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光枝头有黄白色花 带什么兰的花( 二 )


而清人画兰 , 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 。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 。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
兰花的画法
步骤一
画叶子时,要有长短·高低错落,使之有节奏感,不可平齐;兰花一般为五瓣,结构简单,但画时要注意:花有偃仰·正反·开和·藏露等变化 。
步骤二
用淡墨分染,留线 。
步骤三
用草绿罩染叶子 。
步骤四
正叶用石绿罩染,反叶用三绿分染 。花用蛤粉白,由花瓣肩部向里分染两遍 。用浓朱砂点蕊,正叶的掩映部分用墨分染 。
竹子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即善画此类题材,其中犹以画竹、兰为最妙 。明末郑思肖善画兰,而且兰无根,即寓意为河山破碎的无根之忧 。
竹叶为互生,中叶细侧叶宽,每个叶片均由左右两笔弧线组成,用笔勾线要挺拔 。几组叶子之间穿插组合要注意疏密 。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 。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 。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 。
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 。以后的元明清时代 , 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 。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 。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 。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
竹的生长规律是:从笋内抽出新苗;有枝没有叶叫新篁,新篁长高后放叶;竹未出笋时就有节,竹干出土后长到七节以上才发枝 , 枝左右生长,每节生出两枝,在外侧的节长,并且枝多,到竹子梢头则每节生一枝;枝上生叶,有一组五叶、七叶及十几片叶的不等,竹叶是从叶柄长够宽度后就向前直伸;并行叶脉 。
竹子的画法:
步骤一
重墨勾墨叶,中墨勾出竹杆、竹枝、小托叶 。
步骤二
花青分染竹叶正面及竹杆,用淡墨分染头部和背部 。
步骤三
用黄绿平涂反叶 , 草绿分染竹杆 , 用赭绿平涂小枝,赭石加少许花青平涂小托叶 。
步骤四
叶子正面用草绿罩染,有的叶子尖部接染赭墨,赭石加胭脂分染鸟头部 , 赭石加藤黄分染鸟背部 。
步骤五
四绿分染反叶,用赭石加胭脂勾托叶叶筋,单笔丝鸟毛 , 整体调整完成 。
菊花
菊花入画则稍晚 , 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 。根据画史来看 , 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 。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 。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 。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