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塘纤毛虫怎么治

蟹塘纤毛虫怎么治,蟹塘蟹成熟了泛黄是什么原因?池底的残饵和粪便在低氧或者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发酵导致池底产生酸性物质,造成螃蟹底板发黄;螃蟹底板可能有纤毛虫寄生也会导致螃蟹底板发黄;池塘中的水草长势差 , 在高温的时候伊乐藻下沉,水体净化能力变差导致螃蟹底板发黄 。
虾池什么时候换水最好?换水是重要内容 。
通过换水可以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同时也能将一些有害物质带出虾池,保持池水的清新 。一般说来,要想取得对虾高产 , 就必须有较大的日换水能力,河北省唐海县、青岛市崂山区流亭镇等许多高产单位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某些海区的某一时期就不一定是这样,有时换水越多越多,对对虾的危害也随之增大,轻者生长变慢,重者造成发病死亡,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科学换水的问题 。
(1)要经常换水 。从肥水阶段开始就要注意加水换水的工作 。既便在前期,适当地进行加水或换水,对肥水繁殖单胞藻也是有利的 。否则水质老化、盐度升高除对虾苗生长有影响外 , 也会抑制单胞藻的繁殖 。养殖中后期更要注意经常换水 , 有条件的虾池最好每天都换水,使池水始终保持较稳定的清新状态 。如果平时不换水,只在大潮汛期间才进行大换水的虾池,就很容易出现因换水影响对虾生长的现象 。
(2)要加强水质检测 。要经常检测海区水源水质和虾池水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及生物因子状况,以便根据检测的实际状况指导换水 。目前常规水质控制的理化指标是:盐度0.1-3.6%,最好在l -2.8%,日变化幅度不超过0.5%; ph值 7-9;溶解氧含量4毫克/升以上;氨氮0.6毫克/升以下;底层水硫化氢含量不超过0.0l毫克/升;透明度30-60 厘米 。生物指标的监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可定期检查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品种与数量变化状况 。硅藻、金藻、单细胞绿藻及桡足类、沙蚕等是属于有益的生物品种,而蓝藻、甲藻及原生动物大量出现则是池水不良的表现 。池水中单胞藻数量也要保持适当的密度,如每毫升池水中单胞藻数量达到10万个以上时,也应引起注意 。
(3) 加大换水量 。
一是气温高、闷热无风时;或在连续晴天后突然转阴肘;或持续高温,水温不断上升,达到30℃以上肘 。
二是池水过肥,池水中生物量过高,水色过浓、透明度不足30厘米时 。
三是对虾活动不正常或发生虾病时 。
四是池底变黑、池水恶化时
不良底质
1、酸臭、腥臭底质
形成原因: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饵过剩、没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质等,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没有定期抛撒增氧剂,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 , 严重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出现“冒泡”现象 。
2、板结底质
形成原因: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
3、“泥皮”底质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
4、“丝藻”底质
形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 , 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 , 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
5、“浑浊”底质
形成原因: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或养殖密度过大 , 水产动物在底部不断骚动,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 , 引起水质“浑浊” 。“浑浊”水质,悬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质“浑浊”;另外,“浑浊”水质会遮蔽藻类光合作用 , 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
超浓有机酸 , 缓解养殖动物中毒及应激反应,加速体内毒素排出,提高水体透明度 , 稳定水体pH值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6、“偷死”底质
形成原因: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 , 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收获时发现底部大量死亡残尸 。
5池塘底质改良方法
生产中多注重水体改良,有“看水养鱼”之说,而没有重视底层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发臭,发黑 。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 。如果底质好即使出现“下大雨”等异常天气 , 也不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迅速升高 。我们知道溶氧低不仅造成养殖动物生存困难而且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 , 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 。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有重要意义 。
1、物理方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 。大多采用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像开挖新塘一样清理淤泥 。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 。生产实践证明:鲢、鳙池底泥厚度在20cm~40cm;草、鲂、鲤鱼池底泥以10cm~15cm为宜 。
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10cm~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 。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冬干”) , 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 。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 。
生产上有时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淤 , 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 。船式清淤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均装在船上,只有吸泥头沉在水下,可在养殖期内清除池底淤泥,排吸作业连续;潜水式清淤机整个工作部件均潜入池底,在淤泥表层边行走 , 边进行吸泥作业 。但由于整机在水下作业,对动力机的防水密封要求较高,维修技术难度大,用户自行保养、修理不便 。
除了清淤外 , 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减缓黑化过程 。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 。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 , 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从而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 。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 。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 , 及时合理地施用石灰;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必施生石灰;在有机质贫乏的养殖塘不宜单施生石灰 , 否则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有机物积存更少,池塘肥力进一步下降,恢复更为困难 。
除生石灰外 , 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 。如一种主要成分为过氧化钙的白色颗粒状 “底层水质改良剂”,投人水中能迅速增氧,促进硝化作用,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还能补充生物生长所需的钙,并使底质疏松透气,利用有机质的完全分解 。目前,一种新型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亚硝酸螯合剂(BRT)及其盐类具有降解池水中亚硝酸态氮及氨态氮 , 螯合池水中的有机物 , 消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等,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底质活化剂 。
3、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 。据报道,在老化污染虾池中移植沙蚕等底栖生物,并培育成优势种群,可大量摄食虾池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其它生物尸体和有机碎屑,减缓了虾池底部有机物的积累 。而且沙蚕营穴居生活,其刚毛的不断划动可行成了一个个小的水流循环,能增加底质中的溶解氧 。
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 。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构成了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所以光合细菌特别是在池底污染严重或因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 。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 , 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 , 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改善了底质和水质,而且控制了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
4、其它:
淤泥沉积速度与施肥、投饵等饲养管理措施直接相关 。在生产中努力做到看水施肥,切忌过量;按照生态互补原则合理混养、密养;投饲量根据季节、气候、生长情况和水环境变化灵活掌握;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促长剂等,增强水产动物的食欲 , 促进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降低饵料系数,从源头上解决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防治水草(特别是丝状藻)大量生长,及时捞出过多或死亡的水草 , 以防腐烂变质;有条件的可朝黑化区域泼撒炼铁炉渣(一般1.5kg/m3),以延缓黑化过程,并降低危害 。
另外,如果干池期较长,可考虑把水产养殖和农作物进行轮作 。这样可以使淤泥更充分地干透,靠陆生作物发达的根系,使土壤充分与空气接触,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池底,同时,还可以获得农作物本身的经济价值 。另外,生长的青绿作物和牧草还可作为池塘的优良绿肥和鱼类的饲料 。
池塘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性能、抗逆性能,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 。“成也底质、败也底质”对于池塘养殖业而言一点都不为过 。要使池塘养殖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克服连作障碍,池塘底质定期改良需引起池塘养殖者们足够的重视 。
6常见的底质改良剂
1、吸附型:如沸石粉、麦饭石、活性炭等,只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有机质等的有害物质,用后水会变得清爽,但对有害物质本身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只是浓缩于其中,且沉降到池底加重了底臭 。
2、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为代表的,用后水体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澄清,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故在生产上使用后也会加重底层缺氧 。(不建议使用)
3、离子交换型:像以含EDTA或以硫代硫酸钠(海波)为主的产品,用于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有害物质,或用于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用,效果较为理想,但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则效果很差 。
4、活菌降解型:目前市面很多生物底改,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部分沸石粉作为活菌载体,有时还会添加腐殖酸钠、微量元素等 。
一类是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型活菌为主的,必须在高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效,而且这类生物底改在使用中会大量耗氧 , 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设备的池塘慎用 。另一类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为主的 。
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 , 这种发酵尽管是厌氧发酵,但其发酵的过程中就是发能产热的过程,这种因发酵导致的底热,底热引起的缺氧,会因底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多而越为明显 , 危害越大,故生产上在使用活菌底改是,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 。
另外,许多老塘底层过多的有机质 , 除了会引起底臭 , 还会滋生大量的原虫(如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若选用活菌改底 , 这些浮游动物会直接把活菌当饵料而摄食 , 从而加快浮游动物的繁殖 。另外 , 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以及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而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从而影响改底的效果 。
5、化学降解型: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等氧化剂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的 , 这一类型的底质改良剂均为化学降解型 , 同一类型产品的好与坏一般看其水解释放的快与慢 , 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 , 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 , 另外这一类产品不受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 生产上这些产品应用较为广泛 。
7注意事项
【蟹塘纤毛虫怎么治】1、用各种底质改良剂前应提前开启增氧机1-2小时 , 或用增氧剂1公斤/亩,全塘泼洒后再用底质改良剂效果更好 。
2、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各类底质改良剂,一次效果不明显时,隔日再用一次 。切忌一次过量使用 。
3、切忌用明矾或一些含有铝的产品来改良水质 。
河北养殖螃蟹能行吗?每年进入11月,是水稻田开挖新塘口的高峰季节,会接到较多农户打来的电话,要做哪些工作,那么面对开挖蟹塘养蟹,给出以下几点建议,(养蟹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有利于后期养殖管理的建议供大家 参考!
1.田?。ㄎё樱┮撸?管道要多:最好推到坂田齐平1.8米以上(方便于高温季节水位的提高,维持底部凉爽)排管道,最好4个拐角都放排水管,有利于高温期过蓝藻水,或者缺氧过水 。二、环沟要深并且宽 , 或多沟模式(沟深有利于前期保苗,成活率会高,深度与坂田齐平低1米以上最好,早期温差大,沟深大水体变化小,有利于苗种生长,成活,沟宽度达12米最好,面积大了有利于前期溶氧与活动空间,更有利于脱壳翻倍) 三、塘口开挖之后,将塘里水打到最高水位,泡上2个月,然后将水放掉 , 不放干,将环沟保水 。1、为何让泡上2个月,因为土质与水质中间有层氧化膜,如同塑料薄膜一样,一旦被破坏之后,很难修复 , 必须经过长时间浸泡才会形成,不泡后果,来年稍微刮个风、下个雨、蟹苗爬动,水就像泥浆一样,总是不清爽 2、泡上2个月会将土里面毒素,秸秆产生的红水全部泡出,省的来年蟹苗放进去,上水后天天红水,草长不起来头疼 3、泡上2个月,可以明显减缓腐烂物过度,导致来年的黑底板现象 四、图为新开塘口,或者老塘改造,不泡2个月以上,稍微,刮风、下雨水就浑现象 五、新开塘口建议年前栽草(新开塘,不得营养,年前栽草好处多) 1、省的年后栽个几次都栽不起来,而且过了年这部分草长得很好了,保证了不浑水,并且苗种一放有躲藏之地,提高了成活率。2、草可解毒,不停净化水质,水体有毒素也被吸收掉 。
一池塘清塘消毒及水位控制上年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 。蟹种放养前15天 , 可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50-200公斤/亩 。早春放苗后水位要控制在40-60cm左右,好处有三个方面:
⑴可以有效平衡昼夜的水温差,减少河蟹疾病发生机率 。
⑵可以有效起到避光作用,为河蟹首次脱壳营造比较适宜的环境 。
⑶可以扩大水体空间,防止溶氧不足 。
二、合理施肥
在苗种放养前要先肥水,在养殖过程中也要求水质保持一定浓度 , 对提高河蟹上市规格很重要 。尤其养殖早期,水质清瘦时 , 更应施肥 。常用“肥水专家”和“肥宝”进行肥水 。
三、栽种水草和螺蛳投放
㈠栽种水草
水草种植面积为:沉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 , 主要种类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 。浮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 , 主要种类有水花生等 。池塘内种植的沉水植物区可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 。浮水性植物和沉水性植物相互结合,避免品种单一,空间上要有分布 , 方便风浪形成促进水-空气物质交换 。
㈡螺蛳的投放
螺蛳既可作为河蟹优质动物性饵料,又有着净化养殖池塘水质的功能 。但投放太多容易造成水质太清瘦,青苔大量繁殖 。可以在清明前每亩放螺蛳250-300公斤,然后在6-8月第二次再放每亩200公斤 。
四、种苗的选择、放养
放养的蟹种应规格整齐 , 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 。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下塘前主要通过新苗复康浸泡提高河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下塘时一般选择天气晴好,气温比较适合的日子 。放养密度以每亩500-600只为宜 。如果养殖的蟹池面积比较大,则需要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进行强化培养,蛻壳数次后再放开养殖 。
五、饵料的投喂
饵料的种类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配合饲料 。植物性饲料可用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和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可用小杂鱼、螺蛳和河蚌等;配合饲料应使用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生产的正规饲料,所用饲料应符合GB13078和SC1052的标准 。根据河蟹的生长特点,春季动、植物性饲料比例为60:40,投喂量控制在体重的1%左右 。投喂时要按照四定原则,最好投放在水-岸交接处 。自配饲料的,需要及时补充河蟹复合营养促进剂和脱壳素 。
六、螃蟹的病害防治
抓好病害防治工作4月份开始应预防好病害 。此时最易发生烂肢、甲壳溃疡、纤毛虫等病 , 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 。
⑴每15天左右全池泼洒一次消毒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 。药物有:嘉超氯、粒粒溴锌等 。
⑵每月用一次杀虫药物 。药物有:纤虫嘉等 。
⑶4月份左右使用一个疗程的内服药物拌饲投喂;5月份最好每半个月使用一次 。
蟹塘的硬度越高越好吗?蟹塘硬度不是越高越好 。
虾蟹养殖硬度指的是钙硬度和镁硬度,一般100/150mg/l.要注意的事,经常检测水体硬度含量,太低就得补钙补镁,硬度过低水不好肥起来,虾蟹容易蜕壳不隧 , 一般水草多的塘,硬度都很低,水质清瘦 , 所以水草不能太多,保持水体有一定的肥度还得有一定的透明度,虾蟹才能快速生长 。
一、pH值的作用和调节措施
池水是蟹池的生活环境 , 其酸碱度是蟹池水质主要指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河蟹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病情等 。河蟹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即pH值为7.5-8.5,在pH值6-9时 , 仍属于安全范围 。
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河蟹造成不良影响 。河蟹在养殖过程中,pH值过高或过低 , 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 , 对河蟹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阻止河蟹呼吸 。
1、pH值的作用
养河蟹的实践证明河蟹在酸性(pH值低于5.5)条件下,水体中河蟹对传染性蟹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 , 即使水中不缺氧,也对饲料的消化率低,生长缓慢 。
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速度慢 , 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河蟹鳃会受到腐蚀使河蟹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载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但河蟹会浮头 , 造成缺氧症,河蟹的活动减弱,新陈代谢急剧减慢 , 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降低,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 。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河蟹病大量发生,如纤毛虫病等 。pH值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 , 对河蟹的危害也较大 。在低pH值下,Fe2+离子和H2S的浓度都会增高,而这些成分的毒性又和低pH值有协同作用,pH值越低,毒性越大 。
在氮的循环中,pH值也起着重要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性pH值7.5-8.5最适宜 。高pH值会增大氨的毒性 。pH值还会通过影响其他的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到河蟹的生长 。
pH值还严重影响到水体的生物生产力 。pH值的不适宜会破坏水体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磷酸盐和无机氮合物的供应 。如果池水偏碱会形成难溶的磷酸钙 , 偏酸又会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和磷酸铝,这都会降低肥效 。
2、pH值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
决定pH值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水中游离CO2和CO32-的平衡系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 。CO2和CO32-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CO2的增减而变动,CO2的增减又是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决定的 。
pH值的日变化规律是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步上升至下午17:30左右达最大值 , 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 , 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变化范围为0.6-1.5 , 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况 。pH值日变化规律是因为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CO2,从而引起水体CO2变化 , CO2含量的高低又影响pH值的日变化 。掌握的日变化规律对养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 。
pH值可以用来作水质判断的标准,如果看到一个养河蟹水体pH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断这个水体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CO2偏高和溶解氧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养殖生物密度过大或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代谢缓慢 。如果pH值过高,也可能是硬度不够,以及植物繁殖过于旺盛,光合作用过强或池中腐殖质不足 。
如何选择优质的螃蟹苗?优质苗种是养蟹成功的基础 。
如何选出优质的蟹苗是养蟹成败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一下几点:
一、观察水草
苗塘中的水草多以水花生为主 , 其它水草为辅 。选购蟹苗时 , 可用抄网在水花生下抄一下,观察蟹苗的活动情况 。水花生下抄出的苗多,说明蟹苗密度大成活率较高 。
二、观察规格
在选购蟹苗时,规格大的蟹苗能养大规格螃蟹,其实是片面的 。挑选规格大的蟹苗,往往是公蟹居多母蟹少,结果造成饵料系数高 , 影响养殖效益 。规格偏小的苗,以母蟹居多,也可能是体质弱或有病害的苗,这种苗也不可取 。
酵之源是进口EM菌种,自己扩培发酵费用低至1元 , 降低水体pH值,订单满100元即送45元的恒温加热棒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三、四肢情况
残肢、断爪的蟹苗是受过药物残留毒素毒害的蟹苗,这种苗成活率低 。磨爪是在蟹苗暂养时形成的 。腐壳是细菌病的症状,这种苗慎重选购 。
若发现蟹苗有残肢断爪等中毒症状,可连续内服解毒类药物,侧重解除体内毒素,严重时全池泼洒 。有腐壳或其它细菌病症状时 , 使用抗生素类配合抗应激类药物在放苗前进行高浓度短时间药浴,同时蟹苗下塘后对水体消毒,防传染和继发感染 。
甘力?。航馑逯幸┪锊辛舳匝扯锔卧嗟奈:Γ纸馑宥舅兀?恢复养殖动物肝细胞活力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四、观察形态
体色鲜亮、青背白肚、金爪黄毛是中华绒螯蟹的典型形态特征 。真正的河蟹生长速度快,膏腴肥厚 , 养殖效益高 。由于种蟹近亲交配的问题日趋严重,河蟹的优良性状开始退化,形态特征不明显,选购时要予以留意 。
五、观察活力
把蟹苗连续翻倒数次后均能迅速翻正,说明蟹苗活力较好,体质健壮 。
六、食线情况
肠道有黑色的粪便且食线饱满 。蟹苗的食线越清晰,越粗说明冬季吃得好,体质好 。如果蟹苗饵料不足,肠道内食线会断断续续,或没有食线形成空肠的现象 。这时候蟹苗的营养跟不上,就会用体内储存的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消耗,导致蟹苗体质虚弱,放入池塘后易造成成活率低的情况 。
七、肝胰脏
肝脏是河蟹的重要器官,负责消化、解毒、免疫等功能 。优质蟹苗的肝胰脏应该是鲜黄色或红色,无膏或白膏的不要 。观察饱满度,饱满度高的体质优良且第一次蜕壳容易 。养殖中肝脏常会出现发白形成花肝 , 肝小叶糜烂的问题 。
八、鳃丝颜色
在蟹苗养殖中,由于放养密度高 , 污染大,池塘水质往往较差 , 导致蟹苗鳃丝发黑,附着大量杂质 。最好选择白色或浅白色的 。饱满有光泽,避免选择发黑,有杂质且有水肿情况的蟹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