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年前的那次高考 44年前的高考


四十四年前的那次高考 44年前的高考

文章插图
傅先弟第982期但凡经历过高考的人,在每年的高考季节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情感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高考成绩刚刚公布,每一位考生都在第一时间急切地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 。可以说他们此时心情是复杂的,有高兴、兴奋的,也有失望、悲伤的 。刚好今年我的朋友和同事中也有几位孩子参加了高考 。于是在与他们见面时谈论话题都离不开高考,确实这个话题对于当今中国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实在是太沉重了,绕不过、躲不开 。
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自己参加高考的那个年代 。那个42年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考,那时代、那场景、那气氛,如今还历历在目,宛如昨日,久久难忘 。
我1957年10月出生于浙江杭州,童年时代是跟着外公外婆在杭州度过的 。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虽然每年只能和父母在过年时才能团聚,但是外公外婆对我的爱,没让我感到孤独 。可以说我的童年是快乐和幸福的 。
1965年的6-7月份那年我8岁,我跟随母亲,第一次离开老家的村庄,从杭州来到安徽芜湖 。当年9月我就在芜湖上学,从小学、中学一直到高中毕业 。
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是非常坎坷而曲折的 。是现在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 。这也造就了我们这代人特有的品格 。为什么说我们这代人在后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个阶段中都能做出重大贡献,我想这和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磨难是分不开的 。
1975年12月我高中毕业(高二,那年代没有高三),走出校门回头想一想,自己在学校的十一年中,真正坐在教室学习的时间也不过2-3年,其他时间都在搞“学工”“学农”“学军”等等和学习文化知识不相干的各项活动 。虽然说是高中毕业,其实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是很低的,但我感觉自己的悟性还行,所以在同龄人中还算比较优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我都是班里的班长,这一点到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感觉挺自豪的 。
当时的高中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据统计,当时有二千多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城市的就业压力太大,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毕业生,再者为了“备战”“备荒”建设边疆,所以“上山下乡”政策在我国实行十几年;成了我们这代人抹不去的历史记忆,这也是我们的后辈们无法体验的历史场景 。我家由于我哥已插队农村,按政策规定我可以留城 。所以从高中毕业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为了一名待业青年 。那年代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生活困难,为了生存,为了能养活自己,我开始了毫无目标,毫无方向的打工生涯 。我干过建筑工地的搬运工、火车上的临时服务员、铁路桥梁的除锈工以及铁路的养路工 。
虽然说通过打工能勉强养活自己,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自己的前途在哪?只能和大多数的待业青年一样,为了生存在漫漫的打工路上艰难前行 。
时间到了1976年的10月,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整个国家未来的大事,从那以后我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国家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斗争意识慢慢地在淡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悄悄走进我们的视野,“个体户”悄然出现,“恢复高考”制度正在孕育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渐成了大家的共识 。
这一切的出现要感谢一位伟人,没有他,中国不可能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四十年;没有他,中国的上山下乡政策不可能这么快结束;没有他,不可能这么快恢复高考制度,我们这代人不可能走进大学的校门,成为天之骄子 。这个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可以说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命运始终和这位伟人拴在一起 。是他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是他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是他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这些观念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 。
1977年10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铁路桥梁上干活(为钢梁除锈、刷漆),突然接到我父亲从芜湖打到工地办公室的电话 。父亲告诉我正式恢复高考了,我们待业青年也可以报考,让我立即回去复习备考 。放下电话后,我心情较为复杂,真的可以参加高考了?我能考上吗?我真地要和这些朝夕相处的工友、师傅说再见了?怀着这样的一种复杂的心情,我辞去工作,返回芜湖 。
第二天我来到街道居委会参加高考报名登记,从此我进入了我的复习备考程序 。经过一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努力复习,终于迎来了已中断了10年的大考 。那是12月10日,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高考第一天早上的经历 。那天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母亲亲自下厨为我炒了一碗鸡蛋炒饭(而且放了两个鸡蛋和很多油),说实话这是我20年来第一次吃蛋炒饭;那味道那感觉胜过现在的山珍海味,母亲静静地坐在一旁看我吃完蛋炒饭,此时我非常理解母亲的心情和用意,我暗自默默下决心,自己一定要争气,要考好,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从我家到考场坐公交有5站路,车费1毛钱,那年代用1毛钱去坐公交,简直太奢侈了 。于是只能步行一个多小时前往考场,每天4趟往返于家和考场之间 。
两天的紧张考试终于在12月11日下午4点多钟结束了,当我走出考场的那一刻轻松了许多,但另一种压力随即而来,总体感觉自己没有考好,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中榜希望不大 。暗暗地下决心,准备资料,认真复习,明年再考 。
那年的高考全国有570多万人参加,年龄小的16、17岁,年龄大的近40岁,年龄悬殊,身份迥异,各路人马涌进考场,由于考生的总体水平都不太高,加上录取的名额有限,所以1977年的高考录取比例不足5%,非常幸运我挤进了这5%的行列 。
当第一次走进大学的校门,看到眼前的场景,完全颠覆了我对大学校园的认知 。破旧的教室、落后的仪器设备、漏雨的宿舍、不健全的师资队伍,这就是大学给我的初次印象 。但是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要努力拼搏,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为祖国的“四化”做贡献 。这种精神力量是以后大学校园所没有的 。
可以说七七级的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重要主力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参加77年高考的这代人基本都已退休,享受着快乐的退休生活 。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1977,感谢恢复高考,愿1977的高考情结伴我一生前行 。
(作者系浙江杭州人,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药学专业,现任中峘本草制药公司副董事长)
制作:童达清
【四十四年前的那次高考 44年前的高考】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