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会传染艾滋病吗 艾滋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针灸会传染艾滋病吗 艾滋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一、艾滋病能通过针灸传染吗
从理论上来说 , 针灸是有可能传染艾滋病毒的 , 但实际上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外很难存活 , 如果针灸的针上面沾染了艾滋病毒 , 除非马上就刺入人的身体内才能够形成感染 , 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而且正规的中医 , 所使用的这些针具都有经过消毒 , 基本上不可能感染 。
一般来说 , 只要不频繁的重复使用针 , 形成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如果比较担心这一点的话 , 那么应该要选择正规的医院 , 对医疗设施都有严格的消毒 , 这样比较保险可靠一些 , 不要去一些私人诊所 , 那样可能感染的几率会大一些 。
很少有听说针灸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 基本上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是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这几项 , 还有通过注射器*传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非常大 , 其他的传染可能性是很小的 , 不过如果多做好相关的预防 , 谨慎一些也不是坏事 。
一方面我们应该要做好相关的预防 , 对于艾滋病 , 另一方面 , 如果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 我已经发病 , 应该要立即接受治疗 , 避免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 尽早的控制住病情 , 以免受一些痛苦 。
二、艾滋病病因是什么呢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 , 分为1型和2型 。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 。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 , 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 。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 , 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 。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 , 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 。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 , 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 。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 , 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 , 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 。对热敏感 , 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 。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 。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 。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 , 新感染270万 , 全年死亡180万人 。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 , 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 , 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 , 尤以非洲为重 。专家估计 , 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 。中国CDC估计 , 截止至2011年底 , 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 , 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 , 死亡2.8万人 。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 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 , 且已由*、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
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 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②静脉注射*: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 ,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 , 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 。握手 , 拥抱 , 礼节性亲吻 , 同吃同饮 , 共用厕所和浴室 , 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
病理改变:
(一)免疫系统病理变化:包括HIV相关性淋巴结病、脾脏淋巴细胞的高度耗竭 , 儿童患者的胸腺过早退化和晚期患者骨髓细胞减少等 。
(二)临床病例变化:艾滋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疾病 , 皮肤粘膜、淋巴结、眼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 。除免疫系统病变 , 还包括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和恶性肿瘤(包括卡波氏肉瘤、恶性淋巴瘤和子宫颈癌) , 构成了艾滋病复杂的临床病理变化 。
三、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一)病毒感染过程
1、原发感染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 , 包括第一受体和第二受体 。HIV进入人体后 , 在24—48小时内到达局部淋巴结 , 约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份 。继而产生病毒血症 , 导致急性感染 。
2、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
吸附及穿入:HIV-1感染人体后 , 选择性的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 , 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 。经环化及整合、转录及翻译、装配、成熟及出芽 , 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 。
3、HIV感染后的三种临床转归
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 形成慢性感染 , 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者、快速进展者和长期不进展者三种转归 。
(二)抗HIV免疫反应
抗HIV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 以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 。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 , 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通过针对HIV蛋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和CTL直接或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 抑制病毒复制 。
(三)免疫病理
1、CD 4+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感染HIV后体内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 , 分为3个阶段:①急性感染期:CD4+T淋巴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 , 大多数感染者未经特殊治疗 , CD4+ T淋巴细胞数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②无症状感染期:CD4+T淋巴细胞数量持续缓慢减少 , 多在800~350/mm3之间 , 此期持续数月至十数年不等 , 平均持续约8年左右;③有症状期:CD4+T淋巴细胞再次较快速的减少 , 多在350/mm3以下 , 部分晚期病人降至200/mm3以下 , 并快速减少 。
2、CD4+ 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T辅助细胞1(Th1)细胞被T辅助细胞2(Th2)细胞代替、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受损、白细胞介素-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 , 使HIV/AIDS病人易发生各种感染 。
3、异常免疫激活
HIV感染后 , CD4+、CD8+ T淋巴细胞表达CD69、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异常的升高 。异常的免疫激活状况不仅可以衡量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 , 还可以预测CD4+ T淋巴细胞减少的速度 。
4、免疫重建
指经抗病毒治疗后 , 上述HIV所引起的免疫异常改变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 与艾滋病相关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下降 , 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减少 。但抗HIV治疗并不能使所有艾滋病病人获得免疫重建 , 也不能重建抗HIV的CD4+T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 , CD8+ T淋巴细胞特异性抗HIV的能力也下降 , 这意味着病人需长期维持用药 。
四、艾滋病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呢
艾滋病日常预防
1、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2、 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 , 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
3、 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
4、 共用注射器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 因此要珍爱生命 。
5、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 , 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
健康教育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艾滋病毒;不要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 可使用安全套;不与别人共用针头 , 使用已消毒注射器;小心使用血制品 。
一、特异性预防
(一)随着1993年美国CDC分类诊断标准 , 扩大了AIDS的诊断范围 , 有利于AIDS的预防及治疗 , 依据CD4T淋巴细胞减少 , 给予一定的投药;
(二)艾滋病疫苗:美国对含有gp120成份的两种艾滋病疫苗进行了第二期296人的试验 , 由于已有6人发生了感染 , 而暂时终止 , 泰国正进行UBI合成疫苗试验;
(三)阻断母婴传播:CD4+T 淋巴细胞>;200/μl的艾滋病孕妇 , 用AIT于产前 , 产程内及婴儿治疗 , 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
二、综合预防
(一)普及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 了解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及预防方法;
(二)加强道德教育 , 禁止滥交 , 尤其与外籍人员性乱行为 , 取缔暗娼;
(三)避免与HIV感染者 , 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
(四)禁止与静脉药隐者共用注射器 , 针头;
(五)使用进口血液 , 血液成份及血液制品时 , 必须进行HIV检测;
(六)国内供血者严格排选 , 应逐步做到检测HIV阴性方能供血 , 严防HIV传播;
(七)献血 , 献器官 , 组织及精液者应做HIV检测;
(八)建立艾滋病检测中心;
(九)提倡使用避孕套和避免*;
(十)艾滋病或HIV感染者应避免妊娠 , 出生婴儿应避免母乳喂养 。
【针灸会传染艾滋病吗 艾滋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