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控藻菌平衡

如何调控藻菌平衡,扣蟹怎么度夏天?一、勤增氧,改底质 。在蟹池安装微孔管底部增氧和环沟四角配置水车式增氧设备,高温季节塘内要勤开增氧机,常撒颗粒增氧剂,从而确保水体溶氧充足 。蟹池溶氧充足不仅给河蟹营造了适宜的生存、生长环境,而且也有利于水草生长、藻菌相平衡和有机质分解 。
同时,也应加强底质改良,定期使用改底产品,防止底部有机质、残饵、排泄物、代谢废物等引起的臭底、臭水和烂草 。伊乐藻若有底部发黑、发黏现象 , 要及时捞出 , 同时使用硫氧化菌改善底质,严防有害物质产生而引发河蟹伤亡 。
二、勤换水,保水质 。高温季节因自然蒸发,导致水位、水质不稳定 , 出现水质恶化事故 。因此,可依据天气、水草长势、外部水源等实际情况控制好水位 。勤补水,少量多次,补水时注意外源水质,千万不能输入有污染的水源 。其次是稳定扣蟹池中水质的藻相、菌相和pH值,定期使用EM菌、益生乳酸菌类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
三、控水草,保活力 。高温季节各种水草(如伊乐藻)生长开始减缓并老化,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水草的养护管理 。养殖过程中要遵循“三不”原则 , 做到不露头、不封行、不成片,保持水草旺盛的生命力,不挂脏 , 过密要疏、过少要补,使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的50%~60%,要及时清除漂浮的水草 , 防止腐烂而败坏水质和滋生病菌 。此外,还应定期使用颗粒壮根肥、碳肥、EM 菌等,保持水草根、茎、叶的协同生长 。
四、精投喂,促生长 。高温期也是扣蟹进入快速生长的时期 , 要控制投饵数量,一是防止剩饵过多引起水质污染,二是防止扣蟹性早熟,所投饲料要确保质量,营养要全面 。饵料的投喂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要适当控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生物添加剂 , 提高扣蟹的抗病能力,切忌投喂变质和单一饵料 。日投喂可以分2次,早、晚各投喂1次,以傍晚投喂为主,日投喂量控制在扣蟹体重的6%以内,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温度和蟹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灵活掌控 。
五、多巡塘,防病害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要早晚检查扣蟹摄食情况、病敌害情况、水质、扣蟹活动状况和蜕壳生长情况,而且确保所投饵料新鲜、优质,防止病害发生 。发生疾病要准确诊断,搞清病原,科学对症治疗 。
黄脚立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黄鳍鲷又称黄脚立、立鱼等,属于鲈形目鲷科鱼类,在国内广泛分布于沿岸近海,是近年来我国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黄鳍鲷的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养殖经济价值高,所以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其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但是鱼苗前期的适温比成鱼较弱,鱼苗的生存温度为10℃~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以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4℃~30℃,属广盐性鱼类;一般盐度鱼苗在0.3‰~4.3‰之间,成鱼则在淡海水中均可生存 。广东、香港、福建、广西沿海地区居民最爱吃这条鱼,售价比黑立鱼高出2-3倍 。
近几年恶劣的天气、污染严重的水源和高密度养殖,造成黄鳍鲷在养殖过程中发生各种病害 。主要病害及防控措施如下:
1、由寄生虫引起的病害
寄生虫全年养殖都会有,但流行季节一般在11月份到昱年的4月份,最常见的是车轮虫、指环虫和小瓜虫,大量寄生于鳃部,造成鳃部感染细菌而腐烂 。
主要原因:长期的阴雨、低温天气造成池塘底部溶解氧较低,再一个是光照弱,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有益藻类和菌类繁殖,加上不及时补充水体中藻类所需的元素,长期不注重水质的变化,只注重消毒、杀虫,导致水体中的死藻沉到塘底,还有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等,塘底的有机质过多,嗜水气单胞菌、弧菌等有害菌类大量繁殖,引起池塘菌、藻相失调,从而造成泛塘 。
防控措施
①拿样本去镜检,看鳃部和体表是否有寄生虫寄生,如果寄生有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的鱼,首先会出现暗游或者狂游的现象,此时建议先用降解灵+超C稳定鱼的狂躁不安,晚上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增加底部溶解氧,营造一个良好的池塘环境,第二天用虫必克抑制虫害的寄生 , 可连用两次;经常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黑臭净改善池塘底的环境 ,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②在养殖过程中水质要维持嫩爽,经常检测水质的指标是否正常,常用绿康露或百安威控制有害藻类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
③如果经常使用氯制剂或碘制剂进行消毒的池塘,应及时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进行解毒 , 或者用降解灵+百草解百毒 , 消除水体中的各种毒素,及时用乳酸宝+六抗培藻膏+速补康或者特力钙维持水体的藻菌平衡 。
④防重于治,即提高鱼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病虫 , 内服选用肝胆必康+金多维+酵素诱食宝 , 一组按100~160斤进行拌料投喂 , 一天1~2餐 , 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 。
2、由细菌引起的烂身出血病害
一般是由于池塘的底部耗氧和有机物较多,造成池塘整体环境溶解氧低,在没有盐度和低温的情况下,导致各种致病细菌大量滋生,特别是霉菌(水霉),极易感染鱼体而引起烂身,造成严重的体表溃烂出血 。发病的鱼体力较差,喜独游或伏在塘边,鳍条等发病部位产生粘液、充血,鳍条发红和散开,随着病情发展,患部溃烂,表皮脱落、出血 , 严重者肌肉外露,不摄食,多在水面晃游 。
防控措施
①首先用黑臭净+粒粒神全塘干撒,清除池塘底部的耗氧因素,然后用绿康露+三必康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促进伤口的愈合,连用两次;隔天后用降解灵+百草解百毒解水体的藻毒素和菌毒素 。
②日常应做好水质和底质的养护,交替使用黑金神+乳酸宝+活菌王、六抗培藻膏+新活菌王+速补康 。
③用三必康+肝胆必康+金多维+恩诺沙星拌料内服,减料不减药的原则,每天投拌一餐,连喂5~7天 。
3、由高温天气引起的链球菌病害
主要发生在高温期间,初期体表一般无损伤,也无异常现象,观察眼球产生白内障,瞳孔放大,眼球晶体充血突出,随着病情发展,眼球开始脱落或溃烂 。近年来有些养殖户经常使用强刺激性的消毒剂,不仅破坏了鱼体表粘液,还直接影响到鱼的肝、胆解排和消化吸收系统,而且消毒剂对此细菌没有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加上日常对底质管理不到位 , 各种有害菌大量滋生 , 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链球菌大量繁殖,入侵鱼体内与鳗弧菌、爱得华氏细菌交叉感染,造成严重危害 。
防控措施
①加高水位,日常开足增氧机,用黑臭净+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改善池塘底环境 , 不定期用百安威+绿康露作为水体消毒 。
②使用新菌克+藻健康,1个月使用2~3次,可预防高温期间的细菌滋生 。
③内服肝胆必康+复康+金多维,7天拌料投喂3~4次 , 并经常用酵素动力+酵素诱食宝进行投喂,不仅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同时对水质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龙虾池底部和水草上有少许青苔应该怎么处理?你好同仁!
处理青苔的方法有很多,要不要处理 , 该怎么处理,都要根据养殖池塘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在这目前入冬后发现有少量的青苔就不建议在处理了 , 其一,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池塘已经有虾苗了,常规的除青苔药肯定不在乱用,会伤苗,伤虾 。其二,目前水位一般都处于较深水位,水体面积过大 ,水温低 , 处理后效果很不明显 。
如果水位不是太高,水面不是太大,而且你觉得现在必须处理的话,给你个方法可以试试,草木灰掺黄土 撒在有青苔的位置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关键是不伤虾苗 。
建议等到来年水温上升,虾苗、成虾的体力恢复差不多了再来处理也能来的及 。
青苔对小龙虾的危害还是蛮大的,等到发现后再去处理,费钱费力不说,而且还很难处理干净,大量爆发后对龙虾的生长影响特别大,严重时会造成池塘缺氧,坏底,中毒,死虾的情况,所以前期防大于治疗呀!
简单介绍一下青苔的防治:
1、放苗前一定要彻底清塘,铲出过厚的底泥的同时也可以把青苔孢子一并铲出 。有条件的晒塘一个半月以上,既杀菌又有解毒除毒的效果 。漂白粉或生石灰彻底消毒也能减小青苔的发病率,
2、保持一定的透明度,透明度越高 , 水越瘦越容易长青苔,所以水体的藻菌平衡 , 水色嫩爽也很重要 。
3、青苔孢子,一是池塘残留的,二是外面水源带入的、三是种水草时带进池塘的 , 所以对水草,水源一定要 做好过滤处理 。
如果还是长青苔了,在量较小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时情况考虑用或药点杀,或人工打捞 , 再配合调节水质,水色,培养菌类等办法来抑制青苔的生长 。如果大量爆发,建议以打捞为主,勤解毒改底,施草木灰法除青苔 。
当然具体处理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希望能帮到你?。。?
用什么抑制弧菌比较好?水产养殖中用什么抑制弧菌比较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细菌性疾病——弧菌感染 , 已在世界范围内对渔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
弧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极生鞭毛、能运动、无芽胞的短杆状弯曲成弧形的革兰氏阴性菌,隶属于弧菌科弧菌属 。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水体中分布居多 。
弧菌是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头号杀手 , 危害极大,但并非不可控制 。
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弧菌可引起海水养殖鱼类、贝类及甲壳类等经济动物的流行性和暴发性死亡 , 主要包括副溶血弧菌、灿烂弧菌、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弧菌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且该病还会导致野生海水鱼类、贝类及甲壳类的死亡,进而威胁海洋自然生物资源 。
要想抑制弧菌 , 首先就要知道弧菌是怎么致病的 。
一、弧菌是怎么致病的?
a) 黏附是弧菌感染的第一步 , 它对细菌侵入宿主细胞并有效发挥毒素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弧菌黏附素的受体尚不十分清楚 。但是当对虾体表因为寄生虫寄生导致对虾体表受伤、或者水质不好导致对虾体表粘滑保护膜消失 , 弧菌感染的几率就提高了 。
b) 弧菌侵袭到对虾体内 。黏附后的弧菌 , 其荚膜、外膜蛋白在黏附处作用,强化黏附 , 并大量增值 。同时,引起黏附处溃疡等感染部位损伤,细菌得以侵入体内 。
c) 弧菌在对虾体内增殖 , 其增殖速度是致病的关键 。快速增殖,则不容易被体内免疫机制清除,得以在寄主体内生存 。其增殖、代谢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如溶血毒素、肠毒素等)有害物质 。
二、 弧菌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生产中,大家都会监测弧菌数量 。一般我们采取一周一次监测方法 , 并做好记录 。现在,有一些建议的“弧菌监测培养基”,建议养殖场使用 。
b) 池塘水弧菌超标,一般是池塘里的水环境决定的,尤其可能是池塘的水有机物污染明显多了,这种池塘往往是BOD高于COD很多,总碳(TOC)也相对比较高 。
c) 当一个池塘弧菌总是超标,就需要注意:
i. 是否在养殖过程中喜欢拼命放过糖蜜或者含糖蜜的液体菌?为池塘水体加糖蜜,也会加快弧菌的生长繁殖!
ii. 是否有大量死藻沉淀?
iii. 外水源是否有许多溶解在水中的脏东西?有时候外水源看上去好像非常透明干净,其实过不了多久搞不好会成为豆腐花 。
进水几天后,水面就漂浮棉絮状物质 。
几天后 , 棉絮状物质沉底 。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 。
d) 出现消毒后弧菌有很快再升高的现象,不一定马上考虑:这个消毒药有问题 。也可能和池塘条件有关系,可能是池塘水体有机物污染明显高了 。面对这种情况 , 降低池塘有机物含量的迫切性,应该比单纯的消毒更加重要 。
三、建议弧菌疾病的预防措施重点是:
1、调整好水质环境,提高对虾活力,降低感染几率 。
2、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 减少寄生虫感染几率 。
3、补充有益微生物,建立水体中有益菌优势菌群,将弧菌数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以下 。这需要同时监测水体总菌数和弧菌数两个指标 。
四、弧菌疾病怎么治疗?
对虾弧菌病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那么难处理 。关键是明确处理原则和选对处理方法 。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弧菌
1、哈维氏弧菌:也就是发光的海洋弧菌 , 虾苗的荧光病的菌原之一就是哈维氏弧菌 。
2、溶藻弧菌:就是常说的黄弧菌,是一种嗜盐嗜温兼厌氧性海生弧菌,多发生在夏季,在水温25℃—32℃容易流行,是鱼、虾、贝等海水养殖动物的条件致病菌 。
3、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菌 , 也就是水产上说的绿弧菌 。其在含2%—4%的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比较适宜 , 适宜的生长条件温度为37℃,酸碱度为7.4—8 。淡水中存活一般不超过2天,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所以淡水很少看到这个疾病 。
处理原则 :
1、 阻断弧菌的传播途径
a) 有些朋友喜欢消毒处理 。弧菌对目前水产市场上的常见的消毒药都非常敏感,不需要找什么高大上的产品 。二氧化氯、碘等都对杀灭弧菌效果就非常好 。许多研究表明:大蒜液对副溶血弧菌有非常强的杀灭作用 。
b) 实际操作的关键是:降低池塘有机物后再消毒,会事半功倍 。
c) 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后,应立即补充有益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菌、或EM复合菌等),使有益菌群优势恢复 。
2、控制/治疗
a) 有些人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本人不推荐 。因为,我们发现,使用抗生素后 , 虾的生长有“受阻”的趋势 。
b) 建议使用蛭弧菌噬菌体 。噬菌体目前市面上也很多,五花八门 。使用时一定要选择含量高、效果好的产品 。这种产品筛?。?是要“交学费”的,没有多次的对比,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塘口的产品 。
c) 控制弧菌,尽量采用“菌相 + 藻相 + 噬菌体”的生物控制方案,不到非用不可,尽量减少消杀类产品的应用 。选择好的微生物制剂很关键 。大量的研究及使用经验表明,噬菌蛭弧菌具有水质改良、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菌感染三重功效 。
3、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盲目消毒是造成南美白对虾弧菌爆发的一大诱 。
a) 盲目的消毒,破坏了池塘菌群的平衡,打破了水体藻菌平衡 , 导致弧菌的繁殖速度快,消毒实际上是为弧菌提供了良好的快速生长机会 。
b) 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到,使用消毒剂 , 消毒后第三天,弧菌爆发,对虾发病的状况 。
c) 在必须消毒时,消毒后应从藻相及菌相方面进行双向补充调整 。
4、如果一定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你用的消毒药和抗菌素到底对弧菌有没有效果,都可以通过自己做抑菌环来验证,不要完全相信水产市场上的套路 。因为 , 经药敏试验,各地的弧菌的抗药性都不同,差异很大,建议测试后对症下药 。
以上个人浅见,敬请指正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龙虾养殖藻类和菌类怎么用?采用合理的藻与菌的调控技术,使养殖龙虾的池塘藻菌的保持平衡,营造稳定的池塘水环境,有利于小龙虾健康生长,能够有效提高养殖成功率 。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引起藻类死亡,使水色变清 , 需要施用芽孢杆菌分解微藻类残体,并补施无机复混营养素重新培养微藻 。
当水体中微量元素不足时,藻类繁殖较慢,可配合使用微量元素营养素 。
【如何调控藻菌平衡】龙虾养殖中后期,水体出现水色过浓、蓝藻繁殖较多时 , 不宜使用药物进行杀藻 。先使用芽孢杆菌,配合光合细菌,可有效控制藻类过度繁殖;情况严重时,重复采用此方法进行调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