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起裸藻怎么处理

鱼塘起裸藻怎么处理,20亩池塘养鲢鳙怎么养?1、池塘选择
鲢鱼属于套养鱼类,大多套养在主养团头鲂、鲤鱼、草鱼、鲫鱼的池塘中,且鲢鱼处于服从地位 。养殖鲢鱼的池塘应该与主养团头鲂、鲤鱼、草鱼、鲫鱼的池塘完全一致 。??
2、水质要求??
鲢鱼养殖池塘应该要做到定期注水,注水频率控制在2~3次/月 。为了保证池塘的水质良好,在鱼种培育初期的注水频率为3~5d/次,生石灰的施加频率为20d/次,每次施加10kg生石灰/亩水域,且水质最好要保持微酸性 。
鲢鱼养殖技术
3、苗种要求??
在苗种放养(通常5月中下旬)前 , 务必要对苗种进行检疫、检验,并且所选用的苗种要做到规格整齐、健康无病、品质纯正 。??
4、池塘饲养??
(1)鱼种培育??
鱼苗放养:最适宜的鱼苗投放时间是在5月中下旬,水温控制在18℃以上,鱼苗放养的投放密度控制在3~5尾/m2 。??饲养管理:待鱼苗投入到池塘之后,饲料选用“饲料碎屑+浮游动植物”,且浮游动植物为主 。??成鱼养殖:鱼种的放养密度控制在0.4~0.5尾/m2;而投放的鱼种重量控制在每尾100~200g 。??
(2)越冬管理??
越冬鱼体务必要健壮肥满、无伤无病 。??
越冬密度通常控制在0.3~0.6kg/m2鱼体,且可基于池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予以调整 。??越冬方法:越冬池塘要做到保水性好,水质清澈,水面具有透光性,洒池水浮游植物量应保持在25~50mg/L 。
高产鲢鱼养殖?
5、天然饵料饲养??
鲢鱼的极好天然饵料主要包括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或施肥培育或天然生长),这些浮游生物的个体微?。?基本都是漂浮在水中 , 通常都很难用肉眼来进行观察,只能通过显微镜才可清晰观察 。??
(1)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域中的二氧化碳及钾、氮、磷等元素,再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繁殖,浮游植物是水域中鲢鱼最基本的饵料资源 。若水域具有较高含量的钾、氮、磷等元素,那么浮游植物生物量必然较高,且鱼产量也高 。值得注意的是,若浮游植物的种类不同,那么饵料价值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蓝藻、裸藻、隐藻、金藻、绿藻、黄藻等均为鲢鱼易于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 。??
(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的个体尺寸明显要大于浮游植物,虽然肉眼可观察到,但其尺寸也不大于5mm,主要以有机碎屑与浮游植物为食物 。鲢鱼在幼鱼阶段基本都以桡足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枝角类浮游动物、轮虫类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 。?
6、病害防治技术??
鲢鱼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疾病,而这些疾病防治都应该以预防为主,一般措施为:(1)为了提高鲢鱼的抵抗能力,放鱼前对池塘进行药浴消毒(时间控制在15min及以上) , 可选用双效鱼虫清水溶液+*霉素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过多的应激,务必要谨慎操作 。(2)一旦出现疾病暴发,那么可喷晒硫酸铜(250g)+百毒杀(250g)+高效暴发灵(30mL),连用2~3d,同时投喂麸皮(30kg)+水产专用*霉素(100g),连喂5d 。(3)在杀虫后应立即消毒杀菌 。用药时应考虑水域鱼病史和用药史 , 如上年已用过某种杀虫剂,今年最好换药,因为病原体对此药有可能已产生抗药性,常规浓度往往无济于事 。
锦鲤鱼虫喂什么最好?锦鲤一般喂以下饲料:
1、动物性饵料
(1)水蚤:俗称鱼虫 。它是节枝动物中桡足类的枝角动物 。我国各地分布的鱼虫约有100余种,体色有棕、红棕、灰色、绿色等 。鱼虫季节性生长,又有夏虫和冬虫之分 。夏虫在清明节前后大量繁殖,体色血红 , 个体较大 , 数量较多,营养价值极高,它们多生活在可流动的河水中 。冬虫数量较少,体色青灰,营养价值较低,它们多生活在静水池塘或湖泊中 。鱼虫是淡水观赏鱼的主要饵料,锦鲤和热带鱼一生以次为食 。
(2)水蚯蚓:又名红丝虫、赤线虫,属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体色鲜红或青灰色 。它们多生活在江河流域的岸边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与污泥表层,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生出污泥在水中颤动,一遇到惊动,立刻缩回污泥中 。水蚯蚓的营养价值极高,投喂前要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它是金鱼和锦鲤非常爱吃的饵料,也是鳗苗的主要饵料 。上海的黄浦江在河水退潮后,岸边的污泥中生有大量水蚯蚓 , 每年的春秋季节都会有人大量扑捞 。
2、植物性饵料
(1)芜萍:俗称无根萍、大球藻 , 它是多年生飘游植物 , 多年生活在静水池塘或河流中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干芜萍含蛋白质达45%,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钴,是淡水观赏鱼的辅助饵料 。每年的球技,当鱼虫欠缺时 , 经常以芜萍作为代替饵料 。
(2)浮游海藻:浮游海藻的种类很多,有金藻、黄藻、甲藻、硅藻、裸藻、绿藻、蓝藻等,其中有些是观赏鱼的辅助饵料 。据有关资料介绍,可以用含有藻类的绿水或蓝水喂养鱼苗,效果也很好 。
水产养殖藻类如何选择?(1)瘦水:水体淡绿色或清澈见底
透明度在50cm以上,清澈见底 , 水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有时出现使鱼类难以消化的藻类,俗称“瘦水” 。
这样的水体适合观赏、娱乐和作为饮用水水源,但不适宜养殖生产,养殖上一般增加施肥投饵来改善其水质 。
(2)嫩水:硅藻等
水体茶褐色或绿豆色 , 水中溶氧丰富,透明度在25 cm~40 cm之间,俗称“嫩水” 。
水体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以硅藻门、绿藻门藻类为主 , 易被鱼类摄取,而且 , 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硅藻大量繁殖时 , 水色呈黄褐色,该种水色是养殖的上好水色 。
需要注意的是硅藻对水体变化的适应能力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 。且这种水色对于养殖和观赏娱乐场所都是较好的水质表征 。
(3)老水:绿藻
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鲜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绿藻对水环境的变化适应性较强,以绿藻为主的前期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 。
但是,如果以绿藻为主的后期水体则会产生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色太绿(如黄绿色、蓝绿色、墨绿色、灰色或混黄色,浑浊),导致透明度下降(在20~25 cm之间) 。
黄绿水中藻类主要以绿藻门藻类为主,如小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 。
黑绿水出现在天气较热时的水体下风处,其藻类数量较多,以裸藻门的藻类(如双鞭藻、棘刺囊裸藻等)为主 。
如果水体优势种群是不易被鱼类摄食利用的藻类 , 对养殖不利,说明水色已老,这种水俗称“老水” 。
需要及时换水、加注新水或者用氯制剂全池泼洒来控制池水中绿藻的数量 。此水质若不及时注水、换水,会因缺氧变坏;部分藻类的死亡分解使水体散发异味 , 影响水体的质量 。这样的水体需要不断补充新水,一般每周冲水一次 , 以改善水质 。
(4)水质老化:蓝藻
当水温升高时,在水体四周(尤其在下风处)的水面上浮有一层翠绿色的浮膜,水体透明度低 。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常常含有大量的蓝藻(主要种类为铜绿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等藻类)和绿藻(主要是衣藻),该水色是水质老化的标志 。
蓝藻水中的老化藻类会大量死亡并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麻痹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还会造成鱼类死亡 。
所以,当发现水体这种水色后,应立即用硫酸铜(使池水的硫酸铜浓度达到0.5 ppm)等灭藻药物化水后全池泼洒或根据实际情况在下风处用硫酸铜(使池水的硫酸铜浓度达到0.7 ppm)等灭藻药物化水后半池泼洒来杀死这些藻类,并将底层池水抽出,以免对鱼类造成危害 。
(5)坏水:甲藻等
水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红棕色,褐色甚至黑色,具有腥臭味 , 且藻类在水中分布不均匀,出现的蓝绿色或绿色的云层及块状、丝状现象,即为“水华”;这是水质恶化的象征,俗称“坏水” 。
这类水体含有大量甲藻门、蓝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微囊藻等 。
甲藻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酱油色,水体透明度减小,溶解氧含量降低,是水质变坏的标志 。如不马上换水,容易引起泛塘事故,造成鱼类死亡 。
(6)灰白色水
藻类大多被浮游动物当作饵料摄食,水体中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数量较多 , 当浮游动物的繁殖达到较高密度时会与鱼类竞争氧气,引起鱼类浮头,同时还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食与生长 , 应该想办法控制或者清除 。
复杂的藻类与水色的关系
金藻、硅藻、隐藻和甲藻的细胞呈褐色或褐绿色,水色几乎是褐色、褐绿色或褐青色 。
蓝藻、绿藻、裸藻的细胞呈绿色,其水色接近绿色 。
但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水色和藻类类群间具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 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虾塘为什么出现鞭毛藻?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大,须常进行换水排污,维持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和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因此水体较不稳定,受养殖模式和天气影响大,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水变 。鞭毛藻类暴发,水色变红,pH值过高都是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关于这类现象 , 我们做出了以下分析及应对:
一、回温后池塘易暴发鞭毛藻类的原因
1、在低温、阴天的环境条件下,绿藻、硅藻等藻类繁殖能力弱,相较之下,甲藻对这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所以在天气不稳定时 , 常出现鞭毛藻水,且在回温后易暴发的现象 。
2、高位池排污换水条件好 , 经常性的排污换水造成水中营养物质不稳定 , 从而导致藻类不稳定,易出现水变的问题 。
为什么对虾池塘水容易变红变黑?【鱼塘起裸藻怎么处理】对虾池塘水容易变红变黑的原因是:1、对虾池塘水变红变黑是由于对虾池塘水营养失衡,氮和有机物的富营养造成对虾池塘水中多甲藻、裸甲藻、血红裸藻 。2、对虾池塘枝角类、剑水蚤等数量严重超标,水质恶化后其体色也会应激发赤 , 致使对虾池塘水容易变红变黑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