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人在使用的iOS 中国上亿的人


上亿人在使用的iOS 中国上亿的人

文章插图
22 号早上 8 点,我就早早地坐在工作室 。因为今天对我,尤其是对我这个多年的 iPhone 用户来说是一个大日子 。很幸运,我获得了一个与 Apple 全球营销副总裁 Bob Borchers (以下简称 Bob)对话的机会 。
【上亿人在使用的iOS 中国上亿的人】
而为了这一次采访,我做了很多准备,甚至是列出了一段长长的问题列表 。这些年我写过很多关于苹果设备系统的文章,可基本上都是关于 macOS 或者是 iPadOS,关于 iOS 的竟然一篇也没有 。

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恰恰相反,是因为很喜欢,所以更加敬畏 。iOS 系统代表的是一整个智能机时代,我深知我的厚度可能还不够支撑这样深度的写作 。

但在和 Bob 简短的一小时对谈以后,我意识到我曾经萌生的很多想法并不偶然,甚至可能是 iPhone 一直以来的设计核心 。所以,也就斗胆有了今天这篇愚见,我来尝试回答:

到底什么是 iOS?
智能的本质
我们总是用「智能机」和「功能机」来表现手机的代际演化,但当我们真正的去思考所谓「智能」或与「功能」的真正区别时,又会简单地归纳为一种「能力上的数量多与少」 。这种数量有着很多含义,最为直接的就是「运算能力的」的进步 。

今天的 iPhone 可以运行大型专业的生产力软件,可以游玩画面精美甚至是接近 3A 的游戏大作 。这一切的一切,之所以能够在手掌的方寸之间运行,都需要仰仗人类对于「硅」的雕琢能力,这的确是功能机无法企及的未来 。
(第一代 iPhone 发布会上,同时代的智能机展示)
所以我们总喜欢用「横空出世」来形容 iPhone 的出现,可其实第一代 iPhone 身上,并没有什么远超时代的黑科技 。而成就传奇的本质还是要归于乔布斯对于「制作一部怎样的未来手机」所进行的思考 。这种思考中包含的蓝图和设想,远比这些硬件、零件本身重要许多 。而这些思考本身最终的汇聚就是 iPhone 的系统,那个在当时还没有被叫做 iOS,本称为 iPhone OS 的系统 。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横空出世,真正所指的应该是 iOS。

硬件的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能够差异化体验的则是跟软件的结合带来完整的用户体验,从 10 年前一直被 iPhone 的一代又一代设计师严格执行到今天 。用 Bob 的话说,「在第一代 iPhone 研发的一开始,我们的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就坐在一起 。」

对于「触控屏幕」的使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 iPhone 出现的节点它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我们甚至已经学会了多个点一起触控 。可真正让这项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我们今天早就已经习以为常的细节操作:

比如,在屏幕上双指放大缩小 。
(第一代 iPhone 发布会,乔布斯亲自演示如何放大缩小一张照片)

我至今依然记得,我第一次看到 iPhone 上对于照片放大缩小的设计时,在心里甚至一度认为这就是「魔法」 。当然,这些功能过于遥远,成为了今天习以为常的存在 。那我们视线拉的更近一些,看回今天的 Face ID 。对于 Face ID 的讨论在今天一直不绝于耳,一开始是因为它对 iPhone 工业设计之美的干扰,而现在又因为疫情的出现,它原始的解锁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

但在我看来,Face ID 之所以在众多「不利」中获得保留,关键在于它并非单纯的是一种解锁方式,它提供了更多直觉可能 。指纹识别的意义在于去掉了密码过程,那么 Face ID 就是去掉密码过程的同时,增加了机器的主动认知 。然后苹果用 iOS,几乎给出了 Face ID 所有在软件设计上的可能:

比如你的手机认识你 。Face ID 的识别从「用户主动」变为「iPhone 主动」,所以你的 iPhone 随时都在甄别「你到底是不是你」 。于是,iOS 充分使用这一结果 。当不是你时,它就隐藏起通知内容 。而是你时,则显示通知内容 。它巧妙地解决了隐私的一个大痛点;

比如你的手机了解你 。单纯的认知以外,Face ID 还能了解你的状态 。由于 Face ID 是结构的立体模型,所以 iPhone 可以判断你的视线 。于是 iOS 发现你在看屏幕时,它就不会熄灭屏幕;

比如你的手机关心你 。当我们在响铃模式收到电话时,如果你看了一眼 iPhone,手机的铃声就会变小,避免打扰 。这是因为它不仅认出你,还捕捉到你的状态,最后还会根据你的状态设身处地的为你解决困扰 。
(iPhone X 发布会上,Craig Federighi 演示用 Face ID 解锁 iPhone)


仅仅因为一个用来解锁的硬件,iPhone 就通过 iOS 的软件,对它一步一步的延展,最终完成了一个新的「魔法」:
「你的手机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和你相处」 。

我们正是在这 iPhone 软硬结合的魔法中,听到了诺基亚这样的巨人坍塌的轰隆声 。

但如果你更进一步思考,所谓的智能机本质是什么,那「软硬结合」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另四个字 ——「以人为本」 。智能机不是更聪明了,而是更在乎「人」本身 。所有上述的论证和举例,都是机器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让机器做什么 。

iPhone 最引以为傲的设计理念「符合直觉」就是另一个侧面,因为其实所谓的符合直觉不就是不忤逆人性(这里人性不指道德,指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意识) 。

对于个体的尊重,也反映在对集体的尊重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虽然今天安卓机有着最大的市场量,可 iPhone 的品牌覆盖却是罕见的全球性质 。即使在智能机发展最为前卫的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品牌能够像 iPhone 一样需要面对如此之多的国家、地区和文化 。全球化的今天,iPhone 面对的挑战还在于多元的冲击 。

比如,iOS 本身的本地化过程 。

在和 Bob 的对话中,他多次提到了「我们非常重视中国的市场」 。当然,这种说法的前提是今天中国市场是 iPhone 除本土以外最重要的市场 。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 iPhone 努力本土化的肯定 。在 iOS 14 的地图里,现在甚至是已经加入了「限行提醒」的功能,只要你输入车牌号,就可以让 iPhone 在规划路线时考虑你的车辆今天是否可以行驶 。

其实,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几年 iPhone 的本地化进程愈发快速 。一开始,iPhone 的交通卡仅仅是支持上海一个城市,但是到今天,iPhone 支持的交通卡数量已经覆盖了 13 个城市 。
(iOS 14 地图限行提醒功能)

Bob 所说的重视中国市场也体现在 Apple 幕后工作环节中 。每一周中国团队都需要向 Bob 直接进行汇报 。我想这也解释了,这几年来 iPhone 本地化进步的原因 。

当然多元不仅仅是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群体 。直到今天,iPhone 对于障碍群体的支持也是最为完善的选择 。当然,这种本地化也不仅仅是软件,在硬件上 iPhone 也做出了许多努力 。正如 Bob 所说:

「中国是 5G 方面的先驱,因此我们在硬件也进行了许多针对性的调整 。」

因此总结起来,所谓智能的本质,是因为 iOS 所代表的智能系统更加看重每一个用户,每一个人的自我本身 。
影像哲学
乔布斯也许可以遇见 iPhone 对于互联网的改变,但 iPhone 对于影像行业,或者是更加形而上学的「摄影艺术」变革大概率是无心插柳 。而且这棵柳树对今天传统的影像行业可以说是「参天大树」 。入门级影像设备的萎缩已经相继扩散到各个传统相机厂商,各种下滑的财报,已经给传统影像行业敲响警钟 。

我们都很清楚,业余消费级别的相机市场是某种程度的夕阳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影像本身的沉默 。恰恰相反,人类的纪录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 。在今天,每天都有上亿张影像在被记录 。

这也带来了很独特的现象:

一面是相机厂商的式微,而另一面是手机厂商在乐此不疲地宣传自己的摄影功能 。我们甚至有时会一时迷惑,这是手机发布会,还是相机发布会 。
(使用 iPhone 拍摄)
很多人认为手机摄影的出现,和影像记录的热情是智能机的「意外」 。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从影像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手机影像的爆发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影像行业在过去的百年里出现过几次井喷现象,如果你要归纳井喷的本质,我们都可以归结为:

「相机越来越便携了,相机越来越简单了 。」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手机摄影行业的爆发就是理所应当 。当谈到 iPhone 的摄像头时,Bob 提到了那句经典理念,即「最好的相机,就是当你拍摄一张照片时,你手上的这部 。」其实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上述的两个特点 。换句话说,iPhone 已经让这两点做到了某种极致 。

越来越便携了,便携到每个人身上几乎都有摄像头,而在一开始相机,还仅仅是各国宫廷贵族的秘密,甚至是十年以前摄影还是一种有钱人的爱好 。

越来越简单了,简单到你仅仅只需要「按一下快门」,而在一开始相机曝光时间甚至是按天计算,即使是近代最简单的傻瓜数码相机依然需要多个步骤才能看到照片 。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所以今天我也斗胆模仿一番,我想用自己的一点经验尝试回答「iPhone 摄影可有设计哲学」 。而之所以谈论如此,是我认为 iPhone 摄影,亦是 iOS 系统的核心组成之一 。它某种意义上,也是 iOS 的具象 。
(使用 iPhone 拍摄)
iPhone 的设计哲学,大致有二 。

面对大众删繁就简

对于大众,追求用最极致的简单获得更加专业的画面 。而所有捕捉的出发点,以决定性瞬间为核心 。任何一个对摄影有兴趣的人,可能或多或少的听过这个词汇 。这种理念之所以广为人知,还要依赖于布列松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今天「摄影艺术」的支点之一 。iPhone 对于「绝对性瞬间的理解」绝对是所有手机品牌里最深刻的一位 。

这种细节,在 iPhone 中随处可见 。

比如 iPhone 中快门的低延迟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参数 。按下快门立刻反应,甚至是比一些相机的反应速度还要快 。而如果你放眼其它品牌,即使在今天依然会明确的感受到按下快门之后的顿挫感 。

比如,iPhone 连拍张数一直无出其右,连拍数量可以高达 600 张左右,而市场上目前其它的同类产品 20 张连拍为上限的大有人在 。

再比如,iPhone 是给了用户选择权的,由于今天计算摄影的限制,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了 iPhone 的响应速度,所以最新的 iOS 14 中 iPhone 直接提供了一个开关,你可以自由地选择是看中画质,还是看中响应速度 。
(使用 iPhone 拍摄)
如此种种细节,充分说明了 iPhone 对于「瞬间捕捉」的看重 。

而对于这种理念的追求,也让 iPhone 和其它手机品牌在摄影体验上有明显的差异 。2021年,在安卓几乎快普及 1 亿像素的前提下,iPhone 一直保持着 1200 万像素 。但就是这 1200 万的像素却提供了极佳的拍摄效果 。

「相比专注像素数量,我们更关注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拍摄更加精彩的照片 。」Bob 的在对谈中的这句回答,很好地体现了我所说的「删繁就简」 。
(使用 iPhone 拍摄)
不过,对用户虽然是轻轻地按一下快门,但是对于 iPhone 来说就是一次「时间紧任务重的计算」 。而既然说到计算摄影,iPhone 的计算摄影也是自成体系的 。这种体系的出发点是「在任何光线环境下都能进行拍摄」 。所以强光对应智能 HDR ,弱光对应深度融合,夜晚对应夜景模式 。

而当所有的光线环境全覆盖以后,用户也就不需要再考虑「什么光线使用什么模式」 。我知道很多人对于 iPhone 的夜景模式没有开关颇有微词 。但在我看来,虽然你可能不喜欢这种方式,但是自动触发的夜景模式对于更广泛的用户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 iOS 一直以来的系统准则——「帮用户做最好的选择」 。

面对专业有的放矢

对于专业群体,iPhone 并不是单纯的功能叠加,而是有的放矢 。保留个性化发挥的空间,同时努力去掉机械流程 。尤其是去掉机械流程这件事,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

ProRaw 就是最好的例子 。

其实 Raw 格式很长一读时间在安卓智能机上屡见不鲜,但多数情况,这些 Raw 照片基本上都是纯粹的 Raw 。这些 Raw 由于过于原始,已经远超许多包括专业用户在内调教照片的能力 。不要忘了,直出效果可是经验丰富的影像工程师帮你调整的,而去掉这一环节以后,很多照片 Raw 的调整效果还不如直出 。
(使用 iPhone 拍摄)

但 iPhone 提供的 ProRaw 则「取中」 。一方面它给予用户自我塑造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它保留了几乎所有的 iPhone 计算摄影的优势 。其实这些计算摄影的功能不仅包含了 iPhone 影像工程师的影像思考,也帮助摄影师做了许多机械性的工作 。今天的 iPhone 智能 HDR 对于曝光的理解其实已经远超许多专业用户 。

杜比视界也是如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HDR 视频都是少数专业人群的专属 。但是现在,你竟然可以在 iPhone 上拍摄、剪辑和分发 。是的,我知道 iPhone 的画质远不如专业的 HDR 相机 。但别忘了,直到今天 iPhone 的拍照能力也没有追赶专业相机,但不妨碍它改变整个影像行业 。

iPhone 在让 iPhone 变 Pro 这件事上,依然没有让专业成为少数人的专属,恰恰相反,它在让专业属于更多的人 。

不过,讨论大众或者是专业,似乎还缺少定义 。比如什么是「专业」 。我曾经在社交网络上,举出一个案例,来论证「专业的摄影师在用 iPhone」这一观点 。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性的讨论 。所以今天在这篇文章中,我想继续这个案例,来说说我理念中的「专业」,因为我认为这也是 iOS 相机设计的重要内核 。
(使用 iPhone 拍摄)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内容制造的黄金年代,你打开小红书,打开抖音,各种铺垫盖地的图片短视频琳琅满目 。但一个秘密是,在类似的内容制作产业中,iPhone 有着独领风骚的地位 。几乎所有我们口中的网红图片、短视频基本都是 iPhone 完成 。一个摄影师,一个 iPhone ,一天就可以有上万的收入,这在杭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

为什么是 iPhone,主要一方面在于 iPhone 的影像硬件的稳定,另一方面在 iOS 的色彩管理 。但这件事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用 iPhone 拍摄的行业」 是否专业 。

我知晓,很多人对于专业的认知在于「造诣」,而拥有造诣往往意味着少数人 。尤其是对于许多高精尖的行业来说,一个人称赞为专业人才是因为「它掌握了少数人的技能」 。

但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偏见 。「专业」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后汉书》中,「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 。的确,少数人掌握的技能,是专业的 。可专业并非一定是少数人的,更重要的是,高精尖的是专业的,但专业并不一定是高精尖的 。

现代汉语解释,专业为:为主要研究某种学业或从事某种事业 。

我之所以认为这些使用 iPhone 创收的摄影师专业,并不是因为「日入过万」,而是「日入过万」背后所代表的价值 。这种价值包含经济上的所得,也包括创作的平等 。
(使用 iPhone 拍摄)

很久以前,作为一个摄影师,昂贵的相机是一种门槛,但是在今天这种门槛逐渐降低,甚至是大有消失的趋势 。不用说以后,即使现在已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使用 iPhone 拍摄的优秀摄影艺术家 。不信,你去看每年的 IPPA ,那些才华横溢的摄影师,早已经习惯了新的时代 。

所以,iPhone 摄影的哲学其实可以甚至再浓缩为我们熟知的标语——「Shot on iPhone 」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很多手机品牌,都在模仿 Shot on,但是只有 Shot on iPhone 最后成为了时代 Tag 。其实这可能就是答案,iPhone 摄影文化的兴起本身就是对所谓的「相机权威」的抵抗 。我们做什么,不再被粗暴的定义,没有业余和专业,就像我们摄影,但我们并不需要相机 。

所以,Shot on iPhone 的真正含义,也是自我 。
平衡的自由
Facebook 和 苹果公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来有回」 。而这一切背后争端的真正导火索和 iOS 一项隐私政策有关 。最新的 iOS 系统中,苹果推出了一个「应用程序跟踪透明度」 。

这一功能的核心目的是,当类似 Facebook 这样的软件想要获得用户数据时,需要用户本身获得同意 。正是这一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关注的细节,触动了类似 Facebook 这样其它大公司的核心利益 。

就这样,一场有关「隐私」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在 Apple 和 Facebook 之间有来有回 。我们不去揣测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是从整个目前科技行业巨头的行为来看,谈到对于隐私的保护,就绕不开 Apple 。

我们需要承认,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Apple 在隐私方面的努力是最多也最有效的 。
在 iOS 中,还有一个更加显性的关于隐私的设置 。现在,你打开任何一个应用,如果这个应用调用了你的摄像头,「刘海」的右侧就会有一个小绿点;如果这个应用调用了你的麦克风,「刘海」的右侧就会有一个橙色的小点 。这项功能,可以让用户直观的了解到这些能够收集隐私信息的传感器运行状态,避免安全信息被窃取 。

不过,从实际出发,用户的隐私似乎和用户的便利度是矛盾的 。但 Bob 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却出人意料,他认为:

「隐私是基本的人权,在开发的一开始,我们就注重隐私,并且隐私与体验并不是一件互斥的事」
(Apple 隐私系列广告中,专为隐私设计的 Logo 演绎方式)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苹果的差分隐私政策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今天的热门词汇 AI 或者是机器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数据 。而在对应数据的采集上,Apple 有着完全不同的做法:

1.能在 iPhone 上处理的就在 iPhone 上处理,甚至是从硬件设计的开始就为隐私开辟专属的区域 。
2.不能在 iPhone 上处理的,就尽可能最小化并模糊你的身份标签,所有的数据都不会和你的 Apple ID 所关联 。因此通过这种「差分」模式,既保证了用户的便捷,也充分保证了用户的隐私 。

就这样,隐私和体验,一直被认为是对立的两面,在 Apple 这里找了一种平衡点 。其实这种平衡点是否能够出现,往往取决于品牌努力程度 。所以当 iPhone 在一开始就把隐私作为设计的核心时,有些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 。并且这一观点的核心,不仅拘泥于隐私,其实也可以放大到另一个关于 iOS 的核心讨论 。

「是封闭,还是开放 。」

在 iPhone 的前半段周期中,我们对于 iPhone 的讨论更多是 Apple 封闭生态有关 。无论是用户和开发者都对这种「专制」深有同感 。用户想要使用 iPhone ,就需要使用专门的账户、专门的应用程序软件、专业的配件 。所以「越狱」这个词汇,是我们谈起老 iPhone 时,绕不开的话题,那是一个属于盗版的蛮荒时代 。

似水流年,如今用着最时髦的 iPhone 12 系列的年轻人,早就已经习惯了在应用商店里像买一件衣服一样进行消费 。在当时饱受批评的苹果的应用商店 。在今天却是被开发者和用户最为称赞的 iOS 一部分 。由于开发者可以获得足够充足的利润,因此可以催生更多的优质软件从而进入一种正循环 。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今天可以在 App Store 里找到数百款某一个类型的摄影软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 。而作为对比,即使放眼国外的 Google 应用市场,这种差距也异常明显 。

显然,这和 Apple 严苛的应用审核和使用制度息息相关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 iOS 上所有应用有着非常多的权限选择,你可以对一个应用的方方面面进行设置 。点开 iOS 系统的设置界面,最下方是针对每一个软件的入口 。你可以控制这款软件是否使用你的定位,你的摄像头,你的无线网络数据等等 。而且这些限制,虽然在安卓上也可以见到,但是实际效果相差甚远 。

某种程度上,这一切的益处都是「封闭」带来的优秀遗产 。

但在 iPhone 的后一个阶段,尤其是近几年以来,iPhone 逐渐变得越来越开放,甚至几乎我们已经很少再能够听到有人会用「封闭」这个词汇来比较 iOS 和 安卓 两个生态系统 。

尤其是,最新的 iOS 14 推出了小组件功能 。一夜之间,关于 iOS 的主题的各种教程风靡各个社交平台 。现在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对自己的桌面进行各类风格的塑造 。这在几年以前,几乎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 。不过,这也带来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说 iOS 越来越像安卓 。
(各大社交平台,小组件教程风靡)

其实这句话,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就是「安卓越来越像 iOS」 。

我认为哪一种都没有错,或者说,二者都对 。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总是喜欢简单地归纳为一种对立 。似乎在开放和封闭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一个 。但是现实世界里,中庸往往是平衡 。二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也许可以获得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 。但在这种平衡的努力上,显然 iOS 的节奏更快,声量更大 。

据 Bob 透露,目前已经有超过 80% 的设备已经升级到了 iOS 14。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是一个目前任何一个智能手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而这也诞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我们在互联网上会看到很多对于新系统的负面评价,但是依然没有阻挡 iPhone 用户对于新系统的追逐 。用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投票 。

对了,App Store 除了严格审核机制以外,还有一套非常优秀的推荐机制 。现在你每一次打开苹果的 App Stroe 都会看到各种精美的推荐,你甚至是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拍摄技巧和生活小妙招 。

当然,今天的互联网的推荐机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 App Store 的推荐机制其实某种程度上是「逆时代潮流」 。我们横向比较其它内容消费平台时,会发现他们都在鼓吹着最新的智能推荐算法,而这些算法无非就是用尽各种办法「把你留住」 。为了讨好你,只是让你只看到你想到的内容,这也给用户「织就」了一种信息茧房 。

但 App Store 依然还使用着「古老」的编辑推荐制度,也就是说,他们依然在「用人推荐」 。
(App Store 丰富的应用信息流)

而这些种种细节,也恰好是整个 iOS 系统理念平衡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更加严格的隐私政策,还是应用商店的设计理念,都充分说明了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需要平衡的 。而真正能够做决定的,不是产品决定的,也不是数字和算法决定,是「人」来做决定的 。

如 Bob 所说,「让用户掌握数据,让用户做选择」 。因此,终究是「自我」来决定 。
给每个人的 iPhone,给每个人的 iOS
现在是 2021 年的 1 月份 。距离 iPhone 12 发布已经过去 4 个月,而距离第一代 iPhone 发布已经过去整整 14 年 。当时,乔布斯用着精彩绝伦的演讲手法介绍了这个跨时代的产品,并断言:

「我们领先其它对手 5 年 。」

我现在依然记得,在发布会的结尾,乔布斯在回顾了苹果革命性产品以后,引用了 Wayne Gretzky 的一句话来结束这场注定被铭记的发布会: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not where it has been.」

14 年前,乔布斯仅仅是在这台小机器上,打开一个网页,点一杯星巴克就已经让全场山呼海啸 。而在过去的 14 年里,很多人的生活都在显性或者是隐性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被 iPhone 这六个字母所影响 。这种影响,宏观的视角也仅仅是一个切面,它绝不仅仅只是富士康的就业数据 。时代的洪流总有「佼佼者」,没有「苹果」,也会有「香蕉」 。所以,我对于 iPhone 的影响力,更多的触动来自于其对个体的「连接」 。

有的人,仅仅是通过一篇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就有了后来波澜壮阔的事业轨迹 。有的人,仅仅是通过 iPhone 上附带的摄像头,在杭州各类风格迥异的拍摄基地中日进斗金 。有的人,仅仅是通过 App Store 里开发了一款会上下跳跃的小鸟,就席卷全球 。……

有太多这样的「有的人」通过 iPhone 直接或者间接地演绎甚至是重塑着自己的人生,就像人分「肉体」和「灵魂」一样,iOS 就是 iPhone 的灵魂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今天的 iPhone 在硬件设计上可能存在争议,但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销量 。

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2010 年,iPhone OS 更名为 iOS,表面上是因为 iPad 加入,iOS 可以兼容产品 。但某种意义上它也恰好诠释了到底什么是 iOS:

重要的不是 iPhone,重要的是 i,是每一个自我 。


作者 | @Derrick Zhang
编辑 | Nicole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