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爱风筝的孩子 追风筝的孩子


寻找爱风筝的孩子 追风筝的孩子

文章插图
“你说我这个心愿是不是像做梦一样?”82岁的邵国强问,既充满期盼,又有些没底气 。
视频加载中...2015年,他被命名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代表性传承人,“趁着近几年身体还吃得消,精神也还可以,想找个喜欢风筝,而且有美术功底的大学生,把自己的这点本事传给他 。”
虽身处陋室,但有满屋的风筝相伴,邵国强的精神还是挺满足的 。采访人员崔引 摄
“我心里还是很想教的”
萌生“找传人”的想法,跟今年年初的疫情有关 。
1998年,邵国强退休,一下从每天的忙忙碌碌变成无所事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电视上一个关于风筝的节目,一下子勾起了一段已经快被遗忘的回忆——
风清气爽的午后,小伙伴们在房前屋后的空场地上放风筝 。放的都是最简单的,用竹篾和白纸糊起来的风筝,但这并不影响小伙伴们的兴致,叽叽喳喳闹成一片 。
邵国强看着眼红,也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做骨架,就到菜地里掰几截树枝;找不到足够的棉纱线,就用草绳代替;找不到合适的“尾巴”,直接把红领巾绑在风筝上……
拖着“四不像”的风筝,一路狂奔,搞得整个人大汗淋漓、脏兮兮,有时玩到兴头上,忘了回家吃饭的时间,看到父母怒气冲冲来“拎”人,瞬间一激灵:回家少不了挨一顿骂 。
这份快乐,简单而朴实,一直被邵国强藏在记忆深处 。
各式各样的风筝是邵国强家中的绝对主角 。采访人员 崔引 摄
像这种全长超过2米的风筝,邵国强做过不少 。采访人员 崔引 摄
自打退休,邵国强“重操旧业”,做风筝、放风筝成了寡淡的退休生活里最亮的一道光 。如今,走进他位于江北区庄桥街道河东社区的家,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到:
本不宽敞的房子,从屋顶到四壁,几乎都被各式各样的风筝和用来做风筝的材料“挤”得满满当当,甚至连床上有时都被风筝占据,“家里收藏了200余只风筝,都是完工后试飞成功的 。”
其中,体型最大的是龙风筝,光龙头就有一只脸盆大小,龙身长56米 。至于那些组装完成后,比人还高的风筝更是数不胜数 。
不仅自己做风筝,从2009年开始,邵国强还坚持每周到学校给小学生上风筝兴趣课,每次课在75分钟左右,一坚持就是10年,风雨无阻 。
直到今年年初疫情爆发,兴趣课暂定,至今尚未恢复 。
“我心里还是很想教的 。准备好的材料,起码可以用三年 。”邵国强恋恋不舍 。不过,他心里也清楚,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可以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了 。
邵国强在组装他的蝴蝶风筝,眼神十分专注 。采访人员 崔引 摄
做风筝占据了邵国强大部分的时间,一日不做,就有种浑身不舒服的感觉 。采访人员 崔引 摄
“希望他能够从一而终”
“真正爱好风筝的大学生,男女不限,要有美术功底,对中国传统风筝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也可以 。”尽管心里也没底,邵国强还是一字不落地提出了他的要求,“性格最好内向些,能静下心来,能自己去钻研、自学的 。”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能够做到从一而终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邵国强说得很认真 。
做了20多年风筝,邵国强对风筝的爱就浓缩在这对栩栩如生的爪子上 。采访人员 崔引 摄
做了20多年风筝,邵国强对风筝的爱,就体现在这份认真上 。
他珍藏的一只老鹰风筝,最吸引人的是那对栩栩如生的鹰爪,乍眼一看,还真有几分尖锐 。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摸,一开始还怕被“伤到”,没想到手感还挺软和 。
“你猜这对鹰爪是用什么做的?”看到自己做的鹰爪“以假乱真”,邵国强有点得意,“其实是用泡沫塑料一点一点割出来、粘起来的 。”
仔细端详这只老鹰风筝,发现它的双眼是完全对称的 。邵国强说,这并非一次性画上去的,而是先画完一边,然后再在无纺布上勾勒一遍,再印到另外一边 。
像这样看似简单,但无不透露着小心思的技巧,在邵国强制作风筝的过程中比比皆是——
做那种体型超大的大龙风筝,也是反复尝试了好多次,才发现用钓鱼线的效果最好;
给风筝蒙面上色,要用丙烯颜料,这样即便遇到大雨,也不会褪色 。
即便是看起来挺容易做的小风筝,邵国强也是投注了百分之百的热情 。采访人员 崔引 摄
秉承这份认真,即便已经82岁高龄,邵国强在风筝的制作中仍不断潜心钻研 。
制作传统的八角风筝,一般会用到12根竹篾来制作骨架,他不甘心,一根一根地往外抽,直到剩下必要的5根,其他的就用棉线来代替 。
“既减轻了重量,又增强了排风,放起来的效果更好 。”
也正是因为自己20多年来积攒下的对风筝的这份“真爱”,让邵国强对理想中的“继承者”提出了这样高的要求 。
采访人员 石承承
【寻找爱风筝的孩子 追风筝的孩子】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