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每亩放多少

黄颡鱼每亩放多少,一亩黄骨鱼水位要多深?池塘整体水位需要始终保持在1.5米以上
多刺鱼怎么养?、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防逃设施完善的池塘,每个池塘配备1台功率3.0千瓦的增氧机 。放苗前必须经过阳光曝晒、清整,放养前7~10天 , 每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 , 进行带水(10厘米)清塘 , 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之后注水1.2~1.5米
2、苗种放养
鱼种要求体质健壮,体表无伤无?。?规格一致,一次性放足,一般每亩放养6000900尾左右,鱼种规格为5~10克 。下池15~20天后,搭配投放一些与黄额鱼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滤食性鱼类,如每亩搭配体长1520厘米的白鲢80~100尾,花鲢寸片700800尾 。鱼种放养时用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的聚维酮碘溶液或2%~4%的食盐溶液等浸泡消毒 。下塘时,运输鱼种的水体温度与放养池水体的温差不超过3C
3、饲料投喂
如果在苗种期间已经驯食配合饲料的苗种,可直接投喂配合饲料 。如果苗种未经过驯食,则参照苗种驯食部分对苗种进行驯食 。驯食时注意每次投喂量要少,投喂停顿时间要延长,一般每次停顿时间控制在8秒左右 。驯食前可用敲桶等固定声音吸引鱼群到食台附近 。饲喂坚持“三看四定”原则,即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群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4、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通过加注新水、施肥、泼洒药物或开增氧机等手段来改善水质,预防疾病和浮头现象 。每隔10天注入新水10~15厘米,使池塘水深达到1.8-2米,以后可以排去部分老水灌注新水,维持水深在2米左右 。在阴雨、暴雨、闷热天的夜晚要适时打开增氧机防止黄颡鱼泛塘 。水质恶化可使用生石灰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每半个月1次 , 每次15千克/亩~20千克/亩 。通过换水或施肥等手段来调节水体透明度,并长期保持在25~30厘米 。
5、疾病预防
黄颡鱼抗病力强,疾病少 , 但饲养管理不善也会发生病害,造成损失 。鱼种放养后,用含量为45%左右的二元二氧化氯对鱼池进行药物泼洒消毒,池水药物浓度为0.4克/立方米 ,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以预防鱼病 。黄颡鱼黏孢子虫病可用90%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或用90%晶体敌百虫化水后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毫克/升,隔1~2天再用1次 , 连用3次 。
以上就是关于黄刺鱼养殖技术介绍了
黄骨鱼养殖技术病毒防治?1.工具消毒
工具消毒非常重要,如果病鱼用过的工具不经过消毒处理就使用,会把病原体带入鱼池,引起交叉感染 。捞网、水桶、水裤应该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液一般是200mg/L的漂白粉液 。
2.鱼塘消毒
苗种入塘前要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 , 用硫酸铜进行消毒,以杀死致病菌和有害微生物 。
3.苗种消毒
鱼苗入塘后,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 。
4.投喂
使用优质饲料,提高抗病能力 。
5.水质
加强水质管理,减少疾病发生 。
二、病害防治
黄颡鱼主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肝胆疾病 。病毒病主要以防为主 , 并无有效方法可以治疗 。
1.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
黄颡鱼的幼鱼比较容易患细菌性烂鳃?。?病原体是柱状黄杆菌 。患病的鱼食欲不振 , 并在池水边缘游动缓慢,鳃丝粘在一块,没有活性,鱼的鳃丝末端经常腐烂缺损 。如果用显微镜高倍镜进行观察,会发现鳃上有众多细长、滑行的杆菌,有时会集聚成柱状,并且没有发现真菌或寄生虫,则可以判断病鱼患有此病 。
预防措施: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的排换水,每半月可以用福地安改底或者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 , 同时内服多维和三黄散对黄颡鱼进行保?。岣哂闾宓牡挚沽?,并且定期检查鱼体有无寄生虫,如有及时杀灭 。
治疗措施:对于患有烂鳃的黄颡鱼,可以采用外消加内服的方式解决 , 对养殖池塘用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1∶1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并且内服氟苯尼考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 。
(2)细菌性肠炎病
此病在黄颡鱼养殖的成鱼、鱼苗阶段都有暴发 , 主要表现为腹部膨胀,解剖时看到鱼体有黄色积液,外部肛门红肿外凸,沿着肛门往下挤有黄色黏液流出 。它的病原体是点状气单胞菌 , 6月到9月是主要的流行季节 。
预防措施:注意合理的投喂,防止黄颡鱼的暴饮暴食,注意天气的变化 , 水质的变化 , 定期的抽换水,不要随意更改饲料的成分 。
防治措施:用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1:1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 , 同时内服土霉素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 , 连喂三天,特别是在拉网捕鱼后的第一餐或鱼苗入塘后 , 要特别的注意 。
(3)爆头病
黄颡鱼爆头病又称一点红,裂头病,主要表现病鱼头部充血,出血 , 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甚至将头盖骨蛀空 , 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露出脑组织,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的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肝脏肿大 , 充血变性,呈土黄色无光泽;胃无食物或少食物,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黏膜脱落,剪开时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 。水温的高低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因素 , 通常在水温28-30℃较流行 。
防治措施:这个病应该来说是养殖黄颡鱼多发疾?。挥性绶⑾衷缰瘟?,一般的外用药最多可以减少死亡,很难治断根 。可以采用药物拌料的方式解决 , 裂头康是治疗该病比较有效的药物,200g/25kg饲料,连喂四天,基本会停止死亡,用了此药后并没有发现在养殖期间内裂头病复发 。
(4)腹水病
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发病鱼主要特征为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解剖可以见腹腔内有很多积水,肝略土黄 。
预防措施:注意合理的投喂,防止黄颡鱼的暴饮暴食 , 注意天气的变化,水质的变化,定期的抽换水质,定期的消毒杀菌 。
防治措施:用苯扎溴铵与浓戊二醛1∶1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土霉素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或内服盐酸恩诺沙星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 。
2.寄生虫病
(1)车轮虫病 。
由车轮虫寄生而引起,该病流行季节是4-10月,易发生于密度大的黄颡鱼鱼苗塘 。
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黄颡鱼苗的尾部、鳍、鳃部等体表,数量很多,剥取鱼的组织细胞作为营养,使幼嫩的皮肤遭受损伤,鱼体消瘦,游动缓慢 , 严重影响鱼苗的生长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 。
车轮虫的暴发与鱼塘的底质有很大关系 , 特别是在高投喂的情况下,水质、底质极易变坏,因此,要注重改底 , 可以每半个月用福地安,每亩200g全塘泼洒,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轮虫的暴发,不过 , 在寄生虫暴发的高峰季节此法并不能杜绝 。
治疗方法:姜克轮(苦参碱)每亩用40mL兑水全池泼洒 。
(2)指环虫
捞取独游的病鱼 , 打开鳃盖,鳃上黏液增多,鳃丝失去鲜红呈淡色,鳃丝有点点状糜烂 。剖开腹腔,各内脏器官无异常,取下鳃丝在4×10低倍镜下检查,可见大小不等指环虫 。
防治措施:用甲苯咪唑每亩用40mL兑水全池泼洒 。
3.肝胆综合症
解剖开黄颡鱼内脏,发现肝脏肿大变色,轻微贫血,随着病情发展,肝明显肿大,可达一倍以上,色变黄发白;或有斑块色变 , 称为花肝,局部变绿,有的易碎 。
预防方法:引发黄颡鱼的肝胆病主要是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因此,可以降低养殖密度,定期的抽换水;另一个是投喂过多,饲料蛋白含量过高引起的,应该合理的投喂,降低饲料的蛋白含量,保持在正常的水准;维生素的缺乏也会引起黄颡鱼的肝胆综合症,定期的补充维生素,通过维生素拌料投喂可以定期补充 。
防治措施:对于肝胆综合症应该第一天用肝胆康+净水健肝灵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第二天用茵胆利肝解毒液每亩250mL兑水全池泼洒 , 同时内服多维50g/25kg饲料和三黄散100g/25kg饲料与保肝利胆液150g/25kg饲料和败毒王100g/25kg饲料,连喂三天 。
三、讨论
黄颡鱼常见的几种疾病是季节性的、平常的,黄颡鱼养殖中鳃、肝胆、肠道等这些部位的几类基本疾病是可以治疗的 。还有些疾病几乎是很难治疗的 , 比如黄颡鱼的烂身病 。针对这类病毒病,我们可以以预防为主 , 定期内服抗病毒药物,补充维生素等增加鱼体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
一立方水放多少尾黄骨鱼?一般情况下 , 每亩放1000—1500尾左右 。
黄颡鱼在养殖的过程中,水池的宽度和大小是最主要的 , 因为一旦池塘的面积比较小,养殖的密度比较高,这个时候就容易导致黄颡鱼的生长出现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要注意宽度和深度,最好能够保持2米左右是最合适的,还要注意查看池塘当中的淤泥,一定不能够有太厚的淤泥,否则会直接影响水中的溶氧量 。
养殖黄辣丁平均每亩密度是多少?【黄颡鱼每亩放多少】养殖黄辣丁平均每亩养1000-1500尾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