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五言绝句 如何写五言绝句


怎么写五言绝句 如何写五言绝句

文章插图


五绝即五言绝句 , 每首四句 , 每句五字 , 总只有二十字 , 在近体诗中是最短的 。因为短 , 要凑成一首是容易的 , 但也因为其短 , 要真正写好 , 也很难 , 清代张谦宜就曾说五绝要“短而味长” , “入妙尤难” 。可见 , 五绝写起来容易 , 但要写得好就很难 。那么 , 五绝写法有哪些 , 下面试简述之 。
一、四句写事 , 意在事中
五言绝句与魏晋时期的五言诗一脉相承 , 所以也沿袭了五言诗惯于叙事的创作手法 。从唐人五言绝句诗作中 , 还有许多是四句纯写叙事的 , 一首诗就是在叙述一件事 , 事情讲完了 , 诗也就完成了 , 而诗意却隐藏于叙事中 。如:
池上
唐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 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 , 浮萍一道开 。
此诗20个字主要叙述小娃偷采白莲的小事 , 地点、人物、事物交代得非常清楚 。事情讲完了 , 诗也就完了 , 其中小娃的天真可爱、作者对其怜爱之情 , 全隐藏在叙事之中 。虽是大白话 , 却味之有味 。
又如:
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 , 寄与陇头人 。
江南无所有 , 聊寄一枝春 。
此诗写陆凯托信使向好朋友范晔寄去一枝梅花的事 。诗中并没写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 但对朋友的一片深情都隐含在“寄一枝春”的事中 。语言晓畅平白 , 如叙家常 , 易读易诵 , 为五绝创作圭臬 。


二、四句写景 , 情在景中
唐人五绝多四句写景者 , 将情隐含于景物中 。初读觉得四句纯景物 , 仔细品味 , 情在景中 , 更耐人寻味 。但要注意各句所写景物之间的呼应 , 使之浑然一体 , 主题集中 。如: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 , 天寒红叶稀 。
山路元无雨 , 空翠湿人衣 。
本诗主要写初冬山中的景色 , 荆溪、白石、红叶、山路、空翠 , 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山中冬景图 。诗中景物集中 , 天寒水浅 , 白石露出 , 红叶渐少 , “天寒”两字将一二句勾连在一起 , “雨”和“湿”又将三四句关联 , 前两句又与后两句形成对比 , 形成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 。而诗人对山中冬景的喜爱之情又隐含于景物中 , 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 。
又如: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 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 。
此诗四句各写一景物 , 但都能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进行描摹 , 四句景物皆集中于“春天”的主题 , 闲适之心 , 惜春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有惜春之意 , 有感物之情 , 却含在二十字中 , 妙甚 。”
三、由景入情 , 由事入理
前人五绝 , 有由景入情者 , 也有由景入理者;有由事入情者 , 也有由事入理者 。这固然是章法的讲究 , 然触景生情、因事悟理 , 也是人之常情 。如: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此诗此诗前两句写景 , 后两句由景入理 , 成为至理名句 , 千古传诵 。为了能纵目赏景 , 诗人认为要“更上一层楼” , 这本是浅显之理 , 却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 , 成为至理 , 这首诗正如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 。
又如:
登乐游原
唐朝·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 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
此诗前两句写向晚驱车登古原之事 , 后面借景生发议论 , 感叹好景不常在 , 担心“唐祚将沦”(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 。
又如: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 , 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 。
此诗作法也是由景物入理 , 认为红豆是最能引起人相思之情的东西 。
又如: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
此诗是由事入情 , 前二句写诗人到洛阳访袁拾遗 , 但袁拾遗已流放到江岭之外 。后两句抒情 , 写南方的梅花虽然开得早 , 但仍然没北方故乡的春天美好 。故乡之爱 , 朋友之情 , 曲笔表达出来 。




四、以问作结 , 耐人寻味
五绝篇幅短小 , 为了增大诗的容量 , 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 诗人喜欢以问作结 , 引人思考 , 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 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 。
此诗写诗人准备好新酒 , 点起小火炉 , 等待朋友来共饮 , 但傍晚眼看要下雪了 , 不知朋友是否到来 。结尾并未言明 , 或许朋友来了 , 两人便一起开怀痛饮;又或许朋友没有来 , 诗人寂寞独饮 , 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
又如: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 , 何日是归年?
此诗写诗人看到春天的美景 , 触发思乡之情 , 发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乡”的自我诘问 。诗人一问了之 , 其内心什么情感 , 以及何时方能回家乡 , 等等的问题 , 都留给读者自己去解读 。
又如:
秋浦歌
唐朝·李白
白发三千丈 , 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 , 何处得秋霜?
诗人用夸张手法写自己的白发有三千丈 , 因为他的忧愁也这么长 。结处问句写白发不知何处来 , 即忧愁不知何来 , 诗人也没有交代清楚 , 让读者自己去解答 。
五、制造矛盾 , 尺水兴波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诗概》说:“短至绝句 , 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 。”因此 , 对于五绝 , 要善于“兴波” , 使诗作跌宕起伏 , 引人入胜 , 而制造矛盾无疑是最好的“兴波”方式 , 前人多有用之 。如:
渡汉江
唐朝·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 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 , 不敢问来人 。
此诗写诗人独自离开家乡到岭外已经好多年 , 和家里人也很久没有联系了 , 如今快到家乡了 , 心里不但没高兴 , 却害怕起来(矛盾冲突) , 连遇到熟人也不敢问 , 怕听到不好消息 , 美好的希望破灭 。通过制造矛盾 , 成功“兴波” , 动人心弦 。
蚕妇
宋朝·张俞
昨日入城市 , 归来泪满巾 。
遍身罗绮者 , 不是养蚕人 。
诗中写蚕妇进城归来 , 不但没有欢喜 , 反而“泪满巾”(矛盾);而她看到的满身“罗绮者” , 竟然不是养蚕之人(矛盾) , 两处矛盾 , “兴波”不小 , 读之感人 。


六、古为今用 , 借古言今
古人写喜借古言今 , 以古论今 。这有时是为了避讳 , 免得落下“妄议朝政”罪句 。也有时是为了增大诗的信息量 , 因为古之事三言两语概括一下 , 大家就都知道了 , 不用浪费太多篇幅 , 这点最适合五绝特点 。如:
易水送别
唐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 壮士发冲冠 。
昔时人已没 , 今日水犹寒 。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 , 自然而然想起太子丹送别荆轲之事 。而对友人前去的忧虑或不舍、劝告或激励 , 等等 , 并不言明 , 以古而言 , 让读者自行参悟 。
又如:
夏日绝句
宋朝·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此诗借古言今 , 以歌颂项羽不肯过江东苟且偷生 , 讽刺南宋王朝屈辱求和 , 偏安一隅 。
息夫人
唐朝·王维
莫以今时宠 , 难忘旧日恩 。
看花满眼泪 , 不共楚王言 。
此诗借楚王霸占息夫人的史事 , 隐喻宁王抢卖饼者妻 , 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 当时宁王读之 , 即将妻归与卖饼者 。
七、虚实结合 , 拓宽诗境
诗不可写得太实 , 也不可写得太虚 , 须虚实结合 。实是骨肉 , 虚为精神 。写虚既可拓宽诗境 , 更可使诗精神飞扬 。但要注意神体结合 。
夜雪
唐朝·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 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 , 时闻折竹声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怎么写五言绝句 如何写五言绝句】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前诗后“知雪重”是虚写 , 是诗人根据“折竹声”推断出来的 。可见虚实要结合在一起 , 不可断开 。后诗也是由“闻犬吠” , 推断出主人回来 , 与前首同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朝·岑参
强欲登高去 , 无人送酒来 。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
诗的后两句也是虚写 , 是诗人想象的情景 。菊花傍战场而开 , 虽是虚写 , 但思乡之情 , 战争的忧患之情 , 却是真切 。
马诗
唐·李贺
大漠山如雪 , 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 , 快走踏清秋 。
此诗后两句是假设 , 虚写诗人跨上骏马奔驰 。其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可见 , 虽虚而实 。
以上是五绝的一些写法 , 可为初学提供范本 , 但诗无定法 , 自然为上 , 真正写诗 , 不应为法所拘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