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太阳,草地上就长满了快发霉的四川人


一出太阳,草地上就长满了快发霉的四川人

文章插图
四川同事老刘的老父亲,今天又提前下班了 。


背后原因令人震惊——


成都,出了个太阳 。


就出了大概20分钟,但老老刘果断提前下班,晒太阳去了 。




全体同事不敢相信还有这种操作,而老刘一脸淡定:“他也不想早退的,可是出太阳了嘛 。”


并表示,要不是今天太阳出得太晚,上午的班也没人会去上的 。


毕竟四川人,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向往阳光的物种了 。


而他们的上一个晴天,还要追溯到半个月前 。


当时本地新闻是这么抚慰大家的:莫忙慌!再熬400个小时,就有太阳晒了!


[email protected]四川新闻网


在这片阴雨寡照的土地上,如果还有什么比吃火锅和搓麻将更重要的事,那就只能是——


晒、太、阳 。


平时的成都belike→


via.unsplash


出太阳的成都belike→




从悠闲慢生活切换到人肉丛林模式,只需要一米阳光 。


不来成都走一走,你根本无法理解“给点阳光就灿烂”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


成都人都是太阳能发电的,平时窝在茶馆里动都不想动,但一句“出太阳了”,那就是全城冲锋的号角 。




纷纷从铺盖窝窝里爬出来,从麻将桌旁边站出来,从写字楼里蹿出来,行动之迅疾仿佛老鼠见了猫,孙悟空见了大蟠桃 。


一个个精神抖擞,喜气洋洋,揣上保温茶杯就往公园、广场、江边步道……等一切有宽坝坝的地方冲 。


此处划重点,注意一定要是室外宽阔的坝坝(即广场、平地) 。


北方人总觉得太阳还不是靠窗就能晒,但对十天半个月看不到光的四川人而言,去坝坝是对阳光最基本的尊重 。


因为只有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坝坝上,人类才能360°进行光合作用 。




四川话里,晒太阳的另一个说法叫“烤太阳” 。


这个“烤”字,就很形象地概括出了他们在太阳底下的状态 。


把自己想象成一块肥瘦相间的好肉,真正顶尖的食材,只需要太阳这种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


他们或自带了马扎,或席地而坐,迎着太阳旋转屁股,正面烤完背面烤,背面烤完侧面烤……


一定要翻来覆去,烤得均匀,烤得全面,力求让每个骨头缝里都渗进去暖洋洋的热量 。


[email protected]


至于担心坐地上会凉,属实是想多了 。


在没有暖气的南方,就没有比大太阳烤过的草地更暖和的东西 。


不出太阳,他们只能在家里穿着棉睡衣、脚踩电烤炉,哆哆嗦嗦地打扑克摆龙门阵;


一出太阳,所有活动和活物,都要即刻搬迁至室外,烤会儿太阳补补钙 。


[email protected]池迟_Vera


甚至宁愿冒着没电也没充电宝的风险,挪窝到太阳底下去玩手机 。


心意之坚决,可见一斑 。


[email protected]锦观新闻


所以在成都,最堵的时候不是什么早高峰晚高峰 。


而是出太阳之后,每一条通往坝坝的路 。




坝坝里头也一样堵,人口密度高到放风筝拉不起线,骑单车都会堵车,草坪上放不下一张多余的屁股 。




除了倾城而动,成都人晒太阳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时刻准备着 。


如果你有个开车的成都朋友,不妨去翻翻他的后备箱 。


多半会在里面发现帐篷、地垫、折叠椅 。


但这绝不意味着他热爱露营,只是为了能一有太阳就出发,抢占公园里的最佳位置,尽可能享受最多的日照时长 。




没办法,四川的太阳实在太像个渣男了,明知道你爱他如命,但他总是很久才肯见你一面,还每回都撩完就跑 。


举个例子,去年十月,成都总共只出了14.6个小时的太阳,平均下来每天不到半个小时 。


刚看到太阳出来,还没晒出感觉,它就已经落山 。


从十月到来年三月,基本都处于这个状态,阴雨绵绵,湿气袭人,黏糊糊潮哄哄的不仅是棉袄被子裤衩袜子,还有你家里一切的生物 。


人都要发霉了——在四川,这绝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一种既真且痛的领悟 。


[email protected]小新Vg


事实上,四川盆地全年日照也900~1300小时,是中国晒太阳最难的地区 。


成语里用“蜀犬吠日”形容大惊小怪,说的就是蜀地阳光太少,以至于蜀犬看到太阳就会惊奇乱叫 。


在四川晒太阳,那是能慢慢来的事吗,那是真·跟时间赛跑 。




来自四川的同事老刘就对此怨念颇深,小时候放寒假,只要一出太阳,她就别想睡懒觉 。


她妈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你的房间,夺走正盖在你身上的大棉被,飞快地把它摊在阳台上晒 。


可怜她小小年纪梦中惊坐起,还要被怒骂着:“搞快点穿衣服!外头太阳好好哦,一哈儿就没得了!”




所以说,《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会诞生在川渝地区,我一点都不意外 。


歌声里那扑面而来的喜悦之情,没有任何艺术夸张的手法 。


毕竟没有比四川人更渴望阳光的物种了 。




不信你仔细看看四川出土的文物都叫啥——


商周时期的镂空金饰,名为“太阳神鸟”;




同一时期的铜立人,脑袋上戴的都是一顶“太阳帽”;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和栖息九只神鸟的青铜神树,也被认为是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图腾 。




可以说,对太阳的热爱刻在四川人世世代代传承的DNA里,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拦不住我出门晒太阳 。


老刘父亲想晒太阳就请假的行为,就是这种DNA的具象化表现之一 。




“老板,今天请个假,我赶到切晒太阳!”这种话说出口,外地老板可能会开除你,但四川老板大都表示同意 。


毕竟留得住员工的人,留不住员工的心 。


更何况连老板自己也不想在大太阳天关在屋里上班啊!




相比之下,学生娃娃就没这么自由,成年人可以请假,他们就只能逃课 。


好在四川家长不同凡响,他们坚定地认为,一天半天的课可以不上,但我娃娃不能烤不到太阳 。




这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即使走得再远也无法改变 。


我们公司的老刘,从阴雨绵绵的南边走到了晴空万里的北方,仍然改不了一看到太阳就想下楼遛弯的原始冲动 。


甭管例会开到几点、还有没有时间吃午饭,只要今日天气晴,她就得直奔楼下小公园 。


对四川人来说,唯麻将与太阳不可辜负 。




可惜,尽管四川人争分夺秒、不顾一切,但阳光就那么点儿,怎么晒都不够 。


老刘就曾无数次见过这样的场景:


太阳出来了挤到晒,刚晒了没一会儿,一大朵乌云飘过来挡上了 。


于是公园里几百个人整齐划一地抬头,发出一声:“诶!”


七分叹息中带着三分期待,万一等一会儿云飘走了呢?太阳还有的吧?




最惨的是,当你紧赶慢赶地晒完太阳发了朋友圈,还总有一些四川人千里迢迢赶来嘲讽:


“这也叫晒太阳?这在我们那叫阴天 。”






是的,上帝虽然关上了四川人晒太阳的门,但偏偏在四川版图的最边边,开了一扇阳光普照的窗 。


这扇窗名叫攀枝花 。


在漫长的阴雨季里,四川的天气情况一般是这样的→




全图风雨交加,唯有左下角的攀枝花,仿佛被施过晴天魔法 。


这里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同时拥有高海拔带来的灿烂阳光,和焚风效应导致的温暖气候 。




还记得前面说的,成都一年日照时数不超过1300吗?


攀枝花是成都的两倍还多,全年日照能达到2700个小时 。


即使是冬季,平均每天也有7个多小时的太阳能慢慢地、翻来覆去地晒 。




所以在四川,没有比一句“人在攀枝花”更能体现privilege的朋友圈文案;


也没有比“在攀枝花给你妈买养老房”更能体现孝心的行为 。




如果说阳光是四川人的信仰,那么攀枝花就是四川人的耶路撒冷 。


每年冬天去攀枝花过年的四川人,能把整条雅西高速都堵满 。




但堵车又如何,此路不通还有别路通,开车不行坐火车也行 。


以至于春节期间从成都开往攀枝花的列车,都要加开好几班 。




就这份追着全力以赴追着太阳跑的执着,我很难不怀疑古神话里的夸父有四川血统 。




想晒太阳想得抓心挠肝的四川人,身体和心总有一个在去攀枝花的路上 。


他们不管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看到蓝天白云大太阳,第一个想到的形容词永远是:“天气好得跟攀枝花一样!”




川渝地区的各个城市,哪天逮着个好天气想自夸,统一口径也是“快来也!我这里跟攀枝花一样的!”




就连四川小文青的疼痛文学,都是用攀枝花染红的——


“攀枝花的阳光终究照不到成都,就像平凡的我也拥有不了优秀的你~”




我愿满怀敬重地称之为“攀枝花效应”,并十分期待有当地学者研究一下这个重大课题 。


比如《论攀枝花天气对四川语言运用的影响力》什么的 。




不过,这两天四川人那永不熄灭的逐日之心,也备受打击 。


其他地方没太阳就算了,竟然连四川人最后的寄托攀枝花,也受南方寒潮的影响,下起了2022年的第一场雪 。


哦不,准确地说,是从攀枝花国家气象站1988年建站以来有记录的第一场雪 。




这个消息让不少四川人心头一痛:“你可是阳光普照的攀枝花啊!怎么也叛变了!”


老刘那摩拳擦掌、正准备自驾去晒晒的老父亲,下午就发了一条痛心疾首的朋友圈 。


吓得老刘赶紧查了查天气安慰他:“没事的爸爸,明天就晴了!你可以永远相信攀枝花!”




哄完爸爸放下手机,老刘靠在工位上一声长叹:


“何以解四川人的忧啊,唯有天气预报上一串小太阳了 。”



【一出太阳,草地上就长满了快发霉的四川人】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