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吃油才健康 食用油使用的一些误区


怎样吃油才健康 食用油使用的一些误区

文章插图
一、营养专家的吃油诀窍
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 , 单从调味品的排序来看 , 食用油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研究发现 , 人体必需的八大营养素中 , 脂肪酸总量的70%来自食用油 。因此选对、用对油非常关键 。然而 , 针对国人的用油习惯 ,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却发出了这样的警示:“中国城市居民使用食用油的问题很大 , 这是他们膳食结构中最大的健康隐患!”那么 , 应该如何做到正确用油呢?不妨听听营养和烹饪专家的高招 。
食用油为身体健康“加油”
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 , 油是烹饪的必备品 , 它能为饮食带来更好的口感 。食用油从来源上分为两大类:动物油和植物油 。动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 , 饱和脂肪酸可有效促进胆固醇合成 。植物食用油主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E) 。其中必需脂肪酸是人体健康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 但机体自身不能合成 , 必须依赖食物供应 , 因此 , 食用油是人体获得这些必需脂肪酸的一个重要来源 。
必需脂肪酸都是多不饱和脂肪酸 , 这些脂肪酸最主要的功能是参与胆固醇的代谢 , 主要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 , 亚油酸除了能够有效参与胆固醇代谢 , 它还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 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 。α-亚麻酸衍生出的EPA和DHA对婴幼儿脑部、视网膜、皮肤和肾功能的健全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 , 食用油中还含有一种单不饱和脂肪酸 , 即我们通常说的油酸 , 油酸的最大好处是它可以增加人体好的胆固醇的含量 , 减少坏的胆固醇的含量 。好的胆固醇可以保护心脑血管的健康 , 坏的胆固醇则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 从而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几率增加 。
营养专家的吃油诀窍
市场上食用油的种类有很多 , 王兴国指出 , 不同的油来自不同植物的种子或果实 , 因此营养成分也不同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我们常见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亚油酸含量高 , 大约为40%~70% 。亚油酸是必需的脂肪酸之一 , 人体无法合成 , 必须由食物提供 。第二类是橄榄油、茶籽油、高油酸菜籽油等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油酸含量高 , 含量为70%~80% 。油酸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血脂的作用 , 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益 。第三类是亚麻油和紫苏油等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亚麻酸含量高 , 含量为50%~60% 。亚麻酸也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 缺之不可 , 对降血脂也很有帮助 。更难得的是 , 亚麻酸在其他植物油或食物中含量都很少 , 来之不易 。
正因为各类植物油都有“秘密*” , 因此要想获得全面的营养 , 就不能长时间只吃一种 , 各类都要尝试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麻烦 , 其实不然 , “最简单的方法是交替食用 , 比如先买一瓶花生油 , 吃完后再买一瓶菜籽油 , 然后是亚麻油等” 。比这种方法更方便的做法是混合食用 , 就是把上述三类植物油中的一种混装在一个小油壶中 , 自制一壶“调和油” 。“大家可以参考我家用的比例 , 即第一类油:第二类油:第三类油=1:0.4:0.4 。”王兴国补充说 , 其实 , 比例不是关键 , 多样化才是关键 。但需要提醒的是 , 加了初榨橄榄油、亚麻油以及芝麻油等自制调和油 , 要避免高温加热、爆炒 , 否则容易破坏其营养成分 。
二、关于食用油的一些误区
控油温 , 少用油 , 避免油炸
不同的植物油有自己匹配的烹饪方法 。如果要用油煎、烧烤、煸炒的烹调方法 , 可以选择花生油、棕榈油、茶籽油、各种调和油等;炒菜时间短或用红烧、烤箱烤制的烹饪方法 , 油烟相对少一些 , 适合用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各种调和油、不含叶绿素的橄榄油(淡黄色 , 特殊气味淡)、葵花籽油、玉米胚油、大豆油等;极短时间炝锅、炖菜、煎蛋 , 做各种非油炸面点时 , 油温不超过180℃ , 可以用花生油、玉米胚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等 , 另外还可以用葡萄籽油 , 虽然其不饱和脂肪酸高 , 但其中的抗氧化物质较丰富;焯煮菜、蒸菜、做汤等 , 温度不超过100℃ , 可以用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核桃油、芝麻油、小麦胚油、葡萄籽油、未精炼的初榨橄榄油等;拌凉菜可以用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核桃油、芝麻油、未精炼的初榨橄榄油等 。
其实 , 食用油使用的正确与否 , 说到底就是“温度控制”的问题 。国家高级烹调师张亮介绍了他的做法 , 炒菜油温控制在五六成左右即可 。每一种油脂产品都有“烟点”——开始明显冒烟的温度 。可以把油倒进锅里先摇匀 , 看着有一点点冒烟就是五六成热 。柯俊年向大家推荐了手掌检测油温法:将油倒入锅中 , 中火加热一两分钟 , 手掌放在离锅面5~8公分处 , 如果没有温热感 , 这时油温较低 , 大约为100℃~120℃ , 如果掌心温热但不会烫人 , 温度大约为120℃~140℃ , 如果有烫手的感觉 , 油温可能已经超过180℃了 。
除了烹饪方法不对 , 中国人目前还存在“吃油过量”的问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 , 人均每天的用油量为25~30克 。而调查显示 , 中国城市居民每天人均吃油量为49.1克 , 它“贡献”了一个普通女性一日所需能量的1/4 , 也为国人日益增长的肥胖率以及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病发病率帮了不少忙 。在控制油量方面 , 王兴国建议 , 买油要买小桶的 , 按照膳食指南要求 , 可以将一家人一周的用油量倒在一个油壶中 , 方便随时监测;范志红指出 , 家庭用的小白瓷勺一勺为8~10克 , 也可以用它来控制油量 。
关于食用油的一些误区
1、误区:橄榄油是高级油 , 好油 , 可以随便吃 。
点评:食用油所谓的好与不好 , 主要是因为其所含脂肪酸的构成不同 。但即使是橄榄油 , 它本质上仍旧是一种油脂 , 脂肪含量高达99% , 只不过是其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于其他油品 , 所以控制油量才是最关键的 , 并不是说好油就可以多吃 。
2、误区:动物油炒菜格外香 , 偶尔吃吃没关系 。
点评:其实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 , 动物油完全不用吃 , 因为我们从平时的饮食中就可以获取足够的饱和脂肪 。尤其那些整天在外面就餐的人 , 往往是肉类食物吃的太多 , 饱和脂肪摄入太多 , 造成血脂升高的 。如果普通家庭炒菜 , 每人一天25克油量 , 只用植物油就足够了 。
三、省钱又健康的用油方法
为了减少油烟产生的有害物质 , 范志红建议大家 , 尽量避免油炸的烹饪方式 。但偶尔换换口味 , 或者逢年过节招待宾客时 , 油炸的食物也必不可少 。每次煎炸食物后的剩油让不少人头疼 , 扔了可惜 , 接着炒菜会有损健康 。“剩油的最大问题 , 在于避免再次高温加热冒油烟 , 把握住这个原则就可以二次利用了 。”范志红说 , 在煎炸食物快结束的时候 , 就趁着油温合适 , 扔进去各种调味品 , 比如辣椒、葱、蒜等 , 可以做出香喷喷的葱香油、蒜香油等调味油 , 拌凉菜时放一些能提味 。还可以在做烤饼、花卷之类的面食时放点过滤后的剩油 , 由于烤饼时内部温度不太高 , 而且还有面团中淀粉的保护 , 油脂不会明显氧化 。另外 , 焯蔬菜时也可以在沸水中放入1勺油 , 这样菜叶颜色鲜亮 , 而且口感软嫩 。此时 , 只有锅里温度不超过100度 , 又只有一两分钟的加热时间 , 不会冒烟 , 用剩油完全没问题 。做蔬菜汤的时候 , 也可以最后放一点剩油 , 特别是炸过肉的剩油 , 能增加汤的香味 。
不少速冻鱼肉、鸡肉饼、鸡米花之类的半成品需要油炸食用 , 如果把油换成水 , 一样美味 。方法是 , 直接把未化冻的肉饼放在不粘锅上 , 先中火加盖烤两三分钟 , 让表面变热 。然后加入两勺水 , 盖上盖子 。等到有蒸汽腾起 , 再转小火 , 慢慢地煎 。待水分蒸发之后 , 翻面 , 再加两勺水 , 继续煎 。最后打开盖子 , 把上下两面用小火煎脆 , 即可食用 , 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食物表面金黄 , 外脆里嫩 , 毫不油腻 。
四、教你认识不同的食用油
动物油富含饱和脂肪酸 , 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结合很容易沉淀在血管壁上 , 经常食用会引起血脂升高 , 因此 , 从健康营养的角度讲 , 动物油应尽量少吃 。
植物油因其取材不同 , 营养价值、口味也有所差别 。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用油货架 , 您得对各种油的特性有所了解 。
芝麻油:俗称香油 , 一般用来做凉拌菜或做菜肴烹饪之后提香之用 , 这是因为芝麻油是植物油中的熟油 , 它是唯一经过炒熟之后再压榨的植物油 , 同时也是因为芝麻油的独有香气在高温加热之后很容易丧失 , 所以凉拌更为适宜 。芝麻油中含丰富的维生素E和亚油酸 ,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功能 , 而亚油酸具有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降低血压、促进微循环的作用 。
花生油:含有40%单不饱和脂肪酸、40%亚油酸和少量α-亚麻酸 , 因为单不饱和脂肪酸比较稳定 , 不易过氧化 , 所以花生油更适合用来炒菜 。同时它的口感也比较好 , 能增加食物的美味度 。值得一提的是 , 花生油中锌的含量也是食用油类中最高的 , 锌是儿童发育成长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
菜籽油:与花生油中脂肪酸含量结构类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 部分菜籽油中含有相对较高的芥酸 , 芥酸不易被人体吸收 , 会影响菜籽油的营养价值 。所以在用菜籽油炒菜时 , 最好将炒菜锅烧热后倒入菜籽油 , 并多烧一段时间 , 让部分芥酸挥发掉 。或者尽量进食低芥酸菜籽油 。
葵花籽油: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 , 有显着降低胆固醇 , 防止血管硬化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另外 , 葵花籽油中生理活性最强的α-生育酚的含量比一般植物油高 。而且亚油酸含量与维生素E含量的比例比较均衡 , 便于人体吸收利用 。所以 , 葵花籽油的营养价值很高 , 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优良食用油 。但是亚油酸耐热性很差 , 很容易过氧化 , 因此 , 葵花籽油更适合低温烹饪 , 不宜用来煎炸食物 。
玉米油:与葵花籽油一样属于亚油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 , 但玉米油更易被人体吸收 , 它含有丰富的VE , 而VE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 所以玉米油有较长的保质期 , 很适合快速烹炒 , 它既可以保持蔬菜和食品的色泽、香味 , 又不损失营养价值 。
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 。大豆油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0%-80% , 还含有一定量的α-亚麻酸 , 因此 , 大豆油对降低胆固醇代谢有一定益处 。大豆油在高温下极不稳定 , 建议不要用大豆油煎炸食品 。
橄榄油:素有“液体黄金”的美誉 , 这是因为橄榄油中的脂肪酸80%都是单不饱和脂肪酸 , 这种脂肪酸在降低体内坏胆固醇(LDL-C)的同时 , 还能升高好的胆固醇(HDL) , 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减少胆囊炎发病的作用 。橄榄油的耐热性很好 , 可以快速爆炒 , 也可凉拌 。
茶籽油:与橄榄油一样富含大量单不饱和脂肪酸 , 现在经常被称作“东方橄榄油” 。
【怎样吃油才健康 食用油使用的一些误区】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