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藻对虾有什么害

裸藻对虾有什么害,对虾塘水有异味怎么样处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虾类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 从而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优劣 。因此 ,  渔谚有“养好一池虾,先管好一池水”的说法 。虾池的水质调控是养虾成败的关键 。
最近在群里面和论坛里面都看见大家问有关水质方面的问题,所以小编就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加以整合,特发此贴,供大家参考参考!
一、如何判断水质的好坏
采取“看观摸尝闻测查”方法,能有效地辨别水质的好坏 。
1 看
即看水色 。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反映 。养虾池的水色以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为好,这些水色具有“肥活嫩爽”的特点,无异常气味 。这些水色的水体富含大量对虾喜食的硅藻和绿藻,且溶氧充足,有害物成分少 , 非常利于对虾生长 。
常见的好水色有以下几种:黄绿色以硅藻为主 , 绿藻、裸藻次之;草绿色以绿藻、裸藻为主,油绿色主要是硅藻、绿藻、甲藻、蓝藻;茶褐色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 。
常见的坏水色有以下几种:若虾池水色呈暗绿色则是蓝绿藻过度繁殖的结果;黑褐色与酱油色是鞭毛藻、裸藻、褐藻等大量繁殖所致,这种水色主要是由于投喂过量、残饵过多、底质恶化老化等原因造成;黄色水主要含有金黄色鞭毛藻;水色转红是由纤毛虫、夜光虫等原生动物滋生或轮虫大量繁殖所引起;乳白色是由细菌大量繁殖造成藻类突然死亡而引发的;臭清水是由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所致;澄清色是水中浮游生物少的表现;水呈灰蓝色且有鱼腥味,可能是鱼腥藻或拟鱼腥藻大量出现所引起的;水色泛白是桡足类过多所致;水色混浊的水体含泥浆和有机碎屑较多 。这些水色均为不好的水色,对养虾极为不利 。另外,如果水色发暗,水质粘滞,在下风口和增氧机周围有大量白色泡沫,且经久不散,说明水体中有机质多 , 水质已老化 。
水色呈蓝绿、灰绿而浑浊,天热时常在下风的一边水表出现灰黄绿色浮膜,表明水质已老化,以蓝藻为主 , 而且数量占绝对优势;水色呈灰黄、橙黄而浑浊,在水表有同样颜色的浮膜,表明水色过浓,水质恶化,以蓝藻为主,且一开始大量死亡;水色呈灰白色,表明水体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刚刚死亡 , 水质已经恶化,水体严重缺氧 , 往往有泛塘的危险;水色呈黑褐色,表明水质接近恶化,可能是施用较多的有机肥、水体中腐殖含量过多 , 以隐藻为主,蓝藻次之;水色呈淡红色 , 且颜色浓淡分布不匀,表明水体中的水蚤繁殖过多,藻类很少,溶氧量很低 , 已发生转水现象,水质较瘦 。
2 观
指观察虾池及周围生物的动态 。若发现池中鱼类浮头、螺爬出水面,日落后塘周围有很多蚊虫,有许多海鸥等鸟类在塘面上盘旋等现象是水体缺氧的预兆 。当水体严重缺氧时,对虾会浮头游塘 , 眼和触角露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沉躲避 。夜光虫、甲藻和发光细菌大量增殖会使水体发光,极易引起虾池缺氧 。此外,除对虾因投饲不足而游塘外的异常活动,也是直接或间接由水质恶化所引起,是水质不良的表现 。
3 摸
指用手指捻一捻虾池水,如果手感发涩说明水质正常;如发滑 , 水质一般较差 。
4 尝
指用嘴尝尝虾池水味道,如只是发咸 , 一般是好水,如苦味严重,则是水质不佳的表现 。
5 闻
指闻虾池水的气味 。若水体散发出腥臭或臭鸡蛋的气味,说明水质已出现老化 , 较差 。
6 测
指对水体的溶解氧、透明度、ph值、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 。若各项指标超出虾池水质的基本要求,则表明水质不好,对养虾不利 。
7 查
检查虾池底是否黑化 。如果池底变黑 , 散发臭味,表明底质变坏 。出现变黑的原因:清池不彻底;投饵过量;池水过肥,换水不够;水体中有大量丝状藻或水草老化枯死后沉底腐烂;下层水长期严重缺氧 。在养殖中后期池底较易出现黑化 , 为淤积于池底的有机物在细菌等作用下进行非氧化分解,形成池底“黑化区域” 。
在“看”的时候还要注意下面这些:
水的颜色
池塘由于施肥品种与施肥季节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水色 。一般来说 , 肥水池的正常水色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油绿色为主,另一类以茶褐色为主,这两类池水中均含有大量易被水产动物消化吸收的饵料生物,是适合用于养殖的塘水 。
水色变化
水色的变化是池水“活”的证明 , 它有“日变化”和“旬、月变化”两种情况 。一般易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大多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由此形成池水透明度的“日变化” 。此外 , 每10-15天水色浓淡呈周期性的交替出现,这就是“旬、月变化” 。凡是水色会变化的池塘是一塘“活水”,否则就有可能是一塘“瘦”或“老”的水 。
水面有无“水华”出现
所谓“水华”是指池塘水面出现一层云斑状有色漂浮物,这是由于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所致 。有一定水华的池水属于好的池水,其中多数浮游生物能被水产动物摄食、消化,对它们的生长极为有利 。但这种水溶氧量低,如遇到天气突变时,不仅易出现虾浮头,而且常因缺氧而导致藻类大量死亡,使池水变样、发臭,出现泛塘 。为此,必须要控制水华的大量出现 , 其方法有:减少或停止施肥或投饵,换掉部分老水后注入新水,用生石灰全池泼洒 。
池塘下风处的油膜
没有水华的池塘,可从其下风处水面油膜颜色面积大小来衡量其水质的好坏 。一般肥水池下风处的油膜多,沾粘,发泡,并有日变化现象(即上午比下午多),上午呈现黄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呈绿色,俗称“早红晚绿” 。如果水面长期有一层不散的铁锈膜,则说明池水瘦而老,必须换注新水 。
透明度
池水透明度的大小,可以大致反映池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即池水的肥瘦 , 一般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中等肥度的水,透明度小于20厘米的为肥水,大于40厘米的为瘦水 。
二、适合虾生长的优良水质标准
三、ph对水质的影响
南美白对虾适宜的ph值为7.8—8.5 。ph值低可使养殖虾血液中的ph值下降 , 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尽管水中的溶解氧较高,还是要造成鱼、虾生理缺氧症,经常浮头,且生长受阻或患病 。ph过高会增加氨氮的毒性 。ph下降是水质变坏、溶解氧降低的表现 , 同时,可使有毒的硫化氢含量增加 。氨氮、硫化氢含量的增加都可以抑制对虾的生长 。ph值过高则可能腐蚀鱼虾鳃部组织,使粘液凝固,严重时体粘液成丝状,使虾等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ph过高的水体中易形成蓝绿藻水华和形成难溶的磷酸三钙,从而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循环减缓 。另外,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不易分解 。
ph值是养殖水体的一个综合指标,它主要与水体中的co32--hco3--co2缓冲体系及ca2+-caco3固体缓冲系统有密切关系,并与有机酸、腐殖质缓冲系统有一定相关性 。因此,水体中的ph值会随着水的硬度和co2的增减而变动 。池塘中ph值通常随着日出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17:30(也有在13:00左右)达到最大值,接着开始持续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反复 。池塘中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当水体中ph值过高、过低或变化幅度过大,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 。
ph值在养殖中的变化规律
1.养殖全过程ph值的变化规律:从对虾养殖整个过程来看,放苗前肥水阶段ph值最高,有时可超过9.6 , 随后会不断下降,到中后期甚至降到7.0以下,如果水质不加以调节 , 则ph值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
2.一天中的ph值变化规律: 水中生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 。因此 , 白天光合作用越强 , 光照时间越长ph值就会越高;晚上光合作用停止,对虾及各种生物(微生物为主)呼吸产生的酸性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 则ph值就会逐渐下降,天亮前降到最低 。如果是阴雨天,则一天中的ph值变化最小 。
3.天气变化对ph值的影响:晴天、阴天和雨天ph值有不同的变化,晴天白天光合作用消耗掉了水中大量的酸性二氧化碳,ph值会升高 , 而阴雨天情况正好相反,连续的阴雨天会使池水ph值降得很低,必须及时调节 。
对ph值的调控
1.放苗前调控:放苗时如果ph值高于9.0(上午10点左右测量值)则虾苗的成活率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放苗前进行ph值的调控是养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调控可采用施加酸性化学物质的方法,如加入适量醋酸、柠檬酸、草酸等,也可以换水或注入新水(地下深井水更好),尽可能将ph值降到9.0以下(8.5以上),这样可确保放苗后虾苗的成活率达到生产要求 。
2.中前期调控: 在养殖全过程的前三分之二时间里水质的各项指标一般都还比较正常 , 如nh3、h2s等浓度很低,对对虾的不良影响就很小,这时候可以放心大胆地将ph值控制在最适合对虾生长的范围里 。随后,ph值逐渐降低,如果上午10点测量出的ph值在8.0以下,则应及时进行调高 。20ppm的生石灰可提高ph值0.5 。
3.中后期调控: 对虾养殖进入中后期,水质各项指标已经很差,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 , nh3、h2s浓度就不可避免升高甚至超标,且ph值下降又特别快,这个时候如果不调节好ph值,即使增氧机满负荷不停地运转,对虾仍会有生理性缺氧浮头的危险,给养殖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中后期的ph值调控技术要求比较高 , 也是决定养殖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 。由于nh3、h2s的毒性与ph值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中后期调节ph值一定要考虑全面,假如nh3浓度很高而h2s浓度很低 , 此时可将ph值调到正常偏低水平,这样可降低nh3毒性又确保不会造成对虾生理性缺氧;如果情况恰好相反,则可将ph值调到正常偏高水平 。总的原则是:既要保证ph值的正常,又尽可能地降低水体中nh3和h2s的毒性 , 这样就会提高养殖的产量 。
ph值偏低或偏高的处理措施
ph值偏低的处理措施:
①可以将池中老水排掉,注入新水,反复2-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
②每半个月泼洒生石灰水(如淡养对虾池ph值低于7.8,每亩用量5-15kg),既可以调节水体酸碱度 , 又可以防治病害发生;
③对于ph值下降过快或过低的水体,也可用naoh或小苏打进行调节,采用1%naoh溶液,一定要进行稀释(比如稀释1000倍) , 少量多次均匀泼洒,并及时测定水体的ph值,以确定效果;
④加速培植浮游植物,形成新的藻相 , 对于形成的蓝绿藻要及时控制,必要时追施无机肥料,促使优良藻类繁殖茂盛;
⑤充分增氧,控制还原型物质的生成 。
ph值过高的处理措施:
①注入新水 。
②用滑石粉(主要成分硅酸镁)调节,用量为每亩1-2kg 。通常滑石粉以1.5-2.5g/m3全池泼洒,可使水体ph降低0.5-1;
③每亩用0.5-1kg明矾,全池泼洒
④对ph过高或升幅太快的水体也可用稀盐酸或醋酸泼洒,少量多次泼洒后,并及时测定水体的ph值;用盐酸调节,一般每亩用300毫升~500毫升,充分稀释后全池泼洒 。
⑤多施有机肥 , 以肥调碱 。
⑥使用“牧鱼露”(每亩用1 kg)加红糖或腐植酸(每亩用2~3 kg) 。
四、溶氧
溶氧是水体中最主要的理化指标,养殖池塘中溶氧量通常要求在5-8mg/l之间,至少不低于4mg/l;当溶氧低于3mg/l时 , 虾会烦躁不适、轻度缺氧、呼吸加快、摄食量降低,从而影响生长 。溶氧更低时就可能造成水产动物的死亡 。水体中溶氧量取决于增氧与耗氧因素的消长作用 。池塘中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温度等影响较大);空气溶解(与风浪 , 水体的水平和垂直移动有关);增氧机或增氧剂的使用;换新水所携带氧气等几个方面 。而水体中溶氧的消耗则包括水生生物及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代谢耗氧,池水、底质中有机物等还原性物质的分解等几个方面 。
当池塘溶氧不足时可采用的主要应急措施:
①增氧机的合理使用;②合理的换水;③减少池塘中有机物、微生物等好氧量;
④合理地使用增氧剂;⑤逐渐培育出所需适宜的新藻相 。
目前主要的增氧剂作简要的说明:
a过硼酸钠,白色细小结晶粉末,属于温和性氧化剂,能缓慢释放氧 , 当水温高于40℃,氧气逃逸加快,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使用过硼酸钠后可增加水体的碱性,提高池塘水体的ph 。使用时用水溶解后,以1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 但应注意不能与酸类物质混存 。
b过氧化钙 , 白色结晶粉末,与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的氧气,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 提高水体的碱性 , 提高ph值,并可絮凝有机物及胶粒 , 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去除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 防止厌氧菌的繁殖,且杀死致病细菌,起到澄清水体的作用 , 改良水质 。使用时用水溶解后,以1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但对于缺氧池塘可参考下表使用量 。
c过碳酸钠[na2co3.3h2o2]白色、自由流动颗粒结晶粉末 。水溶液呈碱性,活性氧含量14% , 具有氧化性 。过碳酸钠干粉的活性氧含量相当于30%浓度的双氧水 。使用过碳酸钠后池塘溶液的ph值呈碱性,生成活性氧 , 从而发挥了其杀菌、漂白去污的功能 。预防缺氧以0.075-0.15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缺氧急救时使用量可加倍,以0.15-0.22g/m3的水体泼洒 。此外,0.02%过碳酸钠溶液还可进行活鱼运输,每5-6h加药1次 。
五、氨氮
氨氮是由池中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的尸体等有机物分解产生 。当氨氮的积累在水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使鱼中毒 。氨氮超标通常发生在养殖的中后期,这时候由于残饵和粪便的增加,池塘底部的有害物不断沉积 , 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正常养殖水体氨氮一般不超0.2㎎/l为宜 。在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氨氮含量 , 要把氨氮控制在0.5mg/l以下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 。
氨氮的中毒机理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nh3) , 又叫非离子氨,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毒 。另一种是铵(nh4+) , 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物无毒 。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 , 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 。此外 , 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 , 减少怀卵量 , 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 。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
防治养殖过程中氨氮偏高的主要措施:
①在养殖初期严格清塘、清淤,减少池塘中氮的库容量;
②养殖初期肥水的时候注意有机肥的使用量;
③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 , 制定合理放养密度;
④选择消化率高的饵料 , 科学投喂;
⑤经常开动增氧机;
⑥养殖中后期使用沸石粉(15-20g/m3)或活性炭(2-3g/m3)改善底质,吸附氨氮,降解有机物;
⑦定期检测水中氨的指标,如果氨氮超标,早预防,早处理;
⑧及时清理养殖水域底层的污垢及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的粪便等措施 。
⑨正确合理地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活菌制剂 , 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去除水体中的硫化氢和亚硝酸盐,改善池塘底泥、底质,稳定水体中的ph值,加快水体中的能量和物质循环 。但在使用活菌制剂时,应当注意不同菌类的适应条件和使用方法,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如泼洒活菌制剂前后3-7天忌施消毒剂,也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等同时使用 。光合细菌在日出时使用,效果显着;在使用硝化细菌时 , 不能像芽孢杆菌一样用红糖、池水活化;硝化细菌繁殖速度慢,使用时最好与其他活菌制剂错开使用 , 使用后泼洒沸石粉,效果会更加显着;使用硝化细菌后,3-4天内尽量不排水等 。
六、亚硝酸盐
水生动物排泄的有机废物经氨化作用产生氨,虾的泌氨作用产生氨,人为施用无机氮肥产生氨 , 这些氨在水体中硝化细菌的作用下逐步氧化经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这过程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一旦受阻 , 结果就会引起硝化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在水体内的累积 。
在养殖的中后期,池塘中亚硝酸盐偏高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 这与养殖中后期投喂量增加、生物及氮的库存量增加,而硝化细菌自身繁殖相对较慢且生长易受到其他菌群的抑制有关 。
亚硝酸盐的毒性机理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 , 可通过虾体表的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血液,使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 , 从而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 。
亚硝酸盐浓度高低对虾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 正常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含量低于0.1mg/l,虾及水生动物在此条件下,能够正常自有地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健康影响 。当养殖水体溶氧降低,氨及硝酸盐水平较高时,往往导致水体亚硝酸盐水平增加,当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0.1-0.5mg/l,并长期维持这一水平时,虾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 , 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虾慢性硝酸盐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 。当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水平继续增加 , 含量高于0.5mg/l时,虾中毒症状继续加剧,体力衰退,游泳无力,某些代谢器官功能衰竭 , 情况严重将导致死亡 。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体中,对虾则鳃受损变黑,严重者导致死亡 。亚硝酸盐的毒性依虾的种类和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因而,对不同种类虾的安全浓度差异很大 。为确保虾的安全(尤其在育苗期)亚硝酸盐含量以逆光控制在0.2mg/l以下 。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水平的影响因素
氨含量越高,溶氧水平越低,ph值越低 , 水温越低则亚硝酸盐的水平越高 。
亚硝酸盐过高防治措施:
①开动增氧机或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以促进no2-向no3-的转化;
②使用氨离子螯合剂、活性炭、吸附剂、腐植酸聚合物等配合成的水质吸附剂如亚硝酸盐降解剂,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或降解亚硝酸盐;
③使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利用活菌制剂加快no2-分解、转化;
④偏瘦水体增施磷肥,以磷酸二氢钙为最佳,促使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偏肥水体用沸石粉或明矾+食盐全池泼洒;
⑤及时排换水,尤其是底层水和污水,及时清理池塘中的污物;
⑥消毒杀灭厌氧菌后 , 并用沸石粉进行吸附;
⑦同样浓度的亚硝酸盐在海水中的毒性远远小于淡水,因此,适当提高水体的盐度可一定程度降低亚硝酸盐的毒性 。
六、硫化氢
硫化氢在缺氧条件下,由残饵或粪便中的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 。硫化氢可与水底泥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 。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强烈刺激、麻醉和影响鱼类呼吸作用,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 。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 。
硫化氢是一种剧毒物质,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可造成对虾组织细胞缺氧,轻者影响对虾生长,重则导致对虾死亡 。因此,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控制在1mg/l以下,
控制硫化氢的措施:
①冲洗池底污泥,暴晒、铲除池底硫化物较多的黑泥或污泥 , 改良底质;
②通过增氧措施使池水保持较高的溶解氧水平,避免硫化氢的产生和积累;
③合理放苗,合理投喂饲料;
④适当换底层水,减少硫化氢的生成和积累;
⑤按20mg/l的浓度施生石灰,全池泼洒;
⑥对硫化氢含量较高的水体,可每亩用300-500ml双氧水,加少量铁屑或含铁的矿渣或沸石粉等水质底质改良剂,吸附或者沉淀h2s(铁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铁沉淀);
⑦池塘中施硝化菌、硫磺菌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使硫化氢转化 。
七、透明度
透明度是反映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有机腐屑数量的一个间接物理指标,水中的浮游生物过多,说明水体已富营养化 , 浮游生物过少说明水体偏瘦,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25-40cm 。若透明度小于20cm时应及时换水、加水、施沸石粉或生石灰;若透明度过大,可施氮肥和磷肥 。
八、几种异常水质处理
池水变浑浊:前期“肥水”后没有及时放苗,浮游动物(俗称水蚤)大量繁生 , 吞食池水中有益单胞藻 , “水蚤”缺氧死亡产生大量有毒物质,造成浑浊;中后期虾池水质透明度降低,阴雨天气,池水缺氧时有益藻大量死亡(俗称倒藻)也会使虾池水质变浑浊 。“倒藻”常常是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发病诱因,应及时采取措施 。
处理方法:及时全池泼洒1.5毫克/升高效净水宝和1.0毫克/升~1.5毫克/升绿水宝 , 第二天补施氨基酸肥水素,促进新藻生长 , 2天~3天后水质可转好 。
水面出现泡沫状飘浮物:夏季高温或天气突变,虾池水面常聚集一些泡沫状飘浮物,消耗水体溶解氧,是水质富营养化表现 。
处理方法:平时定期泼洒沼泽红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有益活菌,以分解池水有机残渣 。水面泡沫状飘浮物出现时 , 及时泼洒1.0ppm~1.5ppm排毒养水宝和1.5ppm高效净水宝 。
池底繁生青苔:前期肥水不足,池水透明度大,池底光线适宜 , 青苔(水网藻、丝状藻等)大量繁生,将池中营养盐耗?。是宄和该? ,对虾容易被其缠绕窒息死亡 。
处理方法:(1)前期早些加深池水,施肥繁殖单胞藻,使底层光线不足,青苔难以萌发和生长 。(2)青苔大量繁生时应及时用0.3ppm苔速净拌细沙全池泼洒 , 青苔集中处多泼洒,开机增氧 。(3)2天~3天后青苔死亡浮于水面,人工捞除 , 避免青苔腐烂分解败坏水质 。适量换水,并全池泼洒1ppm绿水宝解毒 , 改善水质 。
蓝藻暴发:蓝藻大量繁殖,池面出现蓝绿色、铜绿色藻类群,聚集漂浮于水表层,有腥臭味 。池水ph常超过9 。产生原因池水氮、磷比例失当,当磷含量过大时 , 蓝藻易大量繁生,分泌毒素,会使对虾中毒死亡,极易诱发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暴发 。
防治方法:(1)白天有风时虾池下风处聚集大量藻体,用人工捞除 。(2)用0.8ppm~1.2ppm络合铜全池泼洒,同时开机增氧 , 傍晚在池塘四周抛撒粒粒氧 。2天~3天后适量换水,并泼洒1.0ppm绿水宝 。(3)温棚养虾出现蓝藻时不宜泼洒络合铜,以防蓝藻大量死亡分解产生有毒含氮物危害对虾,宜采用人工捞除 。
水体水色发白:池塘水体水色发白在养殖前期通常是由于浮游动物过多或者浮游植物突然大批死亡,单细胞藻类不能正常生长所致;而在养殖后期因为天气突变、溶氧缺乏、毒素增加、代谢障碍、摄食投喂、消毒治病不当等也可造成单细胞藻类非正常大量死亡,进而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或浮游动物繁殖过剩所致 。
防治方法:①首先要多开增氧机 , 然后排掉部分底层水并引进部分新水;②采用驱氨净水剂,增氧剂,光合细菌;③引进新藻种,并适当肥水;④发白水体如果氨氮或亚硝酸盐的含量过高 , 应该先使用驱氨净水剂如沸石粉、氯化铝 , 同时控制或停止投喂饲料,待大部分的浮游动物被摄食或死亡后,再引进部分新水,并进行肥水;⑤对于轮虫等引起的水体发白,可先不间断增氧 , 次日清晨沿池塘四周泼洒杀虫剂并于上午增施磷肥;
⑥泼洒维生素c等,减轻鱼类的应激 。
水体水色偏瘦:水体只有保持一定的肥度,才能维持水体中良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对于偏瘦的养殖水体,常采取的措施是施肥,但应该注意施肥的方法:
①在池塘养殖中 , 往往采用施足有机肥,追施无机肥的方法 , 在春季多施氮肥,夏季多施磷肥 , 以磷促氮,这样既满足浮游植物对氮磷吸收比例,又不使氨氮过分富积;
②在追肥时应把无机肥充分化开,选择晴天上午均匀泼洒,切忌泼洒后立即开启增氧机,以便营养成分被浮游植物充分吸收 。
③如果检测水中氨氮偏高 , 而水又很瘦,可采取多次晴天上午用铁链、棕绳等拉、搅底泥,同时开启增氧机,这样使富积底泥的营养成分释放出来 , 既降低氨氮又肥了水 。
水体水色呈红色:水体呈现红色通常是由硅甲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 , 但也可能是原生动物或赤潮生物引起的 。前者通常无大碍,而一旦天气突变,藻类大量死亡并产生大量毒素,造成水质突变恶化,甚至造成水产动物中毒死亡 。因此,池水一旦变红 , 必须及时改良 。
主要处理措施是在天气晴好时 , 先用季胺盐碘等消毒泼洒 , 第二天再用双氧氯、强氯精等泼一遍,适当换水3天后再视情况追肥一次 。如果是原生动物引起的,也需用敌百虫等及时杀灭,并及时培育新藻种 。
水体水色呈黑色、发臭:水体发黑、发臭表明池中较多有机质(如残饵、动植物尸体、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未得到及时转化,沉入池底后进行腐败分解,不仅消耗大量溶氧,并产生大量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致使池塘底泥发黑、发臭,危害水生动物健康,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袭,甚至泛塘 。
防治方法:一旦发现水体出现底泥发黑、水发臭 , 应快速沉降水体有机物,更换底层水,同时采用二氧化氯等强氧化剂氧化或杀灭过多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并充分增氧,2-3天后用改水剂、底质改良剂及活菌制剂加速池底有机质或腐殖质的转化 。最为关键的是要及时通过引入新水新藻,并加施磷肥,及早培育出新的优势藻类 。
水色呈黑褐、红棕、浓黄色水:养殖水色呈黑褐、红棕、浓黄色主要是因微囊藻、甲藻、三毛金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所致 。黄色水尤其在ph值下降时易产生;而黑褐色水体多与投喂劣质饲料、残饵过多、水质和底质老化有关 。因为许多鞭毛藻能分泌毒素 , 使水产动物神经受到麻痹 , 甚至中毒、死亡 。
防治措施:
①人工打捞藻类;②晴天上午于下风口多次泼洒硫酸铜、硫酸铁合剂杀灭藻类;③有条件养殖户可通过换水,利用潜水泵将集中于下风口的藻类排除 , 加注相临鱼池水质较好的水;④施肥,微囊藻、甲藻为优势种的水体多施磷肥少施氮肥,而三毛金藻为优势种水体施硫酸铵为最好;⑤经常开增氧机,通过暴气散发有毒气体 。亦可采用具有增氧漂白作用的增氧剂 。
水体蓝绿藻水华:高温季节,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多,残饵、粪便、鱼类自身代谢产物的不断进入使得池塘封闭水体富营养化 。尤其在强碱性和高氮低磷的养殖水体,更容易出现蓝绿藻类水华 。形成蓝绿藻水华的水体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 , 以云斑状、带状在水面上漂浮 , 并有难闻的臭味 。养殖户称之为“老绿水” 。在生长良好的池塘中浮游植物量一般应在100mg/l以内,100mg/l大致是鞭毛藻池水“肥水”和“老水”的分界线 。而蓝藻塘的“肥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往往超过200mg/l 。
防治措施:①加大换水量,最好将表层的肥水换掉;②在晴天中午机械增氧;③控制投饲施肥 。减少投饲量,尽量不投散料、粉料,避免饱食排泄和饲料散失而肥水;④不或少施氮肥适当施用磷肥,加速喜磷的硅藻类优势种群形成,抑制蓝绿藻的繁殖;⑤使用螯合铜浓度0.6-1.0g/m3 , 以改进传统使用硫酸铜杀藻的办法;使用0.7ppm双硫合剂在晴天上午于下风口泼洒 , 以防因浮游植物缺氧死亡而坏水;⑥生态防治 。放养适量的罗非鱼或花白鲢 , 摄食利用蓝绿藻;移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等减少水体肥度;⑦在高温季节抑制蓝绿藻不可用生石灰 。
中国对虾苗放养水质要求及调控方法:
1、放苗前要检测池塘里水的ph、氨氮、溶氧等理化指标 , 均正常后方可放苗 。
2、肥水下塘,池水透明度掌握在35~40厘米,池水呈黄绿色或红褐色,浮游生物丰富,保证虾苗有充足的天然饵料 。
3、虾苗放养前要先经过试水 。试水的方法:可用水桶装些池水 , 放入虾苗 , 经半个小时的观察,对虾苗活动状况正常,证实池水毒性已消失 , 方可大批量地放养虾苗 。
4、要注意装虾苗塑料袋水温与池塘水温间的温差要小 , 可将塑料袋放在水上,打开袋口,慢慢加入池塘水,待两者水温基本一致后再将虾苗放入池中 。
5、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 , 中国对虾苗的生长ph值范围7.8~8.6,池塘中水ph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对虾苗的大量死亡,如出现ph过高可用如下方法处理:一是加注新水 , 并适量换水;二是施用沸石粉、滑石粉调节,每亩每米水深施用1~2千克 , 可降低ph值0.5~1.0 。如出现ph过低可用如下方法处理:一是用生石灰调节,10~15公斤/亩 , 要兑水多次进行泼洒;二是加速培植浮游植物,促使藻类繁殖 。
养殖南美白对虾前期中期后期水质处理
(1)前期水质调控 。虾苗投放入池后 , 几天后,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等会摄食浮游植物,而虾苗会摄食浮游动物 , 加上浮游植物本身生长老化,使水体中生物组成发生变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会减少 , 虾池水色会变化 。此时要根据池水状况和天气情况 , 适当追施肥料 。肥料选择和施肥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 。此时 , 控制水质标准是“肥”“活” 。
(2)中期水质调控 。投放虾苗一个月后 , 虾苗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主 。此时浮游生物在虾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水体的环境,调控透明度等,因此必须控制浮游动物的生长 。由于投喂人工饲料不断增加,池内残饵相应增多,加上虾的排泄物和池内浮游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的沉积,使虾池变“肥”,此时要设法减“肥” 。调控的方法,一是向池内泼洒一些氧化消毒剂(注意浓度不能过高),把池底沉积的有毒物质氧化,降低毒性 , 同时可杀死一些藻类 , 降低池水“肥”度;二是添加新水,最好是加注清洁的淡水 。调控水的标准应达到“清”“活”“爽” 。“清”—清净、无混浊、无明显的悬浮物;“活”—水色有变化,不是死水;“爽”—清爽 。
(3)后期水质调控 。对虾养殖进入后期(60天以后),随着虾的长大投饵不断增多,虾的排泄物不断增多,加上池中浮游动物的不断老化死亡 , 造成池底有机沉积物增多,虾池自身污染日益加重 , 此时要特别注重水质管理和调控 。后期水质的标准应达到:水深褐色而不浊、不浑 , 闻到藻味而不臭,手感较清爽而不粘稠 。
调控水质
就南美白对虾养殖而言 , 其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但是到了养殖后期由于池水富营养化,水色往往变成深绿色,甚至滋生大量蓝藻 。因此需要采取换水或施药等措施来杀灭蓝藻 。每亩1米水深可用沸石粉10公斤~15公斤兑水全池泼洒,使之絮凝蓝藻,或者每天换掉总水体的10%~15%,连续换水2次~3次 , 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水色 。
改善环境
南美白对虾养殖后期,饵料投喂量较大,易造成池内残饵和虾类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色变浓,水质恶化 。每7天~10天可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等),剂量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 彻底分解水体底部残留的大量有机质,使其转化为无机盐 , 避免有机质腐烂发臭而产生有害物质,达到改良底质、净化水质的目的 。
选择饵料
南美白对虾养殖后期饵料投喂,既要考虑到南美白对虾健康生长的需要,又要兼顾到水体环境,具体应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原则 , 并根据养虾密度、水质条件、天气变化、虾类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 , 适时调整,尽量做到少量多餐、科学投喂 。
合理增氧
南美白对虾养殖后期,水色变浓,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较高,因此要充分发挥增氧机的“增氧、搅水、曝气”三大功能,改善水质,降低水中有毒物质含量,实现水质的“肥、活、嫩、爽” 。
如何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水产养殖过程中 , 我们都知道水体的藻类种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尤其养殖对虾和淡水鱼的池塘 。对于淡水鱼来说,我们一般都会调节水色为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一般在30公分左右 。而绿色水的藻类组成一般都是绿藻为主体,其中以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为主 , 或者以衣藻等鞭毛绿藻类为主 。这是有益的绿藻 。当然还有一类是我们不希望见到的绿藻,就是丝状绿藻,俗称青苔 。
由此可见 , 绿藻对我们养殖的全程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好的绿藻可以促进我们的养殖池塘稳定高产 。小球藻的产氧能力非常强,比如刚下小球藻的池塘,在晴天阳光强的时候,水体早上和下午的pH值可以变化很大,这都是小球藻光合作用影响的结果 。因小球藻的个体?。敝沉η浚?营养含量高而被大家所广泛使用,在水体正常的情况下,培养有益藻类可以预防蓝藻、裸藻、甲藻等有害藻类,还可以降低水体透明度,防止青苔生长 。所以正常情况下,龙虾和螃蟹池塘等种植水草的池塘 , 也建议有一定的藻类 , 一方面光合作用提供溶解氧 , 另一方面降低水体透明度 , 防止青苔和有害藻类生长 。
绿藻喜欢强光,温度从低到高都有绿藻的影子存在,也就是说绿藻门是广温性的,可以在温度跨度比较大的环境里繁殖生长,冬季的冰下有绿藻在生长繁殖,夏季的水表层也有大量的绿藻在生长繁殖 。而在高温季节,绿藻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两三天就可以达到优势种群 。其生命周期为5--7天 , 在次期间,藻类的更替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池塘水体里的营养物质就是决定藻类繁殖的因素 。也就是绿藻的所需要的营养盐类,我们平常所用的肥料,一般都是复合 有机肥 , 或者生物肥 。当然还有化肥,常用的有复合肥,尿素等肥料 。
水体中的绿藻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所以是很好的天然饵料,在培养轮虫等浮游动物时 , 一般都用小球藻作为饵料 。培育小球藻一般需要特定的营养盐,然后将营养盐和小球藻藻种一起放入容器种,用日关灯照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使用到池塘里了 。
详情请收听:
千聊
隐藻对养殖对虾有影响吗?有害 。严重的有可能会有所伤亡 。隐藻喜欢的水体环境就是有机质很多,污染严重的死水条件 。蓝藻(微囊藻、颤藻等)和鞭毛藻类(隐藻、裸藻等)水华,容易造成水分层,白天藻类产氧多在水面上层,如果没有增氧机的搅动,氧气很难扩散到水体中下层去 。
水产养殖高温投喂多些好还是少点好?1.高温喂食要低于平常正常投喂,因养殖动物受高温影响应激吃食本来也会减少
2.池塘倒藻,则建议偏向上午投喂,下午不投或者减半,因倒藻,藻类大量死亡 , 溶氧会跟不上,同时水质开始变差 。建议及时用有机酸(正规大厂)解毒 , 隔天培菌培藻类(EM菌+有机肥,碳肥为主)重建水质生态系统 。下图是高温藻类大量死亡现象
水质对养殖业的影响有哪些?之前我写过相关水质的文章,关注我的朋友应该都已经正确认识到水质的重要性 , 今天我在给题主回答一下??
养鱼先养水,这是水产养殖业大家公认的养殖核心技术,没有谁能不通过养好水而把鱼养的特别好,哪些水养的好的基本就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养水这么重要呢?其实养殖业里所说的养水归根朔源就是培养一池藻相丰富、产养充足、能顺利处理氮循环的水 。
鱼类呼吸对氧分需求大,水里面的氧分70%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 , 其次才是空气溶解氧带入,就因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了水体里70%的溶氧,从而奠定养水在水产养殖的重要地位 。
知道藻类的作用后,后面分四点去学习认知水质:
1、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2、如何培水(培藻) 。
3、如何稳水 。
4、如何通过水质指标来判断水质 。
接下来的篇幅里我们逐个剖析这四个要点:
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藻类的主要生态作用:
1.在有光照和营养盐满足条件下 , 藻类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产氧,为水体增加溶解氧 。藻类的光合作用只能在满足光照和营养的条件下进行并仅限于白天有光照的上中层发生 , 夜间或白天但透明度低的中下层缺少光照就不会发生光合作用(注意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不产氧) 。
2.作为生物,藻类也要自身呼吸 。(藻类的自身呼吸作用无论白天黑夜都要进行),除非藻类死亡 。有人认为藻类夜间不怎么耗氧 ,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藻类不管白天黑夜都要耗氧,如果不耗氧,它就会死掉,因为它是生命体 。
光合作用只有在白天有光照的水层才能够进行,一般池塘水越深、水越浓(透明度低),白天有光照的水层相对比例低,整个水体光合作用的效率越低,因此水深水浓的水体底部更容易缺氧,因藻类和菌等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耗氧,昼夜变化 , 周而复始,故水体中的溶养含量呈现相当明显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 , 简单的说,溶解氧昼高夜低,上高下低 。
3、藻或光合细菌光合作用吸收而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盐 。(因为氨氮、亚盐本身就是藻类的肥料—氮肥),光合作用吸收氨氮、亚盐的过程就是净化水质的过程 。
4、微型藻类是浮游动物的饵料,浮游动物又是某些养殖动物的天然饵料,所以尽量提前培藻,让浮游动物繁殖起来
5、藻类的正常增长繁殖过程对弧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6、适度的藻类形成一定的水色和透明度 , 有一定的隐蔽作用(例如天敌和阻温) 。
上面所述的六个作用中 , 其中正面作用增氧、净化水质、抑制有害微生物,但有一个负面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溶解氧 。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彼此消长 , 直接影响水环境质量 。
如何培水
培水是水质调整中不好把握的部分,没有固定可用的模式,灵活多变,每个鱼池自身条件、营养物质、外源水条件等等因素制约,只有不断的熟悉特定鱼池的秉性,有针对性方案,才能培育出一池好水 。
1,如何看水的肥瘦
2 , 如何培育良好的藻相
3,常规肥水步骤
4,如何稳水
5,水的肥瘦 , 指的就是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容易来肥的原因将是培水章要掌握的重点 。
浮游植物反应的水色可以判断池水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个特点 。
①肥是指池水中饵料生物丰富,水色淡浓适中 。
②活是指水色一天内有变化(一日三变) 。
③嫩即水肥而不老,池水颜色鲜明,不发灰发暗 。
④爽即水质清爽 , 透明度适中,溶氧量高 。
水的肥瘦可按透明度区分和浮游生物种类区分 。按透明度来分:①瘦水(透明度>50cm)②一般的水(透明度大于30cm小于50cm) 。③肥水(透明度小于30cm) 。因透明度受诸多因素影响 , 并不能真正意义判断,又有了浮游生物种类即水色来区分肥瘦:①瘦水:水质清淡 , 呈浅绿色 , 透明度大,浮游生物量少 。②肥水:水色呈黄褐色或油绿色透明度适中,水中浮游生物多以硅藻、绿藻、金藻为主 。③较肥的水:水色呈草绿色,浑浊度大,水中多数是浮游植物 。
学会了判断水的肥瘦,从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 在以后实际操作中益处多多 。
如何培育良好的藻相?在进入前我们先认识藻相 。藻相是指水体中藻类的品种和数量 。养殖追求的是以硅藻、小球藻、绿藻为主 , 以这些品种为主的藻相健康 。关于藻类的分类主要有硅藻门、绿藻门、黄藻门、裸藻门、轮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等
藻类的繁殖发展需要的营养盐包含C、N、P、钙、镁、铁、硫、钾、钠等等元素 。水体里有了这些能满足藻类需求的比例同时光充足,藻类就会正常生长繁殖 。以此总结出藻类大量繁殖的三个条件是:①充足阳光;②充足营养盐;③含量充足均衡 。依据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知道晴天培藻效果好于阴雨天 。可根据生产期间投喂适当调整施入的营养盐,适时施入一些微量元素对水体微量元素消耗的补充 。
藻类还有另一对环境的特性是不适合在酸性环境下生存繁殖 , 即PH太低不利于培藻 。
目前广大的养殖户都在采取施肥培藻的方式 。肥水能增加水中多种营养元素,促进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进一步促进浮游动物的繁殖,从而为鱼提供天然饵料 。
肥水培藻就得关注认知什么样的肥用来肥水培藻好 。目前水产用肥有:有机肥(即采用发酵家畜类粪便或菜籽粕与适量化肥混匀包装上市);渔肥(以硅酸为主适当添加微量元素的肥);氨基酸渔肥因有机渔肥含有有机质高,加重底部负荷,易导致底部败坏,发热发臭,虽然它具备肥水功效 , 但弊大于利,不建议养殖中使用 。
硅酸盐渔肥是迎合硅藻繁殖对硅酸盐需求而开发生产 , 硅藻对其利用率高,养殖中作为追肥效果比较好 。
氨基酸肥是全水溶、无沉淀、含藻类必需营养成分,通过螯合易被藻类吸收,低温效果好 。目前传统化肥肥水合有机渔肥已逐步被淘汰 。(但还有不良厂家以蒙骗方式水产并销售)氨基酸肥水和渔肥个人认为各有长处 , 氨基酸肥低温、阴雨天效果好,作基肥效果好,来肥快,但代价相对比较大,渔肥养殖中作为追肥稳水效果好 , 代价低廉 。
根据藻类对C、N、P和微量元素的需求比例特性,总结养殖中后期不能认为补充含氮肥料 。因P极易沉淀,所以个人认为不管用哪种肥都需适量添加磷肥(除磷酸盐含量高鱼池) , 每次追肥都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不可过量使用 。
常规肥水步骤
进水:用80-100目筛网套进水口,过硫野杂鱼和鱼卵,否则杂鱼和鱼卵进到池塘会给养殖带来隐患 。
消毒:水进到目标水位后,用消毒剂消毒,消除杂菌 。
解毒:消毒后第二天或间隔二天用解毒药品全池泼洒,清除消毒药残留,络合重金属,利于藻类培养 。
施足基肥:施足基肥是为了满足藻类在池塘初次繁殖发展 , 保持充足的肥水,满足天然饵料的繁殖 。
科学追肥:
①藻类的新陈代谢会导致因消耗营养物质减少,为了藻类的持续稳定,所以以水色和透明度为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少量补充营养 。
②因滤食性鱼类以天然饵料为主的鱼类的摄食速度广超过藻类的繁殖速度时,需依水色变化定期或不定期追肥 。
肥水管理应遵循:低氮、高磷、高钙、弱碱性来调节,每次施肥量少量多次的原则
下肥不容易来肥的几个原因:
PH过高过低
1 , 总硬度、总碱度低
2,浮游动物过多
3,池塘缺少藻种
4 , 池塘浑浊度大
5,塘底有青苔、泥皮
6,用药过度频繁
如何稳水
当培育出一池良好的水质后,如何稳定这池好水质是大家都在生产中遇到和想处理把握好的一件事情,只有稳定的好水质 , 水产才可持续并顺利进行 。
现实中保持菌相平衡,从而营造稳定水质是目前常用的手段 。合理的藻相和菌相的调控技术是调水的关键 。菌相水产中的重要性便呈现出来 。前面我们了解了藻,下面接着了解菌相 。
菌相提的就是水体中菌类的品种和数量 。如何藻相一样,一个养殖水体中优良菌相其实不仅仅全是有益菌,有害菌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
菌相的生存条件:
①每种活菌都有其生存需要的氧化还原电位 。有些相对比较高,有些相对较低 。例如硝化菌和光合菌要求就比较高 , 但当底质处于恶化,水质不好时,这个水环境都处于还原态 , 这个时候,这两种菌根本无法存活 。这个条件下用不可能出的了效果 。乳酸菌所需的氧化还原电位(粪肠球菌、EM菌) , 如果刚刚用过强氧化剂,接着就用乳酸菌就不可能有好效果 。②CN比是细菌繁殖的基本营养,每种所需营养不一样,有益菌适合C:N高的水体 , 弧菌适合C:N低的水体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培菌时会适量加入红糖的原因,通过改变碳、氮比来调节活菌菌相,光合菌需要氨,乳酸菌需要短链碳源 。这个需求我们不仅需考虑与活菌搭配使用的肥水产品的营养是否适合活菌 , 同时也要考虑水体和底部营养是否会影响活菌繁殖 。③不同的菌种对于溶氧的要求不一样 , 雅宝耗氧,乳酸厌氧(所以在藻类光合作用强的正中午用效果打折扣),根据以上几个因素对活菌的制约,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素适当有目的针对性的调控选择菌种 。
活菌的作用:
①分解作用 , 分解有机物 。
②以菌克菌(利用活菌产生的代谢产物里的抑菌成分让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害) 。
③有益菌能形成生物絮团,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
在养殖过程中最常用的是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菌、EM菌、硝化及反硝化菌 。每个菌都有自身特点,只有了解它们的特点后,以后在养殖过程中才能选择对所用的菌种并用好它 。
芽孢杆菌特点:①耗氧 。②强势分解池塘有机质快 。③生命周期短,来得快去的也快,从下塘到衰退3-5天(用芽孢3-5天整体衰退,池塘菌相将出现一段脆弱的空白期 , 然后缓慢恢复菌相) 。正是这段时间给有害菌繁殖创造了时间,菌相的不稳定直接影响藻相不稳定变化从而出现转水、倒藻(水体中藻类由于天气异常或营养缺乏等原因,出现的大规模死亡现象俗称倒藻),为规避因使用芽孢出现此类问题建议用芽孢3天后少量适当补充光合菌、EM菌以此促进菌相迅速恢复 。总结用芽孢时要晴天 , 并三天类没有持续阴雨 , 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充足溶氧 。使用后注意菌相修复,芽孢在有机质含量高池塘效果显著,清瘦水质不宜使用 。
乳酸菌特点:1、讲解PH 。2、不耗氧(厌氧)、不受天气制约 。3、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消化吸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4、适合氧化还原电位低的环境、5、有一定杀菌作用 。6、与光合菌抗拮 。
光合细菌特点:1、降氨氮效果好(固氮作用)—中后期光合菌比较多 。2、低温、阴雨天不宜使用 。3、与施肥同用可控制肥水过度(光合菌是除芽孢外对蓝藻抑制作用最好的) 。4、不适合PH过高过低(7.8—8.0之间) 。5、光合菌个体性适合做鱼苗饵料 。6、生长繁殖来得慢,持续时间长 。7、与乳酸菌和硝化菌抗拮 。
EM菌是复合微生物菌种 。组成微生物多包含光合、乳酸、酵母、放线菌群、发酵系(醋酸杆菌、因菌种多样适合用于维持平衡菌相,水产全程使用) 。
硝化、亚硝化细菌特点:1、耗氧 。2、不易活化、增值慢 。3、亚盐偏高环境易生存 。
PH是酸碱度指标,是水体中氢离子活性的负对数 。
藻类酸性环境生存繁殖,为了更好培育藻类PH:
PH淡水6.5—8.5(最佳7.5—8.5),海水7.0—8.5;PH日正常变化范围1-2,若超出此范围表明水体有异常情况 。PH值低于4.4 , 鱼类死亡率2%-20%,PH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以上,PH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
症状:1、PH过高,鱼类碱中毒,体色发白,狂游乱窜,体表大量粘液 , 鱼鳃部大量分泌物 , 水体中许多死藻 , 易引起呼吸机能发生障碍窒息死亡 。
PH低于6.5时,降低载氧能力 , 引起鱼组织内缺氧,有时水体溶氧量正常,鱼也有浮头现象 , PH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也会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
PH与二氧化碳的关系: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氢离子,溶解的越多产生的氢离子越多,氢离子浓度越高 , PH越小 。
调控措施:PH过高 , 换水控藻,用有机酸解毒,用醋酸强制降解,用乳酸菌调控 。PH过低,换水时用石灰兑水泼洒 。
PH变化——变化不大说明细菌藻类处于平衡 。
PH变化越来越大——微生物活性降低 , 应考虑提高微生物活性;
PH变化越来越低——藻类在老化,应调节藻类 。
PH为什么早晚会有变化幅度:引起PH变化根源时二氧化碳的消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PH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浓度上升 。
钙对PH的缓冲
NH2-N
氨氮:是指水体中以游离(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 水体中氨氮含量指的就是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
养殖过程中氨氮产生于鱼类的排泄(含氮有机物分解成氮)—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80%-90%为氨氮,微生物和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二级产物 。
氨氮含量超过0.2mg/L时,氨氮超过2.0mg/L出现中毒 。
氨氮对鱼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 , 生长缓慢,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对氨氮比较敏感,当含量高时会导致鱼类死亡,急性氨中毒表现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直至死亡 。
中毒时间: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之分,没有天气好坏之分,多存在于成鱼池,高密度高产池 , 不便于换排水鱼池 。
中毒症状:氨氮中毒,鱼群浮头不明显 , 呼吸急促、乱游、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游动迟缓、体暗、鳃乌、口腔发紫 , 最后活力丧失,下沉水底死亡 。
增氧无效 , 开启增氧机 。
氨氮和PH:氨氮对水生物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 , 其中毒性比铵大几十倍 , 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氨氮毒性鱼池水的PH值水温密切相关,PH值越高氨氮毒性越强 。
氨氮和亚盐的关系:水中的氨氮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亚硝酸盐 。
氨氮超标处理:同化、异化、转移,1、解毒2、抗应激3、光合菌4、培育藻类5、让氨氮转化6、开增氧机爆气7、控制投饵 。
亚盐怎么来的?
池塘有机物缺氧状态下分解生成,是氨转化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氮循环阻断)
危害:亚盐对鱼虾毒性 , 使鱼类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 使血液中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 失去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导致鱼生理性缺氧,鱼厌食严重 , 出血病 。
怎么控制:
1、勤改底,提高溶氧
2、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来控制
3、提高溶氧,加快硝化
4、培育藻类 。
溶解氧
鱼为什么离不开水,因为水体是含有能满足他呼吸生长需求的氧分,因鱼独有的呼吸系统 。
溶氧的来源:
1、空气的溶入
2、藻类的光合作用
3、机械增氧
4、外源水流的带入 。
在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溶解氧主要来之藻类的光合作用占到80%左右 , 机械增氧占比10%-15% , 空气溶入占比不足10% 。
溶氧的消耗:养殖水体鱼类消耗占10%-15%,即使密度很大也只占20%不到,其余的溶解氧绝大多数是被有机质通过微生物分解消耗掉了 , 底层消耗了 , 藻类在无光的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反过来也要吸入氧气,一些其它的生命体(原生动物,浮游动物等)也要消耗一部分 。
如何提高溶解氧:藻类光合作用受光照和水体透明度的影响特别大,光照(晴阴)人所不能改变,所以着重于水体透明度至关重要(比如使用一些提高透明度的药品),其次是减少溶氧的消耗(有机质)-可用乳酸菌内服让鱼充分消化吸收转化饲料,进而减少有机质排入水体,投入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质残饵粪便,使用底改氧化底层耗氧因子
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时间不低于3mg/L(对鲑科鱼类和冰封期不低于4mg/L) 。溶氧高于12mg/L表示氧气过量,此时易得气泡病 。
当溶解氧太低时鱼会浮头,藻类死亡,生态系统会出现灾难性的崩溃,足够多的溶氧可一直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 同时提高饵料转化率 。溶解氧不足原因:1、密度过大2、藻类过少3、有机质过多
从实际养殖情况来看 , 缺氧主要是底部缺氧,主要是底部有机质过多和高温期间水体出现温跃层造成 , 所以溶氧管理思路
硬度
水的硬度也叫矿化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钙盐和镁盐含量多少,含量多的硬度大,反之则小,养殖水体总硬度是以碳酸钙当量标示水体的总硬度和水体生产力 , 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关系密切 。0-75mg/L为软水,75-150mg/L为中硬度水,150-300mg/L为硬水,大于300mg/L为高硬水 , 最适宜200mg/L 。当水体硬度低时,不易来肥或肥水后倒藻快 , PH早晚变化大,鱼生长慢 。养殖水体的硬度管理是指水体钙、镁、铁离子的管理 。水体硬度不但影响水体的稳定性及对虾的脱壳、固壳有重大意义,养殖过程是水体硬度降低的过程 。水体和虾对钙镁铁的吸收不断增加,很多时候虾生长慢,软壳都是硬度不足引起,所以养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补充水体硬度,增加硬度方法:石膏粉、沸石粉、石灰等;
总碱度80—120mg、L比较好
【裸藻对虾有什么害】这是整体水质不管前期 , 中期后期,都需要重视的相关水质问题知识 ,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