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来历的三个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传说还有哪些


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来历的三个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传说还有哪些

文章插图
有感于一年一度元宵佳节的历史悠久和盛大隆重,东方飞龙于元宵前夕做小诗一首,附于文章之前:
正月十五月儿圆,火树银花不夜天 。神州大地庆元宵,幸福生活比蜜甜 。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
正月十五,在古时还是过年的气氛,也是人间的灯节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研究传承 。


一、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习俗的来历和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古代民间开灯祈福之习俗,主要有三种说法 。
1、关于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的传说是这样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汉朝刘氏宗室在宫中的执政大臣刘章与开国大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在灌婴将军的配合下,平定诸吕之乱,从晋阳(代都)迎回时任代王的刘恒在长安登基,成为汉文帝,这天恰好是农历正月十五 。汉文帝刘恒便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大赦天下、与民同乐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也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2、关于元宵节的形成还有一个东汉说 。说的是由于佛教的传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永平年间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从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以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到了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
【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来历的三个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传说还有哪些】3、还有一个说法,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于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官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所以从唐代起,元宵之夜,张灯结彩即成为法定之事 。


二、元宵节习俗
如前所述,从汉代到唐代,元宵节的形成经过了八九百年的时间 。经过宋元明清的演变,各地形成了许多元节宵习俗,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
1、吃元宵
说到元宵,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概念,还是正月十五人们要享用的一道美食—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即汤圆,大概是全国各地比较普遍的一个仪式和习俗 。各地元宵的做法、风味各异,主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可汤煮、油炸、蒸食,香甜可口,有团圆美满之意 。


2、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也是比较多见的元宵民俗活动 。较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这与华夏各地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有很大的关系 。


3、闹花灯
新年过罢,随着正月十五的临近,城乡道路、公园、店铺,到处挂满红灯笼,夜幕降临灯火璀璨,到正月十五晚上人们三五成群结伴赏灯就达到了高潮 。洛阳市王城公园多年的元宵灯会闻名遐迩 。


4、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元宵节传统民俗文娱活动 。元宵节设灯谜,猜灯谜,既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又能增添节日气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5、 踩高跷
正月十五踩高跷,是闹元宵的一种群众性古装技艺表演 。各地的表演内容不同,但是基本的形式都是人踩在高约丈许的长木头上,穿着古装,行走表演,水平高的还能跳跃和舞剑 。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 。
有说法是,踩高跷这种形式,源于古代人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而发展起来的 。


6、舞狮子
前些年,每逢元宵佳节,许多地方都会举行隆重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其中击鼓狮舞是一项重要内容 。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各地有许多的狮子舞表演团队 。进行狮子舞表演的多是年轻人 。伴随着狮子舞表演,还有锣鼓鞭炮助阵,围观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场面很壮观 。


三、关于元宵节的著名诗词
伴随着元宵节的形成,自唐以后到明清时期,历代文人雅士也留下了许多吟咏元宵节的诗词,我选十首,供大家欣赏 。
1、十五夜观灯
唐 ·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2、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 ·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正月十五夜
唐 ·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4、生查子·元夕
北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蝶恋花·密州上元
5、宋 ·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此般风味应无价 。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
6、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 ·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7、青玉案·元夕
南宋 ·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8、汴京元夕
明 ·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
9、元夕二首
明 ·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
10、元夕无月
清 · 丘逢甲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
(部分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涉侵权,即行删除)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