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在收买黄鳝

哪里在收买黄鳝,有什么值得阅读有价值的书?值得读的书,那可多得去了 。天文地理 , 国学家风 。啥都值得读,存在即合理嘛 。读书本生就是一件值得的事 。
大家好,我是言角度,读书不多,好在脸皮厚,略微献丑,欢迎关注,欢迎指正 。
推书荐书,值不值得 , 全在我认为,谨代表个人观点,喜欢的去买来看看,不喜欢的权当废话 , 勿放心上,谢谢 。
《小王子》首先来本《小王子》,为什么来本《小王子》呢 。因为自己也来到了“待嫁的年华”了 。这结婚生子,人之常情,一年年长大,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现象是绝大部分人都要经历的事 。当这些事情摆在面前的时候 , 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做一个大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
我觉得《小王子》这本书可以为我们如何扮演好孩子和父母的角色提供一些思考 。这本书虽然我读过的版本篇幅都不算长 , 但是就像越简单越纯粹的东西越能分离出更多的道理一样 。《小王子》正是这样的存在,用简单的故事向人们叙述世间各式各样的生活和心理 。简洁的文字却能给人以思考,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读书最终都是读自己,解剖自己的内心 。《小王子》恰好是我认为给我内心以解剖的书之一,所以我推荐这本书 。
《梦的解析》基于题主有价值的这一点,我觉得读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其实也不错 。
这本书主要作者围绕自己和他人的梦境对梦进行解析,里的当时我读的时候有点痛苦,因为有点绕,不太能理解书中所写的那些潜意识、前意识之间的交互啥的,不过读完了之后还是觉得挺有趣的,至少对梦这个东西有一定认识 。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事实上我还没有看完,但我认为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推荐 。
人生在世,谁都不想做别人的附庸,谁都想要有自己的独立天地,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依赖这个社会,依赖其他人给予我们必要的帮助,在这样的过程中,还有多少人能不随波逐流 , 保持自己的本心?
我们的生活需要独立自主的思考,我们的行动需要独立自主的指导,所以读读这本书 , 让自己独立自主的思考,不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我想应该挺好的 。
为什么前者被处死?成济杀的是魏帝曹髦,而尉迟恭杀的是李元吉 , 太子李建成是李世民一箭射死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成济杀了魏帝,尉迟恭杀了李元吉呢?
成济杀魏帝的前因后果:司马师去世后 , 司马昭更加跋扈专权,曹髦不甘心只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因此写了《潜龙》这首诗,以龙自比,认为自己是一条因伤受困的龙无法跳出深潭,只能深居井底,藏起龙爪,任由泥鳅、鳝鱼在自己面前张牙舞爪 。
司马昭知道后 , 在朝堂上公然呵斥曹髦 , 而年轻气盛的曹髦难以忍受,所以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朝臣,暗中商讨除去司马昭的计谋 。
曹髦带领宫内的禁卫军、侍从宦官赶往司马昭的住宅,而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害怕此事祸及自身,就向司马昭告了密,因此司马昭命令亲信贾充率领兵马支援 , 与曹髦率领的禁卫军展开激战 。曹髦喝问:“朕是天子,你们要弑君造反吗?”贾充的手下见到皇帝有些胆怯,纷纷后撤,贾充手下成济问怎么办,贾充吼道:“司马公养着你们,不就是要你们今天为他们效力吗?”贾充的话比较有震撼力,士兵们直接就冲杀过去,成济头脑发热,一剑刺穿了曹髦的前胸 , 曹髦当场死亡 。
尉迟恭杀李元吉的前因后果:这个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我就不细说了,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争斗白热化 , 李世民的亲信属下都建议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因此,李世民派兵埋伏在玄武门内,当李建成、李元吉受到李渊召唤,来到临湖殿附近时,感觉情况不正常 , 立即调转马头,准备回东宫,但李世民突然出现 , 在背后大声呼喊着追赶 。李元吉回头张弓就射,但因情势紧急,无法拉满弓 , 连发三箭不中,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率骑兵赶到 , 乱箭齐发,李元吉被射下马,逃入园林 。李世民跃马向前,紧紧跟随,不料马被树枝挂住 , 人重摔在地,李元吉见状,夺过李世民手中的弓准备杀他,尉迟恭飞马前来救李世民,李元吉慌忙逃走,尉迟恭纵马在后面狂追 , 然后一箭从背后射死了李元吉 。
那么同样是杀了皇室的人,为什么前者被处死,还连累满门抄斩 , 而尉迟恭却进了凌烟阁成了功臣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
首先,他们效忠的对象地位和所处局势不一样 。成济效忠的司马昭,在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控魏室,天下民心还没有归附,所以司马昭还不能称帝,他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待 , 于是他选择了成济为替罪羔羊 。而尉迟恭效忠的李世民本身就是皇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了皇帝 , 他自然要对助他发动政变的功臣论功行赏,所以尉迟恭救驾有功,诛杀李元吉也是功劳,自然是大功臣了 。
其次,成济与尉迟恭在效忠对象的眼里地位不一样 。成济在司马昭的眼里只是一个小将士,无关紧要 , 在他眼里贾充更重要,所以他没杀贾充,而是选择把成济推出来当替罪羊 。而尉迟恭在李世民的眼里 , 不仅是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而且还救过他的命,那么,尉迟恭成为凌烟阁功臣就不足为怪了 。
最后,司马昭还没做好杀皇帝,自立为帝的准备 。古代弑君谋反,是诛灭九族的大罪,虽然司马昭已经控制了魏国朝廷的整个局面,但天下民心并没有归附 , 所以他还没走做好自立为帝的准备,那么,要挡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 就必须推出一个替罪羊,而成济是最佳选择 。反之,李世民成为了皇帝,尉迟恭救驾有功,李世民肯定要把尉迟恭当做功臣中的典型,大肆封赏,以收买天下人的心 。
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看更多内容,请点关注 。
你知道哪些民间的歇后语?众所周知,唐僧的三个徒弟中间,猪八戒是诸多女性心中,最佳的择偶人选 。所以我用一些民间的歇后语为二师兄写一个专辑:
1??猪八戒耍耙子——就这一手 。
2??猪八戒照镜子——自我欣赏 。
3??猪八戒掏耳朵——里面有货 。
4??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看 。
5??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 。
6??猪八戒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 。
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 。
8??猪八戒的脊梁——无(悟)能之辈(背) 。
9??猪八戒耍赖——倒打一耙 。
0??猪八戒进盘丝洞——寻找乐趣 。
11猪八戒背媳妇——不遗余力 。
关于二师兄的歇后语,那位友友还能再回答几个?
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流行的当然是“屈原说” , 其他还有“伍子胥说”“曹娥说”“夏至说”等等 。其实,在上古时期,端午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恶日”,不仅从古代典籍里可以找到根据,流传下来的那些古老的端午习俗也可以作证 。
一、史籍中的“恶日”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他的父亲就让他的母亲把他丢掉,不要养大,因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好在孟尝君的母亲不忍心扔掉自己的孩子,偷偷把他养大了,不然的话 , 这位大名鼎鼎的战国公子就不会出现在历史上了 。
还有《宋书·王镇恶传》记载:“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疎宗 。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 , 是儿亦将兴吾门矣 。’故名之为 镇恶。”东晋大将王镇恶也是五月初五生的,差点被父母过继给别人,幸亏他祖父王猛看好他,他才留了下来 。王猛给他取名为“镇恶”,意思就是要镇住五月初五这个“恶日” 。
《祭辛杂志》说:“宋徽宗以五月五日生 , 以俗忌,因改作十月十日 , 为天宁节 。”宋徽宗赵佶也是五月初五生的,从小被寄养在宫外 , 当了皇帝后还把生日改成了十月初十 。
汉代的《风俗通》里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 , 男害父,女害母” 。王充在《论衡》里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已举之 , 父母祸死 。”我们现在当然可以驳斥这种无稽的说法,但由此可见,以五月为毒月 , 五月初五为恶日的说法,在古代是个普遍现象 , 而且由来已久 。
在先秦时代,这已经是一种普遍认识 。《夏小正》中记载:“此日(五月初五)蓄药,以蠲除毒气 。”
“恶月恶日”的说法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引出了许多禁忌 。
《风俗通》记载:“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 。”就是说五月上任的官,干到离职也得不到升迁,所以历代为官者都忌讳五月上任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也说:“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 。”
南朝梁人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五月忌晒晾床、草席,还不能盖房,如果盖房会怎样呢?《风俗通》说的很清楚:“五月盖房,令人头秃 。”
在古人眼里 , 五月里的一切事情似乎都是不祥的,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 , 因此五月五日生子,就被视为灾害临门了 。
二、五月五日为什么被视为“恶日”
先秦时代 ,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其实 , 这是古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一种自然反应 。
五月正值仲夏,南方进入梅雨季节,北方多旱,气候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疫厉流行,对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的古人来说,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 。因此,五月就会格外引起人们的惊惧和警觉 。
而且从阴阳五行的观念来看,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刻,也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刻,在这个阴阳相争的分界时刻,人们心存恐惧,就为五月赋予了恶的伦理涵义 。
端午始称端伍 , 《太平御览》引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伍 。”古代“伍”和“午”相通,所以端伍也称端午 。午,是十二地支之一,“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 。” “午者,阴阳交 。” “五”和“午”都有阴阳交合的意思 。所以古人认为,五月初五端午日是五月之中阴阳相争最为激烈的一天,是恶月中的毒日、恶日、死亡日 。
人的最大厄运莫过于死亡 , 因为五月五日被视为死亡日,所以许多历史人物都被说成是死于五月五日的 。比如《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 。”(《史记》里没有记载屈原的忌日)《会稽典》记录曹娥的父亲在五月五日“迎波神溺死 , 不得尸骸” 。此外,伍子胥、介子推也都曾被说成是五月五日死亡的 。
三、从端午习俗看“恶日”
因为是恶月恶日,那自然需要避忌预防 。于是,以辟邪驱恶以及祭祀不幸死亡者为内涵的端午风俗就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 。
1.沐兰汤
据《礼记》记载 , “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早在周代,人们就有在端午蓄兰沐浴的习俗 。用兰汤沐?。俏吮傩?。兰汤就是用兰草制成的汤水,兰是一种香草,是中国古人最喜爱的吉物之一,古人相信这种汤水具有消毒辟邪功能 。
这种习俗从先秦流传下来,盛行了很长时间 。《荆楚岁时纪》里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也说:“五日重午节,又曰‘沐兰令节’ 。”但因为兰草稀少,后来慢慢演变成用百草煎汤沐浴 , 其中用的最多的是艾草和菖蒲 。
2.挂艾草
艾是中国传统草药,可以直接服用,也可用于热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艾草)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 。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
古人认为艾草的治病效力很好 , 所以其辟邪功能也一定同样强大 。于是端午辟邪去恶,自然离不了艾草 。除了上文说到的煎汤沐浴外 , 还要插艾挂艾或戴艾 。
到了晋代,除了采摘艾草悬挂在门上之外 , 还增加了踏百草、斗百草等避疫禳毒的新习俗 。南北朝时,荆楚一带采艾要在天亮鸡鸣之前出发,要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人们相信这种艾草效果会特别好 。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用《岁时杂记》里面的话也说:“端伍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 , 粘艾叶以戴之 。”用艾草编扎成人形或者是虎形,悬挂在门上辟邪,也有用彩纸剪成老虎,粘上艾叶随身佩戴的,也有妇女把艾叶插戴在头发上作饰物的,用意都是在驱邪逐疫 。
把艾草做成人或老虎的形状,不是心灵手巧的人是办不到的 。但笔者还记得 , 儿时在乡下,到了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头挂几株艾草,也有人会插一株在上衣的口袋里,家家都要用黄纸剪一对老虎贴在门上 。这都是古代习俗的遗留 。
3.插菖蒲
菖蒲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等功能,因此也被看作辟邪祛毒的吉物 。
用菖蒲辟邪的习俗非常古老 。古人认为菖蒲是天降的吉星所化,《典术》记载:“尧进,天降精于庭为韭 , 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 。”《春秋运斗枢》也说:“玉衡星散为菖蒲 。”所以 , 菖蒲开花是吉祥之兆,能给人带喜庆 。古人也相信服食菖蒲可延年益寿 , 让人变得聪明 。
于是 , 用菖蒲来驱除五月五日的邪气,就最自然不过了 。到了端午 , 人们把菖蒲悬挂在门旁,以驱鬼除邪 。
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说:“端午日,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 。”顾铁卿的《清嘉录》也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 , 副以桃梗蒜头,悬于门户,皆以却鬼 。”
人们还会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儿”或“小葫芦”等形状,作为饰物,挂在儿童脖子上来辟邪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就记载:“端午刻浦为小人儿,或葫芦形,带之壁邪 。”
4.五色丝和香囊
五色线又叫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也是端午驱邪的常用物 。
五彩丝线为什么可以驱邪呢?这可能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里记述有把五色纸挂在山里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所有五色线大概是用五色来象征五方鬼神,寄寓了五方鬼神齐来护佑的意思 。
汉代就有了在端午用五色丝避疫的习俗 。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 , 汉朝时候,到了五月,人们除了制作一些夏季的常见治病丸药外 , 还会缠一种称为“长命缕”、“续命缕”的五彩丝线来佩戴 。《风俗通》里也说:“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 。”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代 。
到了清朝,由五色丝又衍生出了佩戴香囊的习俗 。香囊用五彩丝布缝制而成,内装朱砂,雄黄等药 。把五色丝线搓制成索,索上拴上各种形状的香囊 , 结成一串,让小孩佩带在身上,用以辟邪 。清朝的香囊有人身、角黍、蒜头、五毒、老虎、葫芦等形制 。《帝京岁时记胜》说:“(端午)用软帛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老等式 。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 。这种习俗在北方农村,现在依然非常流行 。
5.雄黄酒、五色桃印、钟馗像等
雄黄酒就是用雄黄泡的酒 。因为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所以雄黄酒也成为了端午节驱邪的吉物 。
夏季时 , 古人常常在屋内墙壁和角落洒上雄黄水以杀死或防止毒虫进入 。端午节除了用雄黄洒壁消毒之外,还用雄黄泡酒饮用以辟邪,也用雄黄水或雄黄酒涂在儿童头额、耳鼻、手足心以祛毒 。清朝顾禄所著的《清嘉录》里说:“研雄黄末,屑蒲根 , 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 , 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 。”
菖蒲酒,朱砂酒也是类似的端午辟邪常用物 。
张贴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等也是民间常见的辟邪习俗 。五色桃印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钟馗门神原本是除夕镇宅的门神,明清之际开始用于端午节 。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用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辟邪的端午传统 。
由于古人对五月五日这个“恶日”的深恶痛绝和巨大的恐惧,所以用于该日辟邪驱恶的吉物也就数不胜数了 。
6. 龙舟和粽子
吃粽子、划龙舟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学界一直有争论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楚人哀悼他,就用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祀 。唐代的《襄阳风俗记》也说用竹和五色丝包粽子是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龙吃掉 。但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说吃粽子和龙舟竞渡,和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有关,把粽子投入江河,是对水中龙神的祭祀,龙舟竞渡也是一种祭祀活动 。
其实无论是图腾祭还是祭祀屈原,基本精神都脱离不了恶日驱邪的本意 , 因为祭祀本就是为了祛灾祈福 。明代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为禳灾而设的竞渡习俗,在竞渡前除祭祀外,还要由巫师作法来祈求胜利 。恶日驱邪的意味就非常明显了 。
总之,从端午节流传的习俗来看,无论是沐兰汤、挂艾草之类的用吉祥物驱鬼辟邪的活动,还是龙舟、粽子等用以祭祀龙神、英雄人物的活动,根本还是出自于同一种信仰观念——端午是“恶日”,所以要驱邪祭祀 。
他是如何善后平息众怒的?当司马昭得知曹髦被杀后,顿时大惊失色,扑倒在地,说道:天下人会怎么说我?这是司马昭最真实的情绪!
司马昭虽然大权在握,曹髦只不过是他手里的傀儡 , 但他绝没有想过把他杀了 。
可曹髦偏偏真的就被司马昭的手下给干掉了,而一切的罪责都要由司马昭承担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儿得从一段“天降祥瑞事件”说起 。
曹魏甘露四年(259年),在魏国的境内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祥瑞” 。
先是在宁陵县,有人在一口井里看见有两条黄龙,接着在冠军县、阳夏县、顿丘县都有人发现井里有龙 。
这些消息传到皇宫后,大臣们纷纷向皇帝曹髦道贺 , 这是吉祥之兆啊 。
但曹髦却完全没有高兴的心情,反而悲不自胜!
他联想到了自己如今的处境 , 作为皇帝,是龙的象征,可他大权旁落,自己没有一点自主权 。
那井中之龙,哪里是祥瑞,分明是龙游浅滩,只能被困井中,无法自由翱翔 。
当时曹髦还即兴写了一首《潜龙诗》以表达自己当时的屈辱处境,但这首诗已失传,《三国演义》里的那首可能是罗贯中自创的 。
是时龙仍见,咸以为吉祥 。帝曰:“龙者,君德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 。”仍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文王见而恶之 。——《汉晋春秋》
在这种屈辱而无奈的处境中度过一年后,曹髦忍无可忍 , 最终采取了一次无异于自杀的行动——讨伐司马昭!
260年五月初七,曹髦突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决不能坐等着被司马昭废黜,今日便率领诸君一起讨伐他!
好家伙,此话一出,当场就把三位大臣吓得不轻 , 心想,这小皇帝是不是神经出问题了,您有几斤几两自个儿不清楚吗?
于是大家都劝他千万不要这么干!
如今司马昭已经大权在握,朝野上下都是他的人,没人会在乎他专不专权 , 而且连禁军都是他的人 。
即使是皇帝,手里无兵,你拿什么去讨伐他?这么做不仅不能除掉司马昭 , 反而会加深现在的糟糕情况 。
但曹髦不听,当场愤怒地说:我意已决,虽死无惧!
说完这番话后 , 曹髦立刻去禀告郭太后,表明自己的决定,而王沈和王业则趁机溜出皇宫 。
这俩一出宫就直奔司马昭府里去了,临走时还劝王经一起跑路,但王经明知此举必败无疑,仍旧追随曹髦 。
随后,曹髦拔出配件带着数百人准备杀出皇宫,再围攻司马昭府邸 。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 。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三国志》
但当时的正规军全部被司马昭掌握,曹髦那几百人基本上是拼凑出来的,都是些殿前侍卫、太监、打杂的杂役、甚至还有上了年纪的仆人等 。
就这样,曹髦带着一群乌合之众朝着宫门方向杀去 。
最先收到消息的是司马昭同父异母的弟弟司马伷,他立刻就带着兵马前来堵截 。
结果曹髦当场发飙 , 厉声呵斥 , 毕竟是皇帝,帝王威严还是管点用的,司马昭再怎么滴也是臣子 。
所以司马伷以及他的部下都不敢动手,生生被曹髦给吓得一哄而散 。
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 。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 。——《三国志》
随即 , 曹髦就带着人马在南面宫阙之下与从外面赶来的中护军贾充迎头相撞 , 双方展开一场厮杀 。
但不管手下的兵马怎么对砍,没人真敢去砍皇帝,而曹髦见状,则一马当先,挥剑大砍大杀,眼见就要冲出宫门了 。
就在这时一则简短的对话要了曹髦的命!
见到局势紧急 , 跟随贾充一起来的太子舍人成济连忙问贾充:事态紧急,我们该怎么办?
只见贾充冷冷地说道:司马公平时高官厚禄养着你们 , 不就是为了今日,还有什么好说的?
顿时明白其中意思的成济,当场抽出长矛对着曹髦就刺去 。
不甘心当牵线木偶的曹魏皇帝曹髦,瞬间栽落马下,当场毙命!
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 。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车下 。——《资治通鉴》
当曹髦被杀的消息传到司马昭那边时,司马昭顿时大惊失色 , 惊慌之下,直接就扑到在地 。
嘴里说道:天下人会怎么说我?
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三国志》
我相信,这是司马昭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汉朝开国四百年来,历史上从未有人胆敢弑君 , 连权势滔天的霍光也只敢废立皇帝 。
即便是汉末的董卓,也只敢废立天子 , 曹丕篡汉时,不仅不敢杀,还保证了汉献帝的富贵生活 。
弑君 , 在古代属于大逆不道的罪名,是十分严重,而且违背当时社会主流道德底线的,会遭到万民唾弃 。
此举不但不会给司马昭带来任何帮助 , 反而会让他威望扫地,如果失去了朝野上下的人心,司马昭还怎么玩下去?
而司马昭的本意,应该是把曹髦生擒,再囚禁起来,废了他,重新找一个可控制的人来做皇帝 , 继续担任傀儡的角色 。
但是把曹髦直接当场砍死,这种会造成严重政治影响的事件 , 绝不是他想干的 。
所以,司马昭当时大惊失色,然后扑倒在地 , 这情绪是真实的,说的话也是他当时内心的想法 。
但事已至此,再后悔也没用了,只能想办法补救 。
司马昭为此接连做了几件事来弥补!第一件 , 召集百官商议善后事宜 。
召集百官这件事,一方面是为了商议善后 , 另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朝野的人心 。
百官都慑于司马昭的权势,还真没人敢指责他什么,但有一个叫陈泰的人 , 在朝廷威望不小 , 拒不参会 。
最后其家人害怕因此被夷平三族,所以逼着陈泰去了朝会,司马昭将他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 。
司马昭强行挤出了几滴眼泪道:玄伯,如今该怎么办?
陈泰说,只有杀了贾充,才能以此向天下人致歉 。
贾充可是司马昭的心腹,杀了他无异于自断臂膀,何况真要杀了,那日后还有谁愿意效忠自己?
于是又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陈泰又说,要是不杀贾充,那就你司马昭自绝以谢天下吧!
眼见陈泰不支持自己,司马昭虽然十分愤怒 , 但也强压怒火,放陈泰离去 。
谓曰:“玄伯,其如我何?”泰曰:“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 。”大将军久之曰:“卿更思其他 。”泰曰:“岂可使泰复发后言 。”遂呕血薨 。——《魏氏春秋》
但是陈泰的话却给他提了醒,于是就引出第二件事 。
第二件:甩锅 。
稳定了朝野上下的人心之后,贾充虽然不能杀,但是当时直接刺死曹髦的凶手成济倒可以砍了 。
于是 , 这位成济便成了背锅侠 , 司马昭将其作为平息众怒的棋子 。
把一切的罪责都推到成济身上,这都是成济自己干的,跟我司马昭没有半点关系 。
当时自己是命令士兵不准接近天子车驾,是这小子私自闯入兵阵才导致曹髦被杀,简直大逆不道!
不久之后,成济就被以弑君这种大逆不道的罪名处死,并夷灭三族!
当时成济和其兄成倅不服,光着身子爬到屋顶破口大骂,结果被士兵乱箭射死 。
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 , 乃殪 。——《魏氏春秋》
背锅侠有了,锅也甩出去了,但这还不够,所以司马昭又做了第三件事 。
第三件:抹黑曹髦
此时的郭太后也被司马昭控制,被迫以曹魏太后的名义下诏,抹黑曹髦 。
在诏书中历数了曹髦的各种罪状 , 还声称曹髦对太后无理,几次三番想谋害太后 。
比如拿箭试图射死太后 , 买通宫女意图下毒谋杀太后等,最后郭太后忍无可忍,才找到司马昭想废了曹髦 。
但司马昭太仁慈,想给曹髦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所以一直没废掉他 。
谁知曹髦屡教不改,现在因为之前的丑行暴露,竟然想起兵,试图先杀太后 , 再杀司马昭 。
最终曹髦在冲击宫门时被人杀掉 , 实属是自作孽不可活,跟大将军司马昭没有任何关系 。
“伏见中令,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依汉昌邑王罪废故事 , 以民礼葬 。——《三国志》
这些,其实是司马昭逼迫郭太后把曹髦描黑的!
在这份诏书中 , 把曹髦塑造成了一个不仅想杀太后,还想杀司马昭的奸恶之徒 。
把司马昭美化成了在太后数十次想废黜皇帝时,都是司马昭力劝保住他皇位的大臣 , 司马昭变成了宅心仁厚的忠臣 。
而曹髦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之前意图谋害太后的丑事被泄露,所以想起兵杀人灭口 。
就这样,曹髦变成了十恶不赦的人,郭太后将其废为庶人 。
而那个跟曹髦一起起兵的王经极其家人则被处死 。
做完这三件事,其实还是不够,这些事情只要明眼人都知道是司马昭故意掩盖自己的罪行而操纵的 。
司马昭因为这件事而威望扫地,不是做这几件事就能恢复的,所以他还要干另一件事来重塑威望 。
第四件:攻灭蜀国 。
司马昭威望扫地之后 , 想要重建威望,只能再去建立一些比较重大的功业来再次树立威望 。
而当时能满足这种巨大功业的事情,要么攻灭东吴,要么攻灭蜀汉 。
东吴地盘太大,很难一口吃下,但蜀汉已经衰退 , 而且总兵力不超过10万,攻灭的成功率较高 。
所以 , 司马昭决定派兵攻灭蜀汉,一旦成功,这将是统一天下的大功勋 , 足以抹平弑君这件事带来的恶劣影响 。
最后在钟会、邓艾的率领下,曹魏18万大军一举攻灭蜀汉,司马昭的权威再度重建 。
这个时候 , 他的野心已经膨胀到直接取代曹魏 , 自立为帝的程度了 。
【哪里在收买黄鳝】他逼着皇帝给他封晋王,加九锡,距离称帝仅一步之遥,但就在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还没来得及称帝就一命呜呼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