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塘弧菌怎么预防

虾塘弧菌怎么预防,如何用有益菌控藻?一、对虾养殖池塘藻和菌的重要性
通过浮游微藻和有益细菌的共同作用,降解转化养殖代谢产物,调节水质,抑制有害细菌和有害微藻的滋生,营造适宜对虾健康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培藻”的作用:
(1)能保持养殖水体中高含量的溶解氧;
(2)消除有害因子 , 平衡酸碱度;
(3)营造良好的水色和合适的透明度 , 抑制底生丝藻、有害藻类、寄生虫的繁殖;
(4)通过浮游微藻、浮游动物食物链为虾苗—幼虾提供优良活饵料 , 提高虾苗—幼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
“培菌”的作用:
(1)以菌克菌 , 有益菌形成优势,能抑制有害菌(弧菌等)的繁殖生长,减少病害发生;
(2)能够及时降解、转化池塘中的有机物,促进优良藻类生长;
(3)有益菌能够形成生物絮团,提高水体自净的能力 , 也可以成为对虾的优质活饵料,节约饲料 。
二、虾塘藻与菌的调控技术
培藻的技术要点:
(1)具备优良的水源
: 注意不要过量使用消毒剂或杀藻剂,避免破坏水源中的藻种 。(2)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培水
: 由于阳光充足 , 藻类生长较快,最好在晴天的上午使用培藻的营养素 。(3)选择合适的培藻营养素
: 浮游藻类是浮游在水中,能快速利用溶解在水中的营养,需要使用溶解性好、配比合理的营养素 。农用的化肥(尿素、磷肥、碳铵等),适用于种植业 , 通过被土壤吸收,为植物提供营养 。如果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化肥进行培藻,只有少部分营养被藻类利用,大多部分营养却被池泥吸收,会使池底有机质过多,引起底质恶化,也容易造成蓝藻等有害藻类过度繁殖 。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广泛认可 。但是EM菌发酵好的原液使用起来成本较高,而且经过厂家经销商长时间储存,菌的活力也会下降 。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受到养殖户欢迎的是EM菌菌种 。养殖户购买回去后可以自己扩培 。自己发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来成本低,而且现发酵的的菌液数量多活性好 。那么在选择EM菌菌中的时候大家要关注菌种的好坏 。一般而言,判断菌种好坏有一个最简单的指标pH值 。因为EM菌种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较低说明乳酸菌含量丰富,也就意味着整体的EM菌活性较高 。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种,如果可以达到3以下就算是质量特别好的EM菌种了 。
对虾苗夜晚爬边会有问题吗?绝对有问题,这可是说明虾苗已经患病的意思 。这时你要注意,最好是找几个虾苗看看 。
有没有白斑,或者尾部有没有气泡,或者鳃部有没有水泡 。
观察一下肠线是否正常 , 是否有蓝肠,白肠 , 或者肠子一节粗一节细 , 或者一节白一节黑 。
水体是否缺氧 , 这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说明五月瘟来了 , 
首先要做一下应急 , 应急灵全塘泼洒 。
其次,改底解毒
最后,用三黄散等内服药对症下药 。
最后说一句,预防弧菌是关键!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南美白对虾养殖,目前都是采取高密度生产模式 。大量的饵料投入、对虾快速生长所产生的粪污等,都非常容易在池塘底部累积大量有机质,导致淤泥不断增厚、发黑 。作为泥底的池塘,如果底部淤泥发黑厚度超过5厘米,容易产生很多不利于白对虾生长的物质和环境 。
一、塘底发黑是怎么回事?
1、清淤、晒塘不足:经常由于快速周转、天气原因、管理疏忽等原因,出虾后的池塘没有彻底处理,池塘底部还有大量淤泥 。
底部发黑,在全铺底的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模式中不易出现,而主要是底部为泥底的池塘发生 。
有些池塘,养殖者急于第二次放苗,池塘休养时间不够、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恢复不好 。塘底表层虽然变成黄色,但1~2厘米以下,仍然是黑色 。这样的现象,就是底部清淤不彻底、休养时间不足的表现 , 很容易遗留大量有害杂菌、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等 。
2、由于养殖密度大,投放的饲料量大,残饵与粪污在底部的累积量大 。
对于高密度养殖来说,饲料的合理投放是饲养管理环节的技术关键 。如果不能合理投放饲料,不但会造成饲料大量浪费,而且导致塘底残留过多,大量有机质累积 。
另外 , 养殖中后期 , 白对虾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白对虾采食量增加,其粪便等排泄物也会增多,大量的粪便和残饵都需要微生物分解、消纳,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消耗池塘底部和水中的溶氧,很容易造成整个养殖水体的溶氧不足,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
如果这时养殖水体的增氧设备不足,导致池塘底部长期溶氧不足,就会因厌氧发酵,在池塘底部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物质,池塘底部就会发黑、发臭 。
而养殖水体中溶氧不足时,必然会造成塘底厌氧细菌的大量繁殖,诱发塘底致病菌(如弧菌等)的爆发,这是引起细菌病的主要原因 。
3、经常使用聚合物类产品调水、改底,大量有机物聚合、吸附、沉淀于塘底 。由于使用絮凝剂等化学物质,大量物质沉淀底部,很容易形成所谓“聚毒层”,在池塘底部缓慢酸化、变黑臭 。初期,水体表明看似“清洁”,实则“底部恶化”,一旦爆发,对养殖动物危害非常大 。
4、水草、青苔等水生植物死亡、水生动物死亡等残留物腐烂,大量耗氧,造成底部缺氧发黑 。天气骤变、高温、低温等因素会影响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水草等的变化,出现“转藻”、“倒藻”等问题 。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很容易产生“藻毒素”,对白对虾产生直接危害 。同时,死亡的藻类、水草等的腐烂,也需要大量耗氧进行分解 。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池塘底部缺氧、底泥发黑、发臭 。
5、养殖水体过深 。水体1.5米以上后,如果增氧量不足,引起塘底长期溶氧不足,底部厌氧菌、腐败菌大量繁殖,导致淤泥发黑、增厚 。
二、塘底发黑的预防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 , 未雨绸缪,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实际生产表明 , 只有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减少养殖的病害发生 。这是提高水产养殖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
1、彻底清塘、暴晒 。
这是最简单、省钱的方法 。如果还没有放苗 , 就可以对塘底进行清淤、晒塘 。塘底经过清淤和暴晒之后,塘底会慢慢变回黄色,黑色的淤泥就会变成“具有活力的”泥土 。
如果没条件清淤晒塘的 , 可以用大量的生石灰进行处理 。根据淤泥多少 , 每亩用100-200kg,可有效减少淤泥的积累,杀灭淤泥中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有利于养殖的安全 。
2、科学种植水草、保护水草 。适宜的水草,有助于提高养殖水体溶氧含量、吸附某些有害元素、净化水体、保持水质清晰 。
3、加强日常管理 。
换水:适当换水,平衡养殖水体生物总量 。换水 , 是增加养殖水体中生物多样性、降低养殖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有效方法 。但换水要注意,一次换水量应在10~20厘米,不宜过急 。
喂料:以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为主要目标 。饲料利用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一环 。因此,不同消化率的饲料,也就决定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 。比如说,饲料效率差一个百分点 , 就可能意味着生产时间延长3天以上 。一方面饲料消耗量增加了;另一方面人工、水电、调水剂等费用都要增加 。
调水:以不断调整藻相、菌相平衡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中心工作进行调水 。一般来说,白对虾养殖成不成功,看藻相 。即藻相好,成功率就高;养殖能不能高产,则要看菌相 。没有良好的菌相,想获得高产,实在是比较难 。建议采用“定期改底 + 生物调水 + 微生物调控”的模式,稳定水质为调水的核心 。
增氧:合理配置增氧设备,提高水体的溶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含量 , 是白对虾生长发育之必须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的光合作用产生 。而耗氧大户则主要是水体中有机质、残饵及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真正南美白对虾消耗水体中溶解氧的比例 , 只占耗氧总量的5%左右 。
三、塘底发黑的解决办法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等到塘底发黑时才来处理的 。因此,定期清理,及早预防是养殖的关键 。当你发现塘底已经发黑时,其实养殖动物的生长已经受到影响 , 塘底的细菌、寄生虫等也已经大量滋生,这个时候才来处理,其实已经晚了 。但亡羊补牢也未为晚也 , 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总比不处理的好 。
1、减料:先要停料 。白对虾停料几天,一般问题不大 。停料的目的一是降低废弃物进一步产生;二是减少动物摄食的同时 , 降低了“病从口入”的危险;三是便于仔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
2、改底:改底是必不可少的动作 。养殖前期 , 可采用生物方法 , 进行改底 。养殖中后期,由于白对虾的生长加快、残饵量增加,生物改底的速率要低一些 。因此,应该以化学改底 。
3、解毒:注意改底后,要使用有机酸进行水体“解毒”,这是养殖作业不可缺少的环节 。
4、调水:根据池塘水质、温度、气候、塘底质量等,采用适宜的微生物水质调整动作 。定期进行“改底+微生物调水” , 只要使用的产品效率、成本相适宜 , 就可以较好地稳定水质 。
5、保肝:仅仅对养殖水体工作还不够,应注意白对虾自身的健康 。白对虾的肝胰腺是集消化、免疫、抗病等为一体的要器官 。大部分疾病u发 , 都是由于白对虾肝胰腺出现问题,或者是病变发生时 。“保肝护肝”在白对虾养殖中一直是一个困扰许多养殖者的问题 。
事实上,大家都抓住了“重点”,那就是“保肝护肝” 。但使用的产品的效率如何,决定了保肝护肝的有效性 。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冬棚养虾出现最多的就是弧菌?。?/h3>弧菌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一种最主要的有害细菌,大部分水产养殖疾病都是由弧菌感染引起的 。虾壳溃烂 , 烂尾烂鳃等等症状都跟弧菌感染有莫大的关系 。因此杀死弧菌不重要,如何抑制弧菌在安全范围内,才显得至关重要 。
对虾弧菌
虾塘中弧菌爆发的原因
1、长时间不改底容易引发弧菌病
弧菌生存需要附着在有机质上,长时间的不改底 , 造成底部残饵粪便越来越多,创造了弧菌适合生长的环境,弧菌就会大量的繁殖 。
【虾塘弧菌怎么预防】2、虾塘底部缺氧容易引发弧菌病
弧菌包括大部分的细菌都喜欢生长在厌氧的环境中,我们在养殖过程中池塘上层水体溶氧往往是足够的,而池塘底部往往是厌氧的环境,弧菌在缺氧的条件下繁殖很快 。因此池底会有大量弧菌生成 , 对虾又是在池底活动因此引发弧菌感染 。
对虾弧菌
3、养殖品种免疫力差引发弧菌病
弧菌病的爆发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我们养殖的品种都是有一定免疫力的,免疫力强的对虾一般是不会被感染的 , 往往被感染的是那些体质弱的,免疫力强的养殖品种往往是不容易发病的 。
同时要注意的是,虾塘有弧菌,并不代表对虾会得弧菌病 。但是养殖对象一旦发?。筒皇堑ヒ坏南窒?nbsp;, 而且是池底或水质已经很适应弧菌大量或迅速繁殖,可以在短短几十个小时,或者几个小时引起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损失 。小优曾亲眼目睹几百万的养殖项目一夜之间全没了,特别是高密度人工育苗期间 。
对虾弧菌
养殖水体瞬息万变,重中之重以预防为主 , 因此,对弧菌最好的方法不是杀灭,而是抑制弧菌在安全范围内,防控弧菌病爆发!
保持水体溶氧,特别是投食之后2小时内 。加强工具的消毒管理,加强吸污和换水 。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及时隔离病虾防止相互传染 。长期拌料使用华昌优兰宝-丝兰提取物抑制弧菌,效果十分显著 。华昌优兰宝其特有的成分皂苷与原虫或弧菌细胞膜的胆固醇结合 , 破坏其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死亡,以此来抑制弧菌 。华昌优兰宝-丝兰提取物(天然类固醇萨洒皂角苷)也是在中国饲料级添加目录中的安全、高效、无药残的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建议可以长期添加 。
如何防治对虾白便?白便的发病规律: ①和池塘条件没有直接关系 , 土塘或者高位池均可发生 。②水质不稳定,频繁出现倒藻③水稳高时更容易出现④底质差,缺氧 , 弧菌超标 。白便危害: ①空肠空胃现象增多 , 对虾开始慢料,甚至停止摄食 ②肝胰脏病变,发生肿胀或者萎缩,消化能力减弱 ③棉花虾增多,持续性偷死
防治措施: ①控料,调水:减餐投喂甚至停料都是可取的,这个时候如果强制投喂会导致对虾肝肠细胞持续分泌消化酶,加重剩余正常细胞代谢负荷,导致更多组织细胞损伤 。调水目的在于稳定水体,防止水体波动太大而出现虾子应激过度 。②消毒底改:针对塘底比较差,温度升高导致弧菌爆发而做,消除弧菌致病菌感染对虾几率 。③肝肠调理:通过拌喂一些vA,VB/VE及修复肝胰腺细胞的中草药提取物,促进肝肠细胞修复再生,逐渐恢复肝肠细胞功能 。(更多关于对虾养殖请关注”虾兵虾将“公众号)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