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从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从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文章插图
■聚焦统编三科教材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 , 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 , 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 , 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 , 是非常必要的 , 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 。”改革开放以来 , 总计有50多篇鲁迅作品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
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总共收录鲁迅作品12篇 , 总的看来 , 这些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 , 入选的都是“最经典”的篇目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 选入7篇鲁迅作品 , 包括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入5篇 , 包括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
这些作品堪称“最经典”的课文 , 每一篇都曾入选十套以上的语文教科书 , 都是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篇目 。这些文章无论从思想主旨还是语言形式 , 都极其适合学生学习 。
第二 , 根据文本难度和学生理解水平有序排布
【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从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统编语文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文本内容的难度和“双线组元”的指导思想等 , 对鲁迅作品进行了有序排布 。
七年级以散文为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 都写了鲁迅对童年的回忆 , 富有童真童趣 , 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到八、九年级 , 以小说为主 。在《故乡》《社戏》《孔乙己》中 , 闰土、杨二嫂、孔乙己 , 鲁镇、咸亨酒店……许多人物和场景成为一代代读者的集体回忆 , 成为象征性的符号 , 从中可了解作品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 。理解作品中饱含的那份爱与痛、热烈与冷峻 , 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人生形成更深刻的体认和理解 。
高中教材除了选入小说《祝福》《阿Q正传》 , 杂文数量大幅增加 , 思辨要求明显增强 。“拿来主义”的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 , 都有其深刻的针对性 , 阅读《拿来主义》 , 学生还能学习鲁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 学会发现问题 , 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杂文 , 除了需要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 体会烈士的崇高形象 , 还要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 , 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 。
第三 , 以拓展阅读深化学生理解
除了课文 , 统编教科书中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拓展阅读 。
一是通过课后的“思考探究”题进行拓展阅读 。比如 , 学完《藤野先生》 , 拓展阅读《〈呐喊〉自序》 , 深入理解作者思想;阅读《社戏》 ,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原文的开头部分 , 通过完整的文章阅读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学完《孔乙己》 , 拓展阅读《示众》《药》等小说 , 通过比较阅读 , 分析、理解其中的看客形象 。
二是通过“名著导读”板块拓展阅读 。教科书在七年级上册设计了“《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活动 , 聚焦鲁迅的散文作品 , 引导学生从“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等专题开展《朝花夕拾》的整本书研读 。
三是通过选入其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或片段)丰富对鲁迅的认识 。比如 , 七年级下册选入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 通过生活琐事 , 还原一位“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这种“1+X”的拓展阅读、引入他人写鲁迅的方式 , 与课文中的鲁迅作品共同形成一种立体结构 , 引导学生立足不同视角、通过不同文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 真正走近鲁迅 。
“教”鲁迅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许多中学教师觉得鲁迅的作品难理解、课堂教学不好把握 。笔者认为 , 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 , 在教学鲁迅作品时 , 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要避免标签化解读 , 通过语言文字“还原”作品
对于鲁迅 , 人们常站在“斗士”的角度去解读其人其作 。统编教科书从多个角度选择鲁迅作品 , 并有意识地设计思辨性问题 ,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解读 , 避免标签化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教材在练习设计上避免对主旨给出几个选项让学生进行选择 , 更没有给出一个倾向性观点让学生结合文本去“验证” , 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 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 找出先生“矛盾的表现”并进行评价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 走进语言文字本身去发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
要在教科书“结构”中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文章一旦被选入教科书 , 就成为教科书“结构”的一部分 , 而不仅仅是供阅读的文本 。教师要结合单元导语、阅读提示、任务设计、练习设计等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比如 , 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入《阿Q正传》 , 编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单元 。单元导语提示: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 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 , 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 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阅读这篇小说 , 自然须探究鲁迅“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动机 , 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 , 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 探寻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联系整个任务群的要求 , 我们也能感受到 , 中国现当代文学折射出百年来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 , 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 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组织专题研习 。
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语言素养的发展
鲁迅作品无论是在观察、分析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 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式 , 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 , 都是现代文学的巅峰 , 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极佳样本 。比如教学《祝福》 , 可以逐层深入 , 引导学生提升思考的深刻性和敏锐性 。一是体会鲁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祥林嫂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 但阅读时不能停留于感受底层妇女在旧社会的悲惨命运 , 而要剖析造成她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 即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二是分析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观察和批判 , 可以联系多部作品进行“互读” 。比如《祝福》中的“看客” , 如同《孔乙己》《示众》《药》等作品中的看客一样 , 都是底层的普通贫苦民众 , 他们本性善良而又愚昧麻木 , 甚至其善良成为了杀人的利器 。当时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 揭示出的是民族的悲哀 。三是学习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和剖析 。鲁迅作品常用多重视角 , 作品中的“我”在观察 , 现实中的“我”又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 。如《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 。“我”痛苦却又无能为力 , 想改造社会 , 却又陷入困境而彷徨 。四是学习鲁迅在冷峻背后的真切和热诚 。鲁迅作品深沉、冷峻 , 却不令人感到沉重和绝望 , 反而迸发出生命的快意和热切的期望 , 用文字筑起“中国的脊梁” 。
从艺术表现力上看 , 鲁迅对语言的驾驭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比如 , 他为祥林嫂三次“画像” , 鲁四老爷关于“谬种”的詈骂和口头语 , 柳妈的高论 , 祥林嫂“我真傻”的独白式呓语 , 等等 , 都值得细细品味、揣摩 。
我们应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据如此地位的 , 鲁迅是绝无仅有的一位 。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 , 总是能轻而易举地触动大众的神经 , 激起舆论的热潮 , 有说鲁迅文章难懂要缩减篇幅的 , 有说鲁迅作品不适用于当今时代需要删减的 , 有为鲁迅某篇作品退出教科书而惊呼“鲁迅作品大撤退”的 , 等等 。
今天 , 我们可以从鲁迅作品中学什么?
鲁迅以他的丰富矗立在20世纪文化的中心点上 。正如北京鲁迅博物馆原馆长孙郁所言:“鲁迅的文字永远闪烁着生命的辉煌气象 , 那轰鸣着的、带着光和热的意象 , 穿过了历史 , 穿过了现实 , 一直向你滚来……鲁迅的世界不仅仅类属于个体生命的价值 , 他更多地承担着社会与历史的价值 。”这就是中学生要学鲁迅、读鲁迅的理由 。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温情与博大 , 在苦痛和无奈中尽力捕捉人性的良善与美好;学习他冷峻的观察和剖析 , 让自己的精神之途更远、更深一些 , 去努力触及“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根柢”;学习他“真的猛士”的勇气 , 面对生存的苦涩和困惑 , “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 , 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学习他张扬的生命热力 , 饱含热切希望去寻找光明 ,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 , 有存在 , 便有希望 , 有希望 , 便是光明”;学习他“泥土”的精神 , “眼光向下” , 根扎于大地 , “要不怕做小事情”……
鲁迅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开创者之一 , 是一位语言大师 , 他“以口语为基础 , 有机融入了古语、外来语、方言的成分 , 把现代汉语抒情、表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钱理群语) 。鲁迅的语言固然不好模仿 , 但我们可以享受他那简洁洒脱、恣肆遒劲的语言的魅力 , 学习他鲜活、灵动、自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作者:胡晓 单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
责任编辑:曹金玥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