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塘里蓝藻怎么办

泥鳅塘里蓝藻怎么办,现在的农村小溪小河为什么鱼越来越少了?现在农村小溪小河为什么鱼越来越少 , 甚至没有鱼存在了?这个问题反映出来的现象 , 在我们北方是真实而普遍的 。当你来到任何一个村里村外,如果还能发现像以前那样的小河潺潺流水,水里有鱼在缓缓游动,那真是一个稀奇景,现在看见的大多数长满杂草的沟岔子,很多过去的小河现在都不复存在了,这些现象 , 让我们60、70年生人不禁感概万千 。小时候在村外小河里抓鱼摸虾的场景已经成为了回忆 。
【泥鳅塘里蓝藻怎么办】记得小时候,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不是吃的穿的多好,而是父母能允许去村外小河里玩耍 。我们村坐落在我们这里最大的一个水库下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东、西、北各有一条小河,小河常年流水,清澈见底的河水能看见小鱼在水里游动 。到了夏天,我们一个夏天只穿一条小裤衩,天天泡在水里,水里的鱼虾、河蚌、螺狮特别多 , 当然也有水蛇 。我们的乐趣就是抓鱼摸虾,捞河蚌螺狮 , 鱼虾都不大,回家用火烤着吃 , 现在回忆起来 , 仿佛还置身于当年在河水里尽情玩耍 。
现在小河成了沟岔,杂草丛生,连一滴水都看不见了 。
前段时间我正好回老家,围着村外转了一圈 , 去寻找过去的小河 , 可惜,看见的全是长满杂草的小沟岔,其中村东那条小河已经不见踪影,原来的小河一半被垫土成了田地,剩下一半成了一条羊肠小道 。村北那条小河比较宽 , 是我们这里薄家河的源头,现在也没有流水了,人们为了抗旱,挖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坑,深坑里水也不多,更没有发现一条鱼在里面 。
是什么原因让儿时的小河都没有了?
单讲我们这里,主要原因是果蔬种植面积增多,用水过多 。几十年以来,我们这里的苹果面积剧增,蔬菜面积也增加了不少 。前几年,这周围又种植了几百亩葡萄,专门为葡萄酒厂提供原料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用水,果农们起初从河里抽水,慢慢的转到挖机井、挖大湾,地上水越来越少,小鱼没有了生存的环境,所以就没有了踪影 。
这几年,我们这里又连年干旱,花生、玉米、小麦都得浇水,即便下点雨,雨水也存不下,没有水,小河就失去了意义,小鱼也没办法回来 。看现在的孩子都是在游戏里玩抓鱼、钓鱼,想想他们真是没有我们那个年代乐趣多 。
至于工厂越来越多,工业用水大幅度增加,也是造成小河无水无鱼的根源 。
总之,过量用水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矛盾体,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节水节能上做文章,相信随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小河有水、水里有鱼这种自然生态环境还会重现 。我是天润土元帅,欢迎大家对我的回答提出宝贵意见 。
田螺和泥鳅如何混养?当然可以将田螺和鳅混养,不用再喂其它饲料,田螺和泥鳅都能正常生长 。因为田螺能丰富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蚬子、丝蚯蚓等,还产生幼螺,这些都是泥鳅的天然饲料,泥鳅所排泄的粪便又是田螺的好饲料,田螺除了吃泥鳅的粪便外,还捕食水中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丝状藻、硅藻、裸藻、蓝藻、金藻等水生植物 。田螺和泥鳅混养,每亩鱼塘放养田螺100~150公斤,放养泥鳅15000~20000尾,养殖8~10个月,可收获田螺3500~4000公斤 , 泥鳅2000~2500公斤 。
养殖水体出现倒藻的现象?“倒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状况之一!几乎所有养殖品种对倒藻都是难以抵抗,甚至大部分鱼虾蟹等品种在倒藻情况下能出现极端的“暴塘”现象 。
“倒藻”的准确定义是指池塘里所有藻类在短时间内大量或全部死亡这一现象 。(目前还有很多业界人士把单一或少数藻类的急性死亡也定义为倒藻,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倒藻的持续时间通常在1天左右 。倒藻的过程虽然短暂 , 但倒藻后的影响却能持续一周到数周之久 。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会导致的倒藻呢?
在不同的养殖池塘原因是不同的,通常可能原因有如下:
1.池塘缺氧 , 缺氧会造成所有的生物的急性死亡 , 当然此处也包括藻类 。尤其在夏季闷热天气出现概率很高 。
2.用药 , 水产养殖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 , 或是灭藻剂杀藻剂的使用不慎可以直接造成倒藻;也可能造成某一类藻类的急性死亡后,死亡藻类大量释放藻毒素引起其他藻类一起死亡 。比如人为杀灭蓝藻过程 。这一点是最为常见的池塘倒藻原因 。
3.大量换水,池塘的突然大量换水,会造成水体应激,尤其是外源水质比较差的情况下,倒藻的可能性很大 。
4.雨水,尤其在夏季大雨或暴雨之后会造成池塘水体应激出现倒藻 。
那么出现倒藻之后有哪些危害呢?我们简单归纳以下几点:
1.藻类大量死亡,释放藻毒素 。对于养殖品种来讲很多藻类都是有毒的,如蓝藻、金藻、甲藻等 。这些藻类大量死亡后,细胞裂解,藻毒素大量释放到水体,瞬时藻毒素达到峰值,可以直接危害养殖品种、水草、以及其他正常的藻类 。
2.缺氧,藻类大量死亡,变成还原性的有机质或碎屑,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氧气来氧化 。堆积在池塘底部加重底层负担 。短时间内池塘溶氧甚至会降到0!这会造成养殖品种的急性“暴塘”现象 。
3.影响光照,藻类急性死亡后的水体通常呈暗黑色或暗红色 , 藻类尸体密布在水体中,水体透明度急剧下降,影响水草、底层生物的生长 。
那么,出现“倒藻”现象后,该如何应对呢?出现倒藻一定要沉着冷静,按照科学的处理步骤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
第一步:迅速打开池塘增氧设备,进行紧急增氧 。
第二步:大量换水,通常天明开始向外排水,天暗向内加注干净的新水 。(紧急情况下不论时间,可以池塘一头加水另一头排水)
第三步:干撒氧丹等过碳酸类的急救增氧药,尤其沿池塘边多撒 。
第四步:施用多元有机酸、Vc,进行解毒抗应激 。
第五步:使用季磷盐类、过硫类分解底改、氧化增氧底改混合满池干撒,改良底部环境 。
“倒藻”的当天必须做好以上步骤,当然对于缺氧严重的,3、4、5步可以重复使用,尤其第3步,应是不计代价急救养殖对象 。进入第2天及以后,应视池塘状况采取如下步骤:
第六步:补充EM菌、不耗氧的芽孢杆菌等进一步分解池塘残留有机质 。
第七步:补充硅藻、小球藻等有益藻种,重新培植池塘藻类种群 。
第八步:经历过池塘低氧环境,厌氧细菌繁殖数量增多,应适当做一次消毒工作,可以考虑使用碘值制或蛭弧菌 。
第九步:倒藻过程对养殖品种也造成了一段时间的巨大影响,此时因坚持内服多维、泛酸钙、免疫增强剂等营养品 。拌料内服一周左右,调理好内环境 。
最后,提醒看客 , “倒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非常严重的事件 。一定要加强池塘管理,做好防范工作,养殖才能顺风顺水 。
我是水产养殖工程师,欢迎关注我 。
有哪些濒危动物被人类挽救回来了?朱鹮一直被当做“吉祥”的象征 , 被称为“东方宝石”,不仅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就连隔壁的日本都对这种鸟推崇有加 , 日本皇室还把朱鹮当做是皇室的象征 。然而这种鸟在上个世纪时,一度被人类认为灭绝,只有日本幸存几只朱鹮,但这些朱鹮已经全部丧失繁殖能力 , 所以日本认为等这几只个体死亡后,朱鹮就会彻底灭绝 。
但是我国科学家不信邪,为了在我国能发现朱鹮 , 我国科学家驱车寻找了所有朱鹮可能会出现的地方,最终在陕西的一个农村里发现了7只朱鹮,其中4只成年个体 , 3只雏鸟 。
朱鹮是怎么被救助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鸟类科学家们已经有将近20年没有看到过朱鹮个体了 。为了寻找朱鹮的踪迹,我国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 , 横跨了整整9个省市区,行程大约5万多公里,最终在陕西省把姚家沟的一个山林中发现了7只朱鹮 。研究发现这7只朱鹮一共是两对夫妇在抚育3个孩子 。科学家们对这一发现激动不已,这不仅说明朱鹮在野外还有存活的个体,而且它们还具有繁殖能力 。
然而正当科学家们为发现的朱鹮幼体兴奋不已时,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其中一个幼鸟从巢穴中掉落了下来 。原来 , 如果一个巢穴中有两只或者两只以上的个体,那么体型较大的个体会想办法独占父母的食物,甚至不惜将体型较小的挤下巢穴 。幸好周围有工作人员设置的防掉落网 , 雏鸟掉落在网中时被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火速运到了北京动物园进行人工养育 。
朱鹮在野外的天敌有很多,一些大型猛禽比如:鹰 , 雕等都是它们的个体,蛇类和猫等也是威胁雏鸟安全的个体之一 。
为了保护朱鹮巢穴的安全,鸟类学者们在朱鹮巢穴周围的树上铺上了塑料布 , 这是因为塑料布比较滑,使蛇和猫等无法攀爬到树上 。
为了保证它们的食物充足,鸟类学者们还会定期在周围的水塘中投放它们的食物 。也会向周围农民科普朱鹮的重要性 , 提高人们对朱鹮的认识和保护 。
还有一些学者,直接将家安置在这周围,一住就是几十年 。但是朱鹮的数量始终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提高朱鹮的种群数量,科学家们选择了就地保护和人工繁育两种方式 。
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朱鹮的数量开始直线上升,数量由7只恢复到了上百只,甚至上千只 。在今年,我国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的朱鹮个体种树超过了5000只 , 其中我国境内有4400只,朱鹮也由原来的极危生物降为濒危生物 。
朱鹮的野化对于野生动物的救助不仅要拯救它们的个体数量,还要恢复它们在野外的能力 。朱鹮的数量虽然提升了,但是大多数朱鹮是在人工基地繁殖长大的,为了恢复它们的野外生存能力,科学家们在当地进行了野外放飞训练 。
很多人会认为 , 动物天性具有野性,一旦它们脱离人工环境,它们就会很快适应大自然 。其实并不然 。
首先 , 大多数朱鹮属于人工繁育的后代,它们生活的环境比较安全,几乎没有遇到过大型猛禽和蛇类 , 躲避天敌的能力较弱 。
其次朱鹮对栖息地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它们喜欢在没有施肥以及施加农药的地方生存,而这种栖息环境非常少 。
朱鹮的主要食物是小鱼以及泥鳅,这些食物在野外的数量不是很多,考验着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 。
为了照顾朱鹮 , 当地的工作人员会在朱鹮身上安装定位系统,但在过去定位系统比较落后 , 有时信号无法传达到基地,此时工作人员会走向野外,通过向当地农民打听,以及科普朱鹮的长相等工作来寻找到朱鹮的踪迹 。
除了陕西当地的野化放飞之外,工作人员还在我国河南信阳放飞了一批朱鹮 , 这是因为信阳曾经也是朱鹮的栖息地,再者陕西当地的朱鹮密度较高 , 一旦当地发生流行疾病,很可能会导致人们辛辛苦苦培育的朱鹮全军覆没 。
为了提高种族存活概率 , 人们在信阳也放飞了34只朱鹮,而这些朱鹮也成功在野外生存并繁衍 。不过 ,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努力 。
比如:在这34只朱鹮中,有一对朱鹮产下了两枚蛋,但在孵化期间恰好遇到了清明节,当地的焚烧祭祖时不小心失火,失火地点就在朱鹮鸟巢200米处 。幸好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扑灭了火,为了保障万一,工作人员开辟了一条小路,让村民绕道而行 。
还有,信阳当地有很多蛇类,这些蛇也威胁着朱鹮幼鸟,工作人员在朱鹮孵化期间,不仅在树下撒雄黄粉 , 包塑料纸,还动手驱逐蛇 。
然而百密一疏的是,朱鹮的雏鸟仍然被蛇咬死了 。工作人员为了让朱鹮继续野化训练 , 在半小时内及时替换了一只雏鸟 。原来,只要在雏鸟死后24小时内替换雏鸟,朱鹮还是有可能会把替换后的雏鸟当做亲生孩子 。
就这样,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以及雏鸟的努力之下, 在信阳放飞的这批朱鹮成功在野外繁殖了第二代,这也标志着信阳朱鹮野化成功 。
总结虽然朱鹮还没有走出濒危危机,但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 , 朱鹮的生活环境以及种群数量都有所提高,相信它们在未来某一天,会摆脱灭绝危机 。
泥鳅换气时间?半小时
泥鳅是鳅科下属鱼类的统称,俗称鱼鳅、泥狗等,全国各地的池塘、沟渠、溪流、江河、湖库、沼泽等水体中普遍都有分布,喜栖息在淤泥底质的静水或缓流水中,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下面来看一看泥鳅养殖技术及注意事项吧!
泥鳅养殖
一、生活习性
泥鳅是底栖小型淡水鱼类,生存水温范围0~41℃,最适生长水温22~28℃,喜栖息在淤泥底质的静水或缓流水中,杂食性,主要以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小型甲壳动物、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人工养殖可投喂豆渣、米糠、麸皮、禽畜内脏及下脚料、配合饲料等 。
泥鳅养殖
二、鱼塘建设
泥鳅养殖鱼塘附近要有干净的水源,池深约1.0~1.5米 , 水深0.4~0.5米,池底铺厚约0.2~0.3米的软泥,池壁四周要夯实或用水泥浇灌,进水口、溢水口、排水口要用密网布包裹,鱼塘周边要种上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植物覆盖面积约占鱼塘总面积的1/4 。
泥鳅养殖
三、清塘消毒
泥鳅苗下池前10天每亩撒生石灰60~70千克,2~3天后加水至0.3厘米深,一周以后将水排干并重新注入新水 , 水深约0.2~0.3厘米,然后每亩施300~500千克腐熟人畜粪或10000~20000千克沼液,待水色开始变绿且透明度约15~20厘米后即可投放泥鳅苗 。
泥鳅养殖
四、鱼种投放
泥鳅苗要确保大小均匀、个体饱满且有活力,每亩放3~4厘米的泥鳅苗3~5万尾,套养鳙鱼10~20尾、鲢鱼15~30尾用以防止蓝藻爆发 , 若泥鳅苗是用充氧尼龙袋长途运输的要“缓苗”后再放苗,即将充氧尼龙袋放在池内20分钟,等内外水温一致后再缓缓放出 。
泥鳅养殖
五、饲料投喂
泥鳅苗刚下塘可投喂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饵料,同时投喂少量熟蛋黄、鱼粉、豆饼等精细饲料,等泥鳅苗体长达1厘米时已经可摄食水生昆虫、有机物碎屑等 , 可投喂粉碎的禽畜内脏、豆饼、配合饲料等,初期日投饲量为泥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为5~10% 。
泥鳅养殖
六、水质管理
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发酵的有基肥,每次用量300~500千克/亩,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 , 水色以黄绿色为宜,当水温达到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要停止施肥并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水深并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
泥鳅养殖
七、病害防治
泥鳅常见的病虫害有烂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等,其中烂鳍病可用10~50毫克/千克的氯霉素溶液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连用5天 , 打印病可用漂白粉全池消毒,浓度1毫克/千克,车轮虫病可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 浓度30毫克/千克 。
泥鳅养殖
八、注意事项
1、泥鳅养殖要注意水质,每周建议换水1~2次,同时要勤施经腐熟后的有机肥 , 保持水色呈黄绿色为宜 。
2、泥鳅养殖要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
3、泥鳅养殖要预防病害,及时清洗饲料台,定期做好饲料台及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药物预防疾病 。
4、泥鳅养殖要防害防逃,水鸟等敌害喜在鱼塘周围捕食泥鳅,进水口、排水口等处常检查以防泥鳅逃逸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