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熬 掌握方法药效好


中药怎么熬 掌握方法药效好

文章插图
一、选好药锅
据说 , 三国时候 , 有一个庸医叫陆矜 , 因久混江湖 , 识得一些医家的验方 。随即到处行医卖药 。有一年 , 他来到许昌 , 听说曹操患偏头疼 , 正到处查访名医 。陆矜一听 , 认为这是天赐给他巴结权贵 , 升官发财的良机 , 便决定邀功献技 。他兼程赶到军营 , 许下“包治”的诺言 。粗略切脉后他便开出处方 , 取来一铜器为曹操熬药 。药熬好后 , 他亲自捧给曹操 , 不料曹操服药后病情反而更加严重 。这时 , 随军医生告诉曹操:“铜器熬药乃医家大忌” 。曹操听罢 , 连呼:“庸医害我也!”盛怒之下 , 让士兵椎出陆矜斩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选择好熬药工具是熬药的首要环节 。熬药最好选用砂锅或搪瓷锅 。目前一些人选用铝锅 , 严格说来亦不符合标准 。不宜使用铁锅熬药 。
中草药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化学物质 , 它碰上铁和其它贵重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其他鞣酸盐 。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另一方面 , 草药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生物碱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于水 , 降低药效 。
【中药怎么熬 掌握方法药效好】此外 , 熬药用锅必须清洁 , 每次熬药完毕最好立即去渣洗净 。锅内若残存一些药渣 , 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 。
二、注意加水量
熬一剂药 , 应掌握好用水量 。太多 , 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 , 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 , 况且药汁太多 , 病员也不能都喝下;大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 , 且易熬干 。
熬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 , 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 。当然 , 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 。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 , 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 , 头汁约300毫升 , 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 , 头汁约200毫升 , 二汁约200毫升 。
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 。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 , 用大剂量、超常配伍 , 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 。
 常可选下列加水法
①熬药代水法 。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 , 弃渣取汤 , 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 。
 ②分熬合汁法 。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熬 , 各滤其汁 , 再混合熬浓缩 。
③多汁浓缩法 。将药合在一起熬 , 熬上二、三次 , 将每次熬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熬 , 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 。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 , 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
熬药时 , 不宜频频加水 , 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 。若药物吸水膨胀 , 水被吸尽 , 可酌情加点开水 。熬需水量较大的草药 , 最好事先有准备地多加一些水 。
三、掌握火候时间
掌握火候
古人对熬药火候 , 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 。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 , 有不可以久煮者 , 有宜急火 , 有宜温火者 。此煮炼之节也 。”若用火过急 , 会使汤液沸腾外溢 , 造成浪费;另外 , 药汁也会很快熬干 , 药效不能充分熬取出来 , 且容易熬干 。小火熬煮则费工费时 。
常采取急火熬沸 , 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 。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 , 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 。中医外科炼制丹药 , 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 , 文火(慢火、小火) 。
注意时间
药物有可以久煮的 , 有不可以久煮的;有久煮方能熬出药效的 , 也有久煮反而降低药效的 。因此 , 把握好药物的熬时间亦极为重要 , 它们常根据药物的质地和功用来确定 。
1.滋补类药物:俗称“补药” 。这类药物多系植物根茎、果实;动物的甲、角、壳等 , 质地坚硬厚实 , 难于溶解 , 熬药前常须捣碎 , 并适当延长熬药时间 。一般头汁煮沸后 , 文火熬半小时至一小时;二汁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左右 。个别的须焖煮数小时以上 。
2.解表发汗类药物:俗称“清热解毒药” 。这类药物多系植物全草或花、叶 , 其质地轻扬 , 气味辛香 , 富含挥发油 , 熬太久则易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逸去 , 降低药效 。一般急火煮沸 , 再熬5—10分钟即可 。
3.一般性药:即普通治疗药 , 具有多方面功能 , 故宜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煮沸后再熬半小时即可 。
四、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先熬
有时 , 医生开完处方 , 会告诉你其中一味或数味应当先熬 。这是因为 , 一个处方中 , 不同的药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 。
有些药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有效成分 , 有些药则未必 。矿石类及有壳的果实类药物应先熬 , 有毒类药物如附于、川乌 , 草乌等则更应先下久熬 , 以减轻毒性 。
后下
多指含有芳香气味 , 久熬易失效的一类药物 。另外 , 有一些药 , 为了留取其峻效 , 亦常后下 , 如大黄等 。
 包熬
多是带有绒毛或质地轻体积小的颗粒种子以及易粘、易被熬糊的药物 。绒毛在药汁中不易被去除 , 服下后刺激咽喉 。易引起剧咳 。质地轻的种子浮于水面 , 药汁沸腾时易溢出锅外 , 所以最好包熬 。
另熬或冲服
多是一些比较贵重的药物 , 如人参、羚羊角片等 。若将之与众多药物混熬并作为药渣弃去 , 则太浪费 , 故应先熬好再兑入药汁服用 。还有一些药 , 根本用不着水熬 , 只须加热溶化或磨汁兑进药液冲服 , 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
一剂药熬成后 , 若由于某些原因暂时不吃 , 应及时将药倒出 , 不宜久留罐中 , 如果药液在罐中若放置时间太久 , 就会发生凝集 , 太太影响药效 。
以上的内容就是小编对于“中药怎么熬”的相关介绍了 , 另外 , 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 , 煎熬时需经常搅拌 , 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 。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 , 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 , 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 , 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 , 隔10分钟翻动1次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