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四字成语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四字成语

文章插图
我是李广国,品前尘往事,录自在人生 。请点击“关注”,让我们成为长期的学习伙伴 。
May.
30
文/李广国
摘要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的后代,黄帝、炎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由此道德便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那么最早的道德也就出现在人类的原始时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于先秦时期,在孔孟时代发展到高峰,一直传承发展至今 。到21 世纪初,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突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据现阶段研究可以归结为五大类,即个人修身美德、家庭生活美德、社会交往美德、国家治理美德、全球治理美德 。
个人修身美德“修身”,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是指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在做人态度的三个方面 。首先,对自身的态度是要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通过“慎独自省”的方法来提高思想觉悟 。其次,对待学习、敬业的态度要做到“忠于职守,业广惟勤” 。第三个方面是对于国家的态度,也就是我们说的爱国的精神 。需要先认识自己的国家,即“公忠体国”,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如何爱国,即“尽忠报国” 。
自强不息是一种刚毅的品质,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美好品德 。正是因为自强不息的力量,才造就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地长达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史 。中国在最早提出敬业这个概念的时候,不是指职业而是学业 。是当时夫子也就是现在的老师的身份对待学生的要求 。要求学生要勤恳地学习,态度要认真,要对学业有恭敬之心 。后来,由于社会分工不断丰富起来,“业”的内涵也逐渐扩大,扩大到生活中的一些职位 。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依旧是很简单,随着历史的前进,才逐渐发展出“士农工商”这四大类职业 。从历史的进程看,中华民族在国家未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后来的爱国主义的萌芽,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也就是部落联盟的形式 。到了西周,那个时期的国家只是人们根据血缘关系把不同姓氏的大家族聚集到一起,我们后来的祭拜祖先与那时候对祖先的祭祀有关,这也是维护共同体团结的重要手段 。当时的家族和共同体成为一体,因此“保族”是其爱国的表达 。国家意识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由于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人们的爱国只是对自己诸侯国的忠诚,这时候已经出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
家庭生活美德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国观念,让我们非常重视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美德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用来调节家庭成员关系;建设家庭;评价人们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传统美德中“勤俭持家”的家风,亲子之间“孝亲敬老、教子以道”的亲子关系以及“妻贤夫安、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所承载的传统美德则最为突出 。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四字成语】勤俭持家作为中国传统治家方式,是一种久负盛名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 。勤俭二字,分为勤劳与节俭 。分别是指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对待消费的看法 。勤俭二字不可分,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只勤不俭,就相当于漏了底的杯子,怎么装也装不满;只俭不勤,再大的金山银山也会被吃空,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父慈子孝是中国传统孝道美德 。一方面,“父慈”指的是做父母的要慈爱子女、教子以道;另一方面,“子孝”指的是做儿女的要赡养父母、孝敬父母 。夫妻之间的关系和有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不同,男女之间没有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本能的亲子之爱 。男女之间能够结合为夫妻,需要的是两情相悦,相互的爱慕、欣赏之情 。所以,情与爱是夫妻之间得以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
社会交往美德在传统的社会交往中,要求我们以礼待人、谦虚礼让;以诚待人、秉承信义为本 。此外,在不上升到大是大非无法原谅的原则性的事情面前,提倡以直报怨、严己宽人 。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国古代“礼”的内涵很丰富,大到类似于法的作用,对人有规范作用;小到礼貌、礼让,是一种与人交往的谦虚、仁爱美德的外在表现 。“以诚待人、信义为本”结合起来就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为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做人的底线,也是德性的基础 。“以直报怨、严己宽人”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严己宽人是一种“恕道”,掌握了这个规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
国家治理美德中国古代治国美德中最主要的是民本思想 。从这一思想出发就分为三小类,首先,古代人民观的“民惟邦本、执政为民”;其次,治国角度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最后,吏德角度的“清正廉洁、大公无私” 。
在商朝过渡到西周之际,便诞生了民本思想 。正是由于朝代的更迭,商朝灭亡的事实 。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影响商王朝政权拱手于他人的原因 。究其多方事件、现象,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民在王朝兴衰中的作用,人民的向背恰恰是一个王朝政权能否长久存在的关键因素 。因此,人们的认知从过去“听天命”的传统转变为民众才是王朝的主宰 。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中,“以德治国”占据主要地位 。从一开始的人治、德治再到法制乃至法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的民族,古代思想家研究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清正廉洁”指的是清白、正直、公正、廉洁 。从字面意思来看,一个廉洁的人必然也是一位清白正直的人 。二者不可分割 。
全球治理美德全球治理美德包括了生态治理、国际关系处理以及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态度三个角度,为树立我国人类生态观、合作观、文化观,此中更是汲取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智慧 。
儒家、道家都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各自的看法 。对“天人合一”中的“天”的理解,儒家和道家是不一样的 。儒家认为的“天”是道德意义上的“天”,将“天”人格化,讲求的是追求仁爱的思想,要像爱人一样爱“天”,人与人之间有着一国之同胞的关系 。同时,人与“天”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与“天”都存在在一个共同体中 。道家则从本能的角度认为“天”是自然而然,也就是一种状态,不受任何控制的最本真的状态 。从宏观层面来看,表达了人类与万物是同生共死的关系 。只有和谐统一,才能保证整体的生机与活力 。“合一”的“合”通“和”,是和谐之意,“一”即统一之意 。和谐统一是“天人”的最佳状态 。承认“民胞物与”,奉行“亲仁善邻”,才能最终达到“协和万邦” 。这是中国从古至今都推崇的关于外交的逻辑思路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 。管子曾说过“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 。揭示了一个道理:“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和合相处 。


— THE END —
任何问题 点击头像 私信解答
转发 评论 收藏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