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近日 , 抖音终于上线了外放默认静音功能,用户只需打开“开启时默认静音”,就可以避免在公共场合打扰别人 。看似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功能,却有可能解救无数被短视频噪音所困扰的人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自从短视频全民风靡以来 , 罐头笑声和土味BGM正成为所有人躲无可躲的精神污染,甚至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酷刑” 。可以说,外放噪音是短视频平台“负外部性”的典型体现 。“负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却并未在市场交易中完全反映出来,属于一种需要被矫正的市场失灵现象 。
 
 
如果借用这一概念“透镜”,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无孔不入的短视频除了入侵公共空间,也在通过平台规则塑造着观众的语言习惯,通过竖屏演唱会扭转着人们欣赏音乐现场的方式 。
这篇文章准备从这三个小小的切口入手,探讨短视频平台对现实世界的“负外部性”,以及平台的治理义务及责任边界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外放默认静音”功能之外
抖音还能做些什么?
 
短视频外放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公共污染,固然是因其全民覆盖的用户基数,同时也因为平台并未划清公域、私域之间的消费边界 。在“沉浸式”信息流模式之下,很多用户都处于一种“旁若无人”的状态,视公共空间为私人客厅 。
在短视频出现之前,随身听的发明曾经让人们第一次拥有了户外私人空间 。随身听的沉浸感建立在“声音屏障”之上,并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干扰 。相比之下,短视频外放却是刺入公共空间的一把把利刃,虽然不排除部分用户有“露音癖”,但更多是因为用户对于公私界限的无知无觉 。
毕竟,很多中老年用户并不像年轻人一样习惯“私享”音乐、视频,无论是在家中还是亲友之间,他们对于公开观看、分享短视频已经习以为常,自然会把这一习惯带入公共场合 。
虽然“外放默认静音”功能受到了用户的普遍欢迎,但也有不少人担心这一功能的效果有限,因为“会开这个功能的人不会打扰别人,会在公共场合大音量外放的用户,可能不会知道这个功能” 。平台需要做的,不仅是为用户提供静音选项,而是让用户意识到短视频消费行为的外部影响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去年9月,抖音上线了外放音量过高提醒功能 。用户在移动数据或热点环境下外放抖音视频且音量过高时,会触发“当前音量较大”的提醒 。这种“强制性中断”是平台的一种积极尝试 , 有助于打破用户“旁若无人”的沉浸状态 。
除此之外,短视频平台在提升用户素养方面,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发起相关话题,引导创作者们创作相关的引导性内容,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 , 让喜爱外放的用户意识到问题所在,倡导公共场合文明观看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扭转“黑话泛滥”
“白名单”不如“黑名单”

 
“我在啵啵间买了zp,因为领了浮力,所以只用了很少的米”——前不久 , 有网友微博发文称 , 自己在抖音直播中违规了八次,其中三次是因说了“微信” , 他还表示不能说“秒杀”“赚钱”“直播间”等词语 。而“啵啵间”“ZP”“浮力”“米”,其实是“直播间”“正品”“福利”“钱”的指代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这条微博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广大网友对于短视频平台“污染”纯正汉语的担忧 。有语文老师反映称,这些词语已经出现在学生作文之中,被指出之后孩子们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长此以往,“中文已死”或许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
随后,抖音黑板报发布声明称微博网友表述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强调抖音并没有相关规则 , 网友使用变体、谐音等表达属于网络黑话,平台并不提倡 。不仅如此,抖音还发布了《平台倡议规范用语》,解释称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平台规则介绍不够清晰,网友对平台规则缺乏了解,误以为一些正常词语是所谓的“敏感词”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然而,部分网友对于抖音的回应并不满意 , 认为黑话是算法引导的结果 , “一个类型的视频爆了,就有无数人去模仿 。一个主播不讲钱,讲米,然后无数个主播就跟着学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因为在主播眼中平台规则是看不见的“黑箱”,只有流量分配是看得见的“指挥棒” 。短视频平台光速级的“模仿效应” , 固然有助于热点的扩散 , 潮流文化的传播 , 却也同时会造成黑话的泛滥成灾——哪怕是对平台规则“误解”所导致的以讹传讹 。
因此 , 短视频平台要做的 , 可能不仅仅是发布平台倡议规范用语,而是在算法层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雷区”,不是列出一份“白名单” , 而是给出一份明明白白的“黑名单”,除了色情低俗、违规引流、虚假宣传等违规违法行为之外,让主播在表达时可以自由发挥,不用处处自我设限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竖屏演唱会如火如荼

用户应该得到更好体验
除了外放噪音污染和网络“黑话”污染,短视频平台另一个“负外部性”可能更为隐蔽,也更少人关注,那就是今年蔚然成风的竖屏演唱会,而微信视频号则成为“重灾区” 。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业内人士的吐槽 。曾担任《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多档音乐节目和比赛的评委及点评嘉宾的乐评人邓柯,今年以来多次在微博上“炮轰”竖屏演唱会,称之为一条“邪路”——“竖屏演唱会那转播构图真的堪称灾难,歌手全身占满整个屏幕,不知道的还以为开了个网游新号在捏人呢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无法忍受竖屏演唱会的,不仅有专业人士,更有许多普通观众 。只要在微博搜索“竖屏演唱会” , 就能听到他们的声讨——“竖屏简直是演唱会天敌,短视频平台就是审美界的毒瘤”“演唱会搞竖屏直播,简直反人类”“看后街男孩线上演唱会 , 发现竖屏看组合的演唱会有点吃亏,镜头很难带全,切到谁就是谁的直拍” 。虽然我们无法判断这样的用户所占的比例 , 但他们的抱怨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观感,因此不容忽视 。
在短视频刚刚兴起之时,曾经有一波关于横屏、竖屏优劣的讨论 。随着短视频与长视频平台各自划分“地盘”,这样的讨论逐渐偃旗息鼓 。然而,去年年底开始,短视频平台开始发力线上演唱会,几乎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竖屏方式 。无疑,这是在照顾短视频用户的观看习惯,却是对以往演唱会呈现方式的“颠覆”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

文章插图
如果说抖音孙燕姿唱聊会因为亲切私密的氛围,尚且适合竖屏呈现,那么对于西城男孩、后街男孩这样的多人演唱组合,竖屏就显得过于捉襟见肘了,相比横屏全景展现无疑会大打折扣 。即使是单人歌手的现场 , 横屏也能够展现出乐队、舞蹈、舞台背景、现场氛围等元素,这些都是一场演唱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可惜,在手机竖屏上 , 镜头始终只能追着歌手跑,硬生生把盛大舞台“缩小”成了一个直播间 。
随着视频号与抖音在演唱会上的对弈不断升温,下半年还会有更多的演唱会被“塞”进小小的手机屏幕中,即使用户渐渐习以为常,并不代表这种体验的“阉割”不值得反思 。我希望未来短视频平台能够根据竖屏优化演唱会的呈现方式,或者为用户提供横屏观看选项 。
【抖音打开静音的设置 抖音上线外放默认静音功能】虽然短视频平台让一场演唱会的观众规模扩大了成百上千倍,但我们不希望这些观众看到的是一场大打折扣的演唱会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