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塘弧菌怎么治疗

虾塘弧菌怎么治疗,刚放虾苗出现应激咋整?。?/h3>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水产兽医门诊,热爱水产 , 愿与水产人分享养殖经验知识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因为一周前我刚抓的一批170万虾苗(航空苗)出现了应激,通过我们技术员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及时保苗止损 , 现在虾苗生长步入正常 , 我也有时间在此分享 , 这几天关于虾苗应激吸取的经验教训 。
(上图是我们的工厂化养殖基地)
什么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动物对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是的一种保护反应 。水温、酸碱度、盐度、溶氧量等理化指标的变化都是导致应激的因子 , 对虾为了适应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成为应激反应 。
事实上 , 虾苗的应激反应是一个自我保护机制,但如果这个应激程度时间过长、强度过高,超过了对虾的耐受能力,它就会体质变差,最终导致发病甚至大量死亡 。
(养殖户听得最多的话“养虾先养水”)
应激反应虾苗的症状其实虾苗从出厂就开始了应激,尤其是我抓得航空苗 , 出厂、上飞机、下飞机、转运标粗池,可以说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刚放的虾苗一旦出现了过强的应激反应 , 很容易就会出现空肠空胃,拖便,活性差、漂浮在水面或随氧气泵打起的水流翻滚,慢料或者不吃料等症状,严重的在池底排污口发现大量死虾 。
(图中为部分体质差的虾苗和死虾)
如何应对应激反应水体消毒灭菌 。水池进水后做好针对弧菌等有害菌的杀灭工作 , 苗种消毒最好用活性碘,对虾苗伤害较小 。提前培藻、培菌 。虾苗从苗场到养殖场后,需要的是一个稳定适宜的环境 , 这就需要我们技术人员提前把菌藻平衡搞起来,这是影响虾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ㄎ冶敬畏琶绯鱿值挠ぶ饕蚓褪窃謇嗝挥信嘌鹄?,导致标粗池水体透明度太高,正午阳光强烈照射 , 刺激体质较弱的虾苗发?。?(没来的及肥水的虾苗池,损失惨重)
3.补充营养物质 。放苗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前以及养殖过程中给养殖水体泼洒维生素、葡萄糖、微量矿物质、氨基酸等辅助类营养产品进一步提高虾苗体质,从养殖户反馈来讲,这些产品也能起到一个积极调节的效果 。
(上图显微镜、盐度计、弧菌培养基)
4.检测各项理化指标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精确掌握自己养殖水的状态,包括亚硝酸盐、酸碱度、盐度、弧菌是否超标等 , 让各项指标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上图是第7天的虾苗,活性不错)
我是水产兽医公益门诊 , 了解更多养殖知识,请关注我!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南美白对虾养殖,目前都是采取高密度生产模式 。大量的饵料投入、对虾快速生长所产生的粪污等,都非常容易在池塘底部累积大量有机质,导致淤泥不断增厚、发黑 。作为泥底的池塘 , 如果底部淤泥发黑厚度超过5厘米,容易产生很多不利于白对虾生长的物质和环境 。
【虾塘弧菌怎么治疗】一、塘底发黑是怎么回事?
1、清淤、晒塘不足:经常由于快速周转、天气原因、管理疏忽等原因,出虾后的池塘没有彻底处理,池塘底部还有大量淤泥 。
底部发黑,在全铺底的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模式中不易出现,而主要是底部为泥底的池塘发生 。
有些池塘,养殖者急于第二次放苗,池塘休养时间不够、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恢复不好 。塘底表层虽然变成黄色,但1~2厘米以下,仍然是黑色 。这样的现象,就是底部清淤不彻底、休养时间不足的表现 , 很容易遗留大量有害杂菌、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等 。
2、由于养殖密度大,投放的饲料量大,残饵与粪污在底部的累积量大 。
对于高密度养殖来说,饲料的合理投放是饲养管理环节的技术关键 。如果不能合理投放饲料,不但会造成饲料大量浪费,而且导致塘底残留过多,大量有机质累积 。
另外,养殖中后期,白对虾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白对虾采食量增加,其粪便等排泄物也会增多,大量的粪便和残饵都需要微生物分解、消纳,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消耗池塘底部和水中的溶氧,很容易造成整个养殖水体的溶氧不足,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
如果这时养殖水体的增氧设备不足,导致池塘底部长期溶氧不足,就会因厌氧发酵,在池塘底部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物质,池塘底部就会发黑、发臭 。
而养殖水体中溶氧不足时 , 必然会造成塘底厌氧细菌的大量繁殖,诱发塘底致病菌(如弧菌等)的爆发,这是引起细菌病的主要原因 。
3、经常使用聚合物类产品调水、改底,大量有机物聚合、吸附、沉淀于塘底 。由于使用絮凝剂等化学物质,大量物质沉淀底部,很容易形成所谓“聚毒层” , 在池塘底部缓慢酸化、变黑臭 。初期,水体表明看似“清洁”,实则“底部恶化”,一旦爆发,对养殖动物危害非常大 。
4、水草、青苔等水生植物死亡、水生动物死亡等残留物腐烂 , 大量耗氧,造成底部缺氧发黑 。天气骤变、高温、低温等因素会影响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水草等的变化,出现“转藻”、“倒藻”等问题 。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很容易产生“藻毒素”,对白对虾产生直接危害 。同时,死亡的藻类、水草等的腐烂 , 也需要大量耗氧进行分解 。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池塘底部缺氧、底泥发黑、发臭 。
5、养殖水体过深 。水体1.5米以上后,如果增氧量不足,引起塘底长期溶氧不足,底部厌氧菌、腐败菌大量繁殖,导致淤泥发黑、增厚 。
二、塘底发黑的预防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未雨绸缪,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实际生产表明 , 只有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 才能减少养殖的病害发生 。这是提高水产养殖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
1、彻底清塘、暴晒 。
这是最简单、省钱的方法 。如果还没有放苗 , 就可以对塘底进行清淤、晒塘 。塘底经过清淤和暴晒之后,塘底会慢慢变回黄色,黑色的淤泥就会变成“具有活力的”泥土 。
如果没条件清淤晒塘的,可以用大量的生石灰进行处理 。根据淤泥多少,每亩用100-200kg , 可有效减少淤泥的积累,杀灭淤泥中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 , 有利于养殖的安全 。
2、科学种植水草、保护水草 。适宜的水草 , 有助于提高养殖水体溶氧含量、吸附某些有害元素、净化水体、保持水质清晰 。
3、加强日常管理 。
换水:适当换水 , 平衡养殖水体生物总量 。换水,是增加养殖水体中生物多样性、降低养殖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有效方法 。但换水要注意,一次换水量应在10~20厘米,不宜过急 。
喂料:以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为主要目标 。饲料利用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一环 。因此,不同消化率的饲料,也就决定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 。比如说,饲料效率差一个百分点,就可能意味着生产时间延长3天以上 。一方面饲料消耗量增加了;另一方面人工、水电、调水剂等费用都要增加 。
调水:以不断调整藻相、菌相平衡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中心工作进行调水 。一般来说,白对虾养殖成不成功 , 看藻相 。即藻相好,成功率就高;养殖能不能高产,则要看菌相 。没有良好的菌相,想获得高产 , 实在是比较难 。建议采用“定期改底 + 生物调水 + 微生物调控”的模式,稳定水质为调水的核心 。
增氧:合理配置增氧设备,提高水体的溶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含量 , 是白对虾生长发育之必须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的光合作用产生 。而耗氧大户则主要是水体中有机质、残饵及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真正南美白对虾消耗水体中溶解氧的比例,只占耗氧总量的5%左右 。
三、塘底发黑的解决办法
在养殖过程中 , 我们不可能等到塘底发黑时才来处理的 。因此,定期清理,及早预防是养殖的关键 。当你发现塘底已经发黑时,其实养殖动物的生长已经受到影响 , 塘底的细菌、寄生虫等也已经大量滋生,这个时候才来处理,其实已经晚了 。但亡羊补牢也未为晚也,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总比不处理的好 。
1、减料:先要停料 。白对虾停料几天 , 一般问题不大 。停料的目的一是降低废弃物进一步产生;二是减少动物摄食的同时,降低了“病从口入”的危险;三是便于仔细分析原因 , 对症下药 。
2、改底:改底是必不可少的动作 。养殖前期,可采用生物方法,进行改底 。养殖中后期,由于白对虾的生长加快、残饵量增加 , 生物改底的速率要低一些 。因此,应该以化学改底 。
3、解毒:注意改底后,要使用有机酸进行水体“解毒”,这是养殖作业不可缺少的环节 。
4、调水:根据池塘水质、温度、气候、塘底质量等,采用适宜的微生物水质调整动作 。定期进行“改底+微生物调水”,只要使用的产品效率、成本相适宜,就可以较好地稳定水质 。
5、保肝:仅仅对养殖水体工作还不够 , 应注意白对虾自身的健康 。白对虾的肝胰腺是集消化、免疫、抗病等为一体的要器官 。大部分疾病u发,都是由于白对虾肝胰腺出现问题,或者是病变发生时 。“保肝护肝”在白对虾养殖中一直是一个困扰许多养殖者的问题 。
事实上,大家都抓住了“重点”,那就是“保肝护肝” 。但使用的产品的效率如何,决定了保肝护肝的有效性 。
以上个人观点 , 敬请指正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对虾养殖中总是出现软壳虾?南美白对虾软壳原因及改善对虾蜕壳问题,如蜕壳不遂、软壳等,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增多和明显 。看似温度问题,实际上多与营养不均衡相关 。
影响营养不均衡的因素至少有几类:
1、疾病问题: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使虾体表面形成结痂(黑斑),结痂面积大,则容易导致蜕壳不遂 , 造成死虾;
2、水质问题:藻相、菌相剧烈变化,导致诸如水体pH值变化、氮磷比例变化等现象 , 单一藻相快速增长,都会导致水体营养循环受阻,影响虾蜕壳后正常硬壳 。
3、体质问题:由于虾整个体质不好,只要发生剧烈的应激,就会造成很多问题 。对虾来说,尽管每次蜕壳之后,虾都会长大一些;但每次蜕壳 , 也是虾的生死劫 。体质弱,蜕壳后无力,被其它动物吃掉、或同类自残 , 这是很常见的事 。
4、营养问题:营养不均衡、不足量,都会增加蜕壳不遂、蜕壳后软壳等问题发生 。实际生产中,很多人注意到了钙磷镁的补充,但忽略了微量元素的补充 。微量元素一旦缺乏,会导致长期营养吸收利用率下降,体质虚弱 。遇到蜕壳、天气变化等应激刺激,很容易发生问题 。
还有一些问题,这里不一一列举 。
近日在天津、唐山等地白对虾养殖考察 。许多养殖池由于台风、十五蜕壳期交集,出现软壳现象 。观察下来,以前期营养缺乏、蜕壳微量元素不均衡关系密切 。少部分由于弧菌感染、水体pH值或氨氮超标等引起 。
白对虾软壳改善方法实际上软壳和蜕壳不遂都是靠前期的饲养管理、水质控制、有害菌控制完成 。事情不大,发生了还真不易恢复 。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牙疼不是病 , 疼起来要命” 。
1、调水:调水的目的在于恢复水体环境的“营养循环”正常 。例如,利于磷的释放等 。采用高效的微生物制剂,抑制水体中有害菌,建立有益菌菌群优势环境 , 形成藻相、菌相良好的水环境;
2、解毒:通过去除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 , 使水体重新形成有利于动物健康的环境 。特别是无盐度的池塘,这一点更为重要 。注意化学改底与水体有益菌补充相结合 。
3、补充:在每月初一、十五左右,补充两次复合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制剂 。拌料、泼水都可以考虑,拌料一次投喂即可,泼水,需要两次操作 。复合微量元素制剂注意选择溶解性好、利用效率高的螯合型微量元素,这样效果更好 。
以上个人观点,供参考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 , 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使用抗生素真的能防治虾病控制偷死吗?在农村可供农民朋友创业的项目少之又少,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养殖,而今年养殖虽然利润颇高,但养殖成本投入也高,以至于某些水产养殖也成为近年来越来越热的养殖项目,说起水产养殖养虾自然是大项,但长期以来养虾一个难以控制的病症像梦魇一样,使养虾人躲都躲不掉,每天都能看到虾台、下口、水中等地方出现虾死亡,即便想尽办法也很难避免,那么“抗生素”自然早已实验过,并无效果,这又是为何呢?
偷死虾 , 顾名思义就是偷偷死亡 , 很难避免和发现死亡虾,它具有循环性、持续性,我想虾自身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因,而被虾农盲目大量添加抗生素,导致虾抗病性大大降低,效果适得其反,死亡率有增无减 。
众所周知 , 养殖虾的活动范围多半位于水层的中部或底部,所以 , 偷死的虾并不会马上被人们发现,而在死亡后待密度轻于水而上浮表面才能发现,因此,待到发现时早已出现偷死症的发生,如若想要根治,必须对水质进行调整 , 并增加水中中底部的溶氧量,然后适当予以添加抗生素辅助 , 因为偷死症死亡原因80%来自缺氧造成虾死亡 。
据不完全统计,养殖虾密度越高,偷死症越严重,因为密度高养殖排泄物也多,聚集在水中无法排除,不断消耗水中氧气,产生氨氮及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降低了水溶氧量 , 而出现虾死亡,继而,死亡的虾发现不及时又会在水中分解循环出现有害物质,造成养殖虾死亡加剧,而且也会造成活虾食入死虾出现感染等疾病,因此,首要任务就是改善水质和溶氧,并不是盲目用抗生素,而抗生素的作为不过是辅助适当而已 。所以你懂了吗?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想了解更多三农信息,请关注“瞳影简生”!谢谢!
为什么有的龙虾塘里死的都是大虾?为什么有的龙虾塘里死的都是大虾?
虾田里死大虾,在五月之后的高温天气下都是比较常见的事情 。
一,饵料投喂上有问题:
虾田养殖小龙虾讲究短平快的经济效益,就是说尽量减少生长周期,让小龙虾在最短的时间内长到符合上市规格,一般4钱左右就会上市卖掉 。所以在饵料选择上以高蛋白的饵料为主,比如螺蛳肉,黄豆等等,加上精养饲料 。这些东西小龙虾吃多了会导致消化不良以及肠炎 。这种情况下,吃的越多的,个头越大的反而更容易生病死亡,所以看上去死的大部分是大虾 。
二 , 人为因素:
五月份到六月份是成虾集中上市的季节,这段时期,频繁的捕捞以及大量的投食活动,加大了水体负担 , 增大了小龙虾发病的概率 。这些行为客观上都不利于小龙虾的生长,高温天气下更容易导致死亡,而这个时期,第一批虾苗基本上都长成符合规格的成虾了 。所以 , 即便是死虾,看上去也是红色的大虾 。
三,水体缺氧:
五月份之后的夏季,几乎天天是高温,高温天气下,藻类容易老化死亡,这会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在光合作用下释放大量氧气 。承担着水体80%的溶解氧任务 。出现倒藻现象,导致水体溶解氧不足,这是无法避免的情况 。所以,这段时间由于缺氧导致大量小龙虾死亡 。
解决思路:如果是在高温天气下,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加紧捕捞,上市卖虾,与时间赛跑,在成虾死亡之前卖掉 。其实频繁的改底消毒,作用也不大,如果要问原因,我只能说是稻田养虾模式和精养塘模式自身的缺陷导致的 , 一年起一季虾或者两季虾,成虾上市的时候正好是高温天气 。同时,人工养殖条件下,高密度和浅水位(与自然状态下的河湖相比)也必然导致水体自我净化和修复能力不强 。结果就导致高温天气下小龙虾居高不下的死亡率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