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卵如何孵化

泥鳅的卵如何孵化,泥鳅苗和泥鳅种怎样培育?泥鳅苗和泥鳅种怎样培育?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 。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 。冬季,泥鳅钻入淤泥20-30厘米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天 , 水温达10℃以上时 , 才出来活动 。
泥鳅肉质细嫩鲜美 , 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 , 还有多种维生素 。低胆固醇 , 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 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逐渐上升 。养殖泥鳅是一项效益比较好的养殖项目 。要养殖泥鳅就要先培育泥鳅种 。泥鳅苗和泥鳅种怎样培育?
一、育苗池的修建和准备泥鳅育苗池可以用浅水土池或者水泥池 。池深度在80厘米左右,面积一般每个30—50平方米,如果是采用土池就要将池底锤打夯实,在池子两端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水口处要装网片防止泥鳅逃跑 。池的中间设置一个30—40厘米深的鱼溜,面积2—5平方米 。
新建的育苗土池,先放清水装满,2—3天后将水排干,曝晒2—3天 。然后放入清水7—10厘米深 , 每10平方米用生石灰0.8—1公斤全池撒进行消毒 。放苗前7天将水加深到30厘米左右 , 每平方米施猪粪1.5公斤作物基肥培育肥水和繁殖浮游生物 。水泥池在消毒和施肥前要多泡几次水,使表面水泥碱性物质消除为止 。然后在池中加入厚度10—15厘米的淤泥,加水30厘米深,每平方米放6克漂白粉进行消毒,放苗前7天每平方米施猪粪1.5公斤作物基肥培育肥水和繁殖浮游生物 。
泥鳅苗进池前3—4天,在池中放几条250克左右重的鲢鱼,一般每100平方米放3—4条,放于的目的是测定水的肥度和消毒药物的药性是否消失 。
放苗前1—2天,将鲢鱼捉出来 , 同时检查消除池里面的蝌蚪、青蛙等不利生物 。
二、泥鳅苗的来源泥鳅苗的来源主要有自养繁殖、市场购买或者野生采捕等 。
天然野生泥鳅苗的采捕方法是选择有泥鳅生长的稻田、池塘等水域放入直径1.3米的水泥管 , 管底插入泥底 , 管口露出水面30厘米 , 上面加盖以防泥鳅逃跑 。在管壁接触泥土表面出开若干个直径10厘米的圆孔,孔上装网目为3毫米的金属网做的漏头 。水泥管内放入堆肥、豆粕、米糠、螺蛳肉等作为诱饵 。这种方法一般在7—8月份进行,每天大约用诱饵1公斤左右,捕获效果非常好 。
三、泥鳅苗的放养1、下池 , 泥鳅苗下池要在晴天,上午8—10点或者下午3—5点进行,要求泥鳅苗的孵化水温与育苗池的水温相差不要超过3℃ 。放泥鳅苗要选择池塘背风向阳的地方,将盛泥鳅苗的容器浸入水中,让泥鳅苗自然游出,然后将容器缓慢向后提起 。若壁上粘有泥鳅苗要轻轻向容器泼水使其顺水流入池中 。
每个育泥鳅苗的池要放养同一规格的,不能大小泥鳅苗混养,混养会影响泥鳅苗的生长和成活率 。
2、放养密度,泥鳅苗入池时要进行计数,计数方法同鱼苗的杯量抽样法 , 在量取过程在取有代表性的一杯,数出一杯中的数量 , 乘以总杯数就是放入的数量 。泥鳅苗的放养密度要根据水源条件及育苗池的状况来确定 。一般放养密度是微生流水育苗池每平方米1500—2000尾 。静水池塘或者水源比较紧张的池塘每平方米800—1000尾 。
3、饵料及投喂方法,泥鳅苗入池前20天主要投喂豆浆,以20万尾为例,1—7天喂1公斤,8—14天喂1.5公斤,15—20天喂2.5公斤大豆的豆浆 。每天豆浆喂量分三次投喂,上午8点左右、中午12点,下午6点 。泼洒豆浆按上午先洒池塘边,然后满池塘泼洒 。中午只沿池塘边泼洒,下午与上午一样泼洒 。
泥鳅苗进池喂豆浆20天后,逐渐改喂菜籽饼、麦麸、豆粕粉、豆腐渣、蚕蛹粉或者水蚤、丝蚯蚓等,每天喂量为泥鳅苗总量的5—8% 。大约经过10多天,泥鳅苗体长达到3—5厘米,体重1—2克时 , 泥鳅苗就可以转为泥鳅种培育 。
施肥与投饵相结合,在按上面的投饵料的同时在池塘中施放一些化肥和农家肥,以增加池塘中水浮游微生物,增加泥鳅苗的活饵料,提高育苗效果 。施肥方法,池塘水温在20℃以下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投硝酸铵2克,水温20℃以上时,每立方米水每次投尿素2.5克,隔一天施一次,连续2—3次为一阶段,以后根据池塘水肥瘦情况再确定是否追施肥料 。每1—2周投放一次腐熟的农家肥,以猪、牛粪为好 。
4、日常管理 , 每天黎明、中午及傍晚各巡查一次,巡查时仔细观察池中泥鳅苗的活动情况、水色和有无敌害动物 。在天气闷热满意风时,鳅种经常出现浮头,泥鳅浮头见不到头露出水面,而是水面形成想波纹,这个时间 , 受到惊吓泥鳅苗立即下沉,稍微片刻又游出水面,日出后沉入水底,这是正常浮头 。日出后仍然浮在水面,说明池水肥或者缺乏氧气,要立即停止投料和施肥 , 同时加入清水,到泥鳅苗自然下沉为止 。如果发现泥鳅苗离开群体,在池边缓慢游动,说明泥鳅苗已经发病,要立即检查诊断,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如果发现青蛙、蝌蚪及其他敌害动物要立即清除 。暴水、大雨天气要惊吓巡塘,随时注意排水 , 以防水满翻塘 。
四、泥鳅种的培育泥鳅苗培育30天左右,体重达到1—2克 , 体长3—5厘米,开始出现钻泥时,就转为泥鳅种的培育 。泥鳅种池一般为50—100平方米,深度1米左右的水泥池或者土池 。每平方米泥鳅种放养1000尾左右,稻田每平方米放养100尾左右 。
泥鳅种入池后,在傍晚注入新水,同时投喂米糠、菜籽饼、豆粕粉、蚕蛹粉等 。以后每天投喂2—3次,每天投喂量按池塘中泥鳅总重的5—8%,并且注意经常加入清水 。每个星期在池塘中施一次农家肥,每次每平方米施放发酵后的猪、牛粪便0.5公斤 。稻田培育泥鳅种时,在泥鳅种入田前一天每100平方米施基肥50公斤,放养后在傍晚注入新水,同时投喂7.5—10公斤米糠、菜籽饼、豆粕粉、蚕蛹粉等 。以后每个星期交替
施肥和投饵一次,这样交替到冬初捕捉 。
泥鳅苗经过培育,到年底泥鳅种体长可以长到5—6厘米,体重5—6克,到第二年春天开始就可以转为商品泥鳅进行饲养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
养殖泥鳅水花苗一年长几公分呀?刚孵化出来泥鳅幼苗我们称之为水花,在水花出生1-2天后就可投放到鱼塘或者鱼池中进行培育,让水花成功度过幼苗期成长为寸苗,这一过程广东的养殖户喜欢称之为“飙[biāo]苗”“飙花”“飙水花” 。
寸苗规格达到3~5公分就可以出售给别的养殖户进行成品鱼的养殖,或者自己分塘养殖 。台湾泥鳅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清塘消毒 用尼龙密网将鱼塘整个围起来,用于防青蛙、老鼠、蛇等虫害 。投放水花前10天保留池水10-15厘米深,每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150-20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包括池坡,用于杀死敌害生物 。
清塘2天后经过滤注水50厘米深左右 。
泥鳅苗下塘前2天用密眼网拉空网,用于防鸟食和蜻蜓水中产卵(蜻蜓幼虫对泥鳅水花危害极大 , 具体请看《蜻蜓幼虫是台湾泥鳅培育种苗的头号天敌》) 。
检查有无敌害生物,若有须重新清塘 。二、培育饲料生物(肥水) 注水后,每亩施发酵过的有机粪肥200-300千克 。泥鳅苗下塘前3-4天,可以泼洒豆浆和蛋黄培育天然饲料生物 , 平均每亩每天泼洒2.5千克大豆磨成的豆浆 。
形成洄水(广东称肥水),这能繁殖出大量的水中微生物(广东统称“水蛛”),这能让水花有东西吃,迅速生长 。三、泥鳅水花放养 1.放养时间 泥鳅水花孵出1-2天黄苗后(4-5天)变黑后即可下塘 。下塘前要试水,确保水质水温没有问题 。试水后视天气情况选择下塘时间 。
2.运输、放养方法与放养密度 泥鳅水花一般用鱼苗氧气袋打包,每袋装10万尾水花,充氧运输 。到达后不能将水花立刻放出来,水温相差大会导致水花不适应而死亡 。应将氧气袋放入培育池水中,约20分钟泥鳅苗适应鱼塘水温后,选择背风向阳、无浑水的地方,在池塘边将泥鳅苗缓慢放入鱼塘 。一般每亩放泥鳅水花60-80万尾左右比较适合 。四、饲料投喂 水花孵出两三天后就开口找东西吃了,因为体内卵黄囊中的营养物质已经消失,这时就要添加饲料了,洄水就是最好的天然饲料 , 洄水的制作方法有很多,这里说其一:可以向鱼塘里泼洒揉碎的鸡蛋黄和兑水的豆浆加入饵料 , 饵料池塘主要用有机粪水来培养浮游生物,让塘水产生洄水,洄水是刚孵出的鱼苗的最佳食料 。
洄水的主要成分是草履虫和轮虫,这些虫蛋白质丰富,又是活食 , 小鱼吃了可以茁壮成长 。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专门的开口饲料 。再长大些就可以喂粉粒料了,有专门的粉粒料,也可以直接将饲料蛋白质含量35%左右的鱼用全价颗粒饲料磨成粉状投喂 。
泥鳅和鲫鱼哪个繁殖能力强?在自繁养殖上,泥鳅繁殖力还是很强,但人工繁殖是采用激素催产的方式,产卵很多,但是苗体质较差 , 成活相对低 , 10厘米左右在2000尾,繁殖时注意雌雄大小相距别太大 , 不然会影响繁殖量 。
1、鲫鱼的繁殖能力较强,而且适应能力极强,不论水深还是水浅 , 是流水还是死水 , 鲫鱼均能生存下来,哪怕是ph高达9的强碱性水域、盐度在4.5%的水体中鲫鱼仍旧可以生长繁殖 。
2、一条体型较大的雌鲫鱼可以产下几万甚至是十几万的卵,一年内可以繁殖大约3000多条的幼鱼 , 但是由于繁殖数量过多,资源分配不足 , 导致鲫鱼的后代存活率较低 。
3、鲫鱼一般是体外受精,产卵季节时,雌鲫鱼会将卵产在水草或者是石头上 , 当雄鱼路过时,在卵上排出精子 , 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后续发育成小鲫鱼 。
4、鲫鱼的卵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哪怕是没有水,也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当时机合适时 , 仍旧可以孵化成小鲫鱼 。
5、形成受精卵后,孵化的时间与水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水温在15-20℃时,鲫鱼孵化的时间需要5-7天;水温在20℃时,孵化需要4-5天的时间;水温在20-25℃时,孵化需要2-3天的时间 。
水泥池如何养泥鳅?水泥池搞养殖在农村非常普遍,因为水泥池经久耐用 , 管理方便 。在农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修建水泥池或利用其他养殖的空余水泥池开展泥鳅养殖,可以节省土地资源,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养殖模式 。一般每平方米可产出成鳅3~5千克 , 折合亩产量可达2500千克左右 。
下面来说说水泥池养殖泥鳅的条件:1)建池;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池子的环境条件对泥鳅生长仍很重要 。因此,用于养殖泥鳅的水泥池应建在避风向阳,温暖通风,水源方便的地方 。养殖泥鳅的水泥可用砖、石切成 。可根据地形建成地下式、半地下式或地上式,无论那种方式建池,池顶要高于地面20~50厘米,防治下大雨时地面污水进入鳅池 。
2)鳅苗放养;成鳅养殖既可以是人工繁殖苗种,也可以是野生天然苗种 。但从外边购苗时,最好选择3厘米以上的泥鳅苗,因为这种泥鳅苗初步具有成鱼特性,容易进行人工养殖 。放苗时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体 。鳅池的放养量视规格、鳅池条件、饲养技术水平而定 。一般放养全长5厘米以上的鳅苗40~50尾/平方米 。
3)投喂饲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来源广泛 。既可投喂动物性饲料,如蚕蛹、黄粉虫、轮虫、蚯蚓、螺狮、河蚌及动物内脏等,亦可投喂植物性饲料 , 如米糠、麦麸、豆渣还可以投喂鳅专用饲料以及人工配合饲料 。如果池水呈现茶褐色或黑褐色,泥鳅就会不断上水面吞吐吸空气,说明鳅池水质已经老化,应停止施肥和投食,并要及时换水 。
我是鳝珍海味,以上是本人的见解,如有更好的方法请留言告知,让我们一起交流共同学习 。
精养鱼塘怎样建蛙池?精养鱼塘怎样建蛙池?
如何散养石蛙在鱼塘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 。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 , 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 , 很难养殖成功 。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 。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 , 溪的两岸植被丰富 。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 。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 , 前肢极为粗壮 , 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 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 。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 。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 , 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 。石蛙善跳和攀爬 , 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 , 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 。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 。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 , 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 。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 。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 。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
石蛙是变温动物 , 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 , 摄食活动减少 。当水温降至12℃ , 蛙代谢很弱 , 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 , 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 , 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 , 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 。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 。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 , 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 , 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 。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 。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 , 在此不再赘述 。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 , 喜群栖于石穴之中 。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
人工驯养石蛙 , 由野生变为家养 , 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 , 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 , 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 , 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 , 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 , 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 。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 , 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 , 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
【泥鳅的卵如何孵化】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 , 以防蛙跳潜逃 , 敌害生物侵袭 。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 。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 , 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