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值虾水色怎么看

养值虾水色怎么看,氨氮稳定到多少才可以放虾苗呀?各位农友们好 , 又在这里见面了 。这次,与农友们共同分享学习一下关于养虾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注意事项,比如水的酸碱值、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度等 。希望农友们能够喜欢 。一:PH值 养虾ph值为7.8-8.6之间正常 。ph值会受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一天内ph值变化在1-2之间,如果变动过大或者过小,就说明水质有问题 。ph值如果偏高时,就容易造成虾脱壳比较困难、食欲就会减退、生长缓慢等影响;ph值如果偏低时,就容易造成虾的呼吸困难,就会出现黄鳃、肿腮等不良现象 。二:亚硝酸盐值 目前,养殖池塘亚硝酸盐偏高是一种比较普遍而又令养殖户发愁的现象,尤其是在养殖放苗初期表现得更为突出,如罗氏沼虾在大棚暂养期及对虾的温棚养殖等,有很多养殖户的池塘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甚至会达到1 毫克/升以上,虽然短时间内观察不出它对虾苗有很明显的危害 , 但如果虾苗长时间处于这种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中会出现一系列异常情况,比如虾体发红、游塘、蜕壳不遂、摄食量减少甚至零星死亡等现象 。
做过水产养殖的农友们都知道,降解亚硝酸盐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好的水源进行换水,而由于前期外河水的水温较低 , 甚至有的外河水源亚硝酸盐就偏高,从而导致换水困难,这就要求养殖户必须使用水质改良剂进行降解 。
一般水产养殖亚硝酸盐标准要求在0.1ppm以下 。而造成 前期亚硝酸盐超标原因一般会有以下几种:
1.施肥不当造成亚硝酸盐超标
养殖前期单细胞藻类是水体中必不可少的浮游生物,一方面能给苗期提供天然饵料 , 另一方面还可维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促进氮的良性循环,从而减少亚硝酸盐的蓄积 。而藻类繁殖的第一限制性元素就是氮,这就要求水体中必须拥有氮元素,大部分养殖户习惯用高浓肥、化肥(尿素、碳铵、氯化铵等),这些肥料含氮量较高,用后水色来得较快 , 但往往由于养殖户过分信赖这些化肥,在用法用量和施肥时间上控制不当(比如施肥后正好赶上阴雨天),导致藻类繁殖速度减慢,从而使氮肥蓄积在水体中,氮的循环系统受到阻碍,这样氮元素必然会逐渐转变为亚硝酸盐,导致亚硝酸盐偏高 。
【养值虾水色怎么看】2.饲料投喂引起亚硝酸盐超标
有些养殖户说 , 他什么肥料都没用,怎么亚硝酸盐也偏高呢?一方面可能和外河水源有关,另一方面,虾苗在刚放入大棚时 , 投喂的都是鸡蛋、虾片等高蛋白物质 , 而食物在虾类肠道中的停留时间本身就比较短,再加上虾苗个体又比较小,食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更短 。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高蛋白物质通过粪便排入水体(通常在虾苗期食物中会有50%左右的蛋白被浪费),再加上部分养殖户投喂不当,这势必会造成水体中氮元素的积累,从而引起亚硝酸盐超标 。
3.水温的影响
一般外河水源水温较低,即使亚硝酸盐高也只不过在0.2~0.3 毫克/升 , 而由于大棚在放苗前必定要将水温升起来 , 这样就会使池底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各种细菌苏醒繁殖,比如亚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而亚硝化细菌比硝化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繁殖速度也远远快于硝化细菌,这样就会使亚硝酸盐不断蓄积升高 。所以 , 很多养殖户在放苗前测得亚硝酸盐比较正常,而在水温升高放苗后测得亚硝酸盐突然升高 。
4.天气的影响
一般情况在晴天的时候 , 藻类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可以促进水体中氮的良性循环,从而减少亚硝酸盐在水体中的蓄积,一旦天气变坏 , 水体出现“倒藻”、“转水”等现象时,亚硝酸盐就容易蓄积升高 。
水体亚硝酸盐超标的征兆
1.池水变浑浊或变清(水体中的有益藻类数量减少) 。
2.水色发生突变(也就是“转水”或倒藻“现象) , 由原来的绿色变成后来的红色或黑色 。长期偏高对虾苗影响:①精神差、萎靡不振,出现浮苗、打团等现象;②严重时会出现“席苗”现象,通常聚集在沙头周围死亡;③蜕壳不遂 , 生长受阻;④甲壳发红;⑤游塘 。一般刚运来的虾苗由于经过长途运输处于疲劳状态,放苗前亚硝酸盐要在0.6 毫克/升以下,超过0.8毫克/升就容易使刚放水的虾苗出现打团、浮苗的现象 。
亚硝酸盐偏高短时间内看不出对虾类有什么影响,因虾类是血蓝蛋白 , 所以亚硝酸盐对其毒性较小(有待探讨),长期偏高会影响虾类的蜕壳生长,一般在蜕壳期,超标严重的会有浮苗甚至死苗的现象发生 。所以,农友们如有想投资养虾创业的 , 应尽快将亚硝酸盐度按下面所述的方式降低至标准以下 , 以免给农友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
亚硝酸盐超标的防治方法
1.以藻促氮
在亚硝酸盐偏高的时候不能盲目施肥培养藻相,一旦盲目施肥,很有可能会加剧亚硝酸盐的累积升高 。所以 , 在亚硝酸盐超标的情况下,最好先“补藻”(使用“藻立生”配合“单胞藻种”),再根据水体实际情况适当“补肥”(使用氨基酸类生物肥)以维持藻相的稳定 。
2.以碳促氮
补充水体所需碳源(使用“解毒365”、EM菌等),可增加水体缓冲性能和稳定性,同时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对氮元素的及时利用 。
3.以菌降氮
及时定期地向水体中补充有益菌群,不但可以直接吸收利用多余过剩的氮元素 , 同时可以消耗分解有机物,切断氮的内部来源,维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养殖初期以定期补充EM 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为主,养殖中后期以定期补充芽孢杆菌为主 。当亚硝酸盐超标严重时,必须先连续解毒(“解毒365”或“解毒护水宝”)以缓解亚硝酸盐的危害 , 然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根除 。
在选用芽孢杆菌、EM 菌、乳酸菌、蛭弧菌等微生物产品时,一定要注重产品的含量、质量及生产资质,建议选择部分取得“饲添文号”的微生物产品使用,质量和使用效果相对有保障 。三:氨氮值 养虾的氨氮值一般在0.5毫克/L以下算正常范围 。氨氮会穿透虾的细胞膜,对虾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虾死亡 , 在低浓底情况下也会降低虾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从而引起白斑病等虾病的暴发 。氨氮含量升高后能影响虾的摄食量,因此应尽量降低氨氮的含量,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控制在0.5毫克/L以下 。池塘、水泥池养虾怎么控制氨氮含量
1、合理的控制养殖密度
2、合理的来供氧机
3、饵料的投放适当避免浪费和造成水体有机物过多
4、培养藻类增大水体的水溶氧含量
5、使用优兰宝提高饵料有机物的利用率,减低氨氮的产生 。最后,在这里与农友们分享共同学习一下关于养虾的一些技术以便借鉴: 现将有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主要养殖设施
(1)养殖池 用井水养殖对虾时可建造室内养殖池 20~30个,每个面积80~100米或建造室外池3~5个 。每 个面积为1 000~5 000米2 。
(2)打深水井 在新建养殖区,最好打两口深水井,深度 达90米,井水盐度为1.6‰左右,日出水量应达400米,利 用经处理后进入养殖池的地下水作为养殖水源 , 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 , 可防止病菌污染 。室内养殖池应配备相关 温度、光照调节设备 。
(3)养殖池的修整与消毒 5月,组织人力对各水泥养殖 池进行清淤、修整,清除池底的污泥杂物,每立方米水体用50 克漂白粉进行池底消毒,再用无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充分冲刷,从根本上杜绝病原的传播 。以保证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 。
2.进水将地下井水引入室外氧化池中,氧化1周,然后放人消毒后的育苗室中,培养基础饵料生物,每立方米水体施尿素5克、过磷酸钙2克,以后每天半量施人使池水透明度达到30厘米左右,为放养虾苗作好准备 。
3.虾苗放养
(1)虾苗选择在对虾养殖中 , 苗种十分重要 , 苗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成败 。最好从正规育苗场购进健康的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然后进行苗种培育,到6月中旬育出商品 苗种放养,菌种要求大小整齐,体长1厘米左右,活泼健壮游动能力强,体色透明,肝心区黑褐色 。
(2)放苗时间 放苗时间可选择在6月,池内水温宜为21℃左右 。
(3)放苗密度平均每亩放苗约10万尾,每平方米放苗 150尾 。
虾塘里早上水色是青的到了下晚塘边上水都变混色了是怎么一回事?虾塘里早上水色是青的到了下午塘边上水都混色了是怎么一回事?
恭喜你了,朋友!你说的情况就是传说中的极品水质,肥活嫩爽 。下面来具体说一下:
水肥:指虾塘水质水色比较浓,浮游藻类数量比较高,而且不同的藻类比例比较正常 。透明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 。
水活:指水色的透明度会随着温度以及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包括每天的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每天的变化主要包括水质"早青晚绿","早红晚绿"以及"半塘红半塘绿" 。你说的情况正好属于第一种情况 。这种变化意味着藻类种群繁殖比较旺盛,池塘生态循环一切正常 。
水嫩:指虾塘里的鱼虾容易消化的有益浮游藻类比较多,以硅藻和隐藻为代表 。这些藻类的细胞大部分正处于活跃期,还没有老化,这样也代表虾塘水质肥而不老 。
水爽:指水体呈现浅绿色但是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硅藻和隐藻比较多 , 有害的蓝藻和鞭毛藻比较少,而且藻类数量要大于浮游动物的数量 。
? , 总结:好的水色指标是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有益藻类占多数,蓝藻比例少,而且有益藻类的生长繁殖处于上升期,藻类细胞还没有老化 。当然这种好水不容易碰到 。
如何保持池塘藻相和菌相的稳定?一,通过浮游微藻和有益细菌的共同作用,降解转化养殖代谢产物 , 调节水质,抑制有害细菌和有害微藻的滋生,营造适宜对虾健康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 。“培藻”的作用:(1)能保持养殖水体中高含量的溶解氧;(2)消除有害因子,平衡酸碱度;(3)营造良好的水色和合适的透明度,抑制底生丝藻、有害藻类、寄生虫的繁殖;(4)通过浮游微藻、浮游动物食物链为虾苗—幼虾提供优良活饵料,提高虾苗—幼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培菌”的作用:(1)以菌克菌 , 有益菌形成优势,能抑制有害菌(弧菌等)的繁殖生长,减少病害发生;(2)能够及时降解、转化池塘中的有机物,促进优良藻类生长;(3)有益菌能够形成生物絮团,提高水体自净的能力 , 也可以成为对虾的优质活饵料,节约饲料 。
二、虾塘藻与菌的调控技术 1.培藻的技术要点 (1)具备优良的水源 注意不要过量使用消毒剂或杀藻剂,避免破坏水源中的藻种 。(2)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培水 由于阳光充足,藻类生长较快 , 最好在晴天的上午使用培藻的营养素 。(3)选择合适的培藻营养素 浮游藻类是浮游在水中 , 能快速利用溶解在水中的营养,需要使用溶解性好、配比合理的营养素 。农用的化肥(尿素、磷肥、碳铵等),适用于种植业,通过被土壤吸收,为植物提供营养 。如果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化肥进行培藻 , 只有少部分营养被藻类利用,大多部分营养却被池泥吸收,会使池底有机质过多,引起底质恶化,也容易造成蓝藻等有害藻类过度繁殖 。2.培菌的技术要点 (1)培菌的时机 水体消毒后,池塘中的细菌数量较少,应及时补充有益细菌,快速形成优势的有益菌群,能抑制弧菌等有害细菌的繁殖 。养殖过程中应定期使用有益细菌,每隔5天~7天使用一次 , 保持有益细菌在池塘中的优势生态位 。(2)选择合适的有益细菌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应用证明,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三种有益细菌适合在对虾养殖中使用 。芽孢杆菌适合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和乳酸菌可根据具体水质情况而选择使用 。(3)合适的碳氮比有利于有益细菌的繁殖 。养殖中后期水体中缺乏碳源,使用“糖蜜”可补充碳源,促进“菌相”和“藻相”稳定 。
3.藻类营养素的种类 (1)无机复混营养素:氮磷比(N∶P)适宜浮游绿藻和硅藻的需求,溶解性好,不易为池底胶泥吸附,能够快速促进藻类生长 。适合土池或老化池塘使用,也可用于养殖前期快速培藻 。(2)无机有机复混营养素:含氮、磷、有机质、生物发酵物等多种成分,既能快速培养绿藻和硅藻 , 又能保持长久肥效 。适合新池、铺膜池、沙质底池塘使用 。(3)微量元素营养素:含钙、镁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碳源,可补充藻类所需的微量元素,调节碳氮比,促进水体中营养的平衡,稳定藻相 。适合养殖过程中藻类繁殖不良,水色变清、出现“倒藻”等情况使用 。(4)有益菌发酵培藻营养素:含有益菌、碳源、有机营养等,能够促进藻类和浮游动物繁殖,营造优良水环境 。具体方法:芽孢杆菌、麸皮或米糠,加适量的水,浸泡发酵6~8小时,发酵过程用曝气头充气,效果更好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水色急剧变化如何处理?南美白对虾属热带虾种,在适温条件下养殖仅需120天左右即可上市,但水质管理要贯穿养殖全过程,渔谚“养好一池虾,先要管好一池水”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在指导虾农养虾技术时发现 ,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 营造良好而稳定的水质是养虾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现将对虾养殖中经常出现的几种异常水质及处理方法浅析如下 , 供养殖者参考 。
1、水色急剧变化
水色是池水浮游生物质和量的综合反映 。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应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 。养殖前期,由于浮游动物过多,远远超过虾苗能利用的数量,此阶段浮游动物大量摄食掉水中的浮游单细胞藻类 , 单细胞藻类减少后,导致造氧功能降低(因虾池水体中供虾呼吸的溶解氧主要由浮游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水色变浑浊和清白,影响对虫厂的正常生长 。
处理方法:
①适当补水和施肥,调节水中藻类组成 , 使绿藻或硅藻成为优势种群,并形成一定的数量 。
②如果是纯淡水养殖,还可以施加适量的粗制海盐或海水晶,维持水体微量的盐度,满足南美白对虾生理需要 。
③施用生石灰和沸石粉,以调节水色 , 使水的pH值控制在7.5-8.8范围内;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cm 。
2、地衣过度生长
池底地衣(有些地方称浒苔)的过度生长是对虾放养早期经常遇到的问题 , 尤其在天气炎热的夏秋季节更为常见 。原因是光照强,水温高,加上虾池注水太浅,或者是虾池水质没有培养好,让池底地衣具备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地衣过度生长会严重影响对虾的活动和摄食,造成饲料浪费月 。地衣与有益藻类争夺水中营养,加大凋节水质的难度 。
处理方法:
①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放苗 , 注水务必一次注足,水深在1.2-1.5m,并尽快采取施肥等措施,把池水水质控制好,抑制地农生长 。
②若地衣已经大量生长,必须采取人力捞除和施肥培水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控制 , 人工捞除宜在晴天中午进行,否则容易造成对虾缺氧浮头 。
③使用粒状的含氯消毒剂,在地农着生区域撒洒,当药物沉降到池底后 , 慢慢溶解而发挥药效,使地衣的基部枯死烂,约1天后,成团的地衣将浮上水面,用人力将其捞除 。
3、有害物质超标
虾池水质要求氨态氮0.3--1.9mg/L;亚硝酸盐0.02--0.09mg/L 。养殖中后期,由于天气变化的缘故导致藻类非正常死亡,死亡后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从而引起有害气体上升,有害细菌和条件致病菌滋生,水质严重恶化 。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导致养殖虾的浮头、病害的发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
处理方法:
①用枯草杆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并结合在饲料中拌入活菌剂及时地分解池内有机物,起到改良底质、净化水质的作用 。
②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活性碳、陶土等) 。这类物质能吸附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缓解水质恶化对对虾造成的危害 。
③合理补水或换水 , 最好直接将较差的水排放掉,注入新鲜水入池,并正确使用增氧机 。
4、蓝藻泛滥成灾
养殖后期,虾池下风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翠绿色的“水华” , 这些“水华”是因饲料投喂量大,排泄物及残存饲料降解转化过程中,使池水有机质含氮量高、水碱性(pH值为8-9.5),导致对虾不易消化的蓝藻大量繁殖,并成为池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 。当水中溶氧不足而很快导致蓝藻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蛋白质容易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毒羟胺、硫化氢,引起严重的“泛池”事故 。
处理方法:
①经常加注清水,注意调节好水质,可控制藻类的繁殖;进入高温季节 , 要控制池水中的氨氮含量,可定期用EM菌、光合细菌等处理池水 。
②当池塘有蓝藻大量繁殖时,选择晴天中午排放池水(最好在下风口),尽可能降到最低水位,一般可排到池水1/3左右;然后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灭藻王全池泼洒,但要注意观察 , 随时能采取加水、增氧等抢救措施,否则不宜使用 。
③在池塘下风水面用密眼筛绢网捞取蓝藻,也可司局部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 , 杀火蓝藻 。
基围虾大棚养殖水质要求?水质要求:虾苗放养初期,水位约60-80厘米,之后每隔5-6天向池内加注新水5-6厘米,直至达最高水位后才开始换水 。
养殖中期每次换水约1/5左右,后期每次换水1/4-1/3,虾池内的溶解氧必须不低于4毫克/升 , pH值保持在7-9范围内,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