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原体是怎么得

e原体是怎么得,类风湿是什么?你好 , 我是风湿免疫科乔方医生,原四川省人民医院全科医生,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
类风湿的定义、症状、自我判断、治疗 , 此贴下许多医生都讲得非常详细了 。
我就来讲讲类风湿的“前世”,不讲“今生”了 。
类风湿关节炎最久远的追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古老的疾?。?古希腊首先提出这类疾病和症状,从古至今,被类风湿性关节炎折磨的人不计其数 。如果不幸得了这种?。?也不必过分垂头丧气,因为现代医学发展已经是今非昔比 。公元前4000年的古苏美尔人的泥板上就记载着:柳叶对于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
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埃及,医学著作《埃伯斯纸草文稿》 记录了干的柳树叶子有止痛功效 。
最早的关节炎病理记录可能来自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550年左右一份纸莎草纸上还引用了再往前1000年的埃及博学大师印和阗对关节炎的描述 。可见,在更早期的古埃及王朝就把关节炎辨识为特定疾病 。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已出现风湿(rheuma)一词,意为流动,反映了最初人们风湿病病因的推想 , 即著名的“体液论” 。
公元前380年,希波克拉底建议使用苦艾酒治疗风湿病 。不过那个时候的苦艾酒并不是今天高酒精度的蒸馏酒,而是粮食酿造低度酒里浸泡了一些植物成分形成的药酒 。当时多数浸泡的是苦艾(Wormwood)、茴香等 。现在回头看可能主要还是酒精、苦艾里的大麻成分等麻醉了病人 。
西方国家对类风湿治疗的探索1570年,法国医师Cuillaume Baillou 首次使用”rheumatism”命名“风湿病”,认为风湿病是一组独立的系统性肌肉骨骼疾病 。1776年瑞典化学家Scheele从痛风病人的肾结石中分离出尿酸 ,尿酸的发现标志着“现代风湿病学”的开始 。
公元1600年,欧州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鲁本斯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他的画作里就有关节炎患者变形的手指 。法国印象派大师画家雷诺阿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双手关节严重变形,他需要把画笔绑在手臂上才能继续作画 。
受古西医放血治疗潮流,曾经也有时间流行用放血治疗风湿病 。类似的忽悠人的方法也曾横行一时 。比如,1795年,美国骗子医生elisha perkins鼓吹他的perkins牵引器能够排干风湿病人体内引起疼痛的有害带电液体而治疗疾病,病人只要用它摩擦皮肤20分钟就能见效 。另外有些骗子制造类似的所谓电子项圈等等骗人 。
1758 年英国Edward Stone 教士发现晒干的柳树皮对疟疾的发热、肌痛、头痛症状有效 。
1768年 , 英国著名内科医生william heberden出版著作《医学汇编》,首次明确区分关节炎和痛风 。
近代医学终找到有效治疗方式【e原体是怎么得】1828 年,法国药剂师亨利·勒鲁克斯( Henri Leroux) 和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里亚( Raffaele Piria) 成功地从柳树皮里分离出了活性成分水杨苷( Salicin) , 并对它进行了提纯,验证了它的解热镇痛疗效 。
1852 年, 蒙彼利埃大学化学教授 Charles Gerhart 发现了水杨酸分子结构, 并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水杨酸 ,  然而该化合物不纯且不稳定导致无人问津 。
1876 年,邓 迪 皇 家 医 院 医 生John Maclagan 在 《柳叶刀》 上发表了首个含有水杨酸盐类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发现水杨苷能缓解风湿患者的发热和关节炎症 。
1897 年德国化学家 Felix Hoffman通过修饰水杨酸合成了高纯度的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很快通过了对疼痛、炎症及发热的临床疗效测试。
1899 年 Felix Hoffman 合成的乙酰水杨酸化合物被注册为 “阿司匹林”(aspirin)。至此 ,  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止痛药问世 。当时主要是由德国bayer公司生产 。
越来越多的类风湿“特效药”被发现1904年,波士顿内科医生Joel Goldthwait借助X线检查首次成功地区分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此后医生们开始明确区分骨关节炎跟类风湿关节炎 。
在古西医时代,人们一直认为服用金可以医治百病,甚至“金饮料”被称为万能药 。1920年代,医生认为RA由结核杆菌引起,因此利用金制剂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来治疗RA 。尽管后来明确了类风湿关节炎与结核杆菌无关,但金制剂确实能延缓患者关节损害和疾病进展,机理尚未明确 。
阿司匹林作为消炎止痛药物,可以一定程度缓解RA患者的关节疼痛等症状 。但并未真正彻底控制住病情 。而真正改变RA患者病情控制的是糖皮质激素 。据说1855年以来人们就开始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 。但真正开端可能还得从1927年算起 , 当时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匀浆提取物为切除肾上腺的狗进行静脉注射使之存活,证明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存在 。根据这个实验推测,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是由某单个物质引起的 , 但后来人们从提取物中分离出来47种化合物 , 其中就包括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 。
1935年,科学家取得了小牛的糖皮质激素结晶 。
1940年代发现类风湿因子 。20世纪40年代: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第一次被用于治疗RA 。
1944年美国内科医生Philip S.Hench第一次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
1948年7月,亨奇医生第一次将可的松注射到一名27岁患有严重RA的女性患者体内 。治疗几天后,这名患者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可以正常地举起双臂、站立、走路,这个突破性的进展就像一颗炸弹瞬间传播开来 。1949年4月20日,亨奇医生和肯德尔公开了14例应用可的松治疗的病例,这个报道再次在业内引起了巨大轰动 。
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是如此的神奇,当时立即被医学界广泛传颂 , 并因此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很快医学界发现了糖皮质激素的副反应(参考《糖皮质激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是与非》) 。大家开始反思糖皮质激素治疗RA 。
越来越多的类风湿“特效药”被发现20世纪50年代:抗疟药、甲氨蝶呤第一次被用于治疗RA 。起初甲氨蝶呤被认为安全性不好、毒性很大,但经过大量临床试验后验证了其安全性,如今已成为治疗RA的基础药物 。
20世纪60年代:青霉胺第一次被用于治疗RA 。青霉胺是青霉素的降解产物 。早在1943年即由Abraham、Chain和Barker等牛津学者发现 。
1966年 , 随着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深入了解,美国风湿病学会正式命名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和强直性脊柱关节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在此之前,它们被命名为类风湿关节炎外周型、类风湿关节炎中轴型 。自此,这些经典风湿性疾病分类被识别出来 。
20世纪80年代:环孢素A第一次被用于治疗RA 。1973年,环孢素A从一种真菌提取物中分离出来,并在1976年被发现拥有独特高效的免疫细胞抑制作用 。
我们可以参考在今天称为风湿病学圣经级的参考书《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简称 TOR) 。第一版的TOR是1981年出版的 。RA治疗章节的作者是Ruddy博士,当时提出肌肉注射金制剂和口服青霉胺是主要药物选择,而羟氯喹是备选方案 。考虑副反应等,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仅作为试验性方案 。尽管当时甲氨蝶呤已经开始在皮肤科崭露头角 。
1985年的第二版TOR面世,硫唑嘌呤已经批准用来治疗RA,而环孢素、甲氨蝶呤和全身淋巴结照射作为试验方案 。不过必须提醒的是,当时RA治疗首先考虑用对症药物的非甾体消炎药,而上述提到的金制剂、硫唑嘌呤等等只是症状控制不佳时再使用 。
1987年美国多个风湿病专家挑选了他们自己认为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共262个人,同时选择他们认为的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262个「非类风湿关节炎」的「风湿科其他病人」 。然后他们做对比 。然后选择出了7个标准 。尽管「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简称「1987标准」)存在众多缺陷,但当年还是被大家广泛认可 。但随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理念的进步,我们已有更好的阻遏RA骨破坏的药物,例如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等 。但是「1987标准」让医生们诊断偏晚延迟 。
20世纪90年代:来氟米特第一次被用于治疗RA 。1995年《关节炎与风湿病》杂志发表了来氟米特治疗RA的Ⅱ期临床研究,证实来氟米特可有效治疗RA 。
1993年第4版的TOR,作为当时领军人物Ted Harris前瞻性的指出,对于RA应该及早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病药物,而不是沿用过去方案的先对症处理 。不过当时考虑副反应而首选羟氯喹、柳氮磺吡啶 。其次有金制剂、青霉胺 , 最后才轮到甲氨蝶呤 。最早开始把甲氨蝶呤提到RA治疗首选地位要迟到1997年第5版的TOR 。此时,源于中国遗传学及生物统计学专家李景均先生提出并推广的临床试验两原则「随机、双盲」已经吹遍整个医学界 。而RA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已很多很多 。正是因为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肯定了甲氨蝶呤无可动摇的RA治疗基石地位 。
1996年 , 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筛选在40万种化合物中发现了JAK激酶的先导分子,随后于1997年初开始了药物化学研发项目 。3年后 , 托法替布柠檬酸盐(CP-690,550-10)被发现 , 其稳定的晶体结构、良好的溶解性及口服给药性能使其被确定作为新药的有效成分 , 开始进行研发 。
20世纪90年代末:对靶向细胞外单一炎症因子作用的大分子生物制剂开始用于治疗RA 。
新型生物制剂崭露头角2001年的第6版TOR的作者是Mark Genovese 。这时进一步肯定了甲氨蝶呤跟其他药物联合治疗价值、来氟米特也被学界认可;而最关键的是生物制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的惊艳登场 。
在此后的第7版、8版本的TOR是进一步肯定生物制剂的价值 , 并且新的生物制剂药物涌现 。同时由于生物制剂跟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的极为优异的疗效,医生们开始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极早期诊断 。并希望通过早期诊断和干预来阻遏类风湿关节炎进展 。由此诞生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参考《类风湿关节炎的历史与今天》)
自1993年起 , 在历经长达20年的临床研发研究后 , 终于在2012年底,托法替布(尚杰)5mg每日2次的给药方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用于治疗RA 。2017年3月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正式批准托法替布在中国上市 。
而到今天 ,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基本要点包括:
不管使用什么方案 , 首要目标是让病情缓解或处于低疾病活动度;多个改善病情的抗风湿病药物联合使用是常见选择,一般联合方案里应包含甲氨蝶呤;生物制剂性的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是强有力的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起效迅速且肯定,但由于副反应,不建议长期使用 。可以作为疾病诱导缓解的桥梁作用,直到其他改善病情的抗风湿病药物见效而减量、停用;关注类风湿关节炎的心脑血管风险 。能看到这个地方,不知道您是否有收获?
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 , 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 , 也欢迎您在下方留言 , 大家共同探讨,谢谢 。
中生动物是什么?在后生动物中 , 除中生动物和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外才是真后生动物(Eumetazoa),它包括的类群,从腔肠动物(刺胞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起直到脊椎动物 。虽然后生动物也是多细胞动物,但它不单是一个细胞集团 , 根据细胞被排列成两胚层或三胚层,而又名胚层动物(德Keimblattie- re) 。另外,由于这些细胞在形态和机能上都分化成各种形状的组织,也被称为组织动物(德Histozoa , Gewebetiere)(中生动物和海绵动物除外) 。胚层和组织的分化 , 形成各种器官 , 因此后生动物一般保持着高等动物的体制 。与此相关的,后生动物的个体发生一般也是复杂的 。单细胞的卵经过卵裂,形成胚层,发育成胚 。在进行组织分化和形成一定的形态同时,有的还要经过极复杂的变态后才形成成体 。虽然有时也进行无性繁殖,但以有性繁殖为主 。后生动物系来自原生动物的祖先已毫无疑问,但什么样的原生动物是其祖先则议论很多 。大致可分:(1)是多核原生动物的细胞分化结果[哈德兹(Hadzi)的纤毛虫类起源说,认为从多核纤毛类产生原始的扁形动物,腔肠动物是由此而来的次生性动物];(2)从老的学说来看,认为是从团藻那样的鞭毛虫群体演化而来 。在这两种学说中,一般认为前者的论据不足[哈德兹(Hadzi)的学说较比尔(G.de Beer)的更引人注意],赞成后者的人比较多 。后者的论点:认为这种群体构造是后生动物没有变化的胚芽;构成群体中的个体,按照极轴产生构造上的变化;分化成营养个员和生殖个员;在形成群体的过程中,特别类似于海绵动物的个体发生;后生动物的雄性生殖细胞保持着鞭毛虫的形态等等 。根据这些材料,海克尔(E.H.Hackel)推论后生动物的祖先和肠祖动物同时出现 。梅契尼可夫(E. Metchnikoff,1886)则认为浮浪幼虫是由腔肠动物的幼虫发展而来 。依据许多学者的意见,认为第二种学说接近于真实情况 。真后生动物与身体的内腔有关,分有腔肠的腔肠动物和有体腔的体腔动物 。体腔动物又分原体腔类和真体腔类[齐格勒(H.E.Ziegler),1889]。另外,也有人分成旧口动物和新口动物两大类[ 格罗比因(C.Grobben) , 1908] 。其他,还有分为与中胚层或体腔形成相关的端细胞干和肠体腔干两大类 。端细胞干类中的低等动物相当于原体腔类,其他较高等的种类和肠体腔干类的全部为真体腔类,端细胞于类和旧口动物一致,肠体腔干类和新口动物一致 。如果这两干类都是高等动物 , 则可见到体节 。以上意见对于后生动物各门系统发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就容易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因此,包括无脊椎动物在内的,有脊索的动物(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http://218.22.166.105:8000/RESOURCE/CZ/CZSW/SWTS/SWXCD2/11701_SR.ehmc
http://211.153.80.12/RESOURCE/CZ/CZSW/SWTS/ZGDBK/4970_SR.HTM
类风湿是由什么引起的?你好 , 我是风湿免疫科乔方医生 , 原四川省人民医院全科医生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多系统疾病 , 对称性的累积外周关节的持续性滑膜炎则是RA的特征性表现 。滑膜炎症可导致软骨破坏和骨质侵蚀 , 而最终影响关节的完整性是RA的标志 。
RA分布于世界各地 , 在不同人群中患病率为0.18%~1.07%不等,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种族差异,印第安人高于白种人,白种人高于亚洲黄种人 。我国的患病率相对较低 , 约为0.32%~0.36% 。RA在各年龄均可发?。?高峰年龄在30~50岁 。RA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4) 。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发病与感染、遗传、内分泌学、营养、吸烟等其他因素有关 。
一、感染因素许多病原体与RA的发病相关,包括病毒、逆转录病毒及支原体,但是确切的病原学联系尚未确定 。对RA的回顾性调查发现既往有扁桃体炎、风疹、腮腺炎病史的人患RA可能性成倍增加 。
1.细菌感染
据统计 , 50%~8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是在反复链球菌感染之后2~4周开始发?。?958年Simian等将溶血性链球菌注入家兔鼻旁窦内引起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的关节炎 。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可能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 , 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持续的抗原 ,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 。
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的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不产生人的类风湿关节炎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 。奇异变形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可能是与类风湿关节炎最为相关的两类细菌 。前者的菌体表面抗原与HLA-DR4,以及Ⅱ型胶原α1链有相同序列 。后者中的热休克蛋白(HSP)65含一段与软骨中一种糖蛋白同序的氨基酸 。这些细菌可能借助菌体蛋白与患者自身蛋白的交叉免疫反应而致病 。
2.病毒感染
EB病毒被认为在RA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间接作用 。它是B细胞的多克隆活化剂,能够促进RA发生,而且巨噬细胞和T细胞在抑制这种EB病毒对人类B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方面存在缺陷 。与对照组相比,在RA患者的咽喉冲洗液中洗脱的EB病毒水平更高,患者血液中病毒感染B细胞的数量也增加,针对正常和瓜氨酸化EB病毒抗原的抗体水平也更高,以及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应答异常 。
1985年,White和Reid等首次报道细小病毒B19感染与人类关节病有关 。后有多个研究发现,RA患者的骨髓、滑膜及关节积液中可检测到细小病毒B19的基因,B19基因不直接导致关节炎的发生,但能增强关节炎相关基因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性 。成人在感染B19后,90%表现为关节炎症,且B19相关性关节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符合RA诊断标准 。
由于风疹病毒和风疹疫苗可以引起人类的滑膜炎,和细小病毒B19感染一样,一部分慢性多关节炎患者的发病可能与直接感染野生型或减毒风疹病毒有关 。
对于炎性和非炎性关节病的滑膜组织的研究也显示有其他病毒DNA的存在,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
3.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支原体和衣原体在关节炎中的潜在作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例如来源于支原体的超抗原能够直接通过巨噬细胞诱导产生非T细胞依赖的细胞因子,促发或者加剧被Ⅱ型胶原免疫的小鼠发生支原体关节炎 。类风湿患者的外周血及关节滑液中均可检测到发酵支原体 。
2002年,Antonio等以发酵支原体P-140和P-18分别免疫家兔,成功地诱导出兔关节炎模型 , 提示发酵支原体感染可能与RA存在某种联系 。
二、遗传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遗传相关 。在患有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相关疾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严重RA的发病率约是预计值的4倍;而约10%的RA患者在一级亲属中患病 。此外 , 单卵孪生同时患RA的可能性较双卵孪生至少高4倍,而双卵孪生患RA的风险与非孪生兄弟姐妹相近 。但是,仅有15%~20%的单卵孪生共患RA,因而提示除遗传外的其他因素对RA的发病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
遗传危险因素不能完全解释RA的发病率,环境因素在基本的病因中起一定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依据强调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在非洲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说明 , 遗传背景相似的人群中,气候和城市化对RA的发病率和基本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
三、内分泌因素类风湿关节炎多见于女性 , 更年期发病率达高峰,妊娠期可缓解,产后病情加重,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中发病率较低 , 提示雌激素与RA发病有关 。除性激素外 , 其他多种内分泌激素均与RA的疾病过程相关 。
早在1949年,Hench等即提出皮质醇的缺乏是RA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以后的研究也证明,HPA在抑制RA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RA的发生发展与HPA的功能失调、肾上腺皮质储备量下降有关,其病情活动(关节僵硬、手握力下降等)与血浆皮质醇水平的降低有明显联系 。近年来RA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证实,RA患者HPA功能下降,可能是滑膜炎症产生和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
RA患者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或亢进症 , 甲状腺分泌减少 。RA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减低,高峰分泌时间明显延迟 , 17-羟皮质酮的需要量成倍增加 。正常人皮质醇分泌在早上7∶00~8∶00,而RA患者可推迟在8∶00~12∶00后,是导致晨僵的原因之一,用强的松治疗可明显缓解各种关节炎症 。
四、其他因素除感染、遗传及内分泌因素外,环境、吸烟、性别、营养不良、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创伤等均可能在RA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在环境方面,寒冷、潮湿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可能导致RA发生或加重RA病情 。作为不良环境因素 , 寒冷和潮湿对全身免疫系统可能具有刺激作用,或加剧其他致病因子的作用,在某些具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促使RA发生 。还有一些职业性暴露可能也与RA易感性有关 , 且男性似乎显著于女性 。除此之外,某些化学物质 , 如染发剂等在生活中的接触也有可能影响RA的易感性 。
在吸烟方面,在一些人群中吸烟是最明确的血清阳性RA的环境危险因素 。吸烟除了可能与RA易感性有关外,还可能影响病情严重程度 。因为吸烟可加重局部空气污染 , 以及吸烟者体内“污染”,可能通过诱导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产生导致RA;烟草中的某些成分(如尼古?。┛赡芗せ钛字⑼罚?改变免疫反应 , 诱发或加重RA;吸烟与HLA-DRB1共享表位、抗CCP抗体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还有学者认为吸烟可导致广泛的血管内皮损伤,通过一氧化氮等途径从而与血管炎的发生有关 。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营养因素会影响RA的发病率 。大量摄入烘焙或烤制的鱼类,特别是富含油脂的鱼类,如鲑鱼或鳟鱼,可减缓RA进展,因其富含脂肪酸δ3 。一项研究显示饮茶者与不饮茶者相比,RA的危险性降低 。
同时社会、心理因素、创伤等因素也可诱发RA 。
总的来说,类风湿的病因还在逐渐探寻中 。它的发病想许多其他疾病一样,可能是一个原因能导致其发病,也可以是多个原因互相作用导致其发病 。作为患者朋友来说 , 治疗类风湿过程中,一定程度的了解了可能的发病原因 , 尽量去避免它;另外更重要的是,坚持规范治疗,阻止疾病的进展 , 维持一个无症状的“健康”状态,类风湿关节炎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
整理发布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如果您有不同的观点,也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也可以转给您身边需要的朋友;谢谢!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