气的污染情况有所减轻 。   
【大气污染的最常见的因素 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