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正副关系吗 正副职是上下级关系吗


是正副关系吗 正副职是上下级关系吗

文章插图
古装剧中的官员




在看史书或看古装剧时,常常看到某某升为正几品或者从几品 。这不禁令人疑惑:明明是在同一个官品里面,为什么要用正、从来区分呢?难道仅仅只是区别正副关系吗?可许多同品正、从官员之间并没有正副关系,甚至不在一个机构办公啊!这是为什么呢?
一、官品的诞生——九品官人法想要解决正、从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官品?在古代,官品可以追溯到汉末魏初时期 。在《三国志》中的《吴志·鲁肃传》里记载了赤壁之战之前鲁肃劝孙权不可投降曹操的一段话:“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这其中的“品其名位”,正说明在当时郡县基层已经实行了一种品评人物的制度 。至于当时这种制度中的品评等级是如何进行区分,品评的过程是乡里把控还是是郡县或者中正掌握,现在还不得而知 。而在《三国志·魏志·陈群传》中,则记载了陈群在延康元年(220年)受曹丕之命将九品官人法进行制度化并推广全国的过程 。
鲁肃


九品官人法是什么呢?它是当时将人才评价与官员任用相结合的一种选官制度 。它通过将人的才能分为九品,对人才进行任命,为官员职位找到与之匹配的人才 。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提出疑问:“这不就是九品中正制吗?怎么是九品官人法啊?”其实不然,陈长琦《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究》中就提出九品中正制度并非九品官人法的观点 。陈长琦先生认为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九品官人法的一部分,在九品官人法的设计里,制度的运作分为“九品鉴别人才”和“九品任用人才”两个步骤 。由于古今学者多关注九品鉴人,所以才误把九品中正制当作九品官人法 。
回到本文,曹丕为什么要让陈群将九品官人法制度化并进行推广呢?是为了将后汉官吏吸收至魏国朝庭而设立的审查制度吗?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早在曹操时期,就已经为取代后汉做了大量的工作 。当时的后汉已经名存实亡,后汉朝廷的官员其实已多被曹操的手下顶替 。至于不听曹操话的,也被曹操调走或者辞退,因此在曹丕时期再进行官员的审查是多余的 。陈长琦先生认为,九品官人法的出台可能是对曹操“唯才是举”对于人才甄别思考的法典化 。
影视剧中的曹操


两汉时期,在官吏选拔制度上一直沿用的是察举制度,但由于当时的政府在德、才之间更加注重德,因此一直难以获得较多有能力的英才 。而九品官人法的推出,则一反从前,主张在德、才不可兼具时“唯才是举”,将人的才能分品级后进行任用 。只是可惜九品官人法的设立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方面有太多认为操控的空间 。九品官人法推出后,被一些世家门阀掌控了鉴人的渠道,由此也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局面 。后来的科举制的出现并非是将九品官人法完全否定,“九品任用人才”这一设计被保留下来 。只是由于各个朝代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一些官员的品级认定上有所不同 。
曹操唯才是举


二、正、从的出现和其中的异同其实在古代九品分级并不完全是正、从的差别:北魏至唐时期的九品分级是在九品分正、从的基础上,自四品及以下,正、从分别再分上、下官阶,比如四品分正四品和从四品,而正四品又分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分为从四品上、从四品下 。因此在这段时期,官阶的细分是有30阶的 。在明清时期才完全分为正、从,因此明清时期官阶为18阶 。


为什么古人要在九品中细化出这么多品阶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给官员更多的升迁机会 。如果仅是粗略地把官员分为九品,官员之间的等级差距就不会大,朝廷在封官的时候容易产生同一等级官员过多、上下级秩序混乱、官员升迁空间狭小等问题 。同时,在升官的问题上,仅分为九品容易使得官员升迁过快,导致官员骄傲自满心态的滋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假设所有人都因为尽职尽责而应该得到升迁的机会,在时间的积累下,如果同意升迁会导致管理层的冗杂以及底层官员的负担加大(就好比一个公司有100个人,其中有90个人因为功劳升迁为总经理,只只剩下10个人在底层工作,换谁谁都头疼) 。倘若只给少数人升迁,一定程度上会致使一些劳苦功高却未能得到升迁的人心生不满 。当这些人看不到上升的希望时,工作就会懈怠,甚至滋生造反的念头,这就是“不患寡而不均” 。而对官品进行了分阶之后,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升迁的人按功劳得到不同程度的升迁,合理的分布在每个品级上,既能满足升迁需求又解决了积极性的问题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想,官品的分阶岂不是越多越好了!其实不然,首先官品分出来的每一阶同样是需要官员去充任的,而过多的官品分阶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导致冗官 。因此合理的分布品阶才是正道,这也体现了正、从的划分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品级正副之分,而应该是官位的高低之分 。
而正、从的区别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等级上,在官员俸禄上也是有所区别的 。根据职位品级的高低决定出来的俸禄也是有差别的,如为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俸禄多为万石,而从一品的少师、少傅、少保的俸禄就会次于正一品 。这使得职、权、责相等的职位的物质待遇基本相同,而不相等的则会有差距 。
能做到正一品的大官,基本上都是所在时代的风云人物,拥有的资历与社会地位远非寻常官员可比 。而从一品的官员则比正一品官员缺少了那么一丝底蕴 。
清代品级服饰表(部分)


正一品和从一品同为官位的巅峰,很多时候都是空着的 。当然,位高不一定权重,即使是给了某个官员一品衔,也多半是个荣誉职衔,极少拥有实权 。毕竟能做到这个地位的官员,多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甚至能影响到皇帝的统治也说不定 。一品官衔多是太傅、太师、太保这些明清时期的虚职,所以古代的皇帝要对付一些威胁较大的人臣,多是将其升为一品官员,施以明升暗调的伎俩 。
清代正一品官员形象


文史君说古代政权设计采用九品官制的最初目的是将人才进行等级上的划分,为了确保官员工作的积极性,才设计了正、从官品的差别 。因此正和从之间从来都不是正副关系,而是官员等级的差距 。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人臣官品的巅峰,但大多数时候一品其实都是没有太多实权的,而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
参考文献陈长琦:《官品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 。
李宏:《中国古代官品等级薪俸制的特点与启示》,《南都学坛》1993年第3期 。
周群:《把真实的历史还给九品官人法——读陈长琦先生<官品的起源>有感》,《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第4期 。
(作者:浩然文史·套元)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 。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是正副关系吗 正副职是上下级关系吗】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