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细菌病怎么治

对虾细菌病怎么治 , 白对虾连续脱壳有死虾怎么处理?白对虾的长大,是靠一次一次的蜕壳后 , 身体不断增长、增粗而长大 。白对虾一生需要50多次的蜕壳,而每一次的蜕壳,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
当出现连续蜕壳不遂、大量偷死的现象时,一定是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必须要尽快找到原因,及时处理 。否则损失巨大 。
首先我们看一下白对虾的蜕壳机理,然后再探讨蜕壳不遂、偷死的产生因素和预防措施 。
一、白对虾的蜕壳机制
1、变态蜕皮:主要是指白对虾幼体时期的蜕皮(壳) , 由于虾体幼?。倚翁浠?nbsp;, 另外其外皮不像成虾时那么坚硬 , 故常称为“变态蜕皮” 。主要是指白对虾在四个幼体期(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形态上变化 。幼体期以后虾壳增厚变硬 , 称之为壳 。
2、成虾蜕壳:南美白对虾幼虾以后 , 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白对虾会不断地蜕壳 。蜕壳是白对虾生长发育的结果,当机体组织生长及营养物质累积到一定程度,白对虾必然要蜕壳 。正常情况下,每蜕壳一次,虾体会明显增长 。但是,蜕壳也不一定都会生长 , 比如说营养不足时,虾蜕壳反而会出现负增长 。
3、蜕壳的作用:主要是虾体增大;另外,蜕壳的同时还可以蜕掉附着在甲壳上的寄生虫和附着物;蜕壳还可以使残肢再生 。
4、蜕壳的时间:对虾蜕壳一般在夜间进行,蜕壳时间很短,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 。
实际上对虾蜕壳前,下面新的软壳已经形成 。刚蜕壳的虾体软弱无力,静伏在池底;幼虾经过数小时后,新壳就会逐渐增加硬度,而成虾需要1-2天时间 。
给我们的启示:白对虾在蜕壳时的抵抗力是最弱的,白对虾在蜕壳时,自残(被其它虾吃掉)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蜕壳需要足够的营养积累,否则会蜕壳不遂或软壳;如果底部环境很差,蜕壳期的白对虾最容易感染细菌等疾病 。
研究表明,在28℃时 , 仔虾、1-5g幼虾和15克以上成虾的蜕壳间隔时间分别是30-40小时、4-6天和2周 。而且越接近野性的亲虾产下的幼虾 , 一般养到成虾后,它的蜕壳周期是农历初一和十五 , 和潮汐也是有关的 。蜕壳虽然说是对虾的个体行为,但是对群体而言,脱壳有明显和潮汐相关联的周期规律性,大潮期间蜕壳较多 。
5、蜕壳频率:对虾一生中要蜕壳50多次,从无节幼体发育到仔虾要蜕皮12次,从仔虾到幼虾要蜕壳14-22次,幼虾到成虾还要蜕壳18次 。
【对虾细菌病怎么治】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取决于蜕壳频率(两次蜕壳间隔)和增长率(蜕壳后虾体的增长和增重) 。一般来说 , 其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在1-6厘米时生长较快,6-8厘米较慢,8厘米以上又开始加快 。
二、影响白对虾蜕壳的主要因素
一般在较高水温虾,对虾代谢加快,池塘水质、塘底环境、放养密度、天气变化、光照和光周期、营养、药物等都影响着对虾的蜕壳 。
1、池塘水质:大家都知道 , “好水好虾” 。没有良好的水质,白对虾无法正常生长,也就无法正常蜕壳,蜕壳偷死现象就会经常出现 。生长不正常、体质弱的虾,蜕壳无力 , 经常出现蜕壳不遂、或蜕壳后软壳的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偷死现象也就自然增加 。
2、塘底环境:特别是幼虾、成虾阶段,白对虾蜕壳时是静卧底部的 。当塘底环境很差,比如大量腐败菌滋生 , 虾蜕壳后,很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疾病 。另外,底部环境差,有害物质量较大,引起蜕壳虾缺氧、中毒,导致白对虾蜕壳不遂、偷死 。
3、放养密度: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提高养殖成功率、实现高产的必要手段 。密度过大,白对虾的自残率会大大增加 。特别是在蜕壳时,正在蜕壳的虾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抵抗力 , 非常容易受到攻击 。鱼、虾等动物,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正在蜕壳的白对虾杀死 。
我们经常在现场听到养殖者反应,下了不少苗,结果也没有达到高产的目标 。在里面有一部分是动物自残,导致养殖数量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南美白对虾的自残性还是蛮强的 。因此,放养密度、水体透明度都会影响到白对虾的自残率 。
4、天气变化:天气骤变、台风等,会引起虾的应激反应,出现应激性蜕壳 。由于是应激性生理变化,有时难免营养缺乏 , 导致蜕壳不遂 。
一般来说 , 高温、低温、或水温变化很大的情况下,都可能引起白对虾的应激性蜕壳 。
5、营养平衡:营养失衡,是白对虾蜕壳不遂、偷死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上述各种状况、包括没有提及的情况,都会引起白对虾代谢紊乱、异食、应激等生理反应,最终影响到与蜕壳相关的营养积累或生理活动,导致蜕壳不遂、偷死现象发生 。
三、防止白对虾蜕壳不遂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白对虾蜕壳不遂问题,注意保持虾体健康是最关键的工作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多方面配合 。
1、保持充足的采食 。采食,是虾获取各种营养素的最主要来源 。这要求一是饲料品质要好,营养供应均衡;二是消化利用率要高 。饲料本身的消化利用率要好,同时,要调整白对虾的胃肠道,在减轻肝胰腺负担的基础上 , 增加肝胰腺、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 。
建议的方法是,经常拌喂促进白对虾肝胰腺、肠道功能、提高虾免疫力的有益菌 。
2、保持良好的水质 。定期改底,保持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处于较低的水平,减少对虾的危害作用;保持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处于较高水平,利于有机质分解和利用;维持平衡的藻相、菌相 , 保证养殖水体中有充分的溶解氧 , 及时消纳残饵和粪污 。
建议方法是,定期改底,化学改底与生物改底结合,重要的是使用安全、高效、成本适宜的产品与技术;定期补充养殖水体内的有益微生物群,使之处于优势种群状态,抑制有害菌对虾体的侵扰 。
3、注意天气变化 。从事水产养殖,多少还有点看“天老爷”的脸色吃饭的味道 。特别是虾的生物学特性 , 幼虾到成虾阶段,蜕壳基本上是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左右 。因此 , 在此之前要及时泼洒或拌食电解质多维,根据水体情况补充钙镁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蜕壳不遂的现象 。
极端天气变化,例如台风、降温、高温等,要及时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并追踪天气变化情况 。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是防止白对虾蜕壳不遂的正确做法,不要等问题发生了再补救,那样成本、损失都会增大 。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超市明虾怎么养?1、建造池塘
(1)在水源充足、水质干净的地方建造池塘,池塘深度以1.8米左右为宜,水中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
(2)为池塘配置完善的进排水系统 , 增设固定功率的增氧设备,于规定时间内供氧,确保溶氧含量充足 。
2、大棚构架
(1)大棚构架以“人”字形为主,这样有利于节省搭建材料,降低搭建难度 。建议使用竹木框架,这样既便于拆卸,又能循环利用 。
(2)在大棚上覆盖一层白色的薄膜,薄膜要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厚度要达到0.6-0.8毫米 。
3、消毒灭菌
(1)放养虾苗前要对池塘进行灭菌处理,在正式放养虾苗的前25天,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消毒 。
(2)经过消毒后,提前7天向池塘中撒施一定比例的漂白粉,再施入一些腐熟的有机肥,比如鸡粪 , 这样可达到肥水效果 。
4、放养虾苗
(1)选择虾苗
池塘里面的水质一般是淡水 , 因此要将经过淡化的对虾品种作为养殖对象(尽量选择市场上销量较多的虾苗),或根据池塘的养殖条件选择对应品种 。
(2)无毒检测
对虾苗进行无毒检测,确保虾苗的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 防止它们出现交叉感染 。
(3)放苗入池
①为了降低虾苗的应激反应 , 防止明虾因不适应环境而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放养前要将装有虾苗的袋子放在池塘中浸泡15分钟,使虾苗适应水温和环境,然后再拆袋分批投放入池 。
②放养密度可根据池塘的面积来决定,一般可在池塘中放置固定的网格 , 并在每个网格中放养固定数量的虾苗,这样既能有效控制放养数量,又能防止虾苗乱游动 。
5、饲养管理
(1)根据明虾的生长情况合理投喂饵料,投喂量只需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即可 。若投喂量过多,则会造成饲料浪费,若投喂量过少,则会影响它们的生长 。
(2)投喂时间要与明虾的进食习惯相对应,这样可减轻饵料对池塘水质造成的影响 。
(3)一般情况下 , 当明虾的规格为1-3厘米左右时,日投喂量为体重的8-10%;规格为3-10厘米左右时,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到了养殖后期,日投喂量为体重的3-4% 。
(4)投饵量白天占30-40%左右 , 晚上占60-70%左右 。
6、调节水质
(1)通过采取固定频次的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适当减少投饵量投等方式,可有效地调节池塘水质 。
(2)当水温随着季节发生变化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其稳定在适宜范围内 , 若水温忽高忽低,则会影响到明虾的发育 。
7、调节水中溶氧量
(1)水中的溶氧含量不足时,可使用氧气泵向水中注入氧气来增加溶氧量 , 然后再使用溶氧含量检测装置,检测水中的溶氧含量是否达标,待溶氧含量达到标准后即可停止供氧 。
(2)水中的溶氧含量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养殖期间可灵活调整溶氧量 。
8、防治病害
(1)养殖一段时间后池内就会出现较多的淤泥,细菌也会大量繁殖,此时要及时清理淤泥,并做好灭菌工作,防止水质恶化,爆发疾病 。
(2)用网格饲养可有效隔离病毒,防止明虾相互传染,减少疾病的扩散 。
(3)根据虾苗的生长情况,确定感染病害的种类,然后再对症下药,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 。
养殖南美白对虾发病如何去描述呢?1、养殖池塘种类
土池、高位池、工厂化养殖,每种养殖模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发病阶段都不一样 。比如高位池前期容易得气泡?。?后期容易偷死等等 。
2、池塘的土质、水深
不一样的土质决定的发病情况也不同 。比如水泥池前期容易得气泡病,粘壤土后期容易缺氧等 。水深决定发病阶段不同,比如前期水浅容易出现气泡病、水浑、青苔、应激大诱发疾病等现象 。后期水深,容易底层缺氧,引起偷死 。后期水浅,容易出现返底、水浑或水浓 。
3、养殖面积、放苗密度、增氧配置
面积越小 , 增氧效率越高,产量容易越高 。比如:1亩地1台1.5千瓦的增氧机和2亩地2台1.5千瓦增氧机,同样每亩1.5千瓦,1亩地的增氧效率远大于2亩地的增氧效率 。放苗密度和增氧配置息息相关,如果密度高 , 增氧配置跟不上,后期很难养 。比如每亩0.5千瓦的增氧机,放苗4万/亩 , 养到虾100头/斤的时候就很难养了 。
4、养殖天数 , 规格大小 , 喂料情况
养殖天数、规格和喂料都是相对应的 。比如土池放一代苗20天的情况下 , 正常温度下,规格在4-5公分,吃料每万苗每天1.2斤左右 。如果到了70头左右的虾 , 每万苗每天吃7斤左右 。养殖天数和规格大小它们决定容易出现那些养殖问题 。比如前30天左右容易出现气泡病 。5公分左右的虾 , 容易出现转肝期的问题,进而引起细菌病 。100头左右的虾容易缺氧,还容易出现病毒病 。65头左右的虾容易出现偷死、“白便”等等 。
5、水体的物理、化学指标
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氧,每一个指标代表的意义都不同,每个指标和其他的指标都息息相关,所以测定的指标要全,测定的时间也要说明,时间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
6、水体的生物指标
水体颜色、藻类组成、水体的透明度 。水体的颜色主要由藻类决定,所以什么样的藻类决定什么样的水体颜色,而每一种藻类又由水体的营养和天气决定 。每一种藻类引起的问题也不同 。前期的藻相和后期的藻相是不同的,如果前期的藻相出现在后期,就说明出现问题了 。比如前期容易出现硅藻水体说明是好水,如果后期出现硅藻水体,说明要么水变了,要么喂料太少 , 喂料少的原因应该是虾少了 。螺旋藻和裸藻水体容易出现在后期,如果出现在前期水体,说明池塘有机化严重 , 磷过剩等等 。透明度的高低也决定水质情况,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不同 , 比如前期透明度高,容易出现气泡?。笃谕该鞫鹊腿菀滓鹑毖?。
7、看虾和拍虾照片
看虾一定是看抛网的虾,不要看饲料台上的虾,因为饲料台上的看的不准确 。虾抛上来后,要在白色盆里拍个整体虾的图片 , 建议20尾左右的虾就可以,不要全拍,全拍看不清楚 。然后把发病严重的虾、刚发病的虾和正常虾做个对照,一般是5尾虾左右,每尾虾要隔开,不要紧密放在一起,放在一起光线不好,看不清楚 。最后拿病虾出来,单个拍,容易拍清楚,好分析 。
8、用药情况
把前一个星期的用药情况列出来,知道客户用过什么药品,看看有没有用的不适当的 。
9、天气情况
前一个星期的天气情况和后一个星期的天气情况 。知道前一个星期的天气情况 , 就知道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如何调水、肥水,治病等,我们要知道以后的天气情况,天气的好坏决定处理方案和治疗效果 。
10、池塘共喂多少斤料
知道这个数据可以推断出池塘有多少斤虾,有助于分析应该吃多少料,池塘缺氧是不是由虾引起等等 。
有任何水产养殖问题的话可以直接在我们微信公众号“爱小渔”提问,这是一个专门为水产养殖行业服务的水产问答平台,上面有很多水产养殖专家帮助大家解答疑惑
养殖期间出现甲澡对虾有什么危害?水产养殖中,藻类可以分为有害藻类和有益藻类,有益藻类如:硅藻门、金藻门的藻类,有害藻类如:蓝藻、甲藻、青苔、水网藻等 。当然,这种方式过于绝对化,如蓝藻和甲藻,只要还控制在一定数量内,不会暴发,可以说是没有多大危害的,这也是藻相平衡的要求 。甲藻的细胞壁较厚,而且细胞壁外有“甲板”,所以称为甲藻 。甲藻分布广泛,在海洋和淡水水体中都可以存活、繁殖,是典型的有害藻类 。甲藻的危害:1、对虾如果食用甲藻后,肠内道内会产生气泡,影响消化吸收,引起肠道内疾病 。2、甲藻可以释放毒素,严重时能致虾死亡 。3、大量吸取营养物质,造成水体清瘦 。4、消耗溶氧,造成虾子缺氧 。5、消耗二氧化碳,使水体酸碱度身高,直接损伤鱼类或引起其他藻类、病菌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另外,甲藻最大的危害在于引发赤潮,它是赤潮的“主力军” 。赤潮的发生严重影响渔业养殖生产 , 极大地破坏水域生态环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欢迎指正批评和交流讨论 。
南美白对虾缺氧脱壳虾死亡怎么办?1 、细菌感染 。
对虾感染弧菌后,体表上分布大量黑点,肠道色素细胞扩散、变红;肝脏先出现红色,偷死为零星死亡,后期则为大量死亡 。
2、病毒 。
肝胰脏细小病毒与白斑病毒同样会造成偷死 。需要指出的是,病毒性偷死大部分是先感染弧菌 , 对虾体质严重弱化后,对虾体内病毒爆发,才造成了偷死 。这种偷死是细菌感染偷死的后期症状,或者说并发症 。
3、水质恶化 。
池塘底部出现死虾的现象,死虾肌肉白浊,同时伴有脱壳不完整的、断须情况 。高密度养殖时更常见到这种现象 。主要是晚上底层缺氧,氨氮、亚硝酸盐偏高造成的 。
4、管理不当 。
加料过快,造成对虾出现器官受损而出现的脱壳偷死;
放苗前后水管理不好 , 如透明度偏大 , 倒藻等 , 致使泥皮、青苔等在底部滋生 , 随养殖时间延长后在底部腐烂,使底部缺氧恶变并产生毒素,导致白虾在脱壳前后因中毒缺氧而脱壳不遂偷死;
许多虾塘的水质是以蓝藻为优势藻种 , 此水色与与绿藻相似(该水色与绿藻的明显区别在于,开增氧机时泡沫有部分是呈绿色),白虾长期生存在这种水体中、肝容易受损而出现偷死 。
处理方法:
1、外用:二氧化氯0.5ppm进行消毒,隔3天用蛭弧蛭菌王消毒 。
2、内服:乳化蒜宝+免疫多塘+氨基酸电解维他+维康高稳vc,每天两次,连用四天 。此方法可有效处理由细菌感染形成的偷死,在弧菌大量繁殖季节 , 采取此办法预防偷死,效果非常明显 。
3、水质恶化:争取用立体式增氧,水体增氧外泼水体增氧剂速氧,水底增氧全池均匀泼洒水底循环增氧剂底速安或偷死停,同时外用应激灵+碧水源+免疫激活强壮素,可大幅缓解和减少此症的发生 。
4、防治底臭:常用硝氨速净、底安康、底速安、偷死停改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