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针刺的治疗方法,针刺导气法


中医针刺,针刺的治疗方法,针刺导气法

文章插图
一、针刺疗法之针下得气法
【中医针刺,针刺的治疗方法,针刺导气法】得气即针刺时所产生的经气的感应 , 当这种针感产生时 , 医者感到针下沉紧 , 患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重或传导感 。如不得气 , 医者觉针下空虚 , 患者觉针下刺痛不适《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 , 气至而有效 。”说明针刺是否有效取决于得气 , 得气快则疗效佳 , 得气慢则疗效差 , 不得气则无效 。正如《金针赋》记载:“气速效速 , 气迟效迟 。”进针后如果不得气 , 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以促使得气 , 常用方法有如下十种 。
1、调整穴位:如取穴不准确或取穴不对症 , 常难以得气 。因此 , 取穴前必须四诊合参 , 辨症取穴 , 取穴时必须反复循按 , 不得偏离其准确位置 。
2、调整针刺方向和深浅:如果针刺方向、角度有误或深浅失度 , 则针下难以得气 , 应当重新予以调整 , 向穴位四周或天、人、地三部刺探 , 直至获得满意的针感为止 。
3、以手摄循:《金针赋》载:“气不至 , 以手摄循 , 以爪切掐 。”《针灸大成》载:“凡下针 , 若气不至 , 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 , 上下左右循之 , 使气血往来 , 上下均匀 , 针下自然气至 。”若针刺不得气 , 可以针刺穴位四周或经脉循行部位用手进行按、压、揉、掐 , 以促使经气来复 。
4、行针催气:《神应经》载:“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 , 细细动摇 , 进退搓捻其针 , 如手颤之状 , 谓之催气 。”即采用反复捻转、提插、摇针、震颤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多种手法施行行针催气以加强针感 。
5、留针候气:若不得气时 , 可静以久留 , 以待气至 , 因留针时经气能逐渐集聚于针下 , 再施手法 , 较易得气 。
6、温针催气:即在针旁用艾条悬灸或用酒精灯烧红针柄以促使得气 , 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
7、艾灸催气:可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针刺部位邻近处的俞穴以促使得气 , 亦适用于阳气虚患者 。
8、刮柄催气: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 , 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 , 以激发经气 , 促使得气 。
9、搓柄催气:针刺入后 , 若觉针下如空松无物而不得气 , 可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单向捻转 , 每周要超过360o每搓2—3周或3—5周 , 使针下沉紧 , 较易得气 。
10、守气:针刺得气后必须要坚持守住气才能提高疗效 。如《灵枢·小针解》载:“针以得气 , 密意守气勿失也 。”得气后 , 医生应当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 , 观察病人反应 , 询问病人针感 , 目无外视 , 手如握虎 , 施以符合患者病情需要的针刺手法 , 徐徐提插捻转 , 使得气的针感能稳固地持续下去 , 维持到针治所需要的时间为止 。如果得气后针感很快就消失了 , 我们称为“丢气” , 丢气使前功尽弃 , 这种昙花一现的针感对治疗无益 , 必须重新行针催气 。《灵枢·小针解》载:“上守机者 , 知守气也 。”所以针下得气不能稍得即止 , 必须坚持守气 , 徐徐提插捻转 , 使经气充足而畅行 , 方能提高疗效 。
二、针刺疗法之导气法
《内经》首先提出了针刺导气法 , 《灵枢·五乱》载:“徐入徐出 , 谓之导气 。”即针刺得气后 , 将针缓缓地下按 , 再将针缓缓地上提 。所谓“徐入” , 是将针由浅部徐缓捻动纳入深部 , 所谓“徐出” , 即再由深部徐缓捻动退至浅部 。导气法具有引导经气的作用 , 适用于气机逆乱之证 。《灵枢·五乱》载:“是非有余不足也 , 乱气之相逆也 。”指出不论虚证实证均可用导气法 , 虚证则能引导其正气恢复 , 实证则能诱导其邪气外泄 , 所以命名为“导气法” 。此法与平补平泻法有类似之处 , 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 , 寒热并存 , 气机逆乱或气机不畅之症 , 临床应用颇为广泛 。导气法的针刺强度不轻不重 , 相当于轻度与重度刺激之间的中等度刺激量 , 要使患者既不感到针感太重 , 又不觉得太轻 , 导气时 , 患者自述针下有传导感与舒适感 , 医者手下操作尽量要求达到恰到好处 , 不补不泻 , 不快不重 , 徐入徐出 , 缓缓提插捻转 , 每次操作10—15分钟 , 可留针 , 亦可不留针 。但是 , 应当记住在导气过程中不能“丢气” , 丢气就是失去了针感 , 如果在导气过程中丢了气 , 则无气可导 , 也就称不上导气法了
三、针刺疗法之动态针刺法
一般针刺治疗时都要求患者静止不动 , 而动态针刺法却恰好相反 , 须令患者在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 。这种刺法最早载于《内经》 , 《灵枢·官针》载:“恢刺者 , 直刺傍之 , 举之 , 前后恢筋急 , 以治筋痹也 。”即直刺筋肉挛急痹痛处之旁 , 同时令患者作各种关节功能活动 , 并向前向后反复提插 , 以舒筋缓急 。这种恢刺法就属于动态针刺法 。动态针刺法适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的各种疾病 , 如肩周炎、颈椎病、腰扭伤、四肢关节、肌肉、韧带挫伤、肌肉痉挛、风湿性肌炎等症 , 动态针刺法分为针治痛处和针治远端两种方法 。
 1、针痛处:令患者活动患者 , 哪种动作能导致疼痛发作就坚持做那种动作 , 令患者维持使患处最痛的姿式和体位 , 再找出最痛处 。这种最痛处与阿是穴是有区别的 , 因为这种痛点的出现与体位和肢体活动有关 , 改变体位和姿式以后 , 痛点就会立即消失 , 而且这个痛点不一定有压痛 , 但患者处于疼痛体位时能较准确地指出痛处 , 这个痛点就是动态针刺法的有效刺激点 , 针治时 , 必须在患者处于最疼痛姿式的体位进针 , 一边针刺一边令患者缓缓活动患部 。如针治腰痛 , 就要求患者在针刺时作俯仰、侧弯等动作活动腰部 , 针治肩痛 , 亦令患者活动患肩 。注意这种针法针刺较浅 , 仅五分至一寸深 , 若深刺易造成软组织损伤或血肿、弯针、滞针、晕针 , 患者活动时动作一定要轻柔徐缓 。
 2、针远端:即在与患处相对应的上、下、左、右取穴施治 , 如左病右取 , 右病左取 , 上病下取 , 下病上取;亦可在患部所属经络的远端循经取穴施治 , 亦可针刺远端的有效的经验穴、奇穴或对症取穴施治 。其它如耳针、手针、头针疗法亦具有较好的疗效 , 但针治的关键仍然是要求必须活动患部 。针刺得气后 , 令患者作主动运动或帮助患者作被动运动 , 但用力不要过猛 , 患部活动的幅度应当随着病痛的减轻而逐渐加大 , 直至疼痛完全消失 , 肢体活动恢复正常或明显减轻为止 。如疼痛无明显变化 , 应嘱其暂时停止活动 , 休息片刻后又调整针刺穴位 , 重新如法施治 , 多能当即获效 。如肩周炎 , 可针刺健侧中诸穴或患侧条口穴 , 一边捻转提插 , 一边令患者作肩部上举、外展、外旋、内旋等动作 。如腰痛 , 可针刺后溪穴或手背部腰腿点 , 得气后一边运针一边令患者作腰部前俯、后仰、侧弯等动作 。如颈项强痛 , 可针刺健侧落枕穴或患侧绝骨穴 , 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 。
四、针刺疗法之一针多穴法
一针多穴法 , 是一针透刺贯穿二穴或数穴的针刺法 , 这种仅用一针就能刺激多个穴位的方法能进一步提高针灸的疗效 , 但必须掌握好针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 , 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透穴方法:
 1、直刺透穴法:这种方法多是在相对应的 。阴阳经脉的穴位上进行透刺 ,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直角垂直刺入 , 透至对侧穴位皮下为止 。可从相表里的阴经透阳经 , 如内关透外关治胸腹痛;可从相表里的阳经透阴经 , 如昆仑透太溪治足跟痛;亦可在非属表里经但穴位部位却互为对应的穴位上进行透刺 , 如曲池透少海治肘关节痛 , 阳陵家透阴陵泉治下肢瘫痪等 。
 2、斜刺透穴法: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30o至60o角斜刺 , 至所透穴位皮下为止 。可阴经穴透阴经穴 , 如太冲透涌泉治肝阳上元所致头痛;可阴经穴透阳经穴 , 如内关透支沟治胸胁痛;可阳经穴透阴经穴 , 如肩聊透极泉治肩周炎等 。
3、沿皮刺透穴法:即针刺入皮下后 , 再与皮肤表面平行横刺至所透穴皮下为止 。可本经穴透本经穴 , 颊车透地仓治面瘫;可阳经穴透阳经穴 , 如迎春透四白治胆道蛔虫;可阴经穴透阴经穴 , 如三阴交透复溜治盗汗;可阴经穴透阳经穴 , 如中脘透梁门治胃痛;可阳经穴透阴经穴如天枢透大横治便秘 。可一针透三穴 , 如从神门进针 , 透过通里至阴都为止 , 用于治疗心悸失眠 , 可一针透四穴 , 如从领厌进针 , 透过悬颅 , 悬厘至曲宾为止 , 用于治疗偏头痛 。若用芒针沿皮透刺任 , 督脉穴位 , 还可一针透五、六穴或七穴 , 但临床应用极少 。应提起注意的是 , 这种一针多穴的透刺法要注意安全 , 严防发生医疗事故 , 尤其是直刺、斜刺法 , 因刺激较强 , 针刺较深 , 应避免发生晕针、滞针和弯针 , 进针应缓慢一些 , 于法应轻巧 , 提插捻转的幅度要小一些 。捻转不要超过180o , 不要刺伤大血管和神经干 。一般直刺、斜刺透穴法不要留针过长 , 如需留针最多10——15分钟即可 , 但沿皮刺透穴法则久留无妨 , 留针时嘱患者不能活动肢体 , 留针体位以卧位为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