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色素的潜在威胁食用色素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食用色素的潜在威胁食用色素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一、食用色素的简介
食品的色彩是食品感观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在制作食品时常使用一种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 。使用的食用色素有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两大类 。在1850年英国人发明第一种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们都是用天然色素来着色 。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当时他们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 。以后,美洲的托尔铁克人与阿芒特克族人相继从雌性胭脂虫中提取胭脂虫红,用于食品着色 。我国自古就有将红曲米酿酒、酱肉、制红肠等习惯 。西南一带用黄饭花、江南一带用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 。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有天然和合成之分 。天然食用色素是直接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对人体一般来说是无害,如红曲、叶绿素、姜黄素、胡萝卜素、苋菜和糖色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用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故又称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如合成苋菜红、胭脂红及柠檬黄等等 。这些人工合成的色素因易诱发中毒、泻泄甚至癌症,对人体有害,故不能多用或尽量不用 。
天然色素多由天然呈色的植物制取 。这些呈色的植物组分,皮、壳、叶、渣等往往以此作综合利用 。也有由动物制取的,如紫胶色素(胭脂虫色素),还有由微生物制取的,如红曲色素 。制取方法除焦糖色系以糖类物质在高温下加热焦化而得外,多以水或相关溶液抽提,再进一步精制,浓缩干燥而成 。也有将呈色植物组分经干燥,粉碎直接应用的 。还有通过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方法来制取的 。有以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取在化学结构上与天然完全相同的色素(nature-identicalcolours)如β-胡萝卜素,其安全性比一般合成色素为强 。
由动、植物组织以及矿物中提取的微生物色素、植物性色素及矿物性色素等天然色素,其中可供食用者称为天然食用色素 。广泛用于药品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有虫胶色素、红花黄色素、甜菜红、辣椒红素、红曲米、姜黄、β-胡萝卜素、叶绿酸铜钠盐、酱色等 。在选用食用色素时,其色、味、嗅应该力求与天然物或习惯相协调 。
二、食用色素的潜在威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在食品中使用合成色素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提出了疑问 。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 。
前苏联在1968-1970年曾对苋菜红这种食用色素进行了长期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致癌率高达22% 。美、英等国的科研人员在做过相关的研究后也发现,不仅是苋菜红,许多其它的合成色素也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 。科研人员说,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通称煤焦色素或苯胺色素,对人体有害 。危害包括一般毒性、致泻性、致突性(基因突变)与致癌作用 。
许多食用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谢物有毒外,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混入砷和铅 。过去用于人造奶油着色的奶油黄,早已被证实可以导致人和动物患上肝癌,而其它种类的合成色素如橙黄能导致皮下肉瘤、肝癌、肠癌和恶性淋巴癌等 。
【食用色素的潜在威胁食用色素的主要作用有哪些】科学家早就发现,长期摄入生产糖果和软饮料时经常使用的人工添加剂会导致多动症等行为障碍 。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FSA)对这一研究结果拨款75万英镑委托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6种人工色素包括人们所熟知的柠檬黄、日落黄会影响儿童的智力,严重时可导致儿童的IQ值下降5.5分 。研究者还在对另一种添加剂苯甲酸纳的危害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
三、食用色素的主要分类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 。
按结构分:人工合成着色剂、天然着色剂 。
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分: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
食用天然色素
天然着色剂食用天然着色剂主要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多为植物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动物色素及无机色素 。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 。安全性高,有的还兼具营养作用(如β-胡萝卜素) 。
天然色素特点: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颜色,色调较自然;成本较高;保质期短 。着色易受金属离子、水质、pH值、氧化、光照、温度的影响,一般较难分散,染着性、着色剂间的相溶性较差 。
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等)、动物色素(如紫胶红等)、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等) 。此外,它还可包括某些无机色素 。按结构尚可分为叶啉类(如叶绿素)、异戊二烯类(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如花色素苷)、酮类(如姜黄素)、醌类(如紫胶红)和甜菜红、焦糖色等 。
截止1998年底,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共有48种:
包括天然β胡萝卜素、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越橘红、辣椒红、辣椒橙、焦糖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梁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伦红、桅子黄、桅子兰,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惠柯棕,桑椹红、天然芥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花生农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兰、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橘黄、姻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氧化铁(黑)等 。常用的天然着色剂有辣椒红、甜菜红、红曲红、胭脂虫红、高粱红、叶绿素铜钠、姜黄、栀子黄、胡萝卜素、藻蓝素、可可色素、焦糖色素等等 。
食用人工色素
合成着色剂合成着色剂的原料主要是化工产品 。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制得的有机色素 。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 。
按溶解性又可分为油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 。
此外还有一类色淀,它是由水溶性色素沉积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上制成的特殊着色剂,可含有不同的纯色素(10~40%)和水分,并且不溶于大多数溶剂 。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列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二氧化钛(白色素)等等 。与天然色素相比,合成色素颜色更加鲜艳,不易褪色,且价格较低 。
截止1998年底,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 。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兰;亮兰铝色淀、靛兰、靛兰铝色淀,叶绿素铜钠盐、B-胡萝B卜素、二氧化钛、诱惑红;酸性红等,共21种 。国内使用的较多的合成色素有9种,包括苋菜红、胭脂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赤红、诱惑红等 。
人工色素的特点:色泽鲜艳;色调多;性能稳定;着色力强;坚牢度大;调色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应用广泛;但它有一个大缺点,即具有毒性(包括毒性、致泻性和致癌性) 。这些毒性源于合成色素中的砷、铅、铜、苯酚、苯胺、*、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对人体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特别是偶氮化合物类合成色素的致癌作用更明显 。偶氮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可形成两种芳香胺化合物,芳香胺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动后与靶细胞作用可能会引起癌变 。[7]时下国家*的相关规定,促使食用色素生产商更加严格规范化,但用量和使用范围还是受到严格限制 。
对于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器官功能比较脆弱,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化学物质敏感 。同时,由于孩子的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都不够健全,致使大量消耗体内解毒物质,干扰体内正常代谢功能,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
四、食用色素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 。但是,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 。
在食品中添加色素并不是现*的专利,其实,在古代,人们就知道利用红曲色素来制作红酒 。自从1856年英国人帕金合成出第一种人工色素——苯胺紫之后,合成色素也登台上场,扮演着改善食品色泽的角色 。
食用合成色素一般色泽鲜艳,着色力强,稳定性好,无臭无味,品质均一,易于溶解和拼色,并且成本低廉,广泛用于糖果、糕点上彩装和软饮料等的着色 。色淀广泛用于制造糖果、脂基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等 。食用天然色素虽可广泛用于多种食品着色,但一般着色力和稳定性等均不如食用合成色素,而且成本较高 。无机色素应用很少,多限于食品表面着色 。
食用色素最初来自天然物,以后一度被食用合成色素所取代,又向食用天然色素的方向发展 。世界各国许可使用的主要食用色素基本一致 。1986年中国许可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为20种,食用合成色素8种 。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尽量少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