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豚的养殖方法

鸡豚的养殖方法,古代盛世普通百姓能吃上肉吗?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
萨沙第8632条回答 。
在唐宋之前,也就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人吃肉不多 。
在商代,中国人吃肉很少,毕竟粮食都不够吃 。商纣王的酒池肉林 , 其实就是大办宴席、酒肉敞开吃,就是相当高的赏赐了 。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才有一定发展,老百姓勉强吃饱肚子,吃肉自然很少 。《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连社会贵族阶层,吃肉也不是很多 , 普通人就别说了 。
秦汉时代,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 老百姓开始吃肉 , 但吃的也不多 。
古书记载 , 汉代末期一只鸡需要36钱,而政府小吏每月月俸才360钱 , 只能买10只鸡,可见吃肉还是不容易 。所以刘备去猎户刘安家做客,刘安家里没肉,一急竟然将老婆杀了 。
唐宋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大发展 , 民间吃肉就越来越多 。到了明清,吃肉也是寻常事 。
但是,这也是分等级的 , 贵族可以天天大鱼大肉,吃到油腻的不想再吃“朱门酒肉臭”,平民能吃粮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偶尔吃点肉就当享受了 。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是到了江户时代 , 也就是快到近代的时候,农民才能吃到大米饭的 。
而中国南方农民古代也不容易吃到大米饭,这是要高价出售的,自己往往吃一些较差的米和粗粮 。
古代中国人吃肉是不多的,原因如下:
第一,牛羊肉吃不到 。
古代大部分时期,牛是不能随便杀的 。
甚至建国后很多年,各大生产队的牛不允许私自杀掉,即便生病了或者年老了,也要申报国家批准后才允许杀掉 。
牛是重要的农业劳动力,对国家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
只有宋代等几个特别繁华的朝代,由于牛的数量太多 , 政府才允许民间杀牛吃肉 。
所以《水浒》中,好汉大块吃牛肉,并不稀奇 。
牛毕竟杀得很少 , 牛肉是很昂贵的,普通老百姓不太能吃得起 。
《水浒》中好汉大块吃牛肉 , 大碗喝酒,对普通农民来说是很享受的事情 。
至于羊肉,古代的羊和今天不同 , 不是关在栏里喂饲料 。
真正好吃的羊肉,需要在草场上放养 。
在汉唐时期,国内还有大批草场可以放牧 , 羊肉也比较常见 。
后来由于中国人口猛增,关内土地开发殆?。?土地又都是私有制,就没有大规模放养的草场了 。
所以,当时国内养羊的人不多,羊肉也比较少见 。
真正好吃的羊肉,主要是北方购买甚至从北方金国、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进口 。
在宋代以后,羊肉是高级肉,普通老百姓不容易吃到,皇宫和贵族吃的较多 。
而且,古代羊肉有一股膻味,而中原汉人饮食较为清淡,多半受不了这种味道,吃的也不多 。
第二,猪肉不好吃 。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对牲口的阉割技术不发达,猪是不阉割的 。
而猪如果不阉割,猪肉就会有一种骚味,很不好吃 。
在宋代之前,中国人吃猪肉并不多 , 因为不太好吃 。
【鸡豚的养殖方法】另外,中医认为吃猪肉会导致虚胖,对身体不好,所以有身份的人一般不吃猪肉 。
为什么当年苏轼提倡猪肉会引起社会轰动?就是当年的人 , 吃猪肉较少 。
直到后期阉割技术发达了,明清时代猪肉才成为主要的食物 。
养猪的出肉率高,周期又短,是很合算的养殖生意 。
《儒林外史》范进的岳父就是杀猪的屠夫,而杀个猪只能赚一钱多银子,可见当时猪肉已经比较普及了 , 杀猪也是寻常事 。
第三,鱼肉不容易吃到 。
古代和今天不同,吃鱼基本都得靠水 。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如果不靠近水边一般吃不到鱼 。
古代也没有冰箱,除了极少数咸鱼以外(盐价格昂贵,咸鱼也不便宜),所有鱼虾都是新鲜 , 都是捕了就吃 , 难以运输较远 。
所以 , 内陆地区的老百姓,不靠近河流湖泊的 , 吃鱼很困难 。
第四,狗肉吃的不多,马肉不吃 。
中国很多地区有吃狗肉的传统,但主要是在唐宋之前,以春秋战国秦汉为主 。
当年农业技术太差,农业产量低,饲料也缺乏 , 吃肉并不容易 。
而狗作为家畜的一种,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 。
只是,到了唐宋时代,吃狗肉就越来越少了,一则是狗不可能长得很肥,狗肉偏瘦 , 不太好吃,被当做低等肉食 。所谓狗肉上不了酒席,就是这个意思;
二则是狗越来越成为农民的重要家庭成员,一般也不会随便吃掉 。尤其是少数民族和一些修行的人,多不会吃狗肉 。
《水浒》中 , 鲁智深看到酒店有狗肉,就要花钱买着吃 。
酒店老板还颇为惊讶 , 因为即便是行脚僧人不忌荤腥 , 一般也不会吃狗肉 。
至于马肉也是一样 。
且不谈好吃不好吃,古人养马本来就很少 , 马匹价格本来就极高 , 哪里还能去吃呢?
第五 , 鸡鸭才是吃的最多的 。
自古以来,农民吃的最多的就是鸡鸭 。
鸡鸭的生产周期短,而且在农村不需要精心喂养,平时每天撒一些饲料,让鸡鸭自己找食吃即可 。
除了吃肉以外 , 鸡鸭还可以下蛋 。
其实,古代农村也没大家想的那么夸张,只要家里粮食略有剩余的,基本都会养鸡养鸭,不吃肉也要吃蛋呢 。
中国古代的农民吃肉虽不多,但并不是不吃肉 。
在农村办的酒席都不很卫生?办酒席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很多场合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办酒席肯定就离不开吃喝了 。说到吃喝,人们的追求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变,在现在人们对吃的要求 , 已经从吃得好,逐渐转变成吃得健康了 。因此办酒席卫不卫生,也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那么有人认为"在农村办酒席都是很不卫生",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对农村的偏见 。事实上 , 酒席到底卫不卫生,主要取决于办酒席的厨师,工作人员等的责任心,技术水平等 。跟农村和城市没有多大直接的关系 。其实,在发生的有关集体不良卫生事件中(因酒席引起),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城市高档酒店的 。
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城市酒店环境干净,餐具等都经过了严格的消毒处理 。这一点是农村酒席完全无法办到的,因此肯定要卫生一些 。不过负责任的告诉你,这只是主观的视觉感受罢了 ,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能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 。不过,这些外在的东西,说实话对健康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按我们农村传统的土话来说,就是"不干不净 , 吃了不生病" 。
而最关键的菜品卫生,其实农村和城市,办的酒席应该也都差不多 , 反正都是经过高温烹煮 。只要厨师 , 工作人员,有素质,有技术 。应该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不过,农村办酒席,大多在露天进行 。厨师及工作人员的操作 , 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 。相比城市酒店那种专业的厨房,反而会让人更放心一些 。
事实上 , 现在社会不同了,农村也在飞速的发展 。很多富裕地区的农村,其实也很讲究 。因此说农村办酒席,很不卫生,可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或者说有一种自以为是的固执与偏见吧 。
说实话 ,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吃过很多农村的酒席和城市的酒席 。不过相比之下,个人认为还是农村的酒席比较对我的胃口 。城市办的酒席光鲜亮丽,看起来十分的高大上 。但完全没有农村酒席那样实惠 。最关键的是在酒店吃,根本吃不出在农村家乡,那种感觉与味道 。至于谁卫生不卫生,那真的不是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来下结论的 , 因为眼睛是很容易,被蒙蔽和欺骗的 , 不信你可以问问你身边的厨师朋友 。
古代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吃肉吗?古代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吃肉吗?古代百姓当然有机会吃到肉了,只不过和很多影视作品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 古代普通百姓吃肉在大部分历史时期 , 还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
中国古人的肉食名单上,其实可被食用的肉类并不多,首选自然还是牛和马等大型牲口 。
但是耕牛在农业社会,是非常重要农业资源,而马则是重要战略资源 , 所以很多朝代都在法令里禁止吃耕牛和战马 。
但是实际上马匹在民间缺少 , 所以缺乏百姓吃马肉的记录,但是耕牛也有老病伤残而失去耕驮价值的 , 是被允许杀的吃肉的 。因此虽然吃牛肉很奢侈,但是不是不可以实现 。现在很多地区还保留了全村吃牛肉的壮观场面 。
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其实不管在什么年代 , 一个人一辈子再怎么苦 , 也不至于一点肉都吃不上的 。但是穷苦人家确实也没什么真正吃肉的机会 。古代的老百姓属于社会的底层,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基本上就能显示出一个国家是不是强盛,经济水平是不是发达 , 百姓是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 。有的人家一年多少是能吃上几次肉的,有的人家把家畜养一整年也不舍得吃肉,而是要卖掉 。
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首先要看时代,如果是在繁荣富强的盛世,君主英明爱民,那百姓一般都是不愁温饱的,比如在古代最为繁荣的盛世唐朝和宋朝 , 那个时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 , 世界范围影响大 , 那时的老百姓不但能吃饱穿暖,而且多花几枚铜板还可以吃的更好穿的更漂亮,而且因为那时常与外来文化交流 , 百姓们还可以有着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精神,那个时候殷实点的人家顿顿见肉也不奇怪 。
但是到了一个朝代即将灭亡的时期 , 往往一个国家经济条件变差,尤其古代常常会有天灾,在太平盛世国家可以出资援助灾区,但要是到了乱世 , 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一个旱灾涝灾亦或是蝗灾的发生,会之间让一个地区的人每天徘徊在生死线上,没有粮食,饿死冻死卖儿卖女 , 沿路乞讨逃荒都是常态,更别提吃什么肉食了,但凡能活下来都是幸运 。
当然,穷人就算买不起肉 , 吃到肉的方法也不是没有,古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姓有时候会自己上山打猎,下河捞鱼 , 如果有富余的话除了卖掉补贴家用外还可以改善伙食,另外家里意外死亡的家畜家禽如果卖不出去也可以自家吃掉 。
总之人只要活着,总有办法改善自己的生活 。
古代的平民和平时期一年四季都只能吃小麦小米或大米?昨日入城市 ,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 宋.张俞吃肉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国人的沉重的话题 , 虽然曾经有皇帝近乎呓语一样的说起“何不食肉糜”,但恰恰是这位皇帝时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口灭失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所以朝堂之上还专门辟了一个职位叫做“大司农”,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 。
(桓范是曹魏的大司农)
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只是能够保证70%的人能够暂时吃饱饭而已,至于康乾盛世,更是被讥为“饥饿的盛世”,连饱饭都吃不得,仅仅能够维持活命而已 。所以,当欧洲人接踵而至来到他们的学者们口中的神秘的东方所看到的,都只是衣不蔽体的群氓 。普通百姓连饭都不饱,如何食得肉糜?
在人类农业革命之前,人们过的日子应该是健康富足的生活 。我们经常看到神话故事里的人们的寿命都很长 , 动辄百岁 。今天的人们接受了“七十古来稀”的常识,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古人们在编瞎话诓骗后人 。实际上,在采集、狩猎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人类可能真的比现在要更健康 。
(采集的生产方式意味着更为均衡的营养)
采集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常一片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也不过是100人左右的群落 。人们找到什么就吃什么,与四时相合,按照“道法自然”,这个时候的人们是最接近“道”的 。在掌握了团队协作对抗(猎杀)凶猛的野兽,那时的人们只面临作为同类的智人的威胁 。食物来源更为广泛的他们,营养更加均衡 , 因此身体更为健康 。由于他们的住所分散,且靠近水源,因此空气流通性好,也很少有疾病滋生 , 除非意外死亡,那时候的人们的寿命都会很长 。
人们饱受疾病折磨的时代很快就到来了,起因是人们发现了可以种植收获谷物来养活自己 。虽然采集的生活更加自由,但是缺少保鲜技术的他们不能长久的保存食物,因此时常要面临饥饿 。谷物的好处之一 , 就是便于长久储藏 。
(种植谷物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中国神话里有一个神农氏,他尝遍了百草后 , 终于发现了五谷,并且教会了人们种植谷物 。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事件可能是由于盛行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远古部落的人们产生了建设神祇的想法 。这要求他们必须要维持一部分的脱产人员在规定的时间里,长期从事建设神祇的工作 。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件很轻易就能完成的工作,在远古部落里可能要面临极为沉重的后勤压力 。采集来的谷物作为食物,被安排送去给建筑工地的人们,路上洒落了一些种子 。起初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可是由于建设的需要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人们逐渐发现了路边洒落的种子逐渐发芽、成熟,有心的人们就此发现了农业的秘密 。
(建设宗教活动场所催生了农业)
人们开始耕种土地,还发明了很多农具 。农业逐渐发展 , 剩余的物资越来越多 , 因此产生了私有制 。人们为了守护自己的田产、庄园还有收成免于被强盗侵夺,就开始建造了防御堡垒,并且农民们开始聚居生活,把所有的生活用具、牲畜财产都存放在堡垒中,因此形成了村落,进而形成城镇 。农民们为了获得更多 , 需要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人口 。生活逐渐变得拥挤不堪,而逐渐丰富的剩余物资也让人们有了余力生育人口 。由于田地里的活计越来越多 , 更是因为耕种对天时的挑剔,使得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动弹不能,甚至女人们也被安排了耕种任务,母乳喂养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只好以粥来代替 。
拥挤的生活、杂乱不堪的环境 , 以及以谷物为主食后的营养不均衡,使得人们罹患了很多疾病,因此在城镇里逐渐拥有了医生这样的脱产人员 。然而医生的存在使得人口更多了 , 因此也爆发出了更多的疾?。怨糯缁嵩诮肱┮瞪缁岷缶;崮治烈? ,阖村阖户死绝的情况屡有发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疾病进入人们的视野,人类的寿命也就越来越短了 。
(城堡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建设的)
吃谷物能吃饱也算是功德一件 , 因为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 。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水草丰美的土地更是紧俏,惹来越来越多的部落争夺,而人口繁殖的速度在进入农业社会后却几乎失去了控制 。因此 , 战争和瘟疫成为了调节社会人口数量的手段,人类社会在“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中挣扎了几千年 。所以 , 古代农民能够吃肉的时节是确实存在的,一般都在大量的社会动乱灭失了大量人口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如孟子说的“五亩之宅 ,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孟子见梁惠王说老百姓能吃肉是王道)
可是这样的好年景委实不多见,很快社会资源就会因为人口增加,使得人均占有的资源减少 。更是由于各种资源越来越向权贵阶层集中,劳动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物资也越来越少 。吃肉在大多数的社会历史中,成为了奢望 。按照粮食与肉类的换算比是1:5,要5斤粮食才能换一斤猪肉,至于牛羊肉则需要更多的粮食才能换得 。人们吃饱饭尚且不易时,如何舍得吃肉?所以 , 吃肉自古以来就是权贵阶层的特权 。在《国语.楚语下》中 , 更是对此做了明文规定“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 , 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因此,在古代吃肉可算是一件大事 , 以致于需要“宰相”来操持 。宰,割也;相,断也 。宰相的初意 , 即是分肉时能够公平、公正 。因此,吃肉在古代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 。天子赐胙,即是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 , 把祭肉分给群臣 。这里的“臣”都是贵族,普通平民百姓是没有份的 。所以,曹刿还说过“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话 。直到汉代,还有过东方朔不等分肉的官员到来,就自己拔剑(汉人士大夫多配剑)割了一块回去,即是“怀肉送妻”的典故 。
(东方朔怀肉送妻)
吃肉不易,《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 庶人无故不食珍 。”农业社会里,肉食一般都要送给权贵阶层来享用,普通平民百姓要杀了牲畜来吃肉,还有可能犯罪 。比如耕牛在古代就是重要的农耕物资 , 杀牛是要掉脑袋的 。
值得一提的是,至少在宋代之前,猪肉都难登大雅之堂,权贵阶层宁愿选择牛羊肉 。如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 , 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 。宋朝是中国各个朝代中最为富庶的朝代 , 在宋代前期,老百姓应该是能够吃到肉的 。当时的汴梁城的羊肉消耗量很大,苏轼因此写了一句“十年京国厌肥羜”,吃羊肉都吃到腻味了 。那些在京城里的人可都算是中产阶级了,自然有余财买一点肉来吃 。当苏轼被贬官到惠州时,偏远地区,一座城一天也只杀1只羊 。生活困顿的他甚至都没有余钱来买羊肉,写字卖钱又不是风雅人物能做的事,因此苏轼就只能央告屠夫留些羊骨头,苏轼用慢火煨熟,制成“羊蝎子” 。还是这个苏轼,在黄州做官时,也是囊中羞涩,买不起羊肉,只好吃权贵阶层不屑吃的猪肉,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还留下了一首词《猪肉颂》,算是给猪肉带了一点贵气 。
(苏轼是一个吃货 , 发明了很多菜)
到了明朝,如果为官清廉,则是家无余财 , 只能勤俭度日,比如海瑞,只有在老母过寿时才买了2斤五花肉 。在万历20年,猪肉价0.02两/斤,海瑞为此花了0.04两银子 。在朝廷做官,领着朝廷俸禄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普通百姓人家?到了清朝,有很多文人雅士颇有治业之法,敛财有方 , 因此他们也敞开了饕餮之胃 。如年羹尧大将军、地主阶级文学家袁枚等,吃肉不仅多,而且花样儿频出 。然而普通百姓吃肉,仍属奢侈之事 。如到了鲁迅的笔下 , 孔乙己的同乡们,平日里下苦力的出身,每每做到了酒馆,却也是吃不起肉食,只管要了茴香豆做下酒菜 。
(海瑞平时舍不得吃肉)
在日本也同样如此,并且他们做的更是彻底 。曾经有1200年的时间,出于宗教、文化等原因 , 日本人是不吃肉食的,他们认为肉食不洁净 。因此,日本人的身高在古代一直都很矮,即营养不良的原因 。欧洲人来到了日本后 , 最不能忍受的是日本人的饮食 。他们写信抱怨 , “这群猴子竟然只吃一点点的东西,居然能跳跃和打仗”,并说“如果欧洲人也和日本人一样只吃大米等谷物 , 我们连枪都举不起来” 。可即使如此,日本人很多人连一日两餐的米饭也不能吃饱 。在《七武士》里,有些武士赌上了性命就是为了能吃两碗米饭 。日本的贵族们身穿和服,看似光彩照人,裹着的都是病恹恹的躯壳 。
(源氏物语里的贵族都是病恹恹的)
同样的,在欧洲的封建城堡里,尽管猪牛羊这些牲畜都是农民们在饲养,但是正如开篇所提到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能够享用这些肉食的,都是权贵阶层 。农民们只能用动物的血灌到猪肠里,做成“血肠” , 一口咬下去,鲜血四溅,好歹也算是过了一回吃肉的瘾 。
很多人认为游牧民族天天跟马牛羊打交道,自然他们是可以吃到肉的 。话虽如此,却不尽然 。但凡是存在阶级的地方,肉食在长时间以来都是权贵阶层才能享用的高端食材 。牧民自然也是能够吃到肉的,只是他们舍不得杀死他们的牲畜,一般都是老死的、病死的牲畜才会杀来吃 。而且游牧民族需要用他们的牲畜(这是他们能够拿得出的最好的交换物品了)去和农耕民族换取食盐、茶叶、铁锅等生活必需品 。平时游牧民的生活也不会是酒池肉林,顶多就是谷物熬成了粥 , 加上一些肉沫 。大快朵颐、脍炙人口的饕餮大宴,历来是权贵阶层才有福消受 。
(手把肉只有在招待尊贵的客人才做)
中国人现在的肉食消费量能够达到现在的程度,也只是近些年才取得的成就 。老百姓要吃肉,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幸福感的事 , 自然不能马虎大意 , 因此中国成立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还建设了战略准备肉 , 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从古至今,至少在胃口这方面,还从来没有如今这么幸福过 。所以,很多老人看到如今的年轻人不珍惜眼前的生活,挑肥拣瘦,浪费铺张,心里疼的不得了 。他们有粮食短缺恐惧症,总怕粮食不够吃 。吃谷物尚且不饱 , 何况是吃肉?虽然借助于科技的创新,人类突破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瓶颈 。但是科技创新存在不确定性 , 人类不能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对未来经济的增长上 。一旦科技创新的脚步变慢 , 不能产生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来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消费经济自然不能再支撑下去,争夺资源(生存权)的战争将会更加剧烈,甚至有可能毁了人类的未来 。
(战争意味着生存权的争夺)
到底是信奉资源总量存在天花板而选择勤俭持家,还是相信消费经济,多赚钱、多花钱为国家经济增长做贡献呢?地球的资源对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消耗,能不能支撑的下去?悲观的人总是悲天悯人,未雨绸缪,倾向于节约度日;乐观的人则相信科技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觉得这是科学家和资本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乐观的人喜欢消费,并且善于消费,以美国人最为突出,以3.22亿的人口 , 全球最大市场的桂冠蝉联了一个多世纪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