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塘水发黄怎么处理

蟹塘水发黄怎么处理 , 虾池什么时候换水最好?换水是重要内容 。
通过换水可以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同时也能将一些有害物质带出虾池,保持池水的清新 。一般说来,要想取得对虾高产,就必须有较大的日换水能力,河北省唐海县、青岛市崂山区流亭镇等许多高产单位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某些海区的某一时期就不一定是这样,有时换水越多越多,对对虾的危害也随之增大,轻者生长变慢,重者造成发病死亡,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科学换水的问题 。
(1)要经常换水 。从肥水阶段开始就要注意加水换水的工作 。既便在前期,适当地进行加水或换水 , 对肥水繁殖单胞藻也是有利的 。否则水质老化、盐度升高除对虾苗生长有影响外,也会抑制单胞藻的繁殖 。养殖中后期更要注意经常换水,有条件的虾池最好每天都换水 , 使池水始终保持较稳定的清新状态 。如果平时不换水,只在大潮汛期间才进行大换水的虾池,就很容易出现因换水影响对虾生长的现象 。
(2)要加强水质检测 。要经常检测海区水源水质和虾池水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及生物因子状况 , 以便根据检测的实际状况指导换水 。目前常规水质控制的理化指标是:盐度0.1-3.6% , 最好在l -2.8%,日变化幅度不超过0.5%; ph值 7-9;溶解氧含量4毫克/升以上;氨氮0.6毫克/升以下;底层水硫化氢含量不超过0.0l毫克/升;透明度30-60 厘米 。生物指标的监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可定期检查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品种与数量变化状况 。硅藻、金藻、单细胞绿藻及桡足类、沙蚕等是属于有益的生物品种,而蓝藻、甲藻及原生动物大量出现则是池水不良的表现 。池水中单胞藻数量也要保持适当的密度 , 如每毫升池水中单胞藻数量达到10万个以上时,也应引起注意 。
(3) 加大换水量 。
一是气温高、闷热无风时;或在连续晴天后突然转阴肘;或持续高温 , 水温不断上升,达到30℃以上肘 。
二是池水过肥,池水中生物量过高,水色过浓、透明度不足30厘米时 。
三是对虾活动不正常或发生虾病时 。
四是池底变黑、池水恶化时
不良底质
1、酸臭、腥臭底质
形成原因: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饵过剩、没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质等 , 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没有定期抛撒增氧剂 , 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重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 出现“冒泡”现象 。
2、板结底质
形成原因: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 , 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
3、“泥皮”底质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
4、“丝藻”底质
形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 , 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 , 水质过瘦 , 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
5、“浑浊”底质
形成原因: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或养殖密度过大,水产动物在底部不断骚动 , 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引起水质“浑浊” 。“浑浊”水质,悬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质“浑浊”;另外 , “浑浊”水质会遮蔽藻类光合作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
超浓有机酸,缓解养殖动物中毒及应激反应,加速体内毒素排出,提高水体透明度,稳定水体pH值,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6、“偷死”底质
形成原因: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 , 收获时发现底部大量死亡残尸 。
5池塘底质改良方法
生产中多注重水体改良 , 有“看水养鱼”之说,而没有重视底层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发臭,发黑 。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 。如果底质好即使出现“下大雨”等异常天气 , 也不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迅速升高 。我们知道溶氧低不仅造成养殖动物生存困难而且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 。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有重要意义 。
1、物理方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 。大多采用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像开挖新塘一样清理淤泥 。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 。生产实践证明:鲢、鳙池底泥厚度在20cm~40cm;草、鲂、鲤鱼池底泥以10cm~15cm为宜 。
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10cm~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 。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冬干”),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 。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 。
生产上有时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 。船式清淤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均装在船上,只有吸泥头沉在水下,可在养殖期内清除池底淤泥,排吸作业连续;潜水式清淤机整个工作部件均潜入池底,在淤泥表层边行走,边进行吸泥作业 。但由于整机在水下作业,对动力机的防水密封要求较高,维修技术难度大 , 用户自行保养、修理不便 。
除了清淤外,经常搅动塘底 , 翻松塘底的淤泥 , 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 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 , 减缓黑化过程 。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 。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 , 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从而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 。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 。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及时合理地施用石灰;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 , 则不必施生石灰;在有机质贫乏的养殖塘不宜单施生石灰,否则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有机物积存更少,池塘肥力进一步下降 , 恢复更为困难 。
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 。如一种主要成分为过氧化钙的白色颗粒状 “底层水质改良剂” , 投人水中能迅速增氧,促进硝化作用,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还能补充生物生长所需的钙,并使底质疏松透气,利用有机质的完全分解 。目前,一种新型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亚硝酸螯合剂(BRT)及其盐类具有降解池水中亚硝酸态氮及氨态氮,螯合池水中的有机物,消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等 , 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底质活化剂 。
3、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 。据报道,在老化污染虾池中移植沙蚕等底栖生物 , 并培育成优势种群,可大量摄食虾池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其它生物尸体和有机碎屑,减缓了虾池底部有机物的积累 。而且沙蚕营穴居生活,其刚毛的不断划动可行成了一个个小的水流循环 , 能增加底质中的溶解氧 。
【蟹塘水发黄怎么处理】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 。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 , 构成了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所以光合细菌特别是在池底污染严重或因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 。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 , 不仅改善了底质和水质,而且控制了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
4、其它:
淤泥沉积速度与施肥、投饵等饲养管理措施直接相关 。在生产中努力做到看水施肥,切忌过量;按照生态互补原则合理混养、密养;投饲量根据季节、气候、生长情况和水环境变化灵活掌握;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促长剂等,增强水产动物的食欲 , 促进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降低饵料系数,从源头上解决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防治水草(特别是丝状藻)大量生长,及时捞出过多或死亡的水草,以防腐烂变质;有条件的可朝黑化区域泼撒炼铁炉渣(一般1.5kg/m3),以延缓黑化过程,并降低危害 。
另外,如果干池期较长 , 可考虑把水产养殖和农作物进行轮作 。这样可以使淤泥更充分地干透,靠陆生作物发达的根系,使土壤充分与空气接触,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池底,同时,还可以获得农作物本身的经济价值 。另外,生长的青绿作物和牧草还可作为池塘的优良绿肥和鱼类的饲料 。
池塘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性能、抗逆性能 , 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 。“成也底质、败也底质”对于池塘养殖业而言一点都不为过 。要使池塘养殖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克服连作障碍,池塘底质定期改良需引起池塘养殖者们足够的重视 。
6常见的底质改良剂
1、吸附型:如沸石粉、麦饭石、活性炭等,只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有机质等的有害物质,用后水会变得清爽,但对有害物质本身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只是浓缩于其中,且沉降到池底加重了底臭 。
2、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为代表的 , 用后水体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澄清,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故在生产上使用后也会加重底层缺氧 。(不建议使用)
3、离子交换型:像以含EDTA或以硫代硫酸钠(海波)为主的产品,用于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有害物质 , 或用于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用 , 效果较为理想,但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则效果很差 。
4、活菌降解型:目前市面很多生物底改,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部分沸石粉作为活菌载体,有时还会添加腐殖酸钠、微量元素等 。
一类是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型活菌为主的,必须在高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效,而且这类生物底改在使用中会大量耗氧 , 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设备的池塘慎用 。另一类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为主的 。
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尽管是厌氧发酵 , 但其发酵的过程中就是发能产热的过程,这种因发酵导致的底热,底热引起的缺氧,会因底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多而越为明显,危害越大,故生产上在使用活菌底改是,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 。
另外,许多老塘底层过多的有机质,除了会引起底臭 , 还会滋生大量的原虫(如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若选用活菌改底,这些浮游动物会直接把活菌当饵料而摄食,从而加快浮游动物的繁殖 。另外,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以及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而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从而影响改底的效果 。
5、化学降解型: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等氧化剂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的,这一类型的底质改良剂均为化学降解型 , 同一类型产品的好与坏一般看其水解释放的快与慢 , 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 , 另外这一类产品不受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生产上这些产品应用较为广泛 。
7注意事项
1、用各种底质改良剂前应提前开启增氧机1-2小时 , 或用增氧剂1公斤/亩,全塘泼洒后再用底质改良剂效果更好 。
2、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各类底质改良剂,一次效果不明显时,隔日再用一次 。切忌一次过量使用 。
3、切忌用明矾或一些含有铝的产品来改良水质 。
如何保证伊乐藻生长良好?什么让伊乐藻生长好?
伊乐藻有个特点就是不耐高温,但是耐低温 。在5度可以萌芽,10度就可以生长,超过15度就会快速的生长,温度到达30度的时候基本停止生长并出现枯萎死亡 。伊乐藻种植合适时间在11月到1月,种植后的伊乐藻可以在池塘中安全越冬 。
一般情况下,种植前需要将池塘的水抽干,然后晒塘消毒,每亩用100-150公斤生石灰消毒后再肥水 。
在肥水时每亩用腐熟的有机肥300-400公斤作为基肥施入池塘中,进水30公分左右,这个一般在伊乐藻栽种前一个礼拜完成 。
栽种时将伊乐藻切成20公分左右一截,然后每10来根捆作一束,在池塘中按照行距株距2-3米的距离进行栽种 , 我们可以用泥巴把伊乐藻下段粘住 , 然后沉入水底 。也可以像插秧一样插入池塘底部的淤泥中,淤泥上面留出15公分左右的草茎 。
种植后,水位最好保持在20-30公分,以没过伊乐藻顶端为好 。随着伊乐藻的生长慢慢的再提升水位 。这里要注意的是伊乐藻不能让它长出水面,否则就会断掉死亡 。然后腐烂败坏水质 。
如何保证伊乐藻生长良好?首先
控制水位:
促进伊乐藻扎根生长 。在春季栽种伊乐藻时 , 要将水位控制在30-40厘米左右,以尽量提高池水温度和增加光照 , 促进伊乐藻扎根生长 。
控制肥度:
创造适宜伊乐藻生长的水质 。在栽种伊乐藻初期,池水既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肥 。太瘦缺乏伊乐藻生长所需养分,太肥又影响伊乐藻生长所需光照 。故对太瘦塘口要及时合理施肥,对太肥塘口要通过采取换水、使用芽孢杆菌等措施及时降低肥度,以创造适宜伊乐藻生长的水质环境 。
清除青苔:以防其阻碍伊乐藻生长 。初春水瘦的塘口极易生长青苔,而青苔往往又是攀附在伊乐藻的草头上,这种情况下 , 要及时采取施肥或使用药物的方法来清除杀灭青苔,以防其阻碍伊乐藻生长 。
合理投饵:
以防虾蟹夹食伊乐藻 。在初春伊乐藻还未完全存活长好的情况下,要充足合理的投喂饵料,或者将虾蟹圈养在一定范围内的网围区域内待伊乐藻长成后再将网围拔除,以防虾蟹夹食伊乐藻而影响其生长 。
控水控草:
以防太阳光暴晒而影响伊乐藻生长 。夏天高温季节,也是伊乐藻快速生长的时间,如果不能及时合理的控制好水位和伊乐藻的生长,伊乐藻很容易长出水面,并因受太阳光的暴晒而腐烂死亡 。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提前施用控草药物、提高水位、删剪草头等方法,使伊乐藻始终低于水面10厘米左右,以防因受太阳光暴晒而腐烂死亡 。
伊乐草种植区域,水一定要浅——水深最高不要超过70厘米,特别是5—6月份,水要更浅 , 否则水草疯长 。
伊乐草种植蟹塘,后期水一定要搞清——透明度必须大于40厘米 。——做到这点,前期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分段养殖,后期补螺蛳用井水,停止一切有利于肥水的操作和进外源水,搭配苦草等其他水草混合种植 。
伊乐草种植时间适当推迟到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根据养殖模式和底质土壤肥力情况确定 。
4、伊乐草种植密度以稀疏为好,防止密集区中心缺氧上浮——根据螃蟹密度确定,发棵后行距有一定间隙,所以 , 拉稀拉通道很重要 。
草虫、青苔需要及时处理,水草激素的合理使用等,以保持水草旺盛的生命力和净水增氧能力 。
蟹塘蟹成熟了泛黄是什么原因?池底的残饵和粪便在低氧或者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发酵导致池底产生酸性物质 , 造成螃蟹底板发黄;螃蟹底板可能有纤毛虫寄生也会导致螃蟹底板发黄;池塘中的水草长势差,在高温的时候伊乐藻下沉,水体净化能力变差导致螃蟹底板发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