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塘测水包括哪些

虾塘测水包括哪些,怎么养虾?1、抓清淤除野 。凡是养过一年虾以上的虾池,由于池中残饵和粪便的积累,已使池水变浅,有毒物质增多,所以放虾苗前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认真进行虾池清淤工作,清淤面积要达到百分之百,保证池中水深1.5米以上 。尔后使用漂白粉进行“除野” 。
2、抓肥水繁饵,适时投苗 。4月下旬往虾池内放水,使水深达到0.5米 , 每亩施用尿素2.5公斤 。使池中的藻类、轮虫等大量繁生,以达到肥水繁殖基础性饵料的目的 。5月20日前后,适量投苗,每亩投苗3至4万尾,一定要投放无病健壮的虾苗 。
3、抓调节水质 。在对虾养成前期 , 换水次数较少 。当池水透明度降到15厘米~20厘米时,要换一次水 , 换水量占池水量的1/2 。养成中期 , 每隔10~15天换水一次 , 换水量为池水的1/4 。换水的方法是先排掉池中底层水,后添加新水 。一定要防止那面排水,这面进水的混水养虾 , 在降雨较多的汛期不搞大排大灌,而是把表层的淡水排掉,以保证池水盐度相对稳定 。
4、抓合理投饵 。要自制推网一个,每早5时取样50至100尾,认真观测对虾的胃及长势 。同时用旋网测定池中对虾生存量,以做到心中有数,合理投饵 。在对虾养成后期每天喂6次 , 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各投饵喂一次,占日投饵量的40%,晚上每隔4小时投喂一次,占日投饵料量的60% 。每天的投饵料量 , 池中四周占80%,滩面占20% 。但在池中水温超过30℃时不投饵料,水中溶氧少时 , 不投饵料,水质恶化时不投饵料,雾大气压低时不投饵料,注进新水后1小时不投饵料 。
5、抓防止浮头 。要坚持经常观察 , 加强水质监测,提高防治病害技术,及时准确分析掌握水情、池情、天情、虾情,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当发现蠓虾、小鱼靠时 , 说明水中缺氧,是虾浮头的前兆 。这时候要昼夜不停地把水搞活,也可搞人工造浪、人工造氧、投冰降温,投放增氧剂 。投饵也不能在下半夜易缺氧时投饵料 。切不可发现浮头搅得沉渣泛起,这只能加剧对虾的死亡 。
6、抓虾贝、鱼混养 。坚持对虾与贝类混养和对虾与鱼混养,不仅大大提高池面积和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养虾成本 , 还有利于对虾发育生长,提高对虾产量、防止对虾浮头死亡,增加虾池效益 。
水产养殖一年到头都在调水?都知道调水重要,正确的调水方法是什么呢?一、调水调什么? 调水说简单,也简单,就像这个名词一样 , 直接解释就是调整水质 。说复杂,那可就真复杂了,因为“水质”就是一个庞大的复杂概念 。
从生物学角度讲 , 调水涉及到养殖水体内多种生物共生条件的调整 。说白了就是养殖水体内,藻类、菌类、昆虫、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相互依存、相互抑制/促进的环境调整 。
从生态学角度讲,调水就是尽量保持接近“自然生态”条件,保持生物多样性 。事实证明,维持在 “我们人类认为的理想人工环境”中进行生产,往往难以维继,甚至会造成很大的“生态危机” 。这是我们对“自然”的认知还差很多,我们几乎还没有建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 。
从生产学角度讲,调水就是尽量调整养殖水体中营养物质、物理化学环境参数等的变化 , 使之利于水产养殖生产 , 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这个角度是最狭隘的角度,只不过是人类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追求 。基于这种思维研发或采取的措施,往往都会顾此失彼,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
所以,说了半天,调水调什么呢?个人认为,调水就是在生产条件下,以尽量贴近自然的方法,建立适于养殖目标的养殖水体环境 。也就是,把养殖水体中生物平衡、物质平衡调整到满足或者促进养殖目标的水平 。
二、为什么调水?
那么,为什么要调水呢?实际生产中,由于养殖者不断追求、市场不断需要,于是,大量的“人工干预”介入到“自然生产系统”中,养殖水体的环境会快速变化 , 我们也就不得不经常“调水” 。
天气变化,需要及时调水 。天气剧烈变化,特别是暴雨/连续阴雨后,出现太阳暴晒的热天,水体在藻类、菌类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引发养殖水体缺氧是经常发生的;养殖水体分层,底部恶化加快,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毒物质累积量增加 , 极易诱发各种疾病 。可见 , 天气剧烈变化后 , 需要调水 。
不同阶段,需要及时调水 。例如,养殖前期“肥水”就是一种调水方式 。养殖中后期,由于大量投料,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快速、大量累积,采取稳定水质、降低亚硝酸盐的措施,是另一种调水方式 。
三、什么时候调?
调水不是目的,稳水才是根本 。这是我们在进行调水时,要建立和坚持的概念 。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养殖动物是不可能生长好的 , 更不用说高产 。这样看来,调水的时机就很重要了,追着水质变化以后再调水 , 永远是被动的,且水质永远是“不稳定的” 。
【虾塘测水包括哪些】调水,也要走在水质变化的前面 。根据养殖水体的变化规律、天气变化后水质变化规律、养殖水体内生物变化规律、养殖动物生长进程规律、饲养管理变化规律等 , 采取预防、及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微调”结合,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性” 。这就是调水的“适宜时机” 。
调水的时机,有固定的,也有临时的 。具体的调水时机,是根据各种具体情况、以及养殖者的经验,及时调整的 。例如,台风来临之前,必须要事先采取适当措施 , 稳定养殖水体水质,预防水产养殖动物应激 。台风过后,还要及时跟进 , 采取必要稳定水质措施 。
四、怎么调水?
调水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技术 。而对各种物质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养殖各阶段的正确理解,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正确的产品” , 才能调好水 。一句话,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是调水的基础 。
例如养藻 , 水产养殖的都知道,好藻好水 。藻类是通过光合作用自养的 。光合作用是需要足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养殖水体中,二氧化碳则主要是以碳酸氢根和碳酸根离子的形式存在 。这就一定要涉及到水体中的一些指标了 , 一是硬度,二是总碱度 。碳酸根与碳酸氢根的量,反应出的就是总碱度的高低,总碱度越低,越不利于藻类的生长 。这是培藻前要正确理解的基本要点 。
例如培菌 。细菌有自养型与异养型之分,碳与氮对细菌繁殖有影响的就是异养型细菌 。细菌自身碳氮比大概是五比一 , 这意味着,当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同化5份碳时约需同化一份氮来构成它自身的细胞体;而在同化的过程中,能量又是通过有机碳获得 , 且同化一份碳所消耗的有机碳是4份,也就是说 , 同化一份氮,消耗的碳是5份,而有机碳是20份,加起来碳与氮的比例就是25比1 。
现在鱼塘、虾塘投的饲料,往往蛋白很高,大多饲料蛋白都在30%以上,一般饲料的碳氮比在9-10 。在养殖中,饲料中的氮约有70%都没有被利用,而这些氮都是造成池塘氨氮、亚硝酸盐升高的根本来源 。这些氨氮、亚硝酸盐需要微生物的分解转化 。微生物要高效的分解、转化氨氮和亚硝酸盐 , 必须要有足够的碳源 。
养殖水体中,碳的来源有两类 , 一类是光合作用,再一类就是饲料 。当碳不足 , 就需要通过人工方法去补充 。像葡萄糖、红糖、糖蜜都是碳源 。这也是养好菌、调好水所必须要知道的基本知识 。我们都知道水产养殖中的一句话是,养成靠养藻 , 高产靠养菌 。
养殖水体消毒,是大家经常做的一项“工作” 。其基本理念是,由于养殖水体中含有大量杂菌或有害菌,通过“消毒”,“杀灭有害菌”,以减少对养殖动物的不利影响 。于是 , 在水产养殖中,进行了大量“水体消毒”动作 。
消毒本身 , 并没有问题 。问题是要明白,消毒的目的什么 , 怎么做,后果是什么?比如说,池塘进水完成后 , 施用漂白粉、溴氯海因、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水产常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这无可厚非 。但水体消毒后2-3天,待消毒剂药效基本消失后,施用浮游微藻营养素和有益菌制剂培育基础饵料生物,使水色呈豆绿色、黄绿色或浅褐色,营造藻一菌平衡的良好养殖生态环境,给虾苗或幼虾提供优良的生物饵料,促进虾苗健康生长,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
对于养殖过程中的养殖水体消毒 , 这就是人见人智的事了 。本人不建议经常进行水体消毒,在本人自己的实际操作中,除非极特殊情况,不再进行消毒处理 。完全依靠综合生物技术集成的调水手段进行调水 。
所谓调水 , 还涉及到很多问题,这里不一一累述 。但本人需要强调的是,充分认知和理解水质、养殖动物、自然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 配合自己的经验,建立适于自己操作、适合于自己池塘特点、适于养殖动物特性的一套调水措施 , 才是“调水”的实质,也是达成养殖成功目标的适宜方式 。
以上个人观点 , 敬请指正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