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棚虾不吃了怎么防

冬棚虾不吃了怎么防,冬天白对虾还长吗?几乎不长了
进入冬季,由于气候变化,水温降低,尽管加盖了“冬棚” , 养殖水体温度基本上都会保持在24℃以下 。在这个水温以下 , 要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显然非常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对虾生长缓慢 ,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如何控制水温和动物习性 。
对虾正常的生长温度为22-35℃,最适温度为28℃,要是低于18℃,对虾就会停止吃食,低于15℃,对虾基本就不活动了,低于9℃,对虾开始死亡 。在水温骤然下降的时候,对虾机体调整过快,可能会出现一下子吃料明显减少严重甚至不吃料,进而造成对虾生长缓慢现象 。若是水温长期低于20℃,那么对虾的生长速度就很难提得起来了 。
冬棚养殖南美白对虾经常遇到吃料慢长速慢的问题?进入冬季,由于气候变化,水温降低,尽管加盖了“冬棚” , 养殖水体温度基本上都会保持在24℃以下 。在这个水温以下,要保持原来的增长速度,显然有些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说要保持白对虾吃料并生长,需要先了解一下水温与动物习性 。
一、冬棚的特点
1、冬棚对温度的保持
搭建冬棚后,对棚内养殖水体的水温保持具有很好的作用,一般可比棚外提高8~10℃ 。实际观察显示,在两广地区,冬棚内温度在棚外温度为6~12℃时,水温还可以保持在24~26℃ 。持续晴好的天气,有利于水温的提高和保持 。
2、冬棚对增氧的要求
一旦盖棚,意味着棚内与棚外大气的交流处于相对“隔离”状态,棚内空气中“含氧量”由于处于棚内循环状态而相对缺乏 。这就像我们开车时长时间保持“车内循环”状态,人会疲劳、嗜睡,这也是“亚缺氧”环境造成的 。
所以,一旦搭棚,就要保持24小时“增氧” 。这种增氧主要是底部增氧,因此,单单使用水车等表层增氧,还是容易造成底部缺氧,底部恶化经常发生 。
二、南美白对虾的特点
1、低温下的生理变化
生长环境的温度 , 会影响到对虾的蜕皮间隔时间的长短,也就影响到对虾的生长速度 。研究表明,当水温在12℃时 , 对虾的蜕皮周期为21.5~28.5天,其主要原因是低温情况下,采食减少,营养储备不足,无法脱壳,因此虾也无法长大 。
可能从生理生化的水平可以更好地解释低温情况下,白对虾生长缓慢、慢料的现象 。由于白对虾是变温动物,其体温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 是一个以“消化酶”为主要催化剂的生理生化过程 。酶的活性是需要一定温度的,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酶活性也逐渐降低,直至停止 。一般来说,白对虾的生物酶在23~32℃时,活性最高,所以白对虾的生长也保持高速 。
2、动物低温下的生活习性
温度对所有生物来说,都意义重大 。理论上说,南美白对虾可以在水温为6~40°C的水中生存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南美白对虾适宜水温约为16~35℃(渐变幅度) , 最适生长温度25~32℃ 。一般来说,要保持生长,南美白对虾养殖最低温度应在18℃以上 。水温15℃以下 , 南美白对虾减少或停止摄食;9℃以下出现侧卧或死亡 。
虾的大?。?其抵御低温的能力也不同 。例如,1克左右的幼虾,在30℃时生长速度最快;而12~18克的大虾,在27℃时生长最快 。
一项研究表明,水温为18℃时,南美白对虾的日平均采食量为0.05克,而在水温为24℃、30℃时,可分别达到0.26克和0.61克 。同样的 , 日增重在18℃、24℃和30℃时 , 分别为0.55mg、7.25mg和20.8mg 。水温低于18℃以后,开始出现偷死;8℃完全停止摄食;4℃全部死亡 。
3、对的消化与采食习性
首先要知道,南美白对虾对糖类利用较差,因为其消化道内淀粉消化酶活性较低;对虾胰岛素分泌量很少,饲料中可消化糖类不能超过26% 。
其次,对虾肠道内能合成维生素的细菌较少,因此饲料中需添加较多量的多种维生素 。但是现在虾料的熟化程度也是越做越高 , 对维生素的破坏很大,安全的办法是定期使用复合多维拌料饲喂 。对虾饲料需要甲壳素,但对多数种类的无机盐需求量较低 。
再次 , 虾的摄食行为与鱼不同,对虾是抱食,所以对虾饲料的水稳定性要求高;对虾视觉较差 , 主要靠嗅觉觅食 , 加上形成投饵的条件反射差,因此觅食能力差;有明显的嗜食性,只吃一种饵料 。
另外,白对虾的消化道短,几乎是“直肠子” 。这意味着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有限,要充分消化吸收饲料中的营养,其实有限 。
三、可行的几种方法
1、从饲料角度入手
一是投饵量和投饵次数一定要根据气候、水温、水质的变化灵活调控 。若水温在20℃以上可每天投喂2~3次,投饵量为夏季的70%~80%;水温低于18℃时,对虾摄食减少,可以在饲料中拌一些诱食剂,每天应投喂1~2次,饵料台饵料吃完的时间比夏季延长1小时 。
二是饲料中饲喂前2小时,拌入水溶后的有益菌,保持一定的温度,可以起到“体外预消化”的作用,既减轻白对虾的肝胰腺负担,由有助于提高营养消化吸收率 。在采食减少的情况下,尽量增加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率” 。
2、从养殖水体与底部环境入手
首先是定期泼洒有益菌 。进入秋冬,温度下降加上盖棚后阳光照射减弱,藻类光合作用量降低,生长缓慢 。特别到虾的中后期 , 养殖水体中藻类很少 。因此,尽可能多的分解掉水中大量有机质及有害物质,就只有靠微生物的帮助 。幸运的是,由于温度下降,水体中溶氧会增加一些,但也要注意 , 尽量不要使用高耗氧的有益菌,像芽孢类 。
其次,定期改底 。不要以为水温低就不坏低,像我们前面讨论的,水温由低快速升高时,累积在池底的有机质等就会快速发酵,而这时特别容易造成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快速升高 。因此,定期改底,在水温低的情况下,使用化学改底效果更好一些 。
再次,注意保持适度的温差变化 。关注几个温度点,9℃、13~15℃、18℃、22℃ 。这几个温度基本上被认为是致死温度、半昏迷温度、采食温度、正常生长温度 。但我们在一些外塘观察时 , 通过调整饲料 , 在水温16℃时 , 白对虾还可以采食,但生长缓慢,甚至停止 。
3、从“冬棚”设施入手
首先考虑的肯定是适当加大虾池水深来提高水温,在天然水域中,若风浪?。?米以上的虾池底层水温要比表层水温高2℃以上 。有条件的养殖场 , 配一个60~80厘米的浅水池 , 这个浅水池经太阳照射后升温快,将较高温度水引入养成池,也可以起到升温与保温作用 。
第二,要考虑通风问题 。这是一个矛盾,既要保温又要有良好的空气交流 。所以,一般在上午10点以后,将棚边掀开,通一下风 。既可以增加空气交流量,有可以消除棚膜上水滴,增加大棚的透光率,提高棚温和水温 。
第三,非常关键的是底增氧 。由于扣棚后,棚内与自然环境交换“隔绝”,则由空气中进入水体的溶氧量明显不足 。养殖水体中的藻类数量也明显降低,所以来自藻类的溶氧量也大量降低 。养殖水体会长期呈现“亚缺氧”状态 。这时 , 没有其它供氧措施 , 虾在“缺氧”的状态下,想增加采食、提高生长速度也是不可能的 。
在寒季棚养殖中 , 单独使用传统的水车式增氧机已经不能满足对虾池塘的立体增氧要求 。在原有的水车式增氧机的前提下加装水底曝气增氧机 , 把棚外新鲜空气经过高压气泵压缩加温后直接输到池塘底部 。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 , 使水底水面保持一样高的溶解氧 , 达到5mg/L以上 。
第四,尽量不要造成水温急速下降的状况 。正常情况下 , 南美白对虾对温度突变有一定适应能力 。试验表明,处于24℃水温中的南美白对虾,突然移到18℃、21℃、27℃、30℃的水温中,48小时后的存活率为100% 。当温差在9℃以上时,开始出现死亡 。温度渐变至5℃时 , 死亡率96%,而温度快速降到9℃,死亡率就可以达到96% 。可见,急速降温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更大 。
以上个人观点,概要介绍几点 , 敬请指正 。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 , 感谢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对虾是白水塘好养还是冬棚好养?对虾是白水塘好养
南美白对虾是一种变温动物,也就是说水温是多少,对虾的体温随之就要变化到和水温相应的体温 。南美白对虾适宜生长温度为18~32℃,当水温较低时,虾机体内的所有酶的活性、激素的分泌都会受影响,从而引起对虾体质弱、代谢变慢、消化酶分泌少造成吃料慢的情况 。在水温骤然下降的时候,对虾机体调整过快,可能会出现一下子吃料明显减少严重甚至不吃料 。若是水温长期低于20℃,那么对虾的生长速度就很难提得起来了 。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怎样用药?随着养虾行业的壮大,让养户有机会看到某些区域的“异军突起”(指养虾模式的优势所在)、也让其看到某些区域的“疮痍满目”(指养虾环境的劣势所在) 。有些养户调侃养虾能有“几个千万”:千万要坚持下去;千万要有信心;千万要顺势而为……
至于在养虾路上有些能“逆袭”的养户(养虾能获得产量大,上市遇到理想的价格)都与冬棚虾相关 。当人们“一窝蜂”式养冬棚虾时,除了上升成本外,还要适应市场变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源于成本的考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源于市道的影响 。如果说养虾成本是一种“押镖式的通病”(先大笔投入,等待时间后可获得收益),一旦养不出时 , 就要面对“吃不了兜着走”(养虾期间的潜在风险)的局面;如果说市道本身是一种“推手式的通病”(讲究供求关系),一旦出现供大于求时,就要找准“覆巢之下还能飞”的机会(市道变化的潜在风险) 。
养虾是一个关乎“虾种”的故事 。有养户十分热衷“虾种”说事:如果某造虾养得成功,就说明这“虾种"挺好 。但成功得出的“标准”是什么?有养户在总结标准时开玩笑说:只要不用”吃西北”就满足了 。这“虾种”好比种田的“谷种” 。“谷种”从种植之意发展到“吃谷种”充饥之事,并不是终点,如活在我们口头中的“吃西北风”是何等的自嘲,其意思大概是指茶余饭后的吃瓜戏谑 。
有人在直面“虾价低”的严肃时期里还加大了“养虾的投入” 。这样的加大投入到底妥不妥?如果说这是”为势所迫”的养法,倒不如说这是养虾“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事实 。养户如果把自身当做一个“自由搏击的选手”便好理解些,因为当其感到“双拳难敌四手”时,总会憋不住天天压力山大呀 。
如果一个“卖虾风险”看起来特别痛苦或令人不安,人们往往会提高这种风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率的估计 。关于“虾价低”的报道通常带有令人不安的图像:市场受到某种现象(黑天鹅事件)的冲击而动荡 。
养户自愿承担的风险或至少感到自愿的风险 , 通常被认为是低于实际风险的 。其然养虾行业的发展,有养户形容这行业好比高空走钢丝,既然选择了,就得走过去 。据某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人们把危险视为一个选择,那么危险会增加一千倍 。如果觉得养虾“举步维艰”时,就要善于调节情绪了,并重视风险的来源 。总不能埋怨谁,更不能被“少输当赢”冲昏头脑 。要知道养户养虾不是“志在参与”,而是“盈利至上” 。
每造虾有每造虾的潜在风险 。如何解决潜在风险?事实上,对虾的管理就是一种风险管理 。有养户认为对虾的某些风险是“自找”的(养户自身的行为导致的),这好比扔垃圾,不分类的扔法,往往造成垃圾焚烧时的”危险“(如废旧电池) 。因此升级管理模式十分重要 。
其实养虾遇上恶劣的天气,就是扩大风险的自然现象 。像台风一样,级别大点的都是破坏力惊人 。根据往年的报道:一年中算来,台风都有二十个左右,来到广东的台风也能“屈指可数”的,养户对待台风只能逻辑思考时,就该逻辑地看待:台风给虾塘带来的"伤害"就像手上划道口子,是在这纠结不动,还是抓紧找创可贴 。因为养户可改变的东西不多,只能逆来顺受 。
养户好不容易把水质稳定下来,已觉得没什么养殖风险了,实际上风险还在 。于是有些养户觉得是多虑了吧,然而风险总在不知不觉中 , 例如虾抢料特别快的情形(往日吃1..5小时才清罾,今天却不用1小时) 。这就要警惕是否对虾脱壳过快?对虾“最敏感”的时期就是脱壳期 。在此期间的对虾(指调节生理)对氧份的需求大,这好比临产的胎儿一样,为避免其窒息的风险,宫内的氧气必须达到一定的分压水平 。
某些药物(如含低浓度的茶麸)会有助对虾脱壳 。对虾脱壳(这里指非生理性脱壳)后,就会暴食 , 往往加重虾肝、肠道负荷 。吃得太饱的对虾,由于其体能消耗大 , 一旦能量补充不及时 , 就可能撑不住低氧的“压迫”,很快形成先缺氧后感染(例如当日下午喂料快 , 第二天清晨发生偷死) 。由此可见对虾快料的现象虽然表面上是好事 , 但实际上是其身体某些器官正迈向“生理性缺氧"的一个过程,一旦遇上环境性的低氧就会突发“暴毙”的风险 。
对虾获得强劲的活力能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养户想让其产生“硬核“的能力(免疫力),必须增加较为全面的营养 。如果以对虾活力体现其抗病能力,就只有足够活力的对虾延长了生长时间;活力差的对虾 , 一方面耗掉了饲料 , 一方面容易引起偷死病 。零星的偷死(指体质弱的对虾早一步受感染致死),由于高密度模式养虾,活虾与死虾之间存在“一衣带水”(指双方相隔很近)的情形,也容易接触感染,可造成大批量偷死 。因此,在未发生零星偷死时,必须注意对虾的活力情况,尤其对对虾吃料时间的估算比较重要 。对虾吃料特别快有可能是一种”活力好"的假象(因非生理性脱壳后而急着补充能量,其实对虾正在调整生理 。)
与其说活力好的对虾带来希望 , 不如说提升对虾活力(如应用多维或钙镁磷)就是希望 。从对虾的身上,只要用显微镜就会发现它的"细微”问题,因为有一定的数据支持;有些养户只要目测一下虾,就知道虾的活力情况了 , 因为有一定的养虾经验 。这好比某些发展中的国家只要居民的品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说成发达的国家,因为有一定的购买能力 。
【冬棚虾不吃了怎么防】养殖后期的对虾最怕遇上水质的"毒素"(大于0.2PPm的亚硝酸盐),其风险就在于脱壳 。由于脱壳的时间较长 。此期间,软壳的对虾体内吸收的亚盐达到一定量时就会中毒,就会闭口不吃料,体弱时易偷死 。正如中医说的脾怕水,正常的人体吸收的水份达到一定量时就会“伤脾” , 就会胃纳差 , 湿气重时易厌食 。由于控制亚盐的时间迫切,只有早发现才早控制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