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过敏症状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蜂蜜过敏症状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文章插图
一、蜂蜜过敏症状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有些人接触到过敏源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有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上述反应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荨麻疹等;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 。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
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而引起的,因此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如果自己不能找出过敏原,可由医生用医学方法检测出来 。已经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
二、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蜂蜜过敏症状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 。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
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
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 。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
三、过敏原是过敏发生的必要条件
诱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 。过敏原是过敏发生的必要条件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常见的有2000-3000种,医学文献记载接近2万种 。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使机体产生过敏现象 。常见的过敏原如下:
A、吸入式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
B、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海鲜、动物脂肪、异体蛋白、酒精、*、抗菌素、消炎药、香油、香精、葱、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 。
C、接触式过敏原:如冷空气、热空气、紫外线、辐射、化妆品、洗发水、洗洁精、染发剂、肥皂、化纤用品、塑料、金属饰品(手表、项链、戒指、耳环)、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 。
D、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
E、自身组织抗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原 。
治疗顽固性过敏最有效的措施是寻找出过敏诱发因子(过敏原),但要在2万种不同的诱发因子中准确地找到致病因子犹如大海里捞针 。最新权威实验证实:过敏人群体内自由基数量比非过敏人群高许多!自由基对人体免疫系统侵害是过敏体质形成的基础,还会直接氧化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导致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组织胺,产生过敏反应 。因此,改善过敏体质就要清除自由基 。
四、腹泻患者不可多吃蜂蜜
天凉之后,超市里把进补的食品摆得很显眼 。参、银耳等,都挺全的 。特别是蜂蜜,据货架的*说,买的人特别多,尤其枇杷蜜之类对肺有好处的,大家很喜欢买
提起不适宜的人群,洪主任说,蜂蜜性质比较温和,稍微偏凉,所以是一种很多人都能吃的滋补品 。特别是容易上火、经常便秘的人,多喝蜂蜜很有好处 。
而对于胃寒、容易腹泻的人来说,最好是尝试着吃一点,如果会加重症状,要避免继续食用 。有胃病的人,喝蜂蜜也有讲究 。洪主任介绍,如果有溃疡或者经常胃酸过多,最好不要在空腹的时候喝很多蜂蜜,以免加重胃酸分泌,刺激病灶 。
另外,有的家长反映,小婴儿很容易便秘,能不能给吃蜂蜜缓解 。洪主任建议,如果是4个月以下的婴幼儿,从不应该添加辅食方面来说,最好不要食用 。如果要喂,也只能在奶中添加一两滴,不能多喂,以免其中复杂的成分导致孩子过敏或者其他不良的反应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